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公园讲解词(1).doc_第1页
恐龙公园讲解词(1).doc_第2页
恐龙公园讲解词(1).doc_第3页
恐龙公园讲解词(1).doc_第4页
恐龙公园讲解词(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自然博物馆恐龙公园讲解词(完整版)第一部分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光临神秘而有趣的恐龙公园,在这里我们自由放养着十几种活生生的恐龙,供大家观赏。它们有的可爱调皮有的凶猛残暴,请家长朋友们保护好自己的小孩,请小朋友小心听话不要乱跑。下面就请随我进入恐龙公园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幅巨大的联合古陆的展板,它所反映的就是在恐龙刚刚出现时三叠纪地球的面貌。当时的大陆还有分开,连在一起。此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潮湿,最适合爬行动物恐龙的生长。细心的观众朋友们会发现我们这块展板要比古爬行厅的铜质地球仪模型还要古老。那么最早出现的恐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眼前看到了的埃雷拉龙,埃雷拉龙是最古老的恐龙之一,它证明了恐龙来源于同一个祖先。大约生活在.亿年以前,这种恐龙可能具有敏锐的听觉,运动速度也相当快。主要食物是小型的草食性恐龙以及数量颇丰的其他爬行类动物,蜻蜓等昆虫可能也会成为它的食物。埃雷拉龙的第一块骨骼化石是阿根廷一位叫埃雷拉的农民无意中发现的。为了纪念他,这种恐龙就以“埃雷拉龙”命名。最近几年,在阿根廷的西北部发现了许多埃雷拉龙骨架。远在中国,也发现了这个恐龙家族的成员。那么正在被埃雷拉龙攻击的是可怜的坚喙蜥,喙头类出现于三叠纪初期,三叠纪是这种爬行类分布最广和种类繁多的时代,分布遍及全世界。这类动物的结构强健,躯体矮胖,生活时体重大约有公斤喙头类在三叠纪以后的分布很局限,一直到今天仍是一个局限的进化支系侏罗纪的坚喙蜥和现代的喙头蜥相近,说明喙头类在亿余年的长时期内很少改变小朋友们你们看那只高高站立的悠闲的吃着树叶的就是板龙,板龙属于早期恐龙族群之一,它或许是侏罗纪大型蜥脚类的祖先前身。板龙全长约7米,站立时头部高约3.5米,是最早的高大食素性恐龙。头细小,口中有齿,颈长尾长,躯体粗大。后肢粗长。前肢短小,有5个指头,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动,用利爪赶走敌人,也能抓摘食物。笨而大的板龙很可能要用四肢行走。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喜欢群体活动,一起在树丛中寻找食物。 板龙与在它之前生存的任何一种恐龙都不同,它可以够到最高的树木的树梢。板龙的牙齿和上下颌的结构都不大适合于咀嚼。因此,板龙大概是通过吞下各种石头,让它们储存在胃中,像一台碾磨机那样滚动碾磨,把食物碾碎成糊状。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禄丰动物群”,在禄丰动物群中正在进行殊死搏斗的是双嵴龙和云南龙。双嵴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嵴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嵴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嵴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双嵴龙经常出没在河流湖泊间的高地上或丛林间,追捕着各种各样的素食动物。它们也可能喜欢孤独地生活,有时也可能会隐蔽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等待时机偷袭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像现代的鬣狗一样以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和腐肉为食。科学家推测,它最喜欢吃的大概是其它动物的内脏,因为它的尖嘴可以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中,而头顶上那两块薄板状的冠状嵴可以在头伸进尸体的腹腔时起到支撑腔壁的作用。而云南龙,是侏罗纪刚刚开始就出现的一种古脚类恐龙。云南龙长有一条长长的脖子,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令人惊奇的是,云南龙的牙齿非常奇怪,身为古脚类恐龙,它的牙齿却长得非常像一种蜥脚类恐龙腕龙的牙齿。云南龙长有60多颗牙齿,这些牙齿不仅形状像蜥脚类恐龙的牙齿,而且连磨蚀的方式都与蜥脚类恐龙相像。这种情况很可能正是蜥脚类恐龙起源与古脚类恐龙的证据之一。最右侧是恐龙可是中国恐龙的大明星著名的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是中国人最早独立发现、发掘、研究命名的恐龙,被成为“中华第一龙”。发现许氏禄丰龙的正是我们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他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发现的。许氏禄丰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是浅水区生活的恐龙,主要以植物叶或柔软藻类为生,多以两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边休息时,前肢也落地并辅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动。 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躯体上有重要的功能。它们的牙齿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它的长颈得以觅食树梢嫩叶为食,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它动物做为餐点副食。有很多观众朋友会问它为什么叫“许氏”禄丰龙呢?首先是因为它的发现地是云南省禄丰地区,其次是因为杨钟健教授发现禄丰龙后为纪念他德国的恐龙恩师许耐先生,就命名为许氏禄丰龙了!好了,下面请观众朋友们往对面看就是同样著名的“蜀龙动物群”了,为什么说它是著名的呢?因为“蜀龙动物群”所代表的侏罗纪中期的时代,全世界在侏罗纪中期发现的恐龙化石极为稀少,惟独在中国四川地区发现了众多的恐龙化石就是著名的“蜀龙动物群”了!所以请观众朋友们,睁大眼睛来看看吧!其中最典型最高大的就是蜀龙。蜀龙是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蜥脚类恐龙。体长12 米,高3.5米,头中等大小,脖子较短。前肢略长,后肢粗壮。牙齿呈钉耙状,边缘没有锯齿,以低矮树上的嫩枝嫩叶为食。蜀龙身体笨重行动缓慢,为防御敌人,尾部的最后四个尾椎逐渐进化成棒状的“尾锤”,并以此为武器。当肉食恐龙向它发动攻击时,它立即挥舞这个骨质尾锤,将敌人吓跑。在真正的搏斗中,尾锤也是有威力的。而且尾锤的发现也为证实蜀龙生活在陆地而不是在水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们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滨地带,以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蜀龙后面的是建设气龙是一种小型的原始食肉性恐龙,体长4米,其主要特点是头大而轻颖,侧扁尖锐的牙齿呈匕首状,颈子短,尾巴长,前肢短小灵活,后肢强壮有力,趾端长有尖锐的利爪,善于两足快速奔跑,捕食其他动物,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可怖的捕猎者。观众朋友肯定对它的名字很好奇?为什么叫气龙呢?因为建设气龙化石是在搞基础建设时发现的周围又有很多的天然气资源,故名为建设气龙了!最后躲在树丛后面是盐都龙是一类个体小型的比较原始的鸟脚类恐龙,体长1-3米,因标本首先发现于我国的“千年盐都”-四川省自贡市而得名。它的头小,但短而高;嘴巴也短;牙齿齿冠边缘有锯齿;眼睛大而圆。前肢长度不及后肢的二分之一,是典型的两足行走动物;后肢肌肉发达,小腿特别长。盐都龙(Yandusaurus)主要为多齿盐都龙(Y.multidens) 和鸿鹤盐都龙(Y.hongheensis)两种。盐都龙是一类杂食性的恐龙。据说它们的奔跑速度极快,能与飞行的蜻蜓平行运动,进行捕食!了解完蜀龙动物群的恐龙请大家随我来,我们将穿越大峡谷来看看埋藏有恐龙化石的地层。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埋藏有恐龙化石的地层,请朋友们找找哪里埋藏有化石我们所看到的恐龙化石都是装架好的,再发现之初都是这个样子的。可想而之挖掘恐龙化石是多么艰苦的一项工作,所以我们在参观时要特别爱护这些珍贵的化石,不要用手去触摸它们。而且请大家注意一下地层的颜色,它们是不同的代表着不同的地质年代,上段是离我们现在较近的地层而下层是较远的地层,化石大多发现的这样的沉积岩中。请大家注意!这里出现了断层,断层表明这些岩层发生了强烈的地质运动,中间被挤断了往往化石由于挤压就多出现在断层的底部。下面我们抓紧时间进入大家最期待的侏罗纪公园!进入侏罗纪公园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侏罗纪当时的环境,侏罗纪时期火山活动频繁,那么火山是怎么形成的么?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按火山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三类: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火山活动能喷出多种物质如固体物质(岩块、火山灰)液体物质(熔岩流、水)气体物质(水蒸汽、氢、氮、氟、硫)在火山活动中,还常喷射出可见或不可见的光、电、磁、声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都会影响当时的生态环境。影响全球气候,有关恐龙灭绝的其中一个学说就是“火山频繁运动学说”。好了,了解完火山在讲解恐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侏罗纪代表的植物吧!大家肯定认识这种植物吧?就是著名的银杏了!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中生代侏罗纪银杏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垩纪晚期开始衰退。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在一欧洲、北美和亚洲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只有中国自然条件优越,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所以,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野生状态的银杏残存于中国江苏徐州北部、浙江天目山、湖北省安陆市、大别山、神农架等地都有野生、半野生状态的银杏群落。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寿命可达千余岁,存世3500余年大树仍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是树中的老寿星。银杏是中国特有而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它工艺品用。又为庭园树、行道树。种子含有氢氰酸、组胺酸、蛋白质等。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中医学上以种子和叶可以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朋友们在请看远处的那株只是苏铁,苏铁不只是一个种,而是一个大类群,人们常称之为苏铁科植物或苏铁类植物,在植物学上,它属于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苏铁纲、苏铁目植物。苏铁科植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曾与恐龙同时称霸地球,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它起源于古生代的二叠纪,于中生代的三叠纪(距今2.25亿年)开始繁盛,侏罗纪(距今1.9亿年)进入最盛期,几乎遍布整个地球,至白垩纪(距今1.36亿年)时期,由于被子植物开始繁盛,才逐渐走向衰落。到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冰川来临,北方寒流南侵,苏铁科植物大量灭绝,但由于青藏高原、秦岭等的阻隔,在四川、云南等地有部分苏铁科植物幸免于难。今天,苏铁科植物共保存约10属110种,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野生的有1属(苏铁属)约10种,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台湾、贵州、湖南、海南等地。再远处小一点的事蕨类植物,它们出现在距今约四亿年前,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蕨类植物只比苔藓植物略高级的的高等植物。繁盛于石炭纪,当时曾是高达20-30m的高大植物。靠孢子繁衍后代。一些种类可食用、药用和观赏。看完植物后大家看这只最凶恶的张着血盆大口的是上游永川龙它是一种大型食肉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上游永川龙是霸王龙的祖先,永川龙性格孤僻平时只是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期在开始寻找配偶。化石发现于中国重庆市永川区新建镇上游水库,所以叫上游永川龙。它全长约10米,站立时高4米,有一个又大又高的头,略呈三角形。嘴里长满了一排排锋列的牙齿,就像一把匕首。脖子较短,身体也不长,但尾巴很长,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奔跑时,则要将尾巴翘起,作为平衡器用。前肢很灵活,指上长着又弯又尖的利爪,后肢又长又粗壮,也生有三趾。他们常出没于丛林、湖滨,行为可能像今天的豹子和老虎。被永川龙残忍杀害就是我们熟悉的井研马门溪龙,马门溪龙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大型恐龙。他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井研马门溪龙全长有26米光从头到脖子就有13米,跟大家分享一件很有趣的事,假如井研马门溪龙早期6点钟吃第一口早餐,大家猜猜到几点才能到胃里?对了!要到10点经历4个小时,所以科学家们推测这么巨大的恐龙,为了生存就得不停的进食,所以一天24小时里它有22个小时都要不停的吃东西。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最里面的就是多背脊沱江龙是它亚洲有史以来所发掘到的第一只完整的剑龙类骨骼。这是一类中等大小的剑龙,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四川盆地。因其化石标本首先首先发现于沱江流域的自贡市而得此名。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其功能是用于调解体温。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沱江龙的牙齿是纤弱的,不能充分地咀嚼那些粗糙的食物,因此它们可能是在吃植物时一起吞咽下一些石块,这些石块可在胃中帮助将食物捣碎。沱江龙主要取食低矮的陆生植物的枝叶。它们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之中,既便于取食,又便于隐蔽自己。好了,陆地看完了。下面我请朋友们要深吸一口氧气,一起进入侏罗纪的海洋一起去探秘!进入海洋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中生代海洋繁盛的菊石,菊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万年)绝迹。菊石是由鹦鹉螺(现在仍然存活在深海中)演化进化而来的,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硬壳,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最大的比农村的大磨盘还要大,可达到米。菊石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菊石壳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多为平旋的壳。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在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所含的各种菊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菊石化石,甚至随手可得,因为在亿多年前,那里曾经是古喜马拉雅海,由于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底变成了高山。因此,生活在海洋底层的菊石,就呈现在地面上,成为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变化的见证物,同时也为恢复当地的古生态环境的提供了有利的证据。我们继续往深海走,在进入深海隧道前蛇颈龙朝我们游来了。蛇颈龙是海中爬虫类的一种,它们由陆上生物演化而来的,再回到海洋中生活。它们必须生活在干净的水域中,蛇颈龙不必为游水鱼类食物的多少而担忧,它们可以借助灵活修长的脖颈很轻易地伸到海底觅食,可以这样讲,几乎整个海底的软体、贝壳动物都是它们丰盛的食物。”它们长达1115米,个别种类达18米。四肢特化为适于划水的肉质鳍脚,使蛇颈龙既能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或产卵繁殖后代。蛇颈龙类可根据它们颈部的长短分为长颈型蛇颈龙和短颈型蛇颈龙两类。经过研究,科学家在一些蛇颈龙胃部的化石中发现了小石头,它们可能为了使自己在水中游动而吞下石头来增加体重。下面就请大家好好看看侏罗纪海洋,请大家注意脚下黑暗不要拥挤。您会看到游动的菊石,凶猛的苍龙和蛇颈龙好了,我们的氧气快不过了,我们要准备登陆了!告别侏罗纪的海洋我们就来到了白垩纪的大地。注:埃雷拉龙、许氏禄丰龙、蜀龙动物群中的蜀龙、上游永川龙、井研马门溪龙、侏罗纪植物、菊石需重点讲解!第二部分1928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在我国辽西进行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第一次使用了“热河动物群”这个名称。1962年我国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院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河生物群”的概念,它包括了动物群和植物群两个方面的内容。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在我国的发现历史很长,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才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最早发现的重要化石是一些保存完整的早期鸟类,它们填补了鸟类演化在这一地质历史时期的空白,随后是一系列其他重要化石,如哺乳动物、带毛的恐龙、原始的被子植物等的发现,把热河生物群的研究逐步推向了国际前沿。(此部分展箱已坏,可以省略)下面我们看到的奇特的肿头龙,肿头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末期恐龙是一类奇特的鸟脚类中小型恐龙。它们的头盖骨异常肿厚,并扩大成了一个突出的圆顶,头颅极其坚硬。肿头龙头的周围和鼻子尖上都布满了骨质小瘤,有的个体头部后方有大而锐利的刺,它的牙齿很小但很锐利。肿头龙可能喜欢过群体生活。成年雄性个体通过撞头确定群体的领袖。在繁殖季节,它们也可能以这种方式决出胜负,胜者与雌性个体交配。不过肿头龙的厚头部并不能帮助它抵抗掠食者的袭击,它有敏锐的嗅觉和视觉,当发现敌人时,会快速逃离。所以肿头龙的食谱上可能包括了这样一些食物种类,如植物种子、果实和柔软的叶子等,甚至当时的昆虫也可能是它的食物之一。下面的一个不用我说大家都认识就是我们熟悉的霸王龙。霸王龙又名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体长15米,仅头部就有1.5米长,身高达6米。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其硕大颚骨和锋利牙齿能够将猎物撕裂成牙签大小。 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霸王龙嘴中和脚下踩着的是同样凶猛的疾走龙,不过在霸王龙面前它也只能丧命变成它的美餐!疾走龙生活在靠近中国的蒙古,是一种有威胁性的恐龙。它那长长的后肢跑动起来飞快。在白垩纪时期,疾走龙在森林中追逐一些小型哺乳类动物或小的吃植物的恐龙,先咬死它们然后肉食。1924年在蒙古发掘出疾走龙的化石以前,科学家们一直以为恐龙是不善跑而又笨的动物。但是,疾走龙却以快跑见长。它也许是所有恐龙中最聪明的恐龙之一。下面一位同样是白垩纪的大明星就是三角龙,三角龙是鸟臀目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三角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长久以来,关于它们三根角以及头盾的功能处于争论中。传统上,这些结构被认为是用来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论认为这些结构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三角龙的大型头盾可能用来增加身体的表面积,以协助调节体温。在密林深处的是甲龙,甲龙生存于白垩晚期,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发掘到,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甲龙是一类以植物为食、全身披着“铠甲”的恐龙。它们一般有710米长,2米宽,1米高,2吨重生活在森林沙漠。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从自卫手段上看,甲龙已经使自己发展到了顶点;全身披着厚重的甲骨,有的还配有利刺。这种名为林龙的甲龙全长6米,颈部、痛部和身体两侧部覆盖着骨质甲片,甲片上密布着脊突。皮肤厚实似皮革,极具韧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竖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体两侧也各有一排尖刺。这种严密的防范措施,抵挡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分类:结节龙(无尾锤)和甲龙(有尾锤)在甲龙后面准备攻击的是恐爪龙,它们体型轻巧、奔跑快速的兽脚类肉食恐龙。身长三公尺,具有刀剑般锐利的牙齿和紧握的脚掌。它的尾巴和棍棒一样坚硬,用来保持平衡。每只脚的第二个趾头上都有巨大的镰刀状利爪。就像犹他盗龙一样,它是属于低层白垩纪时期的奔龙。它的眼睛非常大,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恐爪龙非常聪明,它们成群打猎,跑起来非常迅速。恐爪龙还有一套独特的捕杀本领: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举起镰刀般的爪子,加上前肢利爪的配合,很容易将猎物开膛破肚,一下子置于死地。是最不寻常的掠食者。对其它恐龙而言,它的前指也异常的长,但对恐爪龙而言其长度刚好能够抓住猎物然后用有勾爪的脚去踢猎物的肚子,撕开皮肤,给猎物开膛破肚。最后我们要进入大恐龙蛋来看看,恐龙世界中最伟大的母亲-慈母龙。慈母龙的脸看着像是鸭子的脸。它的喙里没有牙,但是嘴的两边有牙。慈母龙用四条腿走路,跑步时用两条腿,它们跑得很快。慈母龙是群居生活。慈母龙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并且照看自己的孩子。科学家们认为,慈母龙母亲,可能还有父亲,会在窝旁保护着蛋,以免它们被其他恐龙偷走。母亲可能卧在蛋上保持其温暖,当“她”需要离开去吃饭时,则由其他成年恐龙看护着恐龙蛋。当小恐龙出世以后,它们的父母会照顾这些恐龙小宝宝,并喂给它们食物。看看慈母龙,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