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舞教学计划范文 中国舞教学计划本学期共有37课时,基于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本学期开展维族舞蹈的教学,先从基本的手型,步法,手位,进行教学,最后以一成品舞蹈魅力作为成品舞汇报演出。 用时20课时。 本学期占用17课时学习蒙族舞蹈组合,傣族舞蹈组合,苗族舞蹈组合,以舞蹈串烧的形式作为汇报演出。 维族舞教学简介(只需了解)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微颤的动律、多变的舞姿、高超的技巧。 其微颤的动律,膝部规律性、延续化的颤动,体现出沙漠上行走的特征;多变的舞姿,在于它广泛吸收西域乐舞的优长;而技巧的运用,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中,那些跳跃、旋转以及腰部的各种技艺。 他们生活中经常举行的买西热普则是西域饮宴乐舞的遗风。 买西热普一词,语意为欢聚娱乐是喜庆节日中,人们欢聚一起即兴歌舞弹唱的活动,活动由年长者主持,进行中还常对诗、猜谜、讲笑话等,乐曲声、歌声起始后,人们互为邀请或自动上场起舞,即兴发挥。 主人还常备些水果、食品招待乐师和客人们。 好热闹的年轻人常出些洋相逗乐,或表演些山羊舞、鹅舞之类的小节目活跃气氛。 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围坐在地毯上群众的后面,先咩、咩地叫唤两声,然后和着乐曲蹦跳进场,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顶人等,总会引起小的骚动和欢笑。 鹅舞,表演者翻穿皮衣,把右手退进袖内,用红布扎起袖口作鹅嘴扮成鹅状,随着乐曲摇头摆尾徐缓进场表演,人们常和着乐曲唱赞美或贬义之词,当鹅听到赞美时,就欢快起舞;反之,就用嘴啄丑化他的人,表演风趣、活泼。 这种民俗活动是古代西域乐舞的遗风,又是青年人学习本民族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与即兴创作的机会。 其它舞蹈如赛乃姆、多朗舞、纳孜尔库姆等形式,也常在买西热普中表演。 赛乃姆,是族带有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普遍流传于各地。 赛乃姆一词,是对此类乐曲和这种舞蹈的通称,习惯上人们都把地区的名称冠于前面,如库车赛乃姆、喀什赛乃姆、和田赛乃姆等。 各地的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只是在乐曲和舞蹈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形式也是自由进场,互相邀请,即兴发挥。 表演中,经常出现打指(两指打响)、移颈(动脖子)以及扬眉、动目等动作,让人看后随即联想起唐杜佑通典关于胡舞的描述;想起唐诗扬眉动目踏花毡(李端胡腾儿)的名句。 这正是古代乐舞文化在这些地区舞蹈中的遗存。 多朗舞,流传于塔里木盆地大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巴楚等地。 多朗一词,是该地区族人的自称,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称。 此舞由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并且和着乐曲有高亢的男声伴唱;表演为双人对舞的形式,参加者人数有限。 表演分为四组动作第一组为6/8拍,节奏平缓,但又有跳动感,膝部的颤动尤为明显;第 二、第三组,节奏逐渐转快,舞姿豪放、有力,动作规范、严谨,其中还有近似弯弓骑射的舞姿;第四组是快板,两人作竞技性旋转对舞,把表演推向高潮。 这时,大家鼓掌、呼喊为之加油,直至留下一名旋转技巧最高者。 那贯穿全舞微颤的动律,高亢而近似呐喊的歌声,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多朗人战胜干旱,在沙漠边缘开辟绿洲时艰苦奋斗的情景,也为他们所创造的绿洲舞蹈文化赞叹不已。 纳孜尔库姆,流传于古西域火州、即今日吐鲁番一带,是以弦乐和歌声伴奏的双人对舞的形式,并分为一般表演和竞技两部分。 前者以滑稽可笑的动作,模拟生活中的拉面、绱鞋、鸭子走路等形态;并以夸张的手法模拟对方。 后者两人各出新招以压倒对方,群众和着声鼓声有节奏地呼喊强将相逢、快出新招之类激励的语言以助兴。 这时,表演者大显身手,或动肩相靠,或扶膝蹲跳旋转,其动态与黑熊搏斗舞颇有近似之处;而鼓点的节奏却与秧歌的结束点相同。 这和吐鲁番自唐、宋以来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关,带有古乐舞的遗意;它是各种舞蹈文化互为影响,各种形式相互吸收的结果,也是今日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写照。 蒙族舞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 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 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流传于兴安地区民间的蒙古族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 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 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 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 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 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 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 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 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 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 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 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 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 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四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 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 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 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 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 二是米拉查玛。 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 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 三是广场查玛。 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 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 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 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 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多以单人、双人、四人的形式表演。 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 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 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 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 蒙古人则自称为博。 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 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 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 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 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 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 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 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 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 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苗族舞蹈苗族的舞蹈苗族的舞蹈苗族的舞蹈苗族的舞蹈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 十五、三月 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苞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等。 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击鼓,也可以槌击鼓。 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苗族民间自娱性的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 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 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作舞等。 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 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作舞。 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颤抖而带动全身的特点。 、傣族舞蹈分类简介傣族人自己解释,“傣”有两种含义一是英雄勤劳的意思;一是酷爱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 傣族也自称为“鲁傣鲁喃”的,意为“傣家的儿子,水的儿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们滨水而居,爱水、祈水,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傣族的神话里,造物主英叭原来就是天空中的水气;而人则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诞生于水塘。 在有关“泼水节”的各种传说中,尽管人物不同,但他们用水来制服火,用水来洗净血污,用水来祈福等内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这是大家公认的;“水一样的民族”是对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 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 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 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 (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 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 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一)自娱性的节目自娱性街舞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 傣族舞蹈1.“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 “嘎光”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 西双版纳称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摆”、“宁摆”等。 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个县市,是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跳的自娱性舞蹈。 嘎光以象脚鼓、镲等民族打击乐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参加舞蹈,并且带领众人围圈而舞。 过去跳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 现已发展了很多统一动作和套路,动作与套路的名称各地也不尽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节目。 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还有两名中老年妇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温”(软舞)等等。 2.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脚鼓是根据鼓的形状而取的名称,傣族一般统称“嘎光”,但对长、中、小三种象脚鼓又各有名称。 这种舞蹈以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对舞。 长象脚鼓的鼓身长为一米八至二米,傣语称“嘎光绕”,各地均有,但以瑞丽县的最具代表性。 长象脚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并有一些鼓语,如“约笔洛,约笔洛,约必约哩哩”(意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边击边独舞,在展现击鼓技艺的同时,以长鼓尾的大幅度地转动摆动形成优美的舞姿。 中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一米多,这种舞蹈流行整个傣族地区,尤以德宏地区的潞西、盈江、梁河等县和保山、临沧等地最具代表性。 中象脚鼓舞在镕宏傣语称为“嘎光”,也有称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 跳时一般是背鼓顺圆圈而舞,可二人对舞,也可与击镲者对舞。 在德宏芒市,过去有赛鼓的活动,以击鼓声的长短、音色的优劣、鼓尾甩动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为评比标准,胜者在鼓上挂银牌。 小象脚鼓舞的鼓身长约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腊等县,西双版纳傣语为“凡光托”。 因鼓小轻便,可灵活舞动,因此这种舞蹈以竞技为主,一般是双人对舞,四人或集体也可。 舞时有击鼓追斗、退让躲避、踢腿斗脚等动作,以能把对方头上的“包头”摘下为胜。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区的芒市、盈江、瑞丽等县。 “喊半光”为德宏傣语,“喊”意为“唱”或是“歌”,“半”意为“跟着我”或“围绕着”,“光”即“鼓”;直译为“跟鼓唱的歌”。 跳时人数不限,动作随意。 耶拉晖是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的自娱性歌舞,过去只在泼水节时由男性跳,现已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的集体歌舞形式。 这种歌舞动作简单,舞时可自由发挥;但曲调固定,只要有人即兴填词并带头唱,众人即可合唱。 由于在唱句的尾声时齐呼“耶拉辉,水一,水一。 所以这种歌舞就叫做“耶拉晖”了。 (二)表演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 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 孔雀舞,在德宏傣语为“嘎洛永”,在西双版纳傣语为“凡糯永”。 “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 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 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 (四)其他傣族舞蹈具体介绍1.依拉贺舞,也称“烦依贺”。 流行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在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或喜庆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欢跳此舞,因每段唱词后面都有“依拉贺”做衬词而得名。 依拉贺舞的特点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语称“戛吆”。 流行于耿马县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一带。 据说蝴蝶舞是为了赛舞时别开生面而创作的。 表演时舞者将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飞舞的形态,其动作和鼓点都与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处。 3.斗笠舞,流行于金平县一带。 那里炎热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都离不开斗笠。 因而有了斗笠舞。 笠帽的动作有“扛帽”、“体前滚帽”、“滚肩帽”、“摆帽”等,舞时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弯造型,但不明显。 4.腊条舞,傣语称“戛甸”。 是一种表演性的仪式舞蹈,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一带。 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后屈腿等步伐,双手托住点燃的腊条,做掏手、向外划圆等动作。 5,.鸡舞,傣语称“戛该”。 是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的儿童舞蹈。 舞蹈主要模仿鸡觅食、相斗等动作,以跳的时间长、速度快为胜。 没有乐器伴奏,一般由孩子们数数而舞。 6.十二马舞,傣语称“马西双”,是由十二个人表演的歌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潞西县等地。 表演者腰间套系马形状的道具,一手拉缰绳,一手拿扇,以半脚掌碎颤跑步为主,变化各种队形。 一般演唱十二个月的劳动,有时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节。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 过去只在宗教节日或土司结婚、继位时才跳,主要流行于沧源县勐懂地区。 以唱为主,内容有唱结婚、爱情及十二个月的生产劳动等。 舞时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动作与戛伴光舞相似。 三、傣族舞蹈的特点傣族舞蹈的动作虽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 既有潇洒轻盈的“篾帽舞”,也有灵活、骄健、敏捷,且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 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时而节奏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 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动静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风格,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四、傣族舞蹈的练习方法傣族舞优美、轻盈、朴实、矫健,感情内在含蓄跳舞时下半身多成半蹲状态,身体、手臂、下肢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 另外,重拍向下均匀颤动也形成其特有的韵律特征和节奏特征。 除了人们熟知的孔雀舞,傣族舞还有象脚鼓舞、长甲舞、蜡条舞、鱼舞等。 1.傣族舞手式与基本位置手式、掌式、掌式摊掌、掌式按掌、掌式托掌、平掌、领腕、掌式侧提腕、孔雀手、眼式手、嘴式手、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堡造型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跨境电子商务双语教程 试卷B中英文答案
- 水边安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控制方案
- 水粉平涂技法课件
- 水管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说课中医基础理论01课件
- 胎儿窘迫的护理周立蓉73课件
- 施工机械防护与管理方案
- 混凝土运输与配送协调方案
- 财务岗位笔试题目及答案
- 兵团两委考试试题及答案
- DB31/T 636.1-2018会议经营与服务规范第1部分:会议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
- 创新素养评价体系: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关键指标研究
- 夫妻房屋加名协议书
- 《大脑中动脉解剖结构》课件
- z08小升初数学试卷及答案
- 智慧水务数字化供水平台建设方案
- 2025-2030焦炭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规划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培训课程编号设置规则
- 旧房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