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剩余劳动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走向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鲁品越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这两个发现完全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今天的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被人为地分离开来:唯物史观被归结到哲学,剩余价值学说被归入政治经济学。二者关系似乎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应用,而唯物史观却不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由此被理解为三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在讲阶级产生的条件时提到剩余劳动,后来很快就把它放置一边,到了资本主义又突然重提剩余价值,然而讲到社会主义社会时,又刻意回避。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思想在唯物史观中的若隐若现,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于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只是对马克思那段经典表述简单扩充,这是前苏联的教科书体系的最根本的缺陷。实际上,马克思在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只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的方法论骨架。而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则是这一方法论的分析对象,是唯物史观的血肉。一旦我们把剩余劳动作为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本范畴,将会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哲学画卷,由此构成的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自然地被融入到这个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文是沿着这一理论建构路径的所做的初步尝试的理论提纲。一、剩余劳动的社会历史功能 历史唯物主义把历史看成人类在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史,劳动是人类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仅仅停留于这种一般性认识,并不能把握历史过程中的真正本质。马克思的伟大正在于把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概念推广到人类历史领域,将人类劳动分解为两个层次,这就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他说:“在任何社会生产(例如,自然形成的印度公社,或秘鲁人的较多是人为发展的共产主义)中,总是能够区分出劳动的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产品直接由生产者及其家属用于个人的消费,另一部分即始终是剩余劳动的那个部分的产品,在这里我们撇开用于生产消费的部分不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2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通过市场结清之后而实现为剩余价值,它是剩余劳动的特殊形式。马克思之所以对人类劳动作如此区分,是因为这两种劳动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历史功能,遵循着不同性质的客观规律,实现着人类所追求的不同的价值目的。简单地说,“必要劳动”是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产品的劳动,其功能是维系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如果人类劳动仅仅是必要劳动,那么人类将完全处于自然界力量的支配之下:首先是处于人类自身的生理本能的支配之下,它决定人们生产什么;同时也处于劳动过程及其技术体系的自然 规律的支配之下,它们决定如何生产。这时人类虽然能够制造工具,生活于某种社会组织之中,但仍然没有真正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因为这种劳动实质上是人类在物种的生存竞争中所特有的“生物性状”,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是动物群体中的自然关系,它们的功能都仅仅是使人类能够在“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中维系自身物种的生存。因此此时的“人类”仍然与其他动物一样,完全处于“生存斗争”生物进化过程中。只有超越了必要劳动之后,人类才有可能真正开始进行“人的生产”。马克思曾经对比过“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按照马克思的这种区分,那种“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以维系生存和繁衍为目标的“必要劳动”,仍然是“动物的生产”。而“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的剩余劳动,使人从动物世界中真正提升出来,真正成为人:因为它使人类不再仅仅“生产自身”,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由此来创造和表现自身的本质力量,使世界成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正是有了剩余劳动,人类才创造了各种超越生存目的的劳动艺术性劳动,创造了各种剩余劳动结晶音乐、绘画、宗教、神话、哲学等等文化产品。由此产生了人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剩余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的支配下获得的自由,人类通过它来建构和展示自身无限丰富的人性,按照美的规律来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另一根本区别,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支配人类的力量社会关系力量。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实际上,由必要劳动生成的是人们的自然关系,而由剩余劳动生成的才是真正的社会关系。因为剩余劳动只要一出现,便会陷入各种社会力量对它的支配权的争夺之中,由此产生了各种社会冲突和合作,产生了人们之间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构,产生了体现这些社会关系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如等级制度、市场制度、平均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等等,它们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劳动。于是,剩余劳动作为从自然界那里获得的自由,又在人们对它的争夺过程中,转化为一种支配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自身所特有的规律,从而使人类历史成为按照不同于自然规律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如果说在必要劳动领域,人们处于自然界的必然王国的支配之下,那么作为人类在剩余劳动领域,则被由其自己构筑的新的客观力量客观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规律所支配。这才是人的真正的社会性,它不同于动物之间依靠自然关系结成的群体性。因此,正是剩余劳动的发展生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要揭示这个历史进程的根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需要搞清楚下面的问题:一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所追求的总的价值目标,历史发展的总方向;二是实现这一历史发展总方向的充满矛盾的历史进程人类在各种社会结构中的矛盾中追求解放的历程。而剩余劳动的发展则是贯穿于这两大问题之中的主线。二、剩余劳动与人类发展的价值目标 人类历史发展有没有总的价值目标、总的方向?如果有,这个总的方向是什么?从剩余劳动的角度可以回答这个历史之谜。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虽然个人与各个集团的目的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对抗,然而都是这一根本目的在复杂的历史情境中的折射或“反射”,最终必将服从于这一根本目的。于是,这一根本目的引导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引导人类进行必要劳动以实现生存,然而最重要的是引导人类进行剩余劳动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它具体地表现两种价值目标:这就是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先进的生产力。这是人类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的条件。所谓生产力,是人们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产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能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剩余劳动的发展:其一是看它提供剩余劳动的能力,其决定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劳动生产率越高,必要劳动花费的时间便越短,对资源开发利用越广泛和越节约,能够提供的剩余劳动便越多,因而越能提供实现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把“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称为“自由王国”,指出“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其二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的基础上,“剩余劳动形态”及其产品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程度。总而言之,社会能够提供的剩余劳动的数量、质量与种类,集中地表现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剩余劳动的发展来看待生产力的发展,将会使我们的生产力观念发生重大变革。与必要劳动不同,剩余劳动的主要功能已经不再是满足人们“肉体的直接需要”,而是越来越趋向于满足人们求知求美等精神生活需要,于是精神生产在剩余劳动中所占的比重正越来越大。精神生产的成果,有的是物质产品的附加品,例如住宅的装修,食品的“色香味”,各种商品的美学设计等等;而有些则提供纯粹的精神服务,物质只是它的载体:如各种工艺美术品、宗教用品,以及以CD、VCD、DVD为载体的文化产品。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那些纯粹精神生产活动,如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以及哲学、科学的探索活动,乃至提供教化的道德宣传活动,是否属于“剩余劳动”?其生产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能力是否生产力?这些纯精神活动常被视为意识形态活动而排除在“劳动”之外,“劳动”仅被理解为生产物质产品的物质活动,劳动者仅仅限于物质生产者。这种理解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体系的一系列混乱:又如,按此理解,诸如庙宇礼器等工艺美术作品,戏剧、电影等等文化产品,都不再是劳动产品,至少其中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属于“劳动”范畴。于是剩下的“劳动”只是机械性动作,只是生产那些生产物质产品的体力劳动。然而由于物质产品中精神性劳动越来越多,最后导致“劳动创造历史”仅仅表现为体力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条件,而把真正的创造历史的人类脑力活动排除在“劳动”之外。产生这种错误理解的原因,是不理解人类历史活动是统一整体,劳动(严格地说,剩余劳动)及其生产力、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是这个统一体的不同方面,而不是机械地相互分离的几个部分。一切精神生产活动,不论是生产物质产品(如日常生活用品与工艺品)过程中的精神生产活动,还是单纯形态的精神的生产活动(如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只要它们能够利用资源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生产活动,都是“剩余劳动”的各种形态。这些精神性劳动成果已经如此深刻地进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以至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把它们排除在社会劳动之外。而人们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技术水平与能力,包括精神生产的技术手段(如电脑特质、雕刻技术等等),技艺水平,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能力等等,则是“精神生产力”,它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精神生产力有些是“公共生产力”,向社会无偿提供精神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哲学、科学和宣传教化等。有的则有偿地向个人提供的精神产品,如娱乐产品等等。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精神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大,成为DGP增长和出口创汇的越来越重要的来源,这已是不容争论的客观现实。2000年,美国影视和音像类文化产业的产值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占据国际音像市场40以上份额。2002年,日本动画产业的市场总规模达2万亿日元,超过了汽车产业而成为该国支柱产业。由于物质生产力正越来越受到物质资源有限性的限制,而精神生产力则以低物质资源消耗为特征,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所以必然是未来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领域。面对如此事实,如果我们硬要把这些它们排除在社会生产力之外,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上必将使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物质资源的严重束缚,与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因此,现代先进生产力结构是以必要劳动为基础、以剩余劳动为发展方向的结构,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体,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生产力与提供私人性服务的商业化生产力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无限发展将必然以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为主体。当然,精神生产也不能盲目发展,它会像物质生产一样会出现过剩。建立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协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二,是创造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精神需求的先进文化。上述先进生产力指人类进行生产的能力,它只是为满足人类物质上精神上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这种自由全面发展本身,还必须有赖于这种生产力所生产的终端产品的精神内容文化。意识形态则是这些文化中所体现的关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因此,生产力、文化和意识形态乃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生产活动的不同层面:生产力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能力层面,文化是人类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的精神内容层面,而意识形态则是体现于文化之中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层面。举例说,设计和建造庙宇和礼器的劳动能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这些物品中所含有的精神内容则是文化,其中所体现的伦理政治价值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的生产能力是其生产力水平的重要表现,这些大片的精神内容本身则是其文化产品,而这些文化中关于人们行为判断标准则是意识形态。“文化”并非都是意识形态,但总是或多或少地、或明或暗地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即使在被认为是“纯粹物质生产”领域,也存在着这些不同层面:建筑、服装和餐饮,被公认为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然而其产品中都包含着满足人们美学与心理环境需求的精神内容文化。而在这些文化中,总是潜含某种意识形态:建筑与服装常常体现着鲜明的等级制观念,而麦当劳和肯德基则体现着美国式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因此,仅仅发展先进生产力还不能完成满足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还需要提供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精神产品的内容本身,这就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功能首先是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求真求美的需求,展示人们求真求美的自由创造力。而在这些对真和美的追求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关于人们社会关系的“善”的观念,它们构成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成份,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则决定于它是否与人类根本利益相一致。这就是说,从唯物史观看来,先进文化是由人们的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与人类根本利益一致的、满足人们在对于真、善、美方面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精神食粮。于是,人类历史就是人类通过剩余劳动的发展来满足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它在本质上也就是创造与人类根本利益一致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历史。无论历史的道路如何曲折,这永远是人类发展的总方向,是引导人类历史前进的无形之手因为违背这种历史前进方向的各种社会力量,都会因为违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被历史淘汰。三、剩余劳动与社会结构的辩证发展进程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人类剩余劳动的结晶,标志着历史发展的总方向。然而其发展道路不是直线过程,而是充满矛盾的辩证的历史进程。这是因为剩余劳动本身就是悖论。如前所述,剩余劳动作为人们冲破自然界的必然王国而获得的自由,一出现便陷入各种社会力量对它的争夺之中,由此生成社会关系结构。而社会关系结构对人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组织社会成员进行各种各样的剩余劳动,是人们进行社会劳动的前提条件,每个个人必须通过客观的社会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劳动,实现其劳动的社会价值。离开社会关系的鲁滨逊是不可能进行任何具有社会价值的剩余劳动的。另一方面,这种客观的社会关系力量又支配、限制、甚至扼杀人们通过剩余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构成“剩余劳动悖论”。列宁曾用这种对剩余劳动的争夺来解释阶级和生产关系的产生根源,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这里被占有的“劳动”当然是剩余劳动。由此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结构,实质上正是剩余劳动的生产、分配和运行方式的结构,它既为社会的剩余劳动提供前提条件,也对剩余劳动中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许多阻碍与限制,从而构成“剩余劳动悖论”。它是人类历史运动的深层本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在这一矛盾中追求自身解放,实现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历史。迄今为止的这一历史进程,经过下述各种主要社会结构。第一,等级制结构。历史上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社会结构可归结为“等级制传统社会结构”,这是按社会成员的等级地位分配剩余劳动的结构。它可抽象为下述模型:由生产者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系统生产出全部财富,而统治阶级依靠以暴力为基础的等级制权力机构,按照等级地位来分配和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者,并且通过劳役、地租和捐税等形式获取剩余劳动及其产品。而这些从社会生产系统中剥离出来的全部剩余劳动,首先用于建构等级制社会权力机器(如包括建立有组织的暴力系统和官僚贵族体系),制造各等级消费的物品(如宫殿、官宅、礼器、服饰等等),以及生产维护等级制度的祠堂、庙宇、教堂、陵墓等公共建筑。由剩余劳动所生产的物品体系,在被权贵享乐与挥霍的过程中,成为体现森严的等级制社会结构的符号体系,从而进行等级制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而剩余劳动中所蕴含的人类追求发展的伟大创造力,被迫表现于等级制桎梏下的剩余产品的文化内涵中。这是“剩余劳动悖论”在等级制下的表现。由于剩余劳动全部从其生产系统中剥离出去,构筑和滋养非生产性的等级制结构,导致生产剩余劳动的生产者只能分配到勉强生存的必要劳动,社会生产系统在总体上处于只能维系简单再生产的状态,由此导致社会生产力系统长期停滞。而寄生于社会生产系统之上的等级制权力结构具有本能的扩张性:因为它需要越来越庞大的权力机构来处理和压制劳动者的反抗,其内部成员也需要通过扩张来营造各自的关系网以巩固其势力。由此形成对社会生产系统生产的剩余劳动的扩张性掠夺,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系统的周期性破坏与复苏,由此形成了等级制社会的周期性振荡。第二,资本主义结构。在上述周期性振荡和相伴的封建割据中,一些生产要素从等级制的桎梏下释放出来,通过自由的市场交易而被重新组合,于是滋生了一种新的处置剩余劳动的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由剩余劳动的两个基本运行过程所构成。第一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过程。资本家通过市场雇佣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然后通过市场结清将这些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的过程。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后便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其原有的供人直接消费的“使用价值”形态,转化为抽象的“价值”形态,也即转化为一种纯粹的社会关系力量,成为能够吸收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权力。马克思说,“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06页)由此就产生了一个真正显示资本主义本质的过程:这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驱动机制,迫使资本家将其占有的剩余劳动重新投入到社会生产系统中,对社会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于是,资本不断生产出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如此不断循环,形成了不断扩张的社会经济系统。这是“资本主义”的真正本质,生成了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资本扩张结构是生产系统的扩张结构,其根本不同于传统等级制结构那种非生产性的权力扩张结构,二者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权力扩张结构导致对剩余劳动的扩张性消耗,导致社会生产系统的停滞与萎缩;而资本扩张结构则是使剩余价值投入到社会生产系统内部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导致剩余劳动的不断扩张性生产。剩余劳动通过转化为资本而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参见鲁品越:资本与现代性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资本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正在于斯,它与传统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斯,近现代以来一系列经济奇迹的谜底也源于斯。我国实施的一系列过早消灭资本主义的政策,其思想根源是正是只看到“资本家占有剩余劳动”,认为它与其他剥削制度一样罪恶,而未充分认识“剩余劳动转化为资本”具有巨大动力功能。资本扩张必然导致“扩张悖论”:这就是资本扩张必然破坏着它进行扩张的前提条件。它具体表现为“经济悖论”和“生态悖论”。所谓“经济悖论”是指资本扩张以节约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为前提,但扩张的结果是生产出了更多的消费品,需要社会来消费,由此导致过剩性经济危机。所谓“生态悖论”是资本扩张以吸收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消耗自然环境为前提,这将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本扩张逐渐失去其前提条件而导致生态危机。这种“资本扩张悖论”实际上是“剩余劳动悖论”的特殊表现,即资本主义结构对人类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资本扩张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资本扩张力却尽可能地掠夺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劳动和生态环境资源,以建构无限膨胀的资本增殖机器,使人成为服从资本增殖意志的工具,最后导致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劳动者的“经济贫困化”与“生态贫困化”。当然,这只是单纯由资本力量所主宰而生产的社会模型。由于它无法长期持续运行下去,现代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奈何地引进了一些资本外的力量,来制约资本缓和这种矛盾,但资本主义的这种本质矛盾并未根本改变。第三,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结构。资本的扩张悖论迫使资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由此产生了资本的全球化,产生了由全球剩余价值的生产、运行与分配所生成的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只要地球上还存在能够容纳资本扩张的市场空间,资本机器就可以通过全球扩张来维系其生存与发展。于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力量,通过消耗全球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来生产和获取剩余价值,由此建立全球性资本运行机器。这些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国际资本力量,吸收落后国家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而转变为厂房机器等固定资本,它们一方面带来了当地工业化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成为国际资本进一步吸收当地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来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这是“资本扩张悖论”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而国际资本从落后国家获取的巨额剩余价值,成为其掌握的支配世界的巨大权力,它们除了被用于资本的进一步的全球扩张,以及用于生产其母国的福利性公共产品以缓解其本国的矛盾之外,其余部分则被用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制度成本”,它们包括:强化发达国家的政治军事力量,以将“剩余价值”的潜在权力转化为发达国家的现实权力,营造有利于国际资本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培育发展中国家为国际资本服务的阶层,以更有效地获取这些国家的剩余劳动。由此形成了各国之间既相互依赖,又被国际资本所控制的各国力量高度不对称的世界格局,整个世界一部国际资本的增殖机器。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在这个机器支配下仅能获取必要劳动以维持其生存,他们创造的剩余劳动则用来营造这个支配他们的国际资本机器。这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必然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冲突,世界成为不安宁的世界。由此导致国际资本必须花费越来越高昂的制度成本以强化这种秩序,于是非生产性制度结构日益扩张,其消费的剩余价值与生态资源也日益庞大,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负担与生态负担必将日趋严重,由此形成了国际矛盾与冲突的恶性循环。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的内在矛盾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因此,一种新的力量逐步诞生与兴起,这就是社会主义因素。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是资本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因为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政治经济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物流秋招面试题及答案
- 水库快艇租赁合同范本
- 交房前修改合同范本
- 水库租赁养鹅协议合同
- 校服定做加工合同范本
- 楼房加固相邻协议书
- 施工位合同解除协议
- 楼房独家出售协议书
- 乡村振兴示范协议书
- 柱子保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工作人员13人考试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学校食堂满意度测评及管理方案
- 2025安徽清水街道招聘就业专干6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楚雄州元谋县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所属子公司合同制员工招聘13人考试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素养试题
- 2025年辐射安全与防护考试考核题库(附答案)
- 北京市海淀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含解析
- 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2025版疾病控制护理护士培训大纲
- 2025年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题库必做200题(含答案)
- 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