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郡县释名卷上.doc_第1页
山东郡县释名卷上.doc_第2页
山东郡县释名卷上.doc_第3页
山东郡县释名卷上.doc_第4页
山东郡县释名卷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東郡縣釋名卷上泰和 郭子章 相奎甫著東阿 孟一脈 嗣孔甫明州 王佐 翼卿 甫校山東 (青州 、兗州 )。山東,古青、兗二州地。漢置青州部刺史,領北海、濟南、齊、琅琊、东萊五郡,高密、膠東、淄川、城陽四國;又置兗州部刺史,領東、泰山、濟陰、平原、清河、渤海、千乘七郡,東平一國。後漢刺史如故,兗治昌邑,青治臨淄。唐置河南、河北二道探訪處置使,而河南治汴,河北治魏,以青、兗諸郡分縣焉。宋置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河北東路三安撫司,並以守臣兼領。元以山東直隸省部,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益都,又置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濟南。 明置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周禮 職方氏 原作周禮 職方 今據周禮注疏卷三十三改。(參見鄭玄著、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周禮注疏,卷三十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873-874頁。)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河東曰兗州,其鎮曰岱山。岱山,今東嶽泰山也。史記 齊世家 此處並非史記原文,而是徐廣集解所作的注,其注曰:齊世家曰齊自泰山屬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參見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265頁。:齊自泰山屬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貨殖傳:泰山其陽則魯,其陰則齊,山東之名以此 此句及上句均非史記原文,按郭氏當是引自它文,疑其引通鑒地理通釋卷十:齊世家: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貨殖傳:泰山,其陽則魯,其陰則齊。(參見王應麟撰、張保見注通鑒地理通釋校注卷十七國形勢考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21頁) 。廣輿圖序 按此處所說廣輿圖序並非廣輿圖之序,而應當是桂萼所上大明與地圖序中的的山東圖序。曰:山東,古青州地。外引江淮,內包遼海。西而以臨中原,而川陸則悉會于德州(濟南府屬),自海道旣廢,遂以其西境為餽運通衢。南盡邳、徐(俱南直隸州),北泝天津。歲有河(運河)患,而兗州水潦為虐,則民之疾苦莫甚焉。矧京儲邊餉之外,王祿是供。六郡徵輸,於斯為急,公私蓋交病之是則然矣。予謂會通轉輸,苦山東者此河也, 此處原文模糊不清。山東者亦此河也。築塞挑濬之勞,舟車牽挽之役,不可謂非苦。然近河諸省各有協濟,不可謂專苦。若車蓋之輻輳,商賈之貿易,閭閻之小民,資馀米以糊其口。盜賊之縱橫,得漕,卒以奪其魄。其利不獨山東,而且貽之國家,此成祖、文皇之石畫,擁衛燕京之全謨也。若兼議海道,雖云三窟之營,然非萬全之利。夫精不可分,精神卽專於海,必疎於河,而河患益甚,勢亡兩利。軍民奔走於渤海,必寂寞於齊魯而大盜生心,非計之令也。至於海波沉溺之患,又不待言,故議會通者不可不慎重也。右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府六、州一十五、縣八十九。濟南府(漢 東平陵 唐 臨淄郡改齊州 宋 興德軍)春秋戰國並為齊地。秦屬齊郡。漢初屬齊國,文帝分置濟南國,濟南名始此,景帝改為濟南郡。宋陞為興德軍,又陞為濟南府。元改路。明改府。劉氏釋名曰:濟南,濟水在其南也。 職方兗州川。泲(當以古文泲字為正),出絳州垣曲縣王屋山東南,始發源曰沇水,旣見而伏,東出於孟州濟源縣,二源,東源周迴七百步,西源周迴六百八十五步,合流至溫縣,是為濟水,西南入於河。山海經:出其山南東丘。酈道元謂:當王莽之世,川瀆枯竭,但入河而巳,不復截流而南。(古說濟水伏流地中。)通典:禹貢濟水溢為滎,今不復入滎。 此段引用(從職方到通典),均是當是出自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參見王應麟撰、張保見注通鑒地理通釋校注卷五十道山川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64-165頁)大明會典:濟河出王屋山,至河南濟源縣,二源合流。其水或伏或見,東出於陶丘,北又東北會於汶。今在汶上縣北,一名大清河,元人作金口壩。傍有河(卽黑風口),西通濟流,並入會通河。歷城縣 (齊 歷下,晉 平陵)附郭。古齊歷下城。漢置歷城縣,歷下城在府城西,俗呼子城。史記,晉平公伐齊,戰於歷下;又漢韓信襲齊軍於歷下,皆此地。有歷山在府南五里,卽舜耕處。漢鄭玄謂:歷山在河東。宋曾鞏嘗辯其非,見齊州二堂記。皇覽曰:太甲有冢,在歷山上。有歷下亭,在布政司治此。唐杜甫宴歷下亭詩 此處原為燕歷下亭詩,按郭氏所據為大明一統志,今據山谷外集詩注、補注杜詩、齊乘、杜詩詳注等改。:東藩駐皂蓋,北渚淩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雲山巳發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章丘縣(春秋 齊高唐,漢 陽丘,唐 譂州,宋 清平軍)春秋時齊高唐邑。漢為陽丘縣地。隋改章丘縣從陽丘舊名也。鄒平縣(古鄒國 唐 淄州)古鄒侯國。漢置鄒平縣,從侯國名也。桑欽水經云漯水逕鄒平故城 。酈道元云古鄒侯國舜後姚姓,今在濟南。淄川縣(漢 般陽 ,劉宋 貝丘)本漢般陽縣。劉宋貝丘縣。隋置淄州,改貝丘為淄川縣。禹貢:海、岱惟青州,嵎夷旣略,惟、甾其道。注師古曰嵎夷,地名。惟、甾,二水名。皆復故道也。惟水出琅琊箕屋山。甾水,出泰山萊蕪縣。惟字今作維,甾字或作淄,古今通用也。長山縣(漢於陵 ,劉宋武強 ,北齊 原文此處模糊不清。平原)本漢濟南郡 於陵縣地。劉宋於此僑置廣川郡及武強縣。隋改武強為長山縣,以縣有長白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跨鄒平縣西南一十里,又名會仙山,山有峰,孤秀盤鬱,獨壓眾山。抱朴子長白乃泰山之副嶽,繡江源發于此。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六十里,雲氣長白,故名。上有醴泉寺,卽范仲淹讀書處。 按郭氏關於長白山的此段論述,非自己所述,當是出自明一統志卷二十二長白山條。新城縣 (唐宋 長山)本唐宋以來長山縣地。元初因其地。民眾始置城邑,曰新城。齊河縣(漢平原 祝阿)本漢平原郡祝阿縣地。宋始為鎮。金大定中置為縣,齊河、齊東皆齊地也。齊東縣(金劉豫夾河巡檢司)本漢濟南郡鄒平縣地。宋置齊東鎮。元置齊東縣,從鎮名也。濟陽縣(北齊長樂,隋高苑)本北齊長樂縣地。隋改曰高苑縣。唐析置濟陽縣,以在濟水北故名。一統志 此處一統志是指明一統志。,曹縣西南五十里有濟陽城,漢置縣,光武誕生於此。禹城縣(貝丘)周為祝國。漢置祝阿縣。唐改禹城縣,縣有禹貝丘,故名。臨邑縣(晉濟北 ,唐歸化)本漢舊縣,屬東郡。晉屬濟北國。西漢地理志臨邑,有泲廟。師古曰:泲亦濟水字也。長清縣(漢 盧縣)本漢盧縣地。隋置長清縣,因界內清水為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十一年齊伐我及清。注:濟北盧縣東有清亭。齊語:桓公正封疆,地南至于陰,西至于濟,北至于河,東至于紀、酅。水經:濟水自魚山北逕清亭東。注云:京相璠曰今濟北東阿東北四十里有故清亭 ,春秋所謂遇于清也,水色清深。馬頬水東注于清濟,謂之馬頬口,清濟卽此水也。蔡氏曰:李賢謂濟自鄭以東貫滑、曹、鄆、濟、齊、清以入于海,樂史謂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沈氏謂:濟水伏流地中,東河亦濟所經,幷本清而重。肥城縣(古肥子 唐博城 宋碻磝戍)古肥子國。漢置縣,仍國名也。西漢書泰山郡有肥成。與遼西之肥如異,在齊為肥城,在燕為肥如、肥鄉,總之皆肥子國也。路史云:肥二,漢故肥城,今在鄆之平陰。志:肥子國屬泰山,唐隸濟,然菑川劇自有。肥亭志亦云:肥子國蓋二邦云。青城縣(元青平)本臨邑、寧津二縣地。舊名青平鎮。元於此置青平縣。明置青城縣,從青平舊名也。陵縣(晉安陵 隋將陵)漢安德縣地。晉析置安陵縣。隋又析置將陵縣。元陞陵州。明改縣,從安陵、將陵舊名也。廣雅云:四隤(大迴反)曰陵。邢昺云:大阜曰陵。泰安州(漢泰山郡,因泰山名,又奉高縣。隋岱山汶陽,又改博城,宋奉符,金泰寧軍,泰山又云岱宗)漢為奉高及博縣地。唐置泰州。金置泰寧軍,又改泰安軍,尋改為州。泰山,在泰安州北五里,卽東岳岱宗也。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主召魂。東方萬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長短。五經通義云: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於岱宗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白虎通云:王者受命必封禪。封者增高也,禪者廣厚也(禪除地為壇字,本為墠,以其祭神,故從示)。皆刻石紀號,著已之功績以自効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示報天,禪梁甫之阯以報地。漢官儀及泰山記云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餘盤。經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窻矣。自下至古封禪處,凡四十里。山頂西巖為仙人石閭,東巖為介丘。東南岩名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又東南名秦觀,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越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黃河去泰山二百餘裡,於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阯。 郭氏此段所引文字有漢官儀之一部份,泰山記的內容和順序有所改動。杜甫望嶽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其他峰巒谿洞之秀,古昔帝王封禪之名,與夫名士登覽題詠之勝,不可殫記。新泰縣(漢平陽)本漢泰山郡東平陽縣地。晉泰始中置新泰縣,泰始新置之邑也。萊蕪縣(春秋夾谷,魏嬴縣)春秋時為夾谷地。漢置萊蕪縣,屬泰山郡。路史注:萊蕪,乃魯萊柞之地。竇苹云:萊人流播,邑落荒蕪而名。妄也。初學記失之。 路史和初學記關於萊蕪的記載是基本相同的,故而郭氏說路史妄也,初學記失之。(參見路史卷二十七,四庫全書本,初學記卷八河南道第二,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9頁) 萊蕪故城,今臨淄東南。德州(漢、魏晉平原,後魏安德)本秦齊郡地。漢析置平原郡。後魏置安德縣。隋置德州,從安德郡名也。前漢地理志平原郡有安惪,師古曰:惪古德字。 德平縣(後漢、後魏 平昌)漢為平昌縣。東漢改曰西平昌。後魏復名平昌。唐改為德平縣,合德州平昌以為名也。平原縣(後魏聊城,又東青州)漢置縣,為平原郡治所,從平原郡名也。前漢書平原郡注曰:高帝置,莽曰河平,是平原之義也。武定州(唐厭次,元濱隸路改隶州)漢為平原、渤海二郡地。唐改樂安郡。明初改樂安州,宣德元年改為武定州。漢高煦反,章皇帝親征而擒之,名曰武定,昭武功也。雲南亦有武定府,與濟之武定別。陽信縣(曹魏樂陵,唐厭次)本漢舊縣,屬渤海郡。唐省後復置,卽無棣縣。 郭氏云卽無棣縣太過模糊。按陽信縣與無棣縣並不能簡單的視為一縣:隋開皇六年割陽信饒安置無棣縣,唐貞觀元年併入陽信,八年復置。陽信縣與無棣縣雖然曾有關係,但此二者為兩縣,非一也。海豐縣(隋無棣,五代周保順軍)本漢陽信地,隋無棣縣。明洪武八年改為海豐縣,海豐與利津、霑化、濱州皆濱海,故曰海豐。廣東惠州亦有海豐縣,惠近南海,此近東海。管仲曰: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卽此。樂陵縣樂陵本漢舊縣。前漢地理志平原郡有樂陵縣,注:都尉治。莽曰美陽。師古曰:樂音來各反。一統志:樂陵,本漢富平縣。 誤也。樂陵、富平本二縣,樂陵都尉治,富平侯國未可合為一也。商河縣(後魏濕沃)本漢縣,後廢。隋復置商河縣。濱州(漢千乘郡地,五代漢贍國軍)春秋時齊地。隋屬渤海郡。五代唐置榷鹽務,漢改贍國軍,周改濱州,濱於渤海也。利津縣(漢永利)本渤海縣之永利鎮,金置利津縣,從鎮名也。霑化縣(宋招安)本渤海縣地,宋析置招安縣。金改霑化縣,霑濡王化之義也。蒲堂縣(漢濕沃)漢為濕沃縣。隋改蒲臺。地有望海臺。三齊略記曰:海側有臺高八丈,秦始皇臺下縈蒲繋馬,因名蒲臺。 此處疑似間接引自初學記,而非來自三齊略記。右濟南府屬州四、縣二十六兗州府(春秋魯國,西漢泰山、山陽,東漢任城,唐泰寧軍,宋襲慶)春秋時為魯國。戰國屬楚。秦為薛郡。漢為魯國及泰山、山陽郡地。東漢為任城國、山陽、泰山郡地,兼置兗州。唐陞泰寧軍。宋重和初,改襲慶府。元復為兗州,隸濟寧路。明陞府。兗州。按禹貢濟河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河東曰兗州。春秋元命包云:五星流為兗州。兗,瑞也,信也。又云:蓋取兗水以名焉。 此段話非郭氏所說,最早見於晉書,不知郭氏從何轉引。楊子雲兗州箴:攸攸濟河,兗州之寓。九河旣導,雷夏攸處。草繇木條,漆絲絺紵。濟漯旣通,降丘宅土。成湯五徙,卒都于毫。盤庚北渡,牧野是宅。箕子歔欷,故居為墟。牧臣司兗,敢告執書。滋陽縣(漢瑕丘,宋瑕縣)附郭。本魯之負瑕,漢置瑕丘縣。宋避宣聖 宣圣指孔子,孔子名丘,避其諱故改。諱改瑕縣,又改嵫陽縣,取山為名,嵫陽山在府城西三十里。宋熙寧中旱,禱於此山獲雨,遂封其神為惠應侯。曲阜縣(周魯國,隋汶陽,宋仙源)神農、少昊徙都之地。周武王以封周公旦,是為魯國。隋改曰曲阜,因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後漢郡國志奄國,注:帝王世紀曰:黃帝基於 後漢書作生於。(參見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卷一百十志第二十,北京:中華書局,第3430頁。)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少昊自竆桑 後漢書作窮桑,后同。(參見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卷一百十志第二十,北京:中華書局,第3430頁。)登帝位,竆桑在魯北,後徙曲阜。路史云:魯,鹵也。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小地名,在魯城中委虵七八里)。古城十二門(魯國記,七門有鹿、萊、石、稷、上、東、子駒等)大中祥符間曰仙源,隸兗。寧陽縣(隋龔丘,宋龔縣,避諱故也 此處因避孔子諱。)本魯闡邑,漢置寧陽縣。西漢地理志:寧陽,侯國。 鄒縣(周邾國,漢騶縣)周時為邾國,魯繆公改為騶,因山為名。漢置騶縣。唐改鄒縣。後漢郡國志注:騶,有騶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劉會 後漢書作薈。(參見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卷一百十志第二十,北京:中華書局,第3430頁。)騶山記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三里。城東門外有韋賢墓,北有繹山。左傳文十三年邾遷於繹。郭璞曰:繹山純石,積構連屬。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 後漢書中有唐口山,依文意此處加唐口山更妥。(參見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卷一百十志第二十,北京:中華書局,第3430頁。)北有楊山。城北有孟軻冢焉。路史曰:騶,曹姓子繹也。兗之鄒縣有繹山,邾文公遷繹,後曰騶。(戰國滅于楚。劉薈騶山記云:鄒山,古繹山,邾文公所卜。鄒縣本邾國,魯穆改曰鄒,而山从邑变,邾城在山南。通典云:周四十里,在鄒縣东南。)故或謂騶卽邾。內傳邾伐,魯史作騶也。(趙歧云:邹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时改曰鄒,後為魯所併。又言:楚倂者非然,邾、鄒本二,近而移,非改也。邾為魯併,而鄒為楚併。)古騶則今之鄒平(廣舆記 原文中無與,當是脫漏,今據路史改。(參照四庫全書本路史)。武德為州。則今臨濟(元年鄒州),非扶風(玉篇:鄒古扶風附庸國。)。前漢書地理志: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嶧山在北。 此部份內容為漢書中的注文。(參見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二十八下,北京:中華書局,第1637頁。)愚按騶後易為鄒,繹後易為嶧。泗水縣(古卞明,春秋魯卞邑)古卞明國。春秋時為魯卞邑。漢置卞縣,屬魯國。隋為泗水縣。路史云:卞。季武子以自封者,今兗之泗水。開皇中,以故卞城置。地理通釋云:泗。職方青州川。出襲慶府泗水縣桃墟西北陪尾山,源有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名,西南過彭城,又東南過下邳入淮。禹貢:泗濱。孔子宅,在曲阜縣(今仙源縣)。故魯城中,歸德門內闕里之中,背洙、泗,矍相圃之東北。太史公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大明會典:泗河源出泗水縣陪尾山,四泉並發,西流至兗州府城東,又南流經橫河與沂水合。元時於兗州東門處五里金口作壩建閘,遏泗之南趨。國朝因而脩築。每夏秋水長,則啓閘放使南流會沂水,由塂里河出師家莊閘。冬春水微,則閉閘,令由黑風口東經兗城入濟,又南流會洸水,至濟寧出天井閘。分流南北,南流入徐州境,北流入會通河。 此句出自明一統志,郭氏將其和大明會典雜混在了一起。史記漢高祖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又秦泗川監平,泗川守壯(平、壯皆名)敗於薛,沛公左司馬得泗川守壯,殺之。曰泗水曰泗川皆沛之泗水,非兗之泗水也。滕縣(古小邾,漢蕃縣,金滕陽軍)古小邾子國。漢置蕃縣。隋改滕縣。漢地理志魯國蕃縣,應劭曰音皮。師古曰白。衰公云陳蕃之子為魯相國,國人諱之改曰皮,非也。郡縣之名,土俗各有別稱,不必皆依本字。路史云:小邾。曹姓倪之分滕縣是(晉志蕃縣。古小邾國,隨曰滕,今隸沂。甫劭云:番卽小邾國,魯附庸,漢蕃縣。)。一云仙源,故曲阜東南四十古邾城(或以此為邾婁非)。又云滕。今徐之西南十四里有故滕城(古蕃縣小邾國)。開皇六年,古以 依路史原文,此處當脫漏一以字,遂補。滕國為名,一作勝,紀年越王朱句二十年,滅滕是也(司馬貞云:滕之祖閔,二年,共滕之民,乃衛之下邑)。通釋曰:滕,姬姓,文王子叔繡所封。 嶧縣(禹貢嶧陽,春秋鄫國,漢蘭陵、承二縣。)春秋時鄫國。金興定中,以縣置嶧州。明改州為縣。 從此處到段落的結束均非郭氏所述,與明一統志完全吻合,疑是郭氏轉引。嶧山在鄒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鄒嶧山。禹貢嶧陽、孤桐。春秋邾文公上遷於嶧。史記秦始皇上鄒嶧山,刻石頌德皆此。元鮮于樞詩:東方巨鎮宗岱宗,羣山列侍臣妾同。西南崛起一萬仞,卻立不屈如爭雄。何年天星下天宮,墜地化作青芙蓉。外如刻削中空洞,閬風玄圃遙相通。金鄒縣(古緡國,漢東緡,唐金州,又改戴州。)古為緡國。春秋時為宋邑。後漢析置金鄉縣,以山為名也。金鄉山,在鉅野縣南五十里,山北有石洞曰清涼,深十餘丈,內鑿石作四小閣,閣外一堂,陛高三尺,堂外兩門,門外兩大閣,石道長三十丈,濶十有六尺,世傳秦始皇避暑宮也。西征記漢司隸校尉魯恭,鑿山為墓,得白兔乃不葬,更葬山南而得金,故曰金山,其冢尚存。 此段關於金鄉山的描述,與明一統志完全吻合,疑是郭氏轉引。魚台縣(魯棠邑,漢方與)春秋時魯棠邑,隱公觀魚于棠卽此。漢置方與縣。唐置魚台縣。漢書郡國志方與,有魯侯觀魚臺,魚臺之名以此(方與音房豫)。單縣(魯單父,後魏濟陰)本魯單父邑。漢為縣。南唐改單州。明洪武二年改州為單縣,從單父名也。師古曰:單父音善甫。城武縣(北齊末昌,隋戴州)本漢舊縣。後漢郡國志濟陰郡有成武。故屬山陽,左傳隱七年戎執凣伯於楚丘。杜預曰:在縣西南。 此部份為後漢書中的注文。曹州(周曹國,晉濟陽,五代晉威軍,周彰信軍,宋興仁府)周武王封弟振鐸為曹國。後周改曰曹州,從國名也。 明初降為縣,正統十一年復為州,置於古曹國。路史云:曹。侯爵曹姓之始,傮輩也。今興仁之濟陰,漢之定陶。東北三十七有定陶故城,卽古曹國,有曹南山、髣山,曹人之葬。(髣山廟,定陶西五層阜之上,連十五里,曹國葬地,髣髴下山也。自振鐸至伯陽二十五世,皆葬焉。)而曹城在禹城,若衛之曹,則下邑也。一曰,漕在滑之白馬,俱徂侯切。曹縣(漢離狐,隋楚丘)本漢濟陰郡之定陶縣地。金徙曹州。洪武二年徙州治盤石鎮,四年改州為縣,從州名也。定陶縣(陶丘見下文,宋廣濟)本堯所居,秦置定陶縣。漢初封彭越為梁王都此,後以縣屬濟陰國,宣帝時為定陶國。宋置廣濟軍兼置定陶縣,從國名也。郭璞曰:城中有陶丘。皇覽曰:伯樂冢,縣東南一里許,高四五丈。帝王世紀曰:舜陶河濱縣,西南陶丘亭是。路史云:陶。高辛封之,今廣濟軍治,古定陶城。有陶丘。范蠡變姓名間行止陶,今鄆之平陰有陶山。路史云:。侯爵。興仁之濟陰,漢之定陶,東北四十七濟陰界有定陶故城,卽古國。南二十有城,有南山,周為州(今興仁府)。濟寧州(晉高平,濟川水名)晉為高平及任城國地。劉宋屬濟北郡。後魏置濟州於碻磝城。元陞為濟寧路,而於任城置濟州。 從此處至段末無論是述說還是按語,都不是郭氏所作,均引自初學記。釋名云:濟,濟也,言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周官兗州,其川河、濟。案水經注及山海經云: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初名沇水(風俗通云:濟水出常山房子縣贊皇山。此又別是一水耳。應氏以為流入河南之濟者,非也。),東出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孔安國注:尚書泉源為沇,流去為濟,在溫西北平地。),又東南流當鞏縣之北,而南入河與河並流過成皋(成皋今汜水縣。晉書地道志曰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闘古成皋,兼當鞏縣之界。)溢出為滎水。東流過陽武及封丘縣北,又東過冤朐縣南,至定陶縣南。東北流與菏水會,東至乘氏縣西,分而為二,其一北流入鉅野澤,過壽張西與汶水合,又北過穀城縣西,又東北過盧縣北,經齊郡、東萊郡而入海也。尚書稱: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卽菏水所在也),又東北會于汶,又東北入於海是也。又水經注云:初濟水至乘氏縣西,分流為二:其一東北流今所入海者,一東南流東過昌邑縣北、金鄉縣南,至方與為沛水,過沛縣東北,至下邳而入淮。淮南子云:濟水宜麥。周官云:鸜鵒不踰濟。嘉祥縣本鉅野澤地,世傳魯哀公西狩獲麟于此。唐宋以來皆為任城縣地。金大定末始置嘉祥縣,蓋取獲麟之義。鉅野縣(古大野,唐麟州)周屬魯。漢置鉅野縣。晉屬高平國。後漢郡國志山陽郡有鉅野。左傳桓七年焚咸丘。杜預曰:縣西有咸亭。有大野澤。杜預曰:縣西南有郥亭。定十三年齊伐晉之所。一統志:鉅野澤。在鉅野縣東五里,一名大野澤,南北三百里,東西一百餘里。禹貢大野旣瀦,周禮藪曰大野皆此。元末為黃河所決,遂涸。鄆城縣(漢壽良,東漢廪丘,唐鄆州,金盤溝村名)本魯地。漢為壽良縣地。隋置鄆城縣。一統志曰:古有東西二鄆:春秋魯昭公所居者為西鄆,兗州東平郡是也;莒魯所爭者為東鄆,青州沂水縣 青州沂水縣五字為郭氏所加,原文為即此。是也;又漢東莞縣,有鄆亭卽此。東平州(春秋須句,秦薛郡,漢濟東國又改大河郡,後周魯州,唐天平軍)春秋時為須句國。漢為東平國,取禹有東原底平之義。後魏為東平郡。宋政和初,改東平府。元改東平路。明改府,八年降為州。汶上縣(古厥國,春秋中都,漢隋平陸,金漢陽)古厥國。春秋時為魯中都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