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又是繁殖单元。物种是指在自然界中占据一个特殊生态位,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亚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由于地理隔离等原因,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但生殖上还没有产生隔离的群体。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进行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群落: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的自然组合。每一群落内的各个生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各自独立地、恒定地利用和消耗能量。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用斜体表示。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亚属名可以写在学名中,但是不属于学名的组成部分,因此用括号括起来。刺丝泡:位于草履虫表膜之下,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的一些纺锤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孔细胞:广泛分散在海绵动物体表,呈管状,由皮层部分细胞特化形成,穿插于扁细胞之间,形成单沟系海绵的入水小孔。领细胞:海绵动物的内层由领细胞构成,领细胞具一透明的细胞质突起形成的领,领的中央有一鞭毛,鞭毛摆动引起水流,水中的食物颗粒和氧主要由领携入领细胞消化或将食物传递给变形细胞消化。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它遍布于体表,尤其在口和触手处较多。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基部,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上皮肌肉细胞(皮肌细胞、外皮肌细胞):是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外胚层的主要细胞,是一种具有上皮和肌肉功能的细胞。上皮肌肉细胞的基部延伸出一个或几个细长的突起,内含有肌原纤维。上皮肌细胞短,基部沿身体长轴排列的肌原纤维收缩时,使身体及触手缩短。内皮肌细胞(营养肌肉细胞):组成腔肠动物体壁内胚层的主要细胞,是一种具营养和收缩机能的细胞。内皮肌细胞长,基部横向排列的肌原纤维收缩时,使身体和触手伸长,部分内皮肌细胞顶端长有鞭毛,其摆动能使消化腔内形成水流。部分内皮肌细胞顶端能伸出伪足吞噬食物颗粒,进行细胞内消化。在口周围的皮肌细胞还具有括约肌的作用。焰细胞:位于原肾管内端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帽细胞位于小分支的顶端,盖在管细胞上,管细胞与小分支相连。帽细胞生有两条或多条鞭毛,悬垂在管细胞中央。管细胞膜上有无数小孔。在鞭毛的不断打动下,原肾管末端产生负压,引起实质中的液体经过管细胞上细胞膜的过滤作用,从而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除一些代谢废物。黄色细胞: 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为黄色细胞,黄色细胞能收集排泄物,有贮存排泄作用,死亡脱落后在体腔液中,由小肾管收集后经肾孔排出体外。如环节动物环毛蚓。假体腔(原始体腔、初生体腔):为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是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形成的。假体腔与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所接触,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腔,称为假体腔或原始体腔。假体腔是在系统发生上笫一次出现的体腔,也称作初生体腔。如线虫。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由胚胎发育早期出现的体腔囊內裂扩大形成,为中胚层所覆盖,并具有体腔膜,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体腔。混合体腔(血体腔):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的体腔囊并不扩大,其囊壁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因此和囊外的原始体腔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混合体腔。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又称血体腔。同律分节: 环节动物除体前端两节及末端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和功能上基本相同,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按体节排列,称为同律分节。如蚯蚓。异律分节: 各体节的形态和功能上存在明显差别,内脏器官集中在一定的体腔中,称异律分节。如节肢动物。颞窝:颞窝为爬行类头骨最重要的特点,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部有12个孔洞,由周围一定骨片形成的颞弓所围成,称颞窝。颞窝是颞肌(咬肌)的附着部位,它的出现与咀嚼肌有效的执行咀嚼功能有关,并为更发达的咀嚼肌的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颊窝:蝮蛇类头部两侧在鼻孔与眼睛之间各有一个凹下似漏斗形的感温器官,即为颊窝。次生颌: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失去颌的机能后,由其前方重新形成的前颌骨、上颌骨代替腭方软骨成为上颌,由齿骨、隅骨等代替麦氏软骨成为下颌。这些膜性骨组成的颌,因演化上晚于初生颌,故称次生颌,硬骨鱼及其以上的脊椎动物的颌均属次生颌。次生腭:位于颅骨底部,口腔底壁处。是由前颌骨、颌骨和腭骨的突起组成的水平隔,把原口腔的前部分成上、下两层。它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从而使咀嚼时能完成正常呼吸。如哺乳类。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就整个动物体而言,它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但就单个细胞而言,它是分化最复杂的细胞。侧生动物(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具有非常原始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领细胞、骨针、水沟系等特殊结构,胚胎发育过程中有胚层逆转现象,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支,其它多细胞动物并不是是由海绵动物进化发展而来的,故将海绵动物称之为侧生动物。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其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半索动物(隐索动物):是一些口腔背面有一条短盲管(口盲囊、口索)前伸至吻内的海栖类群,包括体呈蠕虫状的肠鳃纲和形似苔藓动物的羽鳃纲,最常见的代表动物为各种柱头虫。头索动物:是一类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其脊索不但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如文昌鱼。反刍动物:属哺乳纲,偶蹄目,反刍亚目,这类动物具有复杂的反刍胃,能反刍食物,故称反刍动物,如骆驼、鹿、长颈鹿、羊驼、羚羊、牛、羊等。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结构的脊椎动物,羊膜动物包括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的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无颌类(圆口纲、圆口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囊鳃类:圆口纲动物的呼吸系统因具有的独特的鳃囊结构,所以又称为囊鳃类。奇蹄类:因趾数多为单数而得名。草原奔跑兽类。主要以第三指(趾)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如马、犀牛。偶蹄类: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双数而得名。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具偶蹄。尾短。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除澳洲外,遍布各地。如猪。早成雏(早成鸟):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栖鸟类和游禽。晚成雏(晚成鸟):孵出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衔虫饲喂(从半个月到8个月不等),继续在巢内完成后期发育,才能逐渐独立生活。如雀形目等。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喜鹊等。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来往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类,我国常见的很多鸟类就属于候鸟。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越冬的鸟类称夏候鸟,如家燕、杜鹃。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区繁殖的鸟类称为冬候鸟,如某些野鸭、大雁。旅鸟(过路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仅在春秋季节规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如极北柳莺。原肾管: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组成盲管。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后肾管: 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肾口,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肾孔。后肾管除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外,因肾管上密布微血管,故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分。如环节动物沙蚕。鸣管:是由气管所特化的发声气管,位于气管和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的内外侧管壁均变薄,称为鸣膜。鸣膜能因气流震动而发声。反刍: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当混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食物(如干草)进入瘤胃以后,在微生物(细菌、纤毛虫和真菌)作用下酵解(有时也进网胃),存于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应,将粗糙食物逆行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细碎和比较重大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这种反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新脑皮:在爬行动物中首次出现,并在哺乳动物中高度完善。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接受来自全身的各种感觉器传来的冲动,通过分析综合,并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而产生相应反映。东洋界:包括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我国南部、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爪哇岛和加里曼丹等大小岛屿的动物地理区。东洋界动物区系具有大陆区系的特征,由于气候温暖而湿润、植被丰盛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古北界:包括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本区与新北界(北美洲)的动物区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因而有人将古北界与新北界合称为全北界。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能分泌物质形成胶质晶杆。晶杆为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突出于胃中,与胃楯下部相接,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囊壁的纤毛摆动能使晶杆旋转,起搅拌和混合食物的作用。晶杆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也有人认为晶杆的作用是贮存食物。如河蚌。茎化腕(生殖腕):头足类动物雄性个体有1个或1对腕茎转化成的交接器。用来输送精子。 气腺(红腺):位于鱼鳔前腹面的内壁上,因气腺的上皮细胞下方与稠密的微血管网相接而呈现红色,故又名红腺。微血管网是由一个动脉微血管和静脉微血管组成的结构,称为迷网,能往鳔内分泌气体。触角腺(绿腺):是甲壳纲软甲亚纲中的端足目、糠虾目、磷虾目、十足目的排泄器官,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由腺体部和膀胱部组成。含氮废物经渗透进入腺体部,再由膀胱部排出体外。常呈青绿色,又称绿腺。耳后腺(耳旁腺):两栖类蟾蜍的两眼后各有1个大而呈长圆形的有毒腺体,称为耳后腺。当蟾蜍遇到敌害或受到氯仿、乙醚等药物和竹棒等物体刺激时,就会分泌具有强烈涩味的白色浆液,是用以防御敌害的一种方法。 内分泌腺: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接合生殖:是指某些真菌、细菌、绿藻和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并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裂体生殖:一个个体的细胞核先分裂成多个,而后细胞质也随之分裂,包在核的外边,形成许多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是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孤雌生殖: 雌性个体产生的卵不需受精,仍能发育为成熟的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特点是生殖量大,生殖率高,种群发展迅速。如轮虫在条件适宜时的生殖。幼体生殖(童体生殖):处于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如虎嫄、瘿蝇。担轮幼虫:海产环节动物和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自由游泳的幼虫。幼虫呈陀螺形,前端顶部有一束纤毛,有感觉功能,其基部为神经细胞组成的感觉板(顶板)和眼点,体中部具2圈纤毛环,口前纤毛环称前担轮,口后纤毛环称后担轮,体末端尚有段担轮,幼虫依靠纤毛的运动而游泳。口接短的食道,连膨大的胃,通入肠,肛门开口于体后端。消化管内具纤毛,只有肠来源于内胚层。担轮幼虫有许多原始的特点,如无体节,具原肾管,原体腔,神经和上皮相连。幼体发育后期,沉于海底变态而成为成体。面盘幼虫(缘膜幼虫):是软体动物(头足类除外)继担轮幼虫后的幼虫。幼虫发育早期背侧有外套的原基,且分泌外壳,腹侧有足的原基,口前纤毛环发育成缘膜或面盘,幼虫依靠面盘上纤毛的运动而游泳。幼虫发育后期,面盘退化,沉于海底变态而成为成体。钩介幼虫:为软体动物淡水蚌类所特有。幼虫具双壳,有发达的闭壳肌,壳腹缘各生有一强大的沟,且具齿。腹部中央含有一条有黏性的细丝,称足丝。壳侧缘含刚毛,有感觉作用,幼虫有口无肛门,幼虫可借双壳的开闭而游动。无节幼体(六肢幼体):是甲壳动物最典型的幼体,身体细小,呈圆形或卵圆形,不分节,有一个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附肢只3对,即2对触角和1对大颚。这3对附肢的机能都尚未分化,第二触角和大颚既用来游泳,也用来摄食。这种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一跳一停地运动。溞状幼体:一种常见的甲壳动物幼体。身体呈小虾状,有一对复眼。头胸部宽短,其头胸甲发达,常有刺。腹部细长,分节。利用颚足游泳,营浮游生活。皮鳃:为体壁自骨片间隙外凸形成的泡状结构,该处体壁的真皮层退化,是体壁的最薄处。皮鳃外层为上皮,内为体腔膜,皮鳃腔与体腔相连,体腔液在其体内循环,有呼吸及排泄的功能。如棘皮动物海星。书鳃(页鳃):水生节肢动物-鲎所特有的一种呼吸器官,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一般为腹肢的基部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与蜘蛛类所具有的书肺相似,认为这是鲎类(剑尾类)类似蛛形纲之处。瓣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于腔内,成瓣状的鳃。为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侧线系统: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具有感知水流,水压变化的功能。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感觉器官就浸埋在粘液里。水管系统:为棘皮动物的特有器官,由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水管系统包括:环管、辐管和侧管。侧管连于伸出体表的管足。管足有运动、呼吸及摄食功能。“d-v-p”系统:气体在肺内沿一定方向流动,即从背支气管平行支气管腹支气管。如鸟类。“H”型排泄系统:寄生线虫的排泄器官多为管型,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由纵贯侧线内的2条纵排泄管构成,二管间尚有一横管(有的呈网状,如蛔虫)相连,略呈“H”型。由横管处伸出一短管,其末端开口即为排泄孔,位于体前端腹侧。溶于体腔液中的代谢产物,通过侧线处的上皮进入排泄管。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对其营固着生活意义重大。水沟系是水流的通道,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他生理性机能都要借助水流的穿行来维持。变态:指幼体发育到成体过程中在生理特性、行为、活动方式和生态上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类中都有进行变态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变态仅见于鱼类和两栖类。 逆行变态(退化变态):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芽球:海绵动物为度过不良环境,中胶层中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同时部分骨针细胞在角质膜上分泌出许多双盘头或短柱形骨针,便形成芽球。环境一旦适合,便会重新长成新个体。包囊:多数的原生动物为度过不良环境,分泌厚壳,将幼虫包裹,形成包囊。环境一旦适合,便会重新长成新个体。鳃囊:圆口类鳃部扩张成囊状的、司呼吸作用的结构。腔上囊:幼鸟泄殖腔背方的一个特殊腺体,呈盲囊状,具有制造淋巴细胞的功能,成体则失去囊腔成为一个具有淋巴上皮的腺体结构。皮肤肌肉囊: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角质层和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功能。如扁形动物。砂囊:位于食道后方,呈椭圆形,富含肌肉的囊,囊内壁有一层较厚的角质膜,囊内有吞食的砂料。通过肌肉收缩,使食物在角质膜和砂料作用下磨碎。如环毛蚓。咀嚼囊:由轮虫咽部膨大形成,肌肉发达,内有咀嚼器,可磨碎食物。被囊:柄海鞘的体壁能分泌一种化学成分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并由此形成包围在动物体外的被囊。鸣囊:在两栖类无尾类的许多种类的雄性中,使咽壁向外膨出形成膜状的球形囊,这个囊称为鸣囊,由很小的开口与咽头相连,鸣叫时膨胀,起共鸣器的作用。 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是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其分泌物质形成贝壳,外套膜围成的外套腔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而且还有辅助呼吸的作用。绒毛膜:是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期间产生的胚膜。富有毛血细管,紧贴于壳膜内面。呼吸树(水肺):海参类动物的呼吸器官。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体腔,然后在体腔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因而叫做“呼吸树”。除有呼吸作用外、还有徘泄功能。 内柱:位于柄海鞘的咽腔内壁腹侧,为一沟状结构,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内柱和背板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能分泌粘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由沟内的纤毛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推向前行,经围咽沟、背板往后导入食道、胃及肠进行消化。内柱细胞具有富集碘的作用。镰状突:是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为一膜质的垂直隆起,一端附着盲点,另一端以韧带与附着在晶体腹面的晶体缩肌(铃状体)相连,通过该肌的伸缩能稍稍移动晶体的位置,调整视距,适应观察较远处的物体,但最远的视距一般不超过15m。羊膜:是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期间产生的胚膜。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外界损伤。羊膜卵: 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动物能够在陆地上孵化。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为动物登陆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创造了条件。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依靠卵自身营养(卵黄)独立发育的过程叫卵生。卵胎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依靠卵自身营养(卵黄)进行发育,直至孵化出新个体才与母体分离,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联系的一种生殖方式。如某些鱼类和爬行类。齿舌:齿舌是软体动物(除瓣鳃类)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状突起上,由横裂的角质齿组成,似锉刀状,摄食时,由于肌肉收缩,齿舌前后活动,以锉刮食物。齿舌的数目、大小和形状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同型齿:除哺乳动物外,绝大多数其他脊椎动物口中的牙齿,彼此间在形态和功能上一般无明显的差异,这样的齿相,称为同型齿。但爬行类中有些毒蛇的毒牙(沟牙或管牙),与其他的牙齿虽有差异,由于口中多数牙齿形态相同,故仍属同型齿。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彼此间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差异,这样的齿相,称为异型齿。门齿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臼齿和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称为异型齿。腺胃(前胃):鸟类腺胃壁内富有腺体,可分泌粘液(为一种强酸)和消化液,食物在此软化和初步消化。瘤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一个胃,一般也是最大的一个胃,位于腹腔左侧,几乎占据整个左侧腹腔。胃内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食物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以被分解。在它前侧部是瘤胃前庭,经喷门与食道相通,食草动物反刍时,食物从此处返回口中。 同源器官:是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官有时在外形上不同,功能也不同,但其基本结构和胚胎发育的来源却相同,如脊椎动物的前肢。同功器官:是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官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基本结构和胚胎发育的来源均不同,如蝶翅与鸟翼。愈合荐骨(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后几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形成,且又与宽大的骨盆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骨架。中胚层:指在三胚层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末期)处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的细胞层。将来发育为真皮、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血液等。双重呼吸:鸟类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使得呼吸一次进行了两次气体交换,因而鸟类无论是在吸气还是呼气,其气体交换部位均有含氧气体进行气体交换,我们称这种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赫克尔的原肠虫学说:认为多细胞动物最早的祖先是由类似团藻的球形群体,这些单细胞动物在某一面内陷形成多细胞动物的祖先。这样的祖先,因为和原肠胚很相似,有两胚层和原口,所以赫克尔称之为原肠虫。咀嚼式口器:昆虫最原始的口器类型,由上唇、下唇、舌各1片,上颚、下颚各2个组成。适合取食固体食物,上颚发达以嚼碎固体食物。常见于昆虫化石。原尿:刚刚渗透入肾球囊内的尿。纤羽(毛状羽):外形如毛发,杂生在正羽与绒羽之中,有触觉功能。淋巴心(淋巴心脏):某些脊椎动物淋巴管通入静脉处的膨大部分。管壁有弹性,能搏动,内有瓣膜,收缩时能使淋巴流向静脉而不致倒流。 在各类脊椎动物中,鱼类仅少数种类具有;两栖类和爬行类常有,尤以两栖类最发达,如蛙类有两对,有尾类有1420对;鸟类与哺乳动物不见。脊髓:是细细的管束状的神经结构,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且被脊椎保护,是源自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延伸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传送脑与外周之间的神经信息。 脊索:是脊索动物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被有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码头维修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
- 生产安全培训50条禁令课件
- 关于设立“XXX企业奖学金”的合作协议书7篇
- 安全施工培训例会记录课件
- 安全方针培训会议内容课件
- 安全文明驾驶培训讲座课件
- 理性主义课件
- 电缆工程加速推进方案(3篇)
- 蒙山远卓兴全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玲铃的画完整课件
- 2025-2026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 DB11T 2441-2025 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医院诊断证明书word模板
-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 人力资源部安全责任清单、履职清单
- 女性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
- 《童心向党欢度国庆》-国庆节主题班会课件
- 监理整改回复单(模板)
- 嗜血细胞综合症护理查房ppt
- 果蔬加工工艺学:果蔬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