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二单元.doc_第1页
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二单元.doc_第2页
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二单元.doc_第3页
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二单元.doc_第4页
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二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4课课题留住今天的太阳第 1课时总序号13课 型讲读编写日期2009-9-10执行日期教学目标认识、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重点认识、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具准备CAI课件。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课题,质疑导入教师朗诵明日歌今日个。时间飞快地流逝,惜时应从今日开始。古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并告诫我们今人,现代人也有“爱惜时间”的故事。今天,我们一同去聆听故事,领悟珍惜时间的方法吧!1、 教师出示课题。2、 学生读题。3、 学生质疑。看到题目,你又什么疑问呢? 一、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2)小组合作探究。2、 师生共同探讨,汇报初读成果。(1)指名读课文,提醒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及时正音。(2)交流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3)共同学习,巩固字词。 关于生字:a、读音 哩(li) 良(liang) 或 ( huo)b、字形比较: “策”与“束” “或”与“成” 关于词语: 眨巴:眼一开一闭。 奇想:形容想法非常奇特。 良策:高明的计策,好的办法。3、自由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二、 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何收获?你能说给大家听听吗?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4 课课题留住今天的太阳第 2课时总序号14课 型讲读编写日期2009-9-11执行日期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语段,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如何珍惜时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如何把握时间。教学难点体会“尽管人不可能真的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或两步,甚至三步四步,这几步看起来似乎微小,但意义却非常大”这句话的含义。教具准备 有关惜时的佳句教学方法读议结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听写生字词。2、 复述课文故事。一、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1、 理清脉络。(1) 以课题为眼,引导学生针对质疑,理清文章脉络。(2) 交流汇报。“我”对“今天的太阳”充满奇想想要“留住今天的太阳”留住了“今天的太阳”懂得怎样“留住今天的太阳”。2、 抓住重点语段理解课文内容。(1) 阅读课文第7-12自然段,思考: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太阳有什么不一样?体会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该怎样去感情的朗读?a、 学生自读,自悟。b、 小组交流。c、 共同明确:尽管明天套样还会醒来,但用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时间流逝带来淡淡悲伤。省掉应低沉些,带有意思淡淡的哀愁去读。(2)、朗读体验。阅读第13-18自然段,思考:怎样才能“留住今天的太阳”?生活中有这样的具体例子吗?a、 小组交流探究.b、 共同明确:“尽管我一时还不太明白,但我知道,今天自己的确留住了太阳:因为今天”当我完成作业抬起头,看见太阳还离山峰一丈多高“。“尽管人不可能真的留住太阳,但是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或两步,甚至三步四步,这几步看起来似乎微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启迪我们,要想”留住今天的太阳“,就要走在时间的前面,珍惜每一分没一秒。珍惜时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鲁迅、朱自清都是能“留住今天的太阳“的人。3、 朗读感悟,学习语言。(1) 任务的语言、动作、神态,体现了任务的性格特点。画出这些句子,体会任务性格特点。(2) 朗读,体会任务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3) 分角色朗读。二、 拓展延伸1、 你能留住“今天的太阳“吗?交流自己的做法。2、 你知道那些名人、伟人珍惜时间的故事或珍惜时间的格言。3、 背诵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惜时佳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三、 课堂小结读完本课,你对“惜时“有何想法?说说吧。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五课课题送报的少年第1 课时总序号15课 型阅读编写日期2009-9-12执行日期教学目标1、 认读“捷”“聊”“缅”“腆”“鞠”“躬”6个生字。2、 朗读课文,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送报少年的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送报少年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教学难点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观。教具准备收集有自强精神的人物故事。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的成长经历旺旺会影响我们的一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少年时代?是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自强自立,懂得感恩?读完这篇课文送报的少年后,或许你会有很多启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积累词语。学生读课文,认读生字;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自学情况。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退役的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交流汇报。开端放暑假的时候。发展7月下旬的一天高潮和结局转眼到了8月底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思考:你对两位少年有何印象?你是从文章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你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吗?感受送报少年的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自读,画出相关语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交流体会:“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的很准时”让我们感受到少年时一位恪守信用的人。“骄阳似火。似乎无忧无虑“这句话紧扣上句中的“晴天”让我们感受到少年是乐观向上的,是一位阳光少年。“他浑身衣服湿透。报纸也打湿了一角。”这段话紧扣上句中的“雨天”,展现少年受伤后依然坚持送报的情景,然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少年的诚实守信。“我爸摔伤了。你多包涵”这句话让我们了解了少年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同时感受到他成熟,懂事的性格。一个彬彬有礼、不亢不卑的少年跃然纸上。作者的儿子给你留下的印象。a自读找出相关语句,概括给你的印象。b交流体会:“8点多钟了。一边不停的换电视频道。”“儿子大笑起来:他是干什么的?我。还要出国留学!”透过这两段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懒散又自命清高的少年。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再读以上重点句,体会对比的手法。交流讨论这种写法的好处。两位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儿子对送报少年起到了反衬的作用,更让我们感受到送报少年的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感情朗读,加深感悟。四、拓展延伸交流讨论:儿子可能有什么心事呢?开展“爸爸妈妈我能行”的主题活动,每个同学行动起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培养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五、课堂小结通过两位少年的对比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让我们受益终生。你感悟到了吗?总结一下。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6课课题一棵大树第1 课时总序号16课 型讲读编写日期2009-9-14执行日期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读写解释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具准备小黑板、DVD教学光盘。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生活中我们感恩奉献者,憎厌索取者:我们关爱他人,同时也被他人关爱。我们应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今天要学习的这则有关“索取”与“奉献”的寓言,将让我们感悟这些。出示课题。质疑:这会是一棵怎样的大树?你心目中的大树是怎样的呢?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交流子都情况。(1)注意读音:需(xu) 歉 (qian) 锯 (ju) 爽 (shuang) 私 (si)(2)注意字形:“需”与“耍” “歉”与“谦” “爽”与“巫”(3)读懂词语。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爽快:舒适畅快,痛快。无私:不自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向大树提出不同的要求,直到大树一无所有的故事。4、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吧。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6 课课题一棵大树第2 课时总序号17课 型讲读编写日期2009-9-9执行日期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教学难点感受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教具准备小黑板、DVD教学光盘。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听写词语。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故事情节随男孩年龄增长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描写的情景是怎样的?大叔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怎样去朗读?大树、男孩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2、小组交流,推荐班内汇报。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四次会面:少年、成年、成年、老年。第一次:当孤独的大树看到小男孩时,他一定是快乐的。给了男孩果子,让男孩高兴,树感到很幸福,表现了大树对男孩无私的奉献和爱。朗读大书的话时,要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以及得知男孩面临困扰时的怜爱。第二次:当悲伤的大树见到男孩后,“高兴地颤抖起来”他希望男孩“快活快活”,于是舍弃了自己的树枝,让男孩满意,自己也搞到高兴。大树因见男孩而高兴,因奉献而高兴。第三次:时间过了“好久好久”,大树再见到男孩时仍很高兴,为了让男孩快乐,他现出自己的树干,树很欣慰,但又难过。他为自己能满足男孩的要求而欣慰,又因男孩的离开而难过。此时,大树已不如开始那样自信、愉悦,男孩因经历了生活中的坎坷而伤悲、失望。第四次:大树总在诉说“抱歉”因为他一无所有,再也不能给男孩快乐。当男孩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它爽快地邀男孩坐下休息,大树的爱心表现的淋漓尽致。(3)“树很欣慰,但心底里却很难过。”大树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男孩说,试着写一小段话。(4)课后练习第二题怎样理解?始终把说话人放在句首。树说:“我没有。”他说:“我。不。“这样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似,语气相同,连续说出来,能全面深刻地表达作者的主要意图,又能为读者创造一个感人肺腑的境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要读出大树不能再次“奉献”的不安,男孩因年纪打了而身心疲惫。结尾一段如何理解?与文章开头想呼应,是男孩对过去快乐时光的回忆,我们感受到此时年老的他的丝丝悔意,在他的心目中“很高很高的”的不仅是树本身更是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最后的省略号,为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三、升华认识总结全文内容,交流看法,以“一棵-大树”为话题展开。交流明确。大树因爱而给予,因给予而快乐: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男孩被爱,男孩不断索取,而且没有回报大树,没有感恩大树。我们要想大树学习,更要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四、拓展延伸。1、讨论:生活中,谁最像这棵大树?2、活动: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向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收获一定不少,请同学们好好总结。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7课课题短文两篇第1课时总序号18课 型讲读编写日期2009-9-20执行日期教学目标认读生字“豫”“桩”。理解第一篇短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教学难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教具准备小黑板、DVD教学光盘。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 揭示课题1、 出示课题。2、 解释课题,“摆渡”就是用船载人或物过河。3、 学生质疑,激发阅读的兴趣。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习生字词。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 检查自学情况。(1) 认读生字,辨析多音字。豫(yu) 桩 (zhuang) (xie)(解数) 解 (jie)(解渴) (jie)(押解)(2) 理解词语。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3) 感知课文内容。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 自读课文,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段。2、 自读感悟,感知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3、 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当时的情境。4、 表情朗读。5、 交流讨论。(1) 深受感动的句段。“天上没有月亮从牙缝里挤出一个低沉有力的字走”。“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显示情况十分恶劣,“都”告诉我们此时出船危险系数之大。而“一横心”“挤”“低沉有力”这几个词让我们看出石根的决心,石根是一位善良爽直的人。“央求”一词看出这位大夫眼里只有病人,环境再恶劣也阻挡不了他救病人的愿望。 “黄河边涛声隆隆气势夺人”“隆隆”让人感受到黄河流量之大,水流之急。比喻句展示了黄河夺人的气势,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渡河情况的危险。 “暗淡的月光下几乎昏了过去”将小船比喻为“风中摇摆的树叶”,可见小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从石根一系列的动作“咬紧牙关”“紧张的注视”“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划着桨”以及大夫的紧张,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情况的危险。 (2)感知人物形象石根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病人,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大夫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是一位有“真爱”的医生。6、 表情朗读,加深感悟。四、 拓展延伸1、 读课文结尾,你有何想法?2、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人或事?五、 课堂小结课文告诉我们只有大家都主动无私地帮助别人,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关爱他人吧。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7 课课题短文两篇第 2课时总序号19课 型讲读编写日期2009-9-22执行日期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怖”“砸”“嘱”理解二篇短文内容,体会人间至爱真情。2、了解爱的真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教学难点体会人间至爱真情。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件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一、 教学导入新课1、 出示课件,教师简介“9.11”事件,导入新课。2、 出示课题。3、 学生读课题,想象情景。二、 初读课文,真题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 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 交流汇报。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 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1) 思考:是谁遇难?遭遇了什么灾难?第三个电话会打给谁?(2) 交流汇报:a、银行家爱德华遇难。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厦,到处是“熊熊烈火”,“震耳欲聋“的爆裂声,房顶“坍塌”,水泥将他“砸翻“在地,没有生存的可能。b、“求救电话是”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1)思考:爱德华的电话打给了谁?(2)讨论:猜测第三个电话与财产有关,或给母亲,或给妻子,或给朋友,或给单位。3、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1)思考:第三个电话打给谁?说了什么? (2)交流.打给母亲的,内容是:“妈妈,我爱你!”(3) 这个电话内容出乎很多人意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律师得知电话内容,会想些什么?(4) 交流感悟。a、体会到儿子对母亲的深情,再也没有比这更珍贵的献给母亲的礼物了。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深爱,儿子的遗言是无价之宝,超越了金钱。b、律师震惊:世态炎凉之中却有这至爱真情,而后感动,将这遗产交给了爱德华母亲。四、拓展延伸1、展示自己收集的至爱真情故事。2、写读后体会。五、课堂小结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这种超出世俗与金钱的至真感情,体验到了人间至爱亲情,让我们在行动中去表达这种感情吧。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课课题从一棵大树说开去第 课时总序号20课 型口语交际编写日期2009-9-23执行日期教学目标a) 简单明了地表达,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语速适中,语气平和。b) 听别人说话时要专注,能抓住要领。c) 有不同的意见敢于反驳。教学重点大胆说出自己读后的感想。教学难点学习反驳,能以理服人。教具准备收集、阅读以亲情为主题的名家名作。灯片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1、 回顾一棵大树的主要情节。2、 教师相机导入:在课文一棵大树中,大树用爱的光辉笼罩这男孩,喂男孩请其所有,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就让我们从一棵大树说开去。二、幻灯出示提示:1、 认真阅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2、 感悟“爱”这种拨打的感情,尤其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3、 培养收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4、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三、畅谈感受1、 选取故事场景谈感受。(1) 从大树的变化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关键词:长辈、爱、无私、奉献、依靠、从容、欣慰、高兴、悲伤、孤独等(2) 从男孩的变化(快乐太累)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关键词:晚辈、被爱、索取、要求、不知足、回报、漠不关心、雄心勃勃、快乐、伤心、疲惫等。(3) 提取关键词。学生在认真倾听、表达的基础上,常识尝试用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积累词语,丰富词语。2、 联系实际谈感受。(1) 在生活中找一找大树和男孩的原型,并说说理由。(2) 从归纳的两组关键词中选取你认为有关联的一些词,组成中心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全班交流。学生各抒己见,可反驳,但不能强词夺理,要以理服人。二、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认识,并通过畅谈感悟,提高了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获益不少。同学们好好总结吧。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课课题习作:泪水第 1课时总序号21课 型习作编写日期2009-9-25执行日期教学目标1.明确写作要求,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2.能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些清楚,突出感受最深的地方,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3.从自己难忘的经历中获得启发。教学重点说真话、心里话;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教学难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教具准备回忆与流泪有关的经历。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悲伤、有快乐、有的得意、有委屈:有时欢歌笑语,有时也会泪流满面。泪水是情感的宣泄:有委屈的泪水,有欢笑的泪水,也有感动的泪水它的味道说不清,道不明,但它永远记住了当时的事情,记下了你的心情很反应。将这些事情写下来你可能又别有一番滋味。同学们,你相信吗?提起笔,试一试,将他们写下来吧!二、 回忆选材,拓展思路1、 联系生活实际,以“泪水”为话题,交流自己流泪的经历。设计以下问题,引发学生回忆:(1) 因为什么事别人误解了你,你留下了委屈的眼泪?(2) 你经历了什么难忘的事,让倍受感动的你留下了激动地泪水?(3) 是什么事使你如此高兴,以至于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4) 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当你含着悔悟的泪水时,你是否已从错事中吸取了教训?2、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三、 审清题意,明确要求1、 阅读课本上的习作要求。2、 交流明确习作要求:(1) 选择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最深的事情写。(2)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3) 题目自拟。四、 教师提示1、 要将事情的经过记叙完整,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好细节。2、 文章要体现自己的心理和特点。自己的感受、触动、心理活动等的描述要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文章中。3、 文章的内容要丰富充实,描写要具体,给人以真实感。4、 语言要生动流畅,在描写人和事可用学过的字词和修辞手法。写后请多读几遍。五、 点拨指导1、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思考、交流:怎样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呢?2、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 教师点拨:(1) 将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2) 重点将经过部分写具体,对任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自己的感受进行细致刻画。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课课题习作:泪水第 2课时总序号22课 型习作编写日期2009-9-25执行日期教学目标1、 学生独立习作。2、修改、完善习作。教学重点说真话、心里话;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教学难点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教具准备回忆与流泪有关的经历。教学方法思考与交流。 教学过程:一、 引导学生选材回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选择感受最深的事情写。写的内容要新颖,真实。二、 学生独立习作1、 学生独立习作。2、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三、 修改习作1、 学生朗读习作。2、 学生欣赏习作:习作好在哪里?那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3、 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你是怎样写具体的,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4、 提出修改意见。四、 修改习作1、 对照欣赏的习作,找出自己习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2、 检查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3、 进行修改。4、 集体交流。推荐优良习作,共同评议。5、 再次修改,完善习作。五、 誊写习作将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课课题语文活动2第1 课时总序号23课 型活动编写日期2009-9-28执行日期教学目标1能体会关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并学会正确运用关联词; 2.能通过朗读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珍惜的意识。3.朗诵、背诵臧克家的现代诗少年,积累语言。教学重点积累语言。理解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教学难点掌握并真确运用关联词。教具准备词、句、诗卡片,幻灯片。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一、 万花筒1. 出示“我会说”中的词句卡片。(1)学生读词句卡片。(2)学生读“我会说”题目,明确要求。(3)学生读句子,注意加点的关联词,体会其作用。“尽管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后一部分表述的意思同前一部分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无论都”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前一部分表示排除以前条件,后一部分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不是而是”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它不同于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它对前一句的否定实际上是肯定后一句的意思。(4)用自己喜欢的关联词说一句话。(5)制作“关联词”小卡片。2.出示“我会读”语段。(1)学生读“我会读”中语段。(2)读“我会读”的 题目,明确要求。(3)读语段,感悟体会。 (4)交流感悟。(5)摘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制作卡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二、百宝箱1.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少年。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3.引导熟读成诵。(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读出感情。三、课堂小结:总结一下这堂活动课的收获吧!四、课堂作业1.用关联词写句子。无论都尽管但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课课题语文活动2第2 课时总序号24课 型活动编写日期2009-9-30执行日期教学目标通过开展“校园直通车”的调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重点通过开展“校园直通车”的调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难点通过开展“校园直通车”的调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你和你的同学朝夕相处,可你了解你的同学吗?你想了解吗?来吧!当一次小记者,开展“校园直通车”活动吧!二、 活动过程1、 读“校园直通车”活动提示,明确要求。(1) 通过询问、谈话的方式了解 以下情况: 每天几点钟起床? 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几个小时? 早上几点钟到校?是不是到校以后就开始学习?(2)、进行简单的文字记录。2、选择两三个同学作为你的调查对象,开展调查活动。(1)学生各自选择对象调查,做好记录。(2)大家交流调查情况。(3)讨论交流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办法。三、活动小结这次活动培养了我们口语表达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培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真好!批注教学后思学 科 课 时 教 案第 课课题第二单元知识检测第1 课时总序号25课 型练习编写日期2009-10-6执行日期教学目标通过知识检测,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弥补。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掌握。教学难点阅读理解。教具准备测试卷。教学方法学生练习。 教学过程:一、 看拼音,写词语。(101分) ( ) ( ) ( ) ( ) ( )二、 照样子,换偏旁组字,再组词。(61分)例:埋 _理_(道理)哩_ ( ) 歉_ ( ) 锯_( )歇_ ( ) 憾_( ) 或_( )三、 按要求写词语。(12分)1、 观察下面的成语,照样子再写三个。(91分)无忧无虑 _ _ _取长补短 _ _ _三言两语 _ _ _2、写出一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