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doc_第1页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doc_第2页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doc_第3页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doc_第4页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专业:金融学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一、货币政策目标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 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二、货币政策工具耿强,樊京京(2009)研究表明通过建立 VAR 模型对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认为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效果,必经途径是推动利率市场化和进一步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市场化。贺思文(2014)认为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效应,应当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规范再贴现管理制度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高培亮(2015)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在数量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贷款工具的创新;在价格型工具方面,央行会越来越重视再贷款利率和央行发行利率等政策性利率的作用。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认为价格型工具调控下,通胀预期偏差对经济有正面影响,而数量型工具调控时有负面影响;短期内,数量型工具能更有效遏制通胀,长期看,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应更显著。研究表明,央行应有针对性的搭配不同政策工具,构建基于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标和通货膨胀预期测度,提高政策的可信性和可测性,实现对通胀预期的有效引导与调控。王去非、易振华、陈一希、项燕彪(2015)认为货币政策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这种非对称影响因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而异;价格工具是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胀的较好工具;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合理搭配是应对需求拉动型通胀时较好的选择;而当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冲击时,价格工具能够很好地促进产出增长,但当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出现时,需要数量工具相应的调整。鲁婧(2007)认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有效性的思路是首先完善货币政策的实施运用,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型向间接型、总量型向结构型、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明确分工的同时协调搭配。王君斌、郭新强、王宇(2013)认为是相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更能有效的调控产出和通胀且不易引发经济波动;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政策应更多盯住通胀。赵伟、朱永行、王宇雯(2011)认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经济体所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还是货币需求层面、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以及总需求相对名义利率水平的弹性系数相关,而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通货膨胀的厌恶系数、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诸变量(包括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冲击、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等)无关;当经济体的所受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市场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且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效果较小时,则货币当局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 反之, 则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卢庆杰(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张翠微(2008)认为为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在充分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适时引入了新的投放流动性的工具;新兴市场国家则不断拓展收回流动性的工具组合。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卢成杰(2003)认为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服务不应只注重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来满足扩大需求的目的,对我国而言更重要的是疏导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实现,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周光友、邱长溶(2005)认为我国当前以信用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将逐步被货币渠道所取代;货币政策传递的环境和条件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主要原因;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贾炳汉(2004)认为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是失效的,利率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利率变动 1 个百分点,仅能引起 GDP 增长 0.4 个百分点。林朝颖、黄志刚、杨广清(2014)认为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存在风险传导效应,即宽松货币政策会促进企业风险承担,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存在差异,对小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大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强于对国有企业的风险传导效应。陈静(2013)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工具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畅与否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再次,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最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孙明华(2004)认为目前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孙志贤(2005)认为目前我国影响央行独立性,进而阻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事安排受制于政府、决策过程并非由央行掌控以及多重目标的要求使央行实际丧失了目标独立性,同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政策性贷款导致的倒逼机制削弱了央行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苏亮瑜(2008)认为中央银行选择盯住货币供应量具有相对合理性。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货币供应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好地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为盯住目标的数量调控。常海滨、徐成贤(2007)认为区域贸易和资金流动影响货币政策区域传导效应,区域金融资源外流和金融结构失衡相互影响,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区域失效的主要原因。建议建立综合政策调控机制和区域货币政策体系。胡冬梅(2008)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较弱,各种传导途径在我国都行不通。张成祥(2012)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趋于多元化,不同的传导渠道确实在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发挥着作用。但这些渠道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传导效率的减损,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路妍(2004)认为应通过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及加速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张辉、黄泽华(2011)认为(1)作为“准市场利率”的货币市场利率对部分实体经济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甚至优于M2的解释能力,但对另外一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显著;(2)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调控能力较弱,货币市场利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3)利率管制是利率传导机制部分失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传导机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刘金叶(2010)认为从宏观总量的角度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显著,而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四、 货币政策效果张友昌、方阳娥(2007)认为由于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难以发挥作用。因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在通货紧缩时期,信贷渠道存在渠道收缩和阻滞问题,在经济繁荣或过热时期,信贷渠道又过度扩张,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王燕(2007)认为应该针对区域经济金融差异现状实施区域化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要考虑各地区的传导效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和全国总体金融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各区域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人文条件、经济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状况、信贷结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货币金融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努力疏通货币政策在西部地区的传导渠道,以促进信贷资金在经济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分配,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2006)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别,是造成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差别的根本原因。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着力于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张学勇,宋雪楠(2011)认为中国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美国偏重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日本货币政策更加基于银企密切的关系,而欧洲则偏重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于带动经济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货币政策效果在各经济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黄武俊(2010)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逐渐由数量性指标向价格性指标过渡,最终目标应确定为以稳定物价为单一目标,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国际协调因素。穆争社(2010)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增加应当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管理,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张翔,何平、马菁蕴(2014)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后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被更缓慢的释放,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将获得更大的空间,使得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张鑫鑫(2014)认为要将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将缩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的差异,使货币政策传导工具在各个区域都能有效的传达货币政策的意图。孙仕强(2005)认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有效性不高,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障碍因素较多,我国货币政策存在较严重的效果不佳问题。赵洋(2015)认为2015年的降息降准是与以往不同的组合,采用定面与定向方式,这样更能促进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天弋(2015)认为投资产品、高负债率行业、股市、银行股、房地产业会由于降息得利,而人民币贬值预期会加强。郭田勇(2015)认为降息降准可以助力实体经济、稳定资本市场、调整房地产市场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韩婧迪(2016)针对2015年10月24日央行把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下调至4.35%和1.5%飞房地产业做出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此举会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提升价格;对于购买者来说贷款压力减小。孟维娜,陈鹤尹(2015)对2015年前四次降准降息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其影响有:使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使商业银行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利率下降;投资结构发生变化;促进更多人去贷款、创业。易宪容(2015)指出央行第五次降准降息会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大类资产配置会持续向股市转移,对股市来说是及时雨。辛幸(2015)认为2015年五次降准降息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有: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和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结构升级转换。张鹤(2015)探究了降准降息对银行业的影响,认为此举有利于提升银行信贷业务质量,促进银行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其不利影响是银行理财类产品压力增大,息差减小。房宝群(2015)认为降准降息会增加资金流动性,市场上资金增多,对于流入个数的资金预期偏强;银行提供资金增多,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股市向好预期增强;增强股民对股市的信心,降低恐慌。宁静鞭(2014)表示11月的降息是对地产股最有利的试点选择,随着明年开年房贷折扣利率出现,地产股将迎来基本面、政策双共振。梁斌、李庆云42(2011)认为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一直是宽松的,温和地对房地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是中国的最优货币政策,即可以降低通货膨胀和总产出的波动,从而最大化社会总福利。五、 货币政策有效性孙皓、石柱鲜(2011)认为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不但对货币政策的紧缩与扩张性质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同时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参照标准和分析工具。李世美(2008)认为,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在长期内影响价格而对真实产出没有影响,短期内对经济具有持续的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案例研究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具有显著效果。赵伟(2010)认为参考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模型设定思路和量化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S-VAR 模型作为重要工具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的诸如“价格之谜”和“产出之谜”等问题,而且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更有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崔建军(2004)认为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取决于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的研究结论。徐亚平(2006)认为货币政策透明性对于促进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韦(2012)认为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该国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该国金融组织结构是否健全、金融市场是否完善都会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产生制约,要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并有效产生作用,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制度性条件。马勇、陈雨露(2014)认为基于中国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央银行利率变动所引致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均出现了明显下降。赵继志、郭敏(2012)认为世界经济与中国宏观经济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同性。同时,全球性因素对各经济变量的解释力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表现。高照(2013)认为应当通过完善信贷渠道、重视资本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方式等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大力加强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配合,注重政策间的协调制约;把握货币政策时滞的规律,提高货币政策的主动性。谭旭东(2008)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政策的可信性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货币政策可信性的提高,其有效性也相应提高。因此,实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政策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于辉(2005)认为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以及受控对象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取决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申岚(2009)认为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应该增强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把握能力,一是要注意对具体政策工具使用方式的完善,二是应结合预期与微调,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效用。张奎(2015)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和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传导渠道等多方面存在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因素,因此建议从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导信贷资源供给,改善微观经济主体决策机制等因素着手,清除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刘林(2015)针对2014年11月21日降息做出分析,他认为此次降息没有很好地传递到融资端,收效甚微,货币供应似松实紧。许小年(2015)认为放松银根是因果倒置。因为市场信贷利率等于无风险的基准利率加上由企业违约概率决定的风险溢价。央行降息只能降低基准利率,而对企业的风险溢价无能为力。莫开伟(2015)认为让降准释放天量资金过度流入股市、楼市和政府融资渠道,不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央行及银行监管当局应更加注重加强资金流向监督与引导,并采取过硬政策措施,使降准降息货币政策始终不便宜实体经济初衷。张明(2014)认为频繁使用定向宽松工具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定向宽松赋予央行新的权力,而无人监管这个权力;影响央行独立性;未来货币政策转型方向是从数量调控转型价格调控,而定向的工具是央行既定数量又定价格,可能妨碍未来货币政策的转型。六、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三元悖论黄继炜(2014)构建了测度汇率稳定性、资本项目开放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关系的指数组合,并对东亚国家的三元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三元指数”之间并不是平等关系,随着资本项目开放度不断提高,各国的汇率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扩大汇率浮动程度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支持作用较小。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三元悖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论不一。王三兴和王永中(2011)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外汇储备增加的国内市场利率决定模型,检验得出中国渐进的资本市场开放战略和外汇储备的持续积累并没有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系统影响。陈帅(2013)运用VAR模型考察外汇储备与“三元悖论”间的关系,指出我国汇率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显著正相关,金融一体化/开放度指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负相关,验证了三元悖论在我国的正确性。王珊珊和黄梅波(2014)在构建三元悖论指数的基础上,检验得到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三元悖论在中国成立的结论。裘骏峰(2015)在构建一个资本不自由流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指出,如果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不断干预外汇市场、积累储备,在顺差持续积累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就会丧失。(二)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魏曼和刘骞文(2013)对1974-1990年德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德国货币政策只是部分独立的,但却是有效的。这也为货币当局货币政策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即应以是否对经济调节有效,是否能促进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为准绳,不能以是否独立作为判断依据。金雯雯(2014)等基于2000-2010年77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GMM方法研究汇率制度弹性变化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汇率制度弹性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范小云(2015)等基于1960-2012年195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使用二次项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研究汇率制度稳定性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非线性关系,证实了浮动汇率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当汇率浮动水平低于门限时,汇率越浮动,货币政策独立性越强;当汇率浮动水平高于门限时,汇率越浮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反而越弱。而一些针对我国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间关系的研究和范小云的结论相吻合。黄庐进和王宜博(2011)通过DHSY模型对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改革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非像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预测的那样,汇率浮动性越强,货币政策独立性越大。卫迎春和邹舒(2012)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相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放宽汇率管制并不能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货币国际化、资产选择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任姗(2014)通过VAR模型考察人民币跨境流通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指出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变动和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指标呈反向变动。何国华和袁仕陈(2011)认为,货币替代和反替代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均会影响国内的货币供给,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货币替代的影响更明显。赵进文和张敬忠(2013)发现,人民币对外币的净替代将影响国内货币供给的独立性,影响的主要渠道是人民币汇率和预期。(四)外汇占款、冲销干预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唐波(2012)对我国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我国M2的变化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汇占款的变化。朱亚培(2013)对外汇占款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了较大干扰,无法对冲的外汇占款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王佳婧(2012)针对我国外汇占款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外汇占款与货币供应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采用适应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外汇占款冲销策略才能有效收缩货币供给量。王三兴和王永中(2011)采用递归的SVAR模型分析国际利率和外汇储备增加对国内利率的动态冲击效应,脉冲响应函数显示该效应十分微弱,这意味着央行的冲销政策有效,我国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重分析冲销干预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陶士贵和王振杰(2012)认为,冲销干预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在长短期内表现出明显不一致的特征,短期内有助于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长期内不仅约束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累积金融风险,甚至导致恶性后果。结论通过对国内有关货币政策文献的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货币政策面临额最大难题就是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我国应在长期坚持一个货币政策目标,为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货币政策工具多种多样。价格型工具调控下,通胀预期偏差对经济有正面影响,而数量型工具调控时有负面影响;短期内,数量型工具能更有效遏制通胀,长期看,价格型工具的调控效应更显著;(3)中央银行应继续完善货币供应体系,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好地实施以货币供应量为盯住目标的数量调控;(4)由于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5)我国应当大力加强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配合,注重政策间的协调制约,把握货币政策时滞的规律,提高货币政策的主动性。(6)国内对冲销干预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一定程度上照搬国外理论模型,如多数基于封闭条件下的货币数量论或市场局部均衡模型,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及外汇储备的特殊性。此外,除了冲销干预,还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譬如中央银行沟通。中央银行沟通目前已是全球普遍性现象,是管理预期的关键工具。但是,中央银行沟通具有跨国溢出效应,会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本文基于2011-2015年货币政策的变化,从货币政策目标、工具、传导机制、效果、有效性、独立性六个方面对2011-2015年货币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总结。本文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目标的规则方面的研究、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各类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同效果、货币政策的宏观有效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无论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方向的把握上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存在着差异,货币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效果、货币政策的微观有效性的研究也较少,本文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微观、实证的角度出发。参考文献:1李健,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湖南: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2张淑娟、王晓天,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研究现状及评述.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赵春玲,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评价和选择.南京:生产力研究,20074李念斋,论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范从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南京:经济学家,20106 耿强,樊京京,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实证分析.南京:当代财经,20097贺思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于效用分析.海南: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8高培亮,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北京:财经科学,20159李成、马文涛、王彬,通货膨胀预期、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宏观经济稳定.陕西:经济学(季刊),201110王去非、易振华、陈一希、项燕彪,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下调控工具的选择与搭配.杭州:金融研究,201511鲁婧,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中介目标的影响研究,湖南: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王君斌、郭新强、王宇,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取、宏观效应与规则设计,成都:金融研究,201313赵伟、朱永行、王宇雯,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研究,上海:国际金融研究,201114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上海:复旦学报,200715张翠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变化评析,武汉:国际金融研究,200816卢成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7周光友、邱长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争议及启示,西安:财经科学,200518 贾炳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19林朝颖、黄志刚、杨广清,基于微观视角的货币政策风险传导效应研究,福建:国际金融研究,201420陈静,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政策效果研究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跨国分析,北京:国际金融研究,201321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上海:财经研究,200422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3苏亮瑜,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盯住目标选择,广州:金融研究,200825常海滨、徐成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西安:经济科学,200726胡冬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沈阳:经济学研究,200827张成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比较分析,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8路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0429张辉、黄泽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北京:经济学动态,201130刘金叶,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作用效应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31张友昌、方阳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南京: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32王燕,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研究差异,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焦瑾璞、孙天琦、刘向耘,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地区差别分析,北京:金融研究,200634张学勇,宋雪楠,金融危机下货币政策机及其效果: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北京:国际金融研究,201135黄武俊,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效果实证研究,天津:经济评论,201036穆争社,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37张翔,何平、马菁蕴,人民币汇率弹性和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北京:金融研究,201438张鑫鑫,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研究,山东:山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9孙仕强,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研究,山东: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0李世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文献综述,长沙:现代经济探讨,200841赵伟,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评述,上海:上海金融,201042崔建军,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评述,西安:经济学家,200443徐亚平,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安徽:经济研究,200644孙韦,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安徽: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45马勇、陈雨露,经济开放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微观基础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1446赵继志、郭敏,全球性因素对中国宏观经济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北京:国际金融研究,201247高照,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8谭旭东,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分析,厦门:经济研究,200849于辉,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0申岚,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51张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52黄继炜.汇率稳定性、资本项目开放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测度以东亚国家为例J. 投资研究, 2014(11): 4-15.53王三兴与王永中.资本渐进开放、外汇储备累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 2011(03): 37-45.54.陈帅.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积累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3.55王珊珊、黄梅波.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基于三元悖论指数的检验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06):42-47.56裘骏峰.国际储备积累、实物与资产价格通胀及货币政策独立性J. 经济学(季刊), 2015(02): 677-702.57魏曼与刘骞文.19741990年德国货币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