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药理复习要点及答案整理.doc_第1页
分子药理复习要点及答案整理.doc_第2页
分子药理复习要点及答案整理.doc_第3页
分子药理复习要点及答案整理.doc_第4页
分子药理复习要点及答案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细胞内信息系统G蛋白(张德昌) 1、 信息传递方式的分类(P2)2、 受体的不同类型(P3-4)3、 G蛋白的调节机理在细胞跨膜信息传递过程中,有一个结构和功能极为相似的蛋白家族,它们在受体和效应器之间起着偶联蛋白的作用。它们都具有结合并水解鸟苷三磷酸的特点,通常称GTP结合蛋白或鸟苷酸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当G蛋白偶连受体与配体结合时,受体的构象发生变化促使G与静止态的GDP解离,形成了短暂的G“空载状态”,由于细胞内GTP的浓度远高于GDP,G随即与GTP结合并被激活,GGTP便于G、分开并与受体脱离。活化的G-GTP以及释放的G、能独自或协同作用于效应器或下游的信号蛋白导致一系列生物效应。其中某些活化的蛋白可以激活G亚基内存在的GTP酶,该酶将GTP水解成GDP。G-GDP与G重新聚合为三聚体的非活化形式,而完成了一个信号转导循环。往年重点:G蛋白定义、结构功能特点及其信号传导机制。试述G蛋白偶联的受体与效应器相偶联的分子机理。二、 细胞内第二信使蛋白激酶及有关药物进展(王维钧)见复印页往年重点:1、 蛋白激酶分类(家族或亚家族名称),其磷酸化的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种类,列举相应的底物。蛋白激酶在细胞内的分布遍及核、线粒体、微粒体和胞液。一般分为3大类。底物专一的蛋白激酶:如磷酸化酶激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等。依赖于环核苷酸的蛋白激酶:如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环鸟苷酸(cGMP)蛋白激酶。其他蛋白激酶:如组蛋白激酶等。2、 调节、转导细胞内第二信使的功能酶是哪两类?他们的作用机制和各自的主要分类方法。列出代表酶的名称。3、 药物及药物的作用靶点。试举出一些源于生物资源的细胞内信使系统作用药及其主要药效机制。举出几种蛋白磷酸酶的化学鉴别方法。试按催化域同系性分类法列举出一些主要蛋白激酶的分组及其成员(两组及其亚家族即可)。三、 受体药理(陈乃宏)1、思考题:有内源性拮抗剂吗? (Y)举例说明(N)为什么? 有内源性拮抗剂。例如白介素-l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l receptor antagonist,IL-1 ra)是1985年Arend等在人IgG诱导的单核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的一种急性期蛋白。它是白介素-I(interleukin-I,IL-1)家族中继IL-l和IL-1之后的第3位成员,也是细胞因子大家庭中第一个内源性受体拮抗剂。白介素-l 受体(interleukin-l receptor,IL一lR)有两种形式:I型受体(IL-l RI)和II型受体(IL-1 RII)。IL-l ra与两种IL-l R均能在细胞表面特异性地结合,阻断IL-1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感染和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特异性、竞争性IL-l拮抗剂2、思考题:请参照图,画出拮抗剂对剂量效应曲线的影响竞争性拮抗剂的影响(如10a、102a、103a)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为零。增加竞争性拮抗剂的浓度量效曲线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剂的影响(如10a、102a、103a),即找出激动剂的最大效应(Emax)。最大效应降低。往年重点:受体的定义、特征。受体分类及亚型并举例,作用原理。VEGF受体。狭义受体是细胞的一类信号传导分子,它的作用第一步是识别(recognition)信号分子。具体来说就是与信号分子呈特异性结合(specific binding),第二步是将信号转变成细胞的反应,即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广义受体是细胞的一类大分子,一般为蛋白,少数可以是糖脂。他的作用第一步是识别配体,即与配体特异性结合或介导细胞与细胞特异性黏附。第二步是将配体的化学信号转变成细胞的生理或病理性反应。受体特征:饱和性,特异性和可逆性。四、 氧自由基与抗氧化剂及一氧化氮(刘耕陶)无重点往年重点:1、 氧自由基的生理、病理作用。(举例说明氧自由基的双重作用) 氧自由基对机体的影响有两重性,既其有利的作用又有损害作用。有利的作用表现在调节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刺激吞噬细胞和中性白血球的吞噬杀菌功能以及免疫过程。在花生四烯酸代谢方面,该化合物经环氧酶和脂氧酶催化分别生成PGI2,PGE2,血栓素A2,及白三烯类活性物质,与炎症,过敏及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转化为有关生物活性物质时均有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反之少量活性自由基有刺激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活性作用,大量则抑制;又如巨噬细胞吞噬异物,细胞膜上的许多受体和黄素蛋白,随异物或细菌被吞入细胞质内,溶酶体水解酶释放,消化异物,这一过程通过己糖磷酸旁路活化,出现呼吸爆发,形成各种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杀死或破坏被吞噬的异物或细菌。所以,氧自由基与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调控和炎症免疫过程有重要关系。有害作用表现在可是许多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膜多聚未饱和脂肪酸引起超氧化反应,生物大分子出现交联或断裂,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2、 氧自由基包括哪些?自由基系列引起生物大分子的哪些损伤?与哪些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关?包括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氢氧自由基(OH)及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1 O2)。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为中风是临床常见病与自由基损伤有关。3、 NO是怎样合成的?合成酶的类型、特点。概述NO的生理、生化功能。在NOS作用下,左旋精氨酸(L-Arg)在转化为左旋胍氨酸的过程中生成NO。目前已知NOS有两种亚型,一种是基础型NOS(c-NOS),另一种是诱生型NOS(i-NOS)。c-NOS具有细胞内钙依赖性,可被Ca及钙调蛋白激活,通过直接刺激而产生NO。c-NOS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神经组织中,目前已从动物的脑及内皮细胞中克隆出了c-NOS的基因。i-NOS无钙依赖性,是在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内毒素等诱导下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产生的,由i-NOS作用产生的NO远多于由c-NOS作用产生的NO,因而不同浓度NO具有不同的作用。NO具有强大的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在缓激肽、乙酰胆碱介导下,NO渗入血管内皮细胞基质并扩散至平滑肌细胞,与细胞膜受体作用,激活鸟苷酸环化酶(sGC)产生环鸟苷酸(cGMP),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舒张。4、 NO的生成途径及生物学意义,Fenton反应。cNOS生成的NO可能先与含巯基的载体分子结合或形成硝基硫醇复合物,到达靶细胞后NO从载体释放并直接扩散至靶细胞内,进入靶细胞的NO与sGC中的Fe结合使之激活,产生cGMP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等均可在细胞因子及内毒素的作用下,由i-NOS催化而合成NO,虽然由c-NOS合成的少量NO有舒张血管、支气管作用,有助于炎症的缓解,但由i-NOS合成的大量NO则使呼吸道毛细血管后静脉浆细胞渗出增多,上皮细胞脱落,功能变性,甚至细胞死亡,从而使炎症反应加重。在水溶液中O2-可作为还原剂供给电子,又可作为氧化剂接受电子,因此易于岐化生成H2O2 铁离子可加速该反应,称为Fenton反应。举例说明氧自由基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以及氧自由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 与阿尔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病。健康成人每10 年就有约4 %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消亡,PD 患者脑中这种丢失进程被加速,PD 患者脑内近70%多巴胺能神经元被破坏。1992 年Cohen 等提出了PD 致病的氧应激学说,以后许多工作表明,氧自由基在PD 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何谓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应具备什么特点?抗氧化剂是能干扰氧自由基连锁反应的启动和蔓延过程,从而阻断自由基反应过程的任何物质。特点:1适当浓度药物应准确到达目标部位;2时当浓度药物道道目标部位及时;3抗氧化剂与毒性自由反应后本身生成另一种毒性低的自由基;4此新生成的自由基进一步反应又可恢复为原来的形式,继续其消除自由基的作用。什么叫自由基?何谓氧化应激?自由基指外层轨道含有未配对的电子,原子团或特殊状态的分子。就是破坏了强氧化剂和抗氧化剂的平衡导致的潜在伤害,氧化剂、抗氧化剂平衡的破坏是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氧化应激的指示剂包括损伤的DNA碱基、蛋白质氧化产物、脂质过氧化产物。五、 脑内神经保护信号转导途径(张均田)1、 脑内五类信使。第一信使,即作用于细胞表面受体的细胞外信使。包括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或作用与细胞表面受体的激素,神经冲动也归于此类。第二信使,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cAMP,cGMP,DAG,IP3和AA等。它们与第一信使的联系是:第一信使激动一种受体,受体通过G-蛋白刺激第二信使。第二类是细胞内Ca离子。第三信使,一般都是转录因子。由各种第二信使激活的蛋白激酶,使转录因子磷酸化。类固醇受体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即黄体激素或VitD或孤儿受体鸡卵蛋白上游促进子均可看作是第三信使。第四信使,基因的蛋白产物。第五信使,使那些与第四信使转录因子结合所表达的蛋白质,为第四信使的二聚体或多聚体。2、 脑内4种主要的信号转导途径。第一类,神经递质激活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主要有神经递质作用于亲离子受体。第二类,神经递质与G-蛋白偶联受体之间的结合。大多数神经递质,许多细胞因子均属此类。该受体被激活后,G-蛋白直接调节离子通道或调节第二信使依赖性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酯酶,继而调节其他离子通道和神经过程。第三类,涉及蛋白酪氨酸激酶的直接激活。该激酶使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大多数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均利用这一信号转导途径。第四种信号转导途径的特征是熟知的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甲酸和维生素D等亲脂性细胞外信号透过细胞膜激活细胞只受体。当这些受体与激素结合后,细胞质受体移位至细胞核并在细胞核里结合DNA作为转导因子发挥作用。 往年重点:陈述记忆形成机制,有几种解释。试述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六、 药物代谢与药酶调控(李燕)1、 P450的组成、特性(P393)、功能(掌握)P450主要由,细胞色素Cytochrome P450,这是一种含铁卟啉辅基的b族细胞色素,因还原状态下的这种细胞色素易与CO结合,它与CO结合的产物在45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而命名为细胞色素P450;黄素蛋白 NADPH-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 ;磷脂酰胆碱Phospholipid组成。Cytochrome P450: 底物和分子氧的结合部位,决定底物和产物的特异性。Cytochrome b5 NADPH-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 参与CYP450催化反应的电子传递Cytochrome b5 reductasePhospholipid:肝细胞内质网干重的30-40%,可加速电子传递,提高CYP450的氧化作用2、 P450的诱导和抑制(了解)1. 诱导内源物代谢 干扰机体内环境,导致疾病。如苯妥英或利福平引起的甲低、骨软化。外源物代谢 (1)肝毒性:PB加重APAP的肝坏死,乙醇诱导NDMA的致癌性。(2)药物:代谢增加而失效,药物相互作用,毒性和不良反应。如诱导剂增加环孢素的用量,华法令的半衰期缩短,利福平使避孕药失效。 2. 抑制(酶蛋白水平)可逆性抑制:快速、可逆的结合,竞争活性中心,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和亲和力,强度-Ki1 mol。准不可逆抑制: 可逆但作用时间长,形成中间代谢复合体(M1复合体),中间代谢产物形成时间长,解离速度慢。不可逆抑制:活性丧失,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总量、酶的数量和抑制剂在酶与其他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分配比。3、 P450与新药研究(了解)往年重点:细胞色素P450组成,分布,转化的反应及特点。简述其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药酶的分类。主要分布于线粒体,细胞核包膜及内质网(微粒体)。生物转化是各种不同结构的底物分子经P450代谢后转化成一定的产物。细胞色素P450是由()功能组成,它在体内主要转化()反应,主要特征有()。七、 生殖激素类药物研究进展(费仁仁)1、 RU486(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制。(课本P440)2、 RU486的分子作用机制。3、 RU486的应用。往年重点:RU486抗早孕机制,在控制生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理解RU486的发明是生殖激素类药物研究的重大进展?什么是LHRH脉冲式释放?为什么LHRH激动剂能治疗下丘脑或垂体功能性不育症,又能用于抑制排卵产生避孕作用?八、 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陶佩珍)无重点往年重点:1、 简述三种抗病毒药物,说明抗病毒特性、适应症、作用机制和主要毒副作用。2、 试述治疗AIDS和疱疹病毒感染的各种药物,说明其对病毒的作用环节、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碘苷,浅层单纯疱疹性角膜炎阿昔洛韦,缬昔洛韦,噴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福米韦生是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HCMV视网膜炎的硫代磷酸酯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含21个核苷酸长的反意义序列, 它和巨细胞病毒的mRNA的早期区的一部分互补,在细胞内与病毒mRNA结合,抑制病毒复制。3、 抗AIDS药的机制,选择性是如何产生的?列举23个药物的名称。4、 (免疫调节剂)用于乙肝及AIDS相同治疗的药物名称,作用机制?拉米夫定(3TC)活性形式为拉米夫定三磷酸,作为底物dCTP竞争性抑制剂,抑制病毒逆转录酶,而抑制病毒DNA合成。HBeAg的血清转换率受3TC治疗时间及治疗前ALT水平影响。5、 HBV侵染循环。为什么HBV难以根治?HBV病毒进入宿主胞浆,脱衣壳,进入细胞核,携带有DNA聚合酶,补齐不完整的副链,形成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作为子代模板,插入宿主DNA内部,翻译成RNA,转录成前病毒,进入胞浆,生成复制中间体,产生完整单链。药物靶点作用于抑制病毒RNA的产生,无法彻底清除插入宿主核中的cccDNA,而可以侵染其他宿主细胞,因此HBV难以根治。6、HIV病毒有哪些主要的酶和蛋白已被证实为抗HIV的有效药物靶点,并举例说明针对这些靶点的特异性药物。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抗AIDS药物主要分子机理,它们的选择性如何产生?举例说明。NRTIHIV RT为HIV pol基因产物,是异二聚体 p66/p51, p66有催化活性。HIV RT底物竞争性抑制剂:AZT,d4T为dTTP竞争性抑制剂; ddI, Tenofovir 为 dATP竞争性抑制剂; ddC, 3TC, FTC为dCTP竞争性抑制剂; ABC为dGTP竞争性抑制剂。核苷酸链终止剂。对HIV RT的亲和力远大于对细胞聚合酶的亲和力。AZT与D4T不能合用。抑制DNAP,诱导腺粒体毒性。NNRTI抗HIV-1抑制作用强,对HIV-2及SIV无抑制作用。不需磷酸化,在静止,活化或不同细胞系内均有活性。不直接掺入DNA链。直接与p66疏水区结合,使酶蛋白构象改变,抑制酶活性。易产生耐药及交叉耐药,与NRTI有协同作用。PIHIV pol基因5端编码的含99氨基酸酶蛋白。旋光对称的天氡氨酸匀二聚体蛋白,酶活性点在二聚体界面形成。抗HIV活性强,不能形成成熟的子粒病毒。易产生耐药及交叉耐药, 细胞色素P450强诱导剂。脂肪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 、溶血性贫血及血友病 、骨密度降低 及肾结石。EIT-20:36残基多肽,T-20与gp41的C末端螺旋竞争结合gp4的N末端卷曲螺旋。T-20与AZT,3TC,奈非那韦,茚地那韦及依非韦伦有相加或协同抗HIV-1作用。突变在gp41的36-45残基,对T-20敏感性下降4422倍。T-20与NRTIs、NNRTIs及PIs无交叉耐药。7、病毒复制周期中有哪些环节可作为药物筛选模型的目的靶?病毒复制周期:病毒吸附,病毒穿入,脱壳,病毒成分合成,组装,释放。治疗病毒性肝炎(HBV及HCV)药物:干扰素(IFN)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它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组分泌性糖蛋白的细胞因子,具有广谱抗病毒,抗增殖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诱导抗病毒蛋白(AVP)产生,即RNA依赖性蛋白激酶、2-5寡核苷酸合成酶及蛋白MX。可降解病毒mRNA,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翻译与装配,抑制病毒的复制与繁殖。诱导前NK细胞迅速传化为成熟的NK细胞。增强肝细胞膜上I类MHC的表达。拉米夫定(3TC)活性形式为拉米夫定三磷酸,作为底物竞争性抑制剂,抑制病毒逆转录酶,而抑制病毒DNA合成。HBeAg的血清转换率受3TC治疗时间及治疗前ALT水平影响。阿德福韦酯(AFD)阿德福韦(adifovir, PMEA)前药,无环腺嘌呤单核苷酸衍生物。阿德福韦二磷酸,为HBV 逆转录酶底物dATP竞争性抑制剂,抑制RT的起始反应及DNA链终止剂。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ETV为环戊基鸟便嘌呤核苷衍生物,ETV在细胞内易被细胞激酶逐步磷酸化为其活性代谢物恩替卡韦三磷酸(ETV-TP),后者为HBV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正常底物dGTP竞争性抑制剂及DNA链终止剂。利巴韦林(RBV)直接作用: Ribavirin三磷酸抑制RNAP;掺入病毒核酸链,引起病毒变异;抑制mRNA加帽。间接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増加1型细胞因子(IFN, TNF, IL-2);降低2型细胞因子( IL-4, IL-10); 抑制IMPDH(降低GTP pool,抑制病毒复制及淋巴细胞増殖)。九、 抗癌药物研究进展(陈晓光)1、 肿瘤发病的概况。 发病率整体是上升的,死亡率增加。肺癌是世界第一大癌,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5-15%为小细胞肺癌。我国第二大癌是肝癌。我国肿瘤谱具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瘤谱并存的状况。2、 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测定细胞毒性的方法。抗肿瘤药物体外筛选方法SRB法细胞系:NCI(60个,包括肺、结肠、肾、卵巢、黑色素、脑以及白血病等)细胞在体外传代低于20代培养基:RPMI-1640 510%血清细胞接种密度:500040,000细胞/每孔(96孔板)预孵育:24小时(无药物)样品稀释浓度:常规为10-4,10-5,10-6,10-7和10-8;重复23孔,同时设T0和空白对照孵育:4872小时(含药)SRB蛋白染色:TCA固定,去离子水反复冲洗,SRB染色,Tris碱液溶解,515nm处测光吸收。MTT法MTT还原反应:孵育4小时,200l的DMSO溶解不溶性蓝紫色的Formazan颗粒,570nm处测光吸收。XTT法XTT还原反应:加入50l含XTT(1.5mg/ml)/5l的10mM的PMS,孵育4小时,465nm处测光吸收。3、 近年发展快的抗肿瘤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往年重点:1、 目前哪些抗癌药物以微管为靶点而发挥作用?简述紫杉醇的抗肿瘤作用机理。(长春碱类)2、 抗肿瘤药物研究现阶段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3、 抗肿瘤药物进展。举例说明。十、 降压药的分子药理学(朱海波)1、 第一线降压药的代表药物及其降压的分子机制。2、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及趋势。上世纪50年代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有镇静药和亚硝酸类等,降压作用短暂而不稳定。神经节阻滞剂六甲溴胺是第一个有效的降压药,后来陆续发现美加明、潘必定等,但因其不良反应多,现已少用或不用。50年代中期,从印度萝芙木中提出生物碱利血平,其降压作用温和。国内学者用中国萝芙木总碱制成降压灵,对轻度高血压疗效好;胍乙啶是与利血平作用机制相似的人工合成药,降压作用强但不良反应多且严重,现已少用;同期出现的还有血管舒张药肼屈嗪。当噻嗪类利尿药进入降压药领域,于是高血压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专章。 60年代后期,甲基多巴和可乐定作为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出现,两药均适合于中度高血压。继之-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问世,其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使高血压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受体学说的不断发展,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和-,-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 7080年代后,钙通道阻滞剂硝本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的研制成功,使高血压药获得重要而又长足的进展;钾通道开放剂米诺地尔扩大了高血压药的领域。 90年代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和第二代中枢性降压药莫索尼丁在临床上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高血压药家族,揭示出一个广阔的药物研究前景,同时也为高血压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逆转和预防心肌肥厚和血管壁重构,在预防或消退动脉硬化方面的作用也同样得到重视。2、往年重点:1、卡托普利的主要药理作用和副作用。分别说明它们的作用机理。(主要三点)2、ACEI类药物与AT(?)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机制。副作用(用作用机制解释)。后者与前者比较有何优点?受体、钙通道阻断剂利尿药常用于(糖代谢、降血脂)中的合用,有什么不同的作用?最近发现可乐宁的降压机制中除激活中枢2受体外,还激活中枢()受体,两者都产生抑制交感神经作用。用利尿要降压时,为避免其副作用,必须与()或其他降压药合用。简述普奈洛尔的降压机制及其主要优点。十一、 缺血性再灌注性损伤的分子机理(杜冠华)1、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缺血性损伤的机理组织选择性:脑,心脏,肝脏,肾脏,其他。能量代谢障碍:能量供应减少,代谢物积聚,脑能量代谢的特点:耗量大、储存少、依赖血流供应内环境改变:酸性代谢物增加,酸中毒离子代谢紊乱:细胞外K+浓度升高,细胞内Ca2+超载,信息传递障碍细胞膜损伤:磷酸酯酶,酰基肉毒碱,酰基辅酶A等活性物质释放:儿茶酚胺,EAA,血管活性物质,PG,白三烯酶活性变化:ATP酶,黄嘌呤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磷脂酶A2,氧化还原酶直接作用脑缺血 能量合成物质供应减少 能量合成减少 脑能量供应不足 脑细胞功能降低间接作用脑能量供应不足 脑内能量物质耗竭 细胞去极化 谷氨酸释放 选择性易损神经元(SVNs) 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谷氨酸调节钙通道的开放 细胞内钙浓度增高 激活蛋白酶 蛋白酶底物水解:(红细胞膜蛋白,激活NO合酶,游离花生四烯酸积聚) 内质网钙耗竭。分子机理一、能量代谢,再灌注过程中,氧恢复供应,线粒体代谢活动加强,产生大量自由基,可进一步造成细胞和线粒体自身的损伤。缺血再灌注早期: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超氧化物介导储铁蛋白释放铁离子,NO生成。进一步导致过氧化氮的生成,蛋白硝基化和脂质过氧化,成为选择性敏感神经元细胞膜损伤的主要形式。缺血再灌注可导致: 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 离子代谢紊乱 进行性蛋白水解 翻译能力丧失不能阻止损伤的发展 残存的信号传导减弱 二、线粒体损伤膜损伤 膜电位 酶活性 DNA离子漏流 降低 降低 损伤能量合成障碍细胞内钙细胞内钙超载 线粒体钙超载触发多种反应(存活细胞)信号转道通路紊乱,应激能力降低线粒体功能耗竭,导致继发性损伤细胞内钙超载代谢活性物质(AA,NO等)炎性细胞因子合成释放(IL1,6,8,TNF,)炎症反应三、自由基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Superoxide anion,hydroxyl radical,etc)其他自由基(peroxynitrite, etc) 自由基产生的途径:线粒体代谢 黄嘌呤氧化酶活化 巨噬细胞 其他四、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 AMPA(使君子氨酸,quisqualic acid,QA), 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氨基膦酸基丁酸(L-2-aminophosphonobutyric acid, L-AP4)亲代谢型(Metobotropic receptor)受体门控性离子通道,持续去极化离子代谢紊乱,水肿五、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六、细胞凋亡 七、其他应激性反应细胞功能耗竭活性物质释放继发反应影响缺血再灌损伤的因素:主要有缺血持续时间(再灌注开始时间)、缺血程度、缺血部位(组织特点)等。缺血持续时间的长短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非常明显,短时间的组织缺血(一过性缺血)在恢复供血后,对缺血组织不产生明显损伤;而对于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由于组织的死亡或功能的丧失,再灌注可能不会产生作用。缺血程度也直接影响再灌注损伤的后果,缺血严重时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就会更为严重,完全缺血引起的再灌注损伤比部分缺血引起的再灌注损伤更为严重。缺血部位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组织对缺血的敏感性和对损伤的表现不同产生的。血供丰富的组织对缺血的敏感性更高一些,再灌注损伤也比较显著。例如脑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1、 能量代谢 缺血期由于氧和能量物质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再灌注过程中,氧恢复供应,线粒体代谢活动加强,虽然缓解能量供应障碍,但是由于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和抗氧化能力的减退,导致大量自由基产生,进一步造成细胞和线粒体自身的损伤,结果能量代谢仍处于不足的状态。2、细胞内钙缺血组织再灌注过程中,由于细胞膜损伤和离子代谢的异常,导致细胞膜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及线粒体钙超载,触发多种反应(存活细胞),导致信号转道通路紊乱,应激能力降低,使线粒体功能耗竭,导致继发性损伤。细胞内钙超载导致代谢活性物质(AA,NO等)生成,炎性细胞因子合成释放(IL1,6,8,TNF,),导致炎症反应。3、自由基缺血组织再灌注过程中,缺血区有大量的自由基产生,自由基的无选择的损伤作用,是自由基产生损伤的基本过程。氧自由基主要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离子流动增加,细胞膜电位改变。其他自由基4、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AMPA(使君子氨酸,quisqualic acid,QA),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氨基膦酸基丁酸(L-2-aminophosphonobutyric acid, L-AP4)作用于亲代谢型(Metobotropic receptor)受体或受体门控性离子通道,使细胞膜持续去极化,离子代谢紊乱,水肿。5、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PAF、PMNLs、IL1,6,8、TNF,黏附分子6、细胞凋亡线粒体损伤,导致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色素C释放引发CASPASE9释放,导致细胞凋亡。应激性反应细胞功能耗竭活性物质释放继发反应2、 综合考虑缺血与再灌注的关系、缺血与预适应的关系。缺血预适应(Preconditioning )1986年Murry等提出了心肌预适应(Preconditioning, PC)的概念。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 is defined as a brief period of ischemia (preclamping) followed by tissue reperfusion, thereby increasing ischemic tolerance for a subsequent longer ischemic period. 预先给予心肌某种刺激(如短暂缺血,热休克,机械牵张等),可使心肌对随后而受到的有害刺激产生耐受性(tolerance C等)。 缺血预适应(Preconditioning )内源性物质释放腺苷、缓激肽、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紧张素II、内啡肽、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相应G蛋白藕联受体激活蛋白激酶C(PKC)启动细胞保护机制缺血预适应(Preconditioning )细胞保护机制诱导热休克蛋白ATP敏感钾通道开放腺苷丝裂素原激活蛋白激酶往年重点:1、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因素。2、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适应的关系。3、 自由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和危害)4、 治疗缺血性再灌注药物的类型、机制。抗氧化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十二、 抗糖尿病药物(申竹芳)往年重点:1、 抗糖尿病药物类型和作用机制、特点。2、 抗糖尿病药物进展,目前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增敏剂的机制。目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有哪几大类?简述其作用机理、优缺点。列举8种(至少4种)抗糖尿病药物,并简述作用特点。第二部分各类药物作用靶点、特点。十三、 离子通道和抗心律失常药理(王晓良)往年重点:1、 离子通道的特性、基本结构、分类、在细胞兴奋中的作用。2、 药物调节的作用。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作用机理/特点、优缺点。目前认为哪类药物可能成为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4、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离子通道的影响,分析作用机制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产生机理。5、 K通道的分型,各型的分布,功能差异点。6、 Ga拮抗剂治疗心律失常的原理。Ca离子通道的基本结构、分型,L型、N型、T型通道的分布和功能差异是什么?说明/类抗心律失常要对离子通道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作用机制和可能不良反应产生机理。心肌钾离子通道的生理、药理学意义,钾通道阻断剂的抗心律失常原理。钠钾钙离子通道基本结构(6次跨膜)、分类、在细胞兴奋过程中的作用、药物调节、与疾病的关系。问题:对离子通道的基本理解:为多种亚型(不要求具体哪几种);其基本结构;钾通道与钠钙通道结构区别?这种区别有什么样的意义?钾通道的分型,各型的分布,功能差异点。钾通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由6次跨膜结构域形成的单孔通道、由4次跨膜结构域形成的双孔通道和由2次跨膜结构域形成的单孔通道。1)6次跨膜结构域形成的单孔通道-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电压依赖性强,与钠、钙离子通道区别,每个跨膜区为一个亚基,四个亚基又非共价键连接成功能性的钾通道。两个门决定通道状态:一个是电压感受器S4,控制电压的依赖性开放;另一个是失活门,控制通道开放的时程。其中瞬间外向钾通道有N-型和C-型两种失活机制。2)4次跨膜结构域形成的双孔通道每个蛋白上有四个跨膜区段,两个P孔区结构。心脏,神经系统分布较多。3)2次跨膜结构域形成的单孔通道每个亚基又两个跨膜区段(M1、M2),中间由P区连接。IRK(KAch、Kir)类似KV通道的S5 、S6和P区。由于没有S4样结构,其电压依赖性门控不同于KV,其电压依赖性门控可能与M2上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有关。门控机制钾离子的跨膜电化学驱动力密切相关,膜电位低于钾的平衡电位电导更大,钾离子易于内流,此外,内向整流特性也对镁离子敏感。KATP由硫脲受体(SUR)为代表的辅助亚单位与以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x为代表的功能亚单位共同构成KATP通道。KATP是由SURx和kir6.x按11构成四聚体的功能单位,即(SURx/kir6.x)4。SUR感受细胞内ATP/ADP浓度的变化,细胞内ATP浓度升高时,KATP关闭;ATP浓度降低时,KATP开放。SUR上有SU、ATP、MgADP、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和其他胰岛素促分泌剂(如列奈类)的结合位点。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VDC由1、2、五个亚基组成,其中为功能性亚单位。1亚基由四个跨膜区段组成,每一个包含了六个疏水的跨膜片段,通道的电压敏感区位于第四个疏水片段上,第五六疏水片段组成了通道的孔道及其选择性闸门。钠通道神经元、骨骼肌的钠通道的亚基与1、2亚基相连,亚基与通道失活有关,心肌钠通道亚基不与亚基相连,单独表达完整的通道功能。其中亚基构成四个同样的跨膜区(D1-D4),每区又包含六个跨膜肽段(S1-S6)。S4位电压感受器,P区影响电导和离子通透性,D3-D4间连接对通道失活起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作用特点、优缺点。目前认为哪类药可能成为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1、 分类类药:调节钠离子通道的药物。A类适度抑制动作电位0相,同时抑制钾通道,延长复极化过程药,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B类轻度抑制动作电位0相,不影响传导速度,不影响钾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C类重度钠通道阻滞剂,明显抑制0相,减慢心肌传导速度,对复极化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氟卡尼、普罗帕酮。类药:受体阻断药。阻断肾上腺素受体对心脏发挥影响,如普奈洛尔、美托洛尔。类药:选择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索他洛尔。类药:钙拮抗剂,阻滞心肌细胞钙通道,抑制慢反应细胞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率,延长慢反应动作电位不应期,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其他,激活腺苷受体,从而激活与G蛋白偶联的钾通道,使细胞膜超极化而降低自律性。明显增加AMP水平,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和减慢传导,如腺苷。2、发展方向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简单的离子通道抑制作用,使动作电位时程(APD)延长,减慢兴奋的传导,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从而发挥短期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应用,势必会进一步加重离子通道功能紊乱,使各通道比例失衡,导致出现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和远期疗效不佳等问题。只有通过调节离子通道功能,使失衡的通道恢复正常,改善通道功能紊乱,才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远期疗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以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发展方向。目前,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以单纯型或复合型钾通道阻滞剂为主,近年不断有新的该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但在此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众多的问题。第一,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明显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尖端扭转室速等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第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远期疗效尚不理想,目前公认疗效较好的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其1、2、3年的总有效率分别只有67%、59%和53%。 方向:综合的以多个离子通道为靶点,温和的调节离子通道功能,考虑使用复合制剂或者开发中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远期疗效是今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抗心律失常中药普遍存在毒性低、副作用小等优势。苦参碱、小檗碱可明显改善心脏离子通道功能紊乱,改善梗死后心肌电重构,具有提高抗心律失常远期疗效的离子通道特性。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远期疗效优于西药的可能机制在于中药同西药相比,具有明显的多个离子通道靶点作用的特点。总体上讲,西药分子量较小,对离子通道孔具有较强的阻滞作用,而不易具有离子通道调节作用,而中药分子量较大,对离子通道孔不具有较强的阻滞作用,但其具有的多靶点作用特性使其可能作甲于不同的离子通道、不同的离子通道亚基或离子通道上游信号分子,产生对离子通道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较低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毒副作用,使其长期应用成为可能。类抗心律失常药对离子通道的影响,分析作用机制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产生机理。Nibentan主要用于治疗阵发性和慢性房颤。其最近结束的临床研究表明,Nibentan具有较好的临床抗心律失常作用和较低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对102个病人静脉给予125250微克/千克的Nibentan,其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发生率仅为3%左右。实验研究表明,在房颤动物模型上,Nibentan可明显终止其房颤的发作,并有效地防止了房颤的复发。电生理实验表明,Nibentan可剂量依赖性增加心房和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但不改变心房和心室的心肌细胞传导速度。膜片钳实验表明,Nibentan具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抑制心肌细胞延迟整流性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激活的钾电流作用。这些实验结果阐明了Nibentan有效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RG-2也是一个具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特征的III类抗心律失常新药。与Nibentan相似,该药也具有抑制心肌细胞延迟整流性钾电流和乙酰胆碱激活的钾电流作用,同时也具有剂量依赖性增加心房和心室有效不应期的作用,但不改变心房和心室的心肌细胞传导速度。RG-2的优势在于它的应用剂量明显低于Nibentan的应用剂量仅是Nibentan应用剂量的1/10。罗什实科夫院士最后总结说,Nibentan和RG-2是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III类抗心律失常新药。与目前应用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这两种药物具有较低的致心律失常副作用和可静脉给药的优势。近年新应用于临床的抗心律失常药主要是III类药,其中ibutilide和dofetilide已被FDA批准用于临床,Azimilide、Dronedarone、Tedisamil和Trecetilide正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和传统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应用ibutilide和dofetilide时需要特别注意应用早期的尖端扭转型室速问题及肾功能的影响,早期监护下用药及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是必需的。和传统的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和索他洛尔)相比,新型III类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药理作用更为单纯(Dronedarone除外),主要通过阻断延迟整流钾电流(Ik)或瞬间外向钾电流(Ito)而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心肌组织的有效不应期;无心脏抑制作用,甚或具有一定的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故对心力衰竭患者无明显不利影响;主要副作用是尖端扭转室速(TdP),多发生在用药早期,其发生可能和这类药多具有逆向频率依赖(reserve rate-dependence)作用有关9。其它的几种新型III类药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亦分别有其独特之处,如Azimilide较少合并逆向频率依赖作用,因而理论上能减少尖端扭转室速的发生;Dronedarone的化学结果与药理作用与胺碘酮相似,但因组成部分中无碘元素,故临床应用可能更为安全等。钙拮抗剂治疗心律失常的原理。十四、 单克隆抗体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邵荣光)往年重点:1、 单抗药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 副作用,中断给药或抗过敏治疗;二、 抗原性,缩小分子量或应用人源抗体三、 免疫复合物,四、 单抗的非特异性五、 抗原调变涉及免疫学方面,人抗鼠抗体反应。肿瘤细胞群体的抗原异质性,靶细胞的抗原性调变,靶抗原的特异性问题,血中游离抗原的存在也影响单抗药物的疗效。涉及药理学方面,药物到达肿瘤部位的量不足。单抗药物在体内运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抗体是异体蛋白,会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积聚于肝、脾和骨髓。单抗药物是大分子物质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和穿透肿瘤细胞外间隙均受到限制。解决方法1) 降低单抗药物的免疫原性,使鼠源性单抗人源化或研制完全的人源化抗体。2) 提高单抗药物在肿瘤组织的浓度。单抗药物小型化是重要途径。3) 加强单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4) 提高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通过寻找肿瘤增殖和转移必须的靶分子,以提高抗体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发展抗体导向的酶前药治疗,细胞毒性药物的前体药物在肿瘤部位占优势的酶的催化下产生活性药物,因此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2、 单抗药物优缺点及发展方向/研究趋势。3、 简述单抗的特点,抗肿瘤单抗导向药物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简述单抗的特点与单抗导向药物的抗肿瘤作用?1) 抗体免疫偶联物靶抗原有分化抗原、癌胚胎性抗原、特异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的未知肿瘤相关抗原。2) 封闭类抗体药物 抗体与肿瘤细胞的一些蛋白活性位点特异结合,封闭这些蛋白因子的活性,导致肿瘤调亡或生长抑制。3) 作用于信号传导类抗体药物靶点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激酶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法尼基转移酶、转录因子NF-B。4) 效应子杀伤类抗体药物为全抗体。带有Fc段的抗体介导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杀伤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杀伤作用。5) 抗独特型疫苗类抗体药物抗体分子既是可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又是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抗体靶向药物被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和炎症。抗体靶向药物的研究方向?1) 新靶分子的寻找2) 抗体的人源化3) 抗体药物的高效化双特异抗体的采用4) 抗体药物的小型化Fab片段、重组Fab、Fv、单链抗体、单域抗体5) 融合蛋白的构建融合蛋白包括抗体的Fv部分和作为“弹头”的活性蛋白部分,有底免疫原性和分子小型化的特点。可能题目(可能性90%): 简述抗体药物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去年考试题)。1. 总论:目前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的抗体药物有12种之多。研究开发中的抗体药物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可用于治疗肿瘤,器官移植中的抗排异反应,心血管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病毒性感染,乙型脑炎,爱滋等其他疾病。目前研发的抗体药物品大多数用于治疗肿瘤,抗肿瘤抗体药物包括抗体和抗体偶联物。2. 以抗肿瘤为例,抗体药物的特点:(1)抗体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抗体与药物偶联物或与毒素偶联物对表达相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作用强,对抗原性无关细胞作用弱或无作用。(2)抗体药物具有更高疗效。抗体偶联物与相应的游离药物比较,一般具有更高的疗效或显示较低的毒性。抗体或抗体偶联物在体内显示特异性分布,在靶肿瘤的浓度较高。(3)抗体药物对肿瘤相关分子靶点的特异性作用。如ituxan是以B 细胞CD20分子为靶点的抗体,对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有疗效。Herceptin是抗HER-2癌基因编码蛋白的单抗,对乳腺癌有效。(4)抗体药物对抗药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