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技术雷火灸张丽_第1页
妇科中医技术雷火灸张丽_第2页
妇科中医技术雷火灸张丽_第3页
妇科中医技术雷火灸张丽_第4页
妇科中医技术雷火灸张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妇科中医医疗技术 雷火灸疗法 张丽 雷火灸疗法 雷火灸技术 是借助艾柱燃烧时产生的热力 红外线幅射力和药化因子 物理因子 经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 发挥温通经络 活血化瘀 祛风除湿 消肿止痛 扶正驱邪等作用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妇科常用于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 原发性痛经 痛经 闭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疗 赵氏雷火灸与一般艾条的区别 一 温度可达240 艾条78 二 辐射能普更强 也就是近红外线的成份更多 三 燃烧时产生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 再加上雷火灸的独特操作手法相结合 更能达到治疗效果 四 赵氏雷火灸 粗 短 一般燃烧时间为110 120分钟左右 1支可治疗3 5次 老人 小孩 赵氏雷火灸的原理 特点及作用 赵氏雷火灸是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热力 红外线幅射力和药化因子 物理因子通过脉络和腧穴的循经感传共同达到温通经络 调节人体机能来治疗人体疾病 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 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 通过火热 红外幅射力与药力在人体面 位 穴的强力渗透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经络的治病方式 一 赵氏雷火灸的原理 二 赵氏雷火灸的特点 赵氏雷火灸的独特特点一是其药力峻 火力猛 渗透强 二是以病灶部位为主的 以面罩位带穴 的治疗手法 对于一些疾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三 赵氏雷火灸的作用 一是用其强大的火热力及红外幅射力 作用于人体的面 病灶周围 位 病灶位 穴达到循经感传通导经络和调节微循环的作用 二是在用灸区域的面 位 穴形成高浓药区 在热力的作用下 渗透组织深部而达到祛风散寒 活血化瘀 散瘿散瘤等疗效 在传统的基础上 赵氏雷火灸一是疗效的增强 二是治病范围的扩大 1 点燃艾条 火头向下装入孔中 装入长度约为2 5 5cm 以患儿能承受为宜 2 放在应灸部位上 用深色浴巾把整个灸具和艾条都盖上 1 2条浴巾 尽量让燃烧的烟雾看不见向外泄漏 只有微雾向外泄漏 基本上看不见 3 每20 30分种取出艾条抖灰一次 再放入孔内 调节艾条高度至患儿能承受 一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2 长斗式双 单 孔灸具盒的使用方法 图2 长斗式双孔灸具盒 图3 长斗式单孔灸具盒 3 双头式灸具的使用方法 双头式灸具有两个上体能转动的圆柱形灸体 左右排列在长约12 直径约1 的圆柱形灸柄上 灸体上有2个穿大头钉的孔 以固定二分之一雷火艾条 一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图5 3头梅花灸具 图4 双头式灸具 一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图6 4头梅花灸具 图7 5头梅花灸具 4 梅花灸具的使用方法 梅花灸具有3 5个上体能转动的圆柱形灸体 连接在一个长约15 16 的灸柄上 灸体的上体为凹陷内空 其高度为0 2 直径为3 灸体0 2 高度处有穿大头钉的孔 以固定二分之一雷火艾条 艾条内侧燃烧过凹陷时 可以用手转动灸体 把艾条的外侧转至易燃烧的内侧 使每支艾条可以均衡的燃完 但不能使艾条燃过0 2 的凹陷高度 用完时可以用3 5个悬灸盖同时把梅花灸具上的火头灭掉 三 基本技术手法 1 雀啄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或穴位 作形如鸡啄米 雀啄食运动 火头距皮肤1 2cm 此方法多用于泄邪气 2 小回旋灸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的部位或穴位 作固定的圆弧形旋转 距离皮肤1 2cm为泻 三 基本技术手法 3 螺旋形灸法 雷火灸火头对准应灸部位中心点 螺旋式旋转至碗口大 并反复操作 一般距离皮肤1 2cm 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三 基本技术手法 4 横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灸时左右摆动 距离皮肤1 2 为平补平泻 距离皮肤3 5 为补 三 基本技术手法 5 纵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灸时火头上下移动 距离皮肤1 2 为平补平泻 3 5 为补 三 基本技术手法 6 斜行灸法 雷火灸火头悬至病灶部位之上 火头斜行移动 距离皮肤1 2 为泻 3 5 为补 此方法在治疗鼻炎等多种疾病时常采用 三 基本技术手法 7 拉辣式灸法 此为雷火灸创新手法 用食指 中指 无名指平压躯干软组织 指尖处为施灸部位 手指往后移 火头随指尖移动 距离皮肤2 用时保持红火 患者皮肤需有灼热感 三 基本技术手法 8 摆阵法 用单 双孔或多孔温灸盒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在患者身体部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温灸盒平形 斜形或丁字形摆出横阵 竖阵 斜阵 丁字阵等 三 基本技术手法 1 每天灸1次 操作过程约20分钟 2 7天一疗程 疗程间休息1天 3 连续治疗1 3个疗程观察疗效 四 常规操作时间和疗程 1 有出血倾向 发热 过饱 过饥经期 血崩期 盆腔内外伤 脑血管病急性期 高血压危象 心衰及早孕等患者忌用 2 对艾灸烟雾过敏者禁用该法 二 禁忌症 1 疗法用于补时 应不超半小时 否则随着渗透加深 药量增大 而起到泻的作用 2 用悬灸点穴法时 配合按摩手法 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柔穴位 疗效更佳 3 治疗时 火头应保持红火 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 随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以患者能忍受适宜为度 以避免灼伤 4 施灸的部位和穴位 以皮肤微红 深部组织发热为度 5 治疗后 请勿即刻洗涤 否则影响疗效 三 注意事项 四 适用的常见妇科疾病 适宜证型 1 血瘀证 少腹胀痛或刺痛 腰酸背痛 带下赤白相兼 月经先后不定期 经色暗血块多 2 湿热证 低热起伏 头重目眩 身体困倦 胸闷腹胀 小腹坠胀 带下量多 色黄味臭 3 邪毒伤阴证 五心烦热 盗汗 小腹疼痛 腰骶关节酸胀 月经不调 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 穴位 主穴 神阙 关元 气海 中极 八髎 灸疗部位 少腹 小腹 骶髂关节 辩证加减 1 血瘀证 加阿是穴 腰部酸胀疼痛部位 归来 府舍 血海 双三阴交 双足三里 2 湿热证及邪毒伤阴证 加带脉 血海 双三阴交 足十趾冲 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 操作 1 血瘀证 1 患者仰卧位 将双孔斗式灸具放置少腹部疼痛部位 斜阵 或小腹 温灸20分钟 2 然后把一个温灸器横 摆横阵 摆在骶髂关节处温灸20分钟 3 用小回旋灸法灸阿是穴 腰部酸胀疼痛部位 关元 双足三里 双三阴交 距离穴位2 每10次为一壮 每壮之间用手按压一次 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 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妇人腹痛 操作 2 湿热证及邪毒伤阴证 1 患者仰卧位 将双孔斗式灸具放置于带脉 温灸25分钟 2 距离穴位1 2 小回旋灸法灸关元 气海 双三阴交 双足三里 八髎 足十趾冲 每10次为一壮 每壮之间用手按压一次 二 原发性痛经 痛经 适宜证型 1 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 小腹胀痛拒按 经血量少 经行不畅 经色紫黯有块 块下痛减 胸胁 乳房胀痛 2 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 小腹冷痛拒按 得热痛减 或周期后延 经血量少 色黯有块 畏寒肢冷 面色青白 3 气血虚弱证 经期或经后 小腹隐痛喜按 经血量少 色淡质稀 神疲乏力 头晕心悸 失眠多梦 4 湿热蕴结证 经前或经期 小腹灼痛拒按 痛连腰骶 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 经色紫红 质稠或有血块 平素带下量多 黄稠臭秽 二 原发性痛经 痛经 穴位 主穴 关元 气海 曲骨 三阴交 灸疗部位 小腹 骶髂关节 辩证加减 1 气滞血瘀证 加太冲 2 寒凝血瘀证 加中极 水道 阿是穴 3 气血虚弱证 加肝俞 肾俞 足三里 照海 4 湿热蕴结证 加足十趾冲 二 原发性痛经 痛经 操作 1 气滞血瘀及寒凝血瘀证 1 点燃2支药 装在两头灸具上 距离小腹与骶髂关节部2 3 灸至皮肤发红 深部组织发热 每处不能少于15分钟 2 灸关元 气海 曲骨 三阴交等穴位 用雀啄法 每雀啄8次为一壮 每壮之间用手按压一次 每穴各灸8壮 3 月经疼痛期可灸 每天一次 灸1 3天 月经后一周再灸10天 共治疗两个月经周期 二 原发性痛经 痛经 操作 2 气血虚弱证 1 点燃2支药 灸小腹 骶髂关节 距离皮肤2 3 灸至皮肤发红 深部组织发热 每部位灸疗时间不能少于25分钟 2 灸肾俞 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等穴位 距离穴位2 用小回旋灸法 每旋转8次为1壮 每穴各灸8壮 3 月经疼痛期可灸 每天一次 灸1 3天 月经后一周再灸10天 二 原发性痛经 痛经 操作 3 湿热蕴结证 1 点燃一支药 灸曲骨 双三阴交 足十趾冲 距离皮肤1 2 用雀啄法 每雀啄8次为一壮 每壮之间用手轻压 每穴各灸10壮 2 经期疼痛时灸 每天灸1次 灸1 3次 或经前3天灸 三 闭经 适宜证型 1 气血两虚证 月经停闭数月 神疲乏力 头晕眼花 心悸胸痛 2 阴虚血热证 月经停闭数月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手足心热 潮热盗汗 颧红唇赤 3 气滞血瘀证 月经停闭数月 小腹胀痛拒按 胸胁胀痛 烦燥易怒 嗳气叹息 4 寒湿凝结证 月经停闭数月 小腹冷痛拒按 得热痛减 畏寒肢冷 面色青白 三 闭经 穴位 主穴 关元 气海 曲骨 灸疗部位 小腹 骶髂关节 辩证加减 1 气血两虚证 加肝俞 脾俞 肾俞 2 阴虚血热证 加三阴交 肾俞 足十趾冲 3 气滞血瘀证 加肝俞 4 寒湿凝结证 加脾俞 肾俞 三 闭经 操作 1 气血两虚证 1 点燃2支药 装在两头灸具上 距离小腹与骶髂关节部3 灸至皮肤发红 深部组织发热 每处不能少于30分钟 2 取出1支药后 再灸关元 气海 曲骨 肝俞 脾俞 肾俞 距离皮肤3 用小螺旋形灸法 每8次为一壮 每壮之间用手按压一次 每穴各灸8壮 三 闭经 操作 2 阴虚血热证 1 点燃2支药 装在两头灸具上 距离小腹与骶髂关节部3 灸至皮肤发红 深部组织发热 每处不能少于30分钟 2 取出1支药后 再灸关元 气海 曲骨 三阴交 肾俞 足十趾冲 距离皮肤1 2 用雀啄法 每雀啄8次为一壮 每壮之间用手轻压 每穴各灸8壮 3 气滞血瘀证 寒湿凝结证灸法同气血两虚证 四 子宫内膜异位症 适宜证型 1 气滞血瘀证 小腹胀痛 行经期疼痛加重 疼痛放射至腰骶关节 剧痛时可发生昏厥 疼痛拒按 胸胁胀满 乳房胀痛 性交不快反疼痛 行经淋漓 经色紫暗 并有瘀块 2 痰凝瘀阻证 经行后期 经量或多或少 肛门阴部均有坠胀感 腰骶关节酸胀疼痛 行经时疼痛加剧 形体肥胖 精神倦怠 平时带下量多 行房时疼痛不快 婚后不孕 四 子宫内膜异位症 适宜证型 3 寒湿瘀阻证 常发生下腹部冷痛或隐痛 得温热而舒适 经行后期 行经时腹痛加重 恶寒肢冷 腰膝酸痛 头昏脑痛 带下白而多 大便稀 婚后不孕 4 肾虚瘀凝证 时常腰酸胀 耳鸣头晕脑胀 行经时腹痛加重 累及腰骶关节 肛门坠胀 月经紊乱 先后期不定 行经量多 经色暗红 精神倦怠无力 孕后易发生流产 继发不孕 四 子宫内膜异位症 穴位 主穴 神阙 气海 归来 八髎 三阴交 阿是穴 灸疗部位 小腹 骶髂关节 辩证加减 1 气滞血瘀证 加肝俞 太冲 2 痰凝瘀阻证 加血海 3 寒湿瘀阻证 加水道 4 肾虚瘀凝证 加肾俞 足三里 四 子宫内膜异位症 操作 1 气滞血瘀证 1 点燃2支药 放入双孔灸具盒内 横放在小腹上 摆横阵 在骶髂关节部 摆竖阵 灸头距离皮肤3 5 灸至皮肤发红 深部组织发热 每处各温灸30分钟 2 取出1支药后 再灸神阙 气海 归来 八髎 三阴交 肝俞 太冲 阿是穴 距离皮肤1 2 用雀啄法 每雀啄8次为一壮 每壮之间用手按压一次 每穴各灸10壮 3 月经疼痛期可灸 每天一次 灸1 3天 月经后一周再灸10天 2 痰凝瘀阻证 寒湿瘀阻证 肾虚瘀凝证的灸疗方法除辩证加减的穴位不同外 其余均同气滞血瘀证 五 不孕症 适宜证型 1 肾虚证 婚久不孕 月经不调 经量或多或少 头晕耳鸣 腰酸腿软 小便清长 2 肝郁证 多年不孕 经期先后不定 经行而不畅 量少色暗 质黏稠 有小瘀块 胸胁苦满 经前乳房胀痛 精神忧郁 烦躁易怒 3 痰湿证 婚久不孕 形体肥胖 性欲淡漠 经闭或经行后期 带下量多 色白质稠 倦怠嗜睡 面色恍白 头晕心悸 胸闷欲恶 五 不孕症 穴位 主穴 神阙 气海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灸疗部位 小腹 骶髂关节 辩证加减 1 肾虚证 加肾俞 2 肝郁证 加肝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