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译析——第三章.doc_第1页
《道德经》注译析——第三章.doc_第2页
《道德经》注译析——第三章.doc_第3页
《道德经》注译析——第三章.doc_第4页
《道德经》注译析——第三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 注译析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注】尚:崇尚,重用。【译】不崇尚重用贤能之士,以使众人不相互攀比争宠;不以稀少的东西为贵重,则可使人不生据为己有之心;不刻意培养人的无端需求,则可使得民心不迷失。因此,圣人治国安邦,应该使得百姓身康体健,而不是促使他们彼此勾心斗角。使民众一直保持顺其自然的状态,则那些心有机巧之人就不敢违背天道。有顺其自然的方法,则没有不可被治理的地方。【析】“不尚贤”句,让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与我们一直提倡任人唯贤的观念太冲突了,治理国家怎么能不任用贤才呢?其实任人唯贤的“贤”和不尚贤的“贤”不是一回事。不尚之“贤”乃是引起人争得根源。老子乃至整个道家,也都是主张圣人顺其自然治天下的,此处的圣人就是大贤之人。那他既然主张圣人大贤治天下,为何又说不能“尚”呢?老子说的是“不尚贤”不是不用贤能,而是说不给予贤人什么特殊待遇。这与社会风气与人类需要有关系。什么意思呢?遍观当今,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人的职位越高待遇越好,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人是有需求的,其实任何生物,乃至万物都是有需求的。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是分五个层次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要下一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矛盾得到缓解,自然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于职位的越高,越能给人带来高一层次需求的满足,所以这就产生了对于高职位的明争暗斗,从而社会就会变得不和谐。这是不可取的。然而道家又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顺其自然合乎大道即可。何为自然?何谓大道?不过中庸而已,不过也非不及。自然是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有多大锅下多少米而已。圣人治国不尚贤是说,大家都以自己能力为度量去行为,所作的不过是自己本该做的事情而已,所以对于那些能力较大的人也不必给予太多的另眼相待。就是说做事是分内的事,做多少则以自己的能力衡量。好比吃饭,本是分内的事,没有人该因为吃的多而受到尊重或受到更好的待遇。如果对于分内之事给予过多的肯定、表扬或者奖励,那么就会有很多的伪(“人”故意“为”)出现,从而引起了“伪”的争斗。如此就可以理解宫廷的兄弟阋于墙后宫相倾轧的事了,也就理解了洗耳不闻亡国音的洒脱了。物皆是物,人有钻石我有煤球,都是大道造化职务,无有高低贵贱之分,则人心自然安稳,没人会羡煞别人而走向“有为”歧途。很多违法犯罪,是人所不能忍,究其原因,不过是自己的欲望得不到合法途径的满足而已。有欲望本身是不可怕的,本身也不是可耻的,人有自然三欲,食欲、性欲和求生欲,这是自然进化选择的结果,是合乎自然的。可为什么那么多教派和理学认为应该灭人欲呢?这是因为人产生了欲望,如果不能通过合理途径满足,便会走上违背自然大道的道路。这才是不合自然,才是“灭人欲”的原因,而不是欲望本身的错误。比如最为人不齿的性欲,是一个高等生命体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为保证种族的延续而产生的生殖本能,这没有任何的可耻,这也是合乎自然的,恰恰是没有性欲倒是不合乎自然大道的,所以逐渐发展灭绝了,留下的就都有了性欲。既然不可耻,为什么现在一旦提起性欲,很多人都觉得很龌龊,都不敢面对这个自然呢?原因就是当这种自然选择的欲望得不到自然地满足的时候,就会走向一种违背自然地道路,从而给其他生灵造成不合自然地影响,这才是我们不齿的原因。所以,“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都说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很多欲望本身不是自然地,而是由于人类的不合乎自然的“有为”而产生的,由此会采用不合乎自然的手段去满足,如“争”“盗”“乱”,所以世界才会如此复杂。怎样才能治理呢,不有为的“尚”“贵”“见”,顺其自然合乎大道而已,如此无为,天下家国乃至公司团队即归于和谐。 “圣人之治”句揭示了治国的方法和目的。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欲无知”,目的就是“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当然,很多人以为这是愚民政策,其实不然。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欲无知”,就是要满足人们的自然需求,减弱甚至消灭人们对于非自然需求的欲望,从而使得人能顺乎自然,这样的话,那些企图以不符合自然大道的欲望迷乱人心的“智者”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天下就能垂拱而治。比如,我们经营一个企业,总是面临着一个矛盾,为企业发展必须培养员工,为规避员工外流带来的损失又必须限制员工,这一矛盾是国内企业难以做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我们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在国外,很多企业都没有国内企业的这种尴尬。第一,应该树立合乎自然地观念,顺天应人;第二,应该保证员工的发展,人尽其才;第三,应该满足员工的正当需求。这三点相得益彰,使得员工对于企业认同并有归属感,“无欲无知”,才能保证“智者不敢为也”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这里不能详细论述具体方案。从而企业才能迅速的发展壮大。对于万物的语言描述总和,也已经不是万物的原本了,而只是它们本身的部分性貌。道无名无别时,已孕育天地;混沌而开之际,乃万物方成。故而,我们应该以万物的共性来观察“道”的永恒与自我,以万物的区别来找寻道的端倪感触其无所不在的广大。这种永恒不变和瞬息万变,只不过表象不同,而本源却是相同,都源于玄。保持永恒不变,而又瞬息万变,这才是世间万物形成的根本。【析】道,可悟不可言,可点不可传。各人对“道”的理解是有所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见解的差异与各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也与各人的思想境界有关。道德经仅五千字,所以道德经要细读小读,要小到每一个文字的要旨,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道”。“大道无形”,很多人觉得“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不可捉摸不可参悟。其实“道”以“德”“名”的形式又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展现,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不加思悟而已,是谓之道不远人,是人远道。但同时道德经又要从无字之处读起,所谓身在山中可以见景而不能观山。我们很多人,往往执着于文字本身,或者说执迷于“可道”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得道,如若执迷于求道学道,而不是悟道,那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了,故而“道”亦远“道”!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管各人对“道”“德”和“名”的理解产生多大的分歧或者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道”“德”和“名”依旧是它本身,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管是“成岭”还是“成峰”,只是“横看”和“侧”观的不同,可庐山终究还是庐山,而并没有化成华山。所谓“道”不可道者,是因为任何语言的表述,都只是管中窥豹,只能表述它的冰山一角,而不是全部,所以说“可道”之“道”已然不是“道”的本来面目了。比如水,可谓“名”,可是我们在接触该“名”的时候,我们心中自然是“水”之实,可是我们却不“可名”,无论是无色无味、透明乃至把它的物理化学性质都描述一遍,可我们所说的总和已然不是“水”本身之实了。由此可见,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无论做出再多假设,无论研究再多方面,对于所研究的对象的所有而言,都只是片面的,都只是研究了它一部分的规律。凡是意图把对象的所有方面都弄清楚,注定都是要失败的。对于行为处事而言,任何事件,它的成败都受三个方面的影响:执行者完全可以控制的、执行者完全不能控制的、执行者能够影响的。执行者想要实现自己的意图,只能是尽人事(做好自己能控制,影响自己能影响的),听天命(放任自己不能控制的)。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一切凡事不切实际不合“道”的,终究都是空费心机,凡事我们都应该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至于结果只能是听天由命。“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告诉我们,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记忆符号,只能起到传递思想意识的媒介作用,而其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意义或者价值。比如我们透过论语感触到孔子的“仁爱”,透过销售计划了解到销售的举措,通过解释来为我们的错误进行辩解,可那只是通过文字语言的方式,使得对象了解到我们的思想意识而已,其语言文字本身并不“仁爱”、并无举措、并未解释。“知我者为我分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是说了解我的人,我不需要同你解释什么,你自然明白;不知道我的人,我无论怎样解释,你永远都不会明白。道者,水也,言者,舟也,乘舟涉水,然舟非水。故而“道”之道在点悟不在言传,由此天地神人鬼蠃鳞毛羽昆皆可得道。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名天地之始”和“无名,天地之始”这两种断法。第一种句读,意思是说天地的起初我不知道该叫什么,就用“无”来定义。我觉得这种句读和翻译都不妥。原因如下: 第一:该句之前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一句,明显的使用了“名”这个字,而且其是有特殊意义的。这里的“名”字是与“德”等齐的,从而才能与“道可道非恒道”具有对等性,否则,被老子幻化为最神圣的“道”怎么可能随意找一个字与其对等呢?故而,我认为这里的“名”不是“命名”或者“定义”的意思,而是“德”的部分。 第二,如果当“命名”讲的话,就是“天地之始”命名为“无”,这好似有些不通。最简单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命名为“无”,另一个命名为“有”?虽然老子充满了辩证,可是这么命名还是似乎显得太牵强。其次,如果“无”和“有”仅仅是两个定义,也就是两个名词而已,那么第二章就不会有“有无相生”这个辩证观点了。老子不会刚写了几个字就把自己的“前提定义声明”给忘记了的。 第二种句读“无名 天地之始”。方才已经说了,“名”与“德”是齐平的,所以才能与道相对。道德经说了“道”也说了“德”,“道”与“德”的关系必须先弄清楚,这也是读道德经的基础。讨论“道”和“德”的关系,应该从老子观点,而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当然也可以对比下。 老子的观点是“道”为天下万物先的,“道”是独立于天下万物的,即不以天下万物的存在与否为基础的。“德”是天地万物的显现,是天地万物的一种综合(“名”天地万物的个别)。“道”不以“德”的存在与否存在,但是通过“德”展现出来;“德”的存在不影响“道”的本质,但“德”的共性即为“道”。对比马哲,“道”是客观规律,“德”是客观现象。规律是不以现象的存在与否而变化的,却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存在时符合规律性的,从而表现出规律的共性。不同的是“道”是脱离“德”而存在的即使没有“德”也是有“道”的;规律是与现象共存的规律是不能脱离客观而独立存在的。 弄清了“道”“德”,这句话就容易明白了。“道”是从始至终都存在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可见天地万物孕育于“无名”之“道”,有“道”乃有万物之缘。“大道无形”,之所以无形,是形化为气,气化为虚,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够蕴于万物之中,从而使得虚聚为气,气聚为形,谓之有“德”“有名”,形成天地万物,即是说“天地之始”时,是“无”(没有)“德”或者“名”的表象的;“德”或者“名”的“有”(出现),从而造就了天地万物。是谓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这句也存在两种句读“常无欲 以观其妙”和“常无 欲以观其妙”,先说“常无欲 以观其妙”。此处的“欲”为名词,“欲望,期望”的意思,放在此处似有不妥。该句为道经部分,主要论述的是“道”,所以此处的“观”的宾语对象也应该是“道”。方才说了“道”是独立于“德”存在的,是不以任何“德”为转移的。那么“欲”对于“观”的结果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所以,这个“欲”字很突兀,没有任何凭借和基础就出现了。其次,如果这样断句,这里的“无”显然是“没有”的意思。如果这么翻译的话,就是没有欲望,我们就发现了“道”的“妙”,显然也是不妥的。 在讨论“无名天地之始”得出“无”不是名词的结论,在此处仍然是表示“没有”的意思,关键在于没有什么。我认为在此处使用了一种承前省略的表达方法,省略了上句中的“名”,即“常无(名) 欲以观其妙”。先抛开“欲”不说,该句的调整表达顺序则为“以无(名)观其妙;以有(名)观其徼”,意思是说“无”“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道”是多么“妙”,在“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道”是无处不在的。这才是合乎“道”与“德”的关系的,才是比较合理的句读。 该种句读中的“欲”一般翻译是“想要”,即以一直没有的状态,想要“观其妙”或者想要以一直没有的状态“观其妙”。前种翻译是分别扭的,与一般说话顺序不合;后种翻译感觉语句不完整,有缺失感。所以我觉得此处的“欲”应翻译为“即将”“将要”,同“天欲破晓”中“欲”,整句意思为“以没有的空空状态为基础,你就能观察到道的妙;如果以天地万物为基础,你将会看出道是无所不在的”。此即“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徼”! “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结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始于无,无“无”之心不能明其始;万物源于有,有“有”之意方能悟其道。我们想要有所长进,无论是在工作、学业还是思想方面,必须使得自己持有一颗无知无有的求学之心,这样才能有所得有所进步,知识越渊博的人,他的未知领域就越大,就越能“虚其心”,往往井底之蛙最是志得意满,不知自己无知,往往贻笑大方甚至身败名裂。当自己的学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往往就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更会觉得“道”是无所不在的,凡是说山矮的,都是没有上山的,处在山高处的人,往往最能体味 “一览众山小”“风景这边独好”的豪情,从而他们会更加欣喜乐道,继续朝着“道”的顶峰攀登。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保持永恒不变,而又瞬息万变,这才是世间万物形成的根本。所谓万物源于同道,而又拥有译名。所谓道,就是万物的共性,所谓名,不过是区分你我。共性与相异,原本就是对立统一的。道德共性决定其生,名的相异显现其在。无生无以在,不在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