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综述.doc_第1页
当代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综述.doc_第2页
当代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综述.doc_第3页
当代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综述.doc_第4页
当代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考古类型学研究综述陈航宇12考古学 2012010312一、 考古类型学的起源与在中国的传播1.1、 蒙特留斯的类型学思想英语“类型”(type)一词来自希腊语“typos”,意思是“一击”、“击打留下的痕迹”、“图像”、“模式”等。“类型”(type)一词早期多用于基督教和建筑学, 19世纪下半叶瑞典人奥斯卡.蒙特柳斯(Osear Montelius)第一次运用类型学(typology)对欧洲史前工具进行年代学研究。他的类型学理论假设在人工制品设计上的变化是一个逐渐递增过程,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设计,而且临近的文化相互之间是有影响的。蒙特柳斯建构一个文化间相互影响和相对年代确定模式。一旦其中某一两个人工制品的绝对年代被确定后,其余的相对年代亦可确定。自此类型学首次作为一种方法论用于考古学的断代与编年。1903年,蒙特柳斯出版了古代东方和欧洲的文化分期第l卷类型学方法论,以北欧和地中海地区的青铜斧、青铜剑、扣针等为例,详尽而系统地阐述了类型学原理。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蒙特柳斯的类型学方法论被介绍到中国,。4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们开始运用和实践类型学,从此,类型学便作为中国考古学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发展起来,而且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类型学方法论。11.2、类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代表人物在近八十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考古类型学研究,这些各具特色的类型学研究不仅记录了重要的考古资料,而且反映了学科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这些类型学研究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的差别,在这几十年的类型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考古学家,他们为类型学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有三位考古学家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这三位考古学家及其代表作是: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苏秉琦陕西宝鸡县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及瓦鬲的研究;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是对小屯10座墓葬中出土的76件青铜容器所作的类型学研究。他研究青铜容器形态时,像处理人头骨数据一样,把每个容器视为由若干部分即形态元素组成的复合体,,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容器型式的划分,起到了明显的规范作用。苏秉琦瓦鬲的研究用单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型,与之对应的小写字母表示亚型,两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间型,大写字母加阿拉伯数字表示组别。有着鲜明的追求历史过程的研究取向,以进化论的思想按发生学的原则论述了瓦鬲由产生而经历从A演进至B,从B演进至C,进而演进至D并最终衰亡的过程。瓦鬲的研究一文“结论”里提出的陶鬲发生、发展及其谱系关系,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陶鬲的分类系统的认识。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该文首创的表述器物型式的语言范式,已为当今中国考古学界普遍使用,即用汉字标示“类”,大写英文字母标示“型”,小写英文字母标示“亚型”,大写罗马数字标示“式”。例如陶器的型式有三种情况,最多见的是划分型、亚型、式三个层次,其次是划分型、式两个层次,最少见的是只用式别来区分。这个类型学研究体系包括分型和分式两部分核心内容,即分类和排序。2二、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1、类型学与分类学分类,与通常所说的“类型学”是比较接近的两个概念,但两者并不相同。“类型学(typology),也译作形制学或形式学,是指比较有系统的研究,是对分类研究理论上的阐述。“分类”是指一般的、具体的分析、综合的作业方法,使用起来比较广泛。“分类”是人类日常生活作业的一部分,这种生活作业又是文化行为的一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都经常是不自觉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对象,加以区分、概括、综合;我们生活中的分类多半是相对性的。分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语言所代表的分类来了解古代生活。既然分类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客观现象,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分类来了解和分析古代的文化生活。类型学的核心就是分类。分类学中之所以能分枝出类型学,不是因为类型学能够分类,而是因为类型学具备了按考古学原理进行条理化的分类原则。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分类本身无懈可击,但这并不表明类型学无懈可击,因为类型学的理论基础不是分类方法而是分类原则。类型学的问题在引人到中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32.2、类型学与进化论类型学从普遍的思想方法将进化论的要义吸纳。达尔文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系统中的生物个体,他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联系起来,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类型学的对象是古代社会系统的文化遗存个体,类型学的产生就是为了把离散的遗存联系起来,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进化论认为世界是进化的,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种产生,旧种消灭,这种进化过程是逐渐的、连续的;类型学也认为古代文化体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的演进方式同于物种进化的概念。进化论认为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遗存同样都是物化的人类行为的保留,可以通过谱系方式联接起来。生物的进化机制是自然选择,古代社会的发展机制正是考古学探索的目标。类型学的应用框架是分类,类型学的核心理论是分类原则;类型学的分类原则依附于进化论,而进化论不但从生物学而且从世界观的高度遇到了难题。那就是:难道人类决不许有飞跃的蜕变吗?可以认为,如果达尔文没有发现进化中的突变,如果他将突变当成灾变而舍弃,那么进化论也难以为继到现在。中国考古类型学几乎可以被认为是进化论在考古学中的再现!因为具有进化论的实质,类型学才得以保持它的生命力。42.3、类型学与地层学考古地层学的成熟使确定一批考古遗存的相对早晚成为可能,使进化论的概念在考古学上具有了前后顺序这个框架。而关于考古遗存自身的演化过程,即进化的性质和内容,则必须依靠对考古遗存的类型学研究。考古类型学的进步一般受制于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并落后于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中国的情形正是如此。地层学的原理是:地层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关心的是地层与地层中所包含的古代器物的两种关系:一是地层决定器物的时间序列;二是器物决定地层的文化内涵。地层学运用中,地层是解释器物的年代依据。当类型学的排列判断发生疑问时,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引证地层学的结论。然而在反向应用时,容易把器物的时间概念反传到地层,使地层的时间标度发生逆转,因为器物的形成时间一定比地层早。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地层学的应用就有了用时代最晚的器物定义地层时代的原则。当最晚器物出土极少时,又有了用统计的大概率器物定义地层时代及内涵的原则。这两个原则都存在着理论性误差。地层学从理论和使用上支撑着类型学的功能,可是这种支撑只能在部分情况下发生作用。5因此类型学的研究不是孤立进行的,根据类型学研究的结果与地层学研究结果如果不相符,则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到底是类型学研究出了问题,还是地层学研究出了差错。如果两方都正确,就要以地层学为基础,结合类型学考察产生这种偏差的社会历史原因了。因此强调利用地层学证据验证类型学研究成果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若把地层学作用绝对化,则有失偏颇。中国考古学界在对器物进行类型学的分析时,一直延用的是按地层放置遗物,然后进行分型定式。这种按地层编排器物,只是起到一种单位规范的作用,以免把器物搞乱,并不代表上层的东西晚于下层,而是在分型定式的过程中,多方求证,多方考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按地层把器物排列起来就认为完成了对器的类型学研究的作法是不可取的。6类型学和地层学是我国考古学的两大理论支柱,是中国考古学文化的体系框架。相比起来,地层学的功能原理比较简单,类型学却很不相同,可以说在田野发掘之后,类型学就是考古学!因而类型学的许多问题不能不从考古学的高度来考察。三、考古类型学的方法3.1、遗物的类型学方法围绕类型学的作用机制,理想的类型学操作大约可归纳为四种环节:1.合并相同器物,化简发掘资料。2.按照分类原则分类,使离散状态的标本变得符合某种秩序。3.选择典型标本或典型特征,给出型式分类后的器物的编号,用序号的关系特性来标明标本的时空亲琉关系,形成一个序号框架。4.用类比方法校准时代次序或文化属性,给框架中的某些点定性,以点带面将整个序号框架安插到“历史”框架的合适位里中去;7我们可以以梁思永先生对西阴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例来说明遗物的类型学研究方法。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人们对大部分史前陶器的完整造型缺乏了解,与此相关但又不尽相同的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还没有掌握根据陶片复原完整器物的技术,因此梁思永在整理西阴村遗址时,面对的只能是一堆形状莫辨的碎片,为了在混乱中找出有序,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分类系统。首先,他根据陶片的装饰、陶质、器表加工或陶衣、颜色等,把整个陶片分成五个分类层次,每类层次中又有若干小类(表一)。根据该表,如果一个陶片表示为: BClOi,那就意味着它是彩色细陶,有陶衣,陶色为粉红色,花纹为黑花,依此类推。其次,他又完全从形制入手,根据从整体(宏观)到部分(微观)的变化顺序,把口缘、器底、柄与把等分成三四个分类层次(表二)。最后,他根据彩陶图案,把西阴村出土的彩陶分成十二类,除此之外,他对其它一些纹饰,如绳纹、划纹等也进行了大致的分类。83.2、遗迹的类型学方法遗存的类型学研究就是对任一类有形态可寻的考古学遗存进行谱系分析。它除了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器物类型学外,还包括对房屋、墓葬等遗迹的形态研究。对遗址进行分期研究时,首先要做到标型器的型式划分与共时性共存关系和器物组合相结合。如果一个遗址中具有共时性共存关系的诸遗迹单位,按标型器的型式变化分成三个组,这三组遗迹单位中又出现有包含较晚型式的遗迹打破包含较早型式的遗迹这种现象,那么,这就可以说明该遗址至少可被分为三期。同一遗址中具有不同功能的遗迹单位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器物组合,比如墓葬和房屋,房屋与宫殿等,但如果是同一类型的遗迹,其包含物又存在着组合的区别,那有可能表明它们是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遗迹类可举已被充分研究的半坡文化的房屋为例。大致说来,半坡文化的房屋按其形状可被分为圆形和方形两大类,而且构成这些房屋的质料也大体相仿(土、木、草等)。但即使这样,这种层次的分类仍然不能算是类型学的聚类分析,还需要按上述第三个条件再进一步分类。这样,圆形房屋中又可分为小型圆屋、中型圆屋,方形房屋中则有小、中、大型房屋之分,这就是分类。换句话说,截止到目前为止,半坡文化的房屋可被分为五类:小型圆屋、中型圆屋、小型方屋、中型方屋、大型方屋。93.3、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学方法我们一般都同意考古学文化就是在古代实物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这个古代实物遗存既不等同于器物组合,又不等同于器物群。我们愈来愈倾向于从灰坑、房屋和墓葬的陶器组合入手来界定一个考古学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所命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逐渐趋于解体的原因。严格地说来,器物群和器物组合都不能作为确定考古学文化的标准,它们都是人通过比较而得来的。从考古学上证明或体现人类社会的集团性和区域性是划分考古学文化的重要出发点。在考古学的范围内,最能反映这种集团性和区域性的材料主要有以下三点:1.墓葬集合体(包括葬俗、葬制和随葬品组合等), 2.宗教性遗存的集合体(包括祭祀点的选择、宗教遗存的修建、形式、装饰、用途与结构等); 3.日常生活陶器品的组合。关于考古学文化内部的分区和分类型问题,其大致的步骤是: 1.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和考古工作的情况大致划为几个区;2.在每一小区内挑选几个典型遗址,条件是地层清楚、遗物丰富;3.根据地层学和类型学进行典型遗址的分期;4.与周围遗址进行验证和充实,找出区的分期;5.把每个区的分期进行综合,找出文化分期;6.看一看每一期文化中的地方性差别,再根据这种差别划分成几个小区,这样每一个小区也可称之为类型。考古学文化间的区系关系是谱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考古研究中,谱系关系或可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谱系关系,它包括文化间的直接承继关系、间接承继关系、突变性承继关系、文化影响关系、文化同化关系。第二层次为不同考古学文化间所结成的不同文化体系。如东北史前文化就存在着燕辽文化体系、环长白山文化体系、黑龙江文化体系;中原存在着秦岭文化体系、伊洛文化体系、华北文化体系;长江流域也可被分为太湖钱塘江文化体系,宁镇文化体系、川鄂文化体系(川东、湖北及洞庭湖流域);黄河下游地区则存在着泰沂文化体系和胶东文化体系等等。第三层次即是不同考古学文化体系所结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如用地域的概念来表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化区。对考古遗存的谱系关系进行多少层次的概括,相应地就应划出多少层次的文化区。从中国的具体情况看,考古学历史文化区的时间范围一般在秦至新石器时代之间。10四、考古类型学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4.1、类型学作为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类比是在两个事物之间,根据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或相同,推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另一些相似或相同,从而把一类事物的知识类推到另一类事物上。蒙特柳斯正是从这里拓展出自由的空间。然而,严格的科学类比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类型学通过类比操作得到序号框架,这个序号框架又只能通过类比操作进行校准,很难做到切实确认。考古的目标不是从一次接一次的试错中探索未来的可能性,而是利用无数离散的实实在在的遗存去整合、重视过去社会的丰富性和实在性。这需要类推的方法,更需要可靠的论证思路。类型学起源于按类比产生的相似发展原理,终止于按相似发展原理得到的类比,这种类比类比循环不能代表人类社会实际发展的客观事实!因此,类型学从推理性质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结论性质看,具有很大的或然性。11今天运用考古类型学的目的无非是想解决一些问题。包括相对年代问题、发展状态间题、区系族属(文化集团)问题等等。凡出土遗存都有确定的地点,使探讨地域分区有了很好的依据。族属问题的探讨可以在分区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就是说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就无从下手。类型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只具备一次只能遵循一个标准的能力,而要解决多个问题综合在一起的问题时,就显得难以应付了。124.2、类型学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局限性类型学方法的运用正好是处于整理资料的阶段,类型本质上是进化论思想运用生物分类学的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表现,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