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思考.doc_第3页
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思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州市首届(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研究论文评比参评论文 类别: 语文 推荐选送单位:_把课堂还给学生德清县华盛达外语学校 张琴英内容摘要: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并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我把它归结为:把握“五个还给”,强调“六个注意”。关键词:还给 注意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课改的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你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并具有个性,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因此,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此理念的熏染和指引下,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我把它归结为:把握“五个还给”,强调“六个注意”。 一、五个还给: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1、还给学生时间,尤其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丧失了主体性,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标提倡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而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必须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质疑,解疑。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或眉飞色舞地讲述,或口若悬河地阐发,担心讲得不够全面,担心学生重点没有把握,学生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课改后,运用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情形与以前就大不相同了,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无论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还是学生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都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在一次县精品课展示活动上,我执教了一堂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通过“我忆我家”、“我说我家”、“我写我家”、“我唱我家”四个环节链接,把课堂大块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回忆家庭中的爱,述说家庭中的快乐事,烦恼事,最后合唱2003年春节晚会的一等奖曲目我爱我家,结束全堂课。有一位听课老师计算了我讲课的时间为9分钟,其余36分都是学生活动的时间,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非常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效果也非常好。2、还给学生空间,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科学地留下学生再创造的空间。我们以往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要求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把思维 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要把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有关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学习。教学中留下空间对教师来说是放权,对学生来说是创造。空间留得好,可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执教最后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两处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空间:(一)对于小弗朗士,课文中描写了“上学路上的小弗朗士”,“课堂上的小弗朗士”,我让学生分析完课之后续写“放学路上的小弗朗士”,要求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写。(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的最后一刻内心应该是百感交集,十分复杂,而作者只对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唯独没有心理描写,要求学生从他的外在表现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材“空间”的挖掘实际上是给了学生再创造的机会,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3、还给学生权利,特别是还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这套教科书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性,例如对文学作品课文的解读,始终引导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提倡多样化的理解与体验,连名家名作也不例外。对鲁迅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郭沫若的雷电颂等都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和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碰撞而不断修正,深化自己的认识,抛弃了过去把课文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硬灌给学生的做法,主张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而在以前的课堂上,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答还必须答到点子上,答到教师的答案上,答到教材的答案上,否则就不被允许或冷处理,学生根本没有问的权利,反对的权利。实行课改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一些问题教师先不忙于讲、不忙着“灌”,而是让学生先去学,学的过程中允许问;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提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归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时,大部分教参都认为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对比,以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来衬托百草园的快乐有趣,以此表达对自由、快乐童年的留恋及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但我们班有一部分同学就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书中描写的“三味书屋”的生活中捉蝉蜕,做指甲游戏,描影,很有趣(至少比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有趣),所以他们不觉得作者是在进行对比,是在批判三味书屋的生活。他们认为文章是作者对童年两种快乐生活的纯粹的回忆。我觉得他们的观点很有道理,于是作了保留。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保证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地位,还给了他们做主人的权力,自己探究的欲望得以张扬,思维变得开阔、多元,精神显得勇敢、坚强了。4、还给学生个性,特别是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以前,我比较注意启发学生异中求同,让学生在发表个人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归纳、整合,让学生的观点向教材的观点、老师的观点、一般的观点靠拢。现在不同了,我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先摆出一般的、常规化的观点,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反向联想、变形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运用了“假想改读”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运用想象,设想“在以下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假如丑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安家定居。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了没遇着白天鹅。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提出假想之后,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改读,每一种改读,都源自他们对生活的认识,都闪烁着他们智慧的火花,都体现了他们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教材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易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5、 还给学生尊严,特别是还给学生人格尊严。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发号施令、一言九鼎,学生点头称是,师生交流缺少了“心灵共振”。学生在教师的眼里,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涂抹,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主体性被湮灭。学生的思想空间越显狭小,生命色彩越显苍白。教师机械地认真教,学生被动的辛苦学,学生该想的,该做的,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成了看客。实行课改以后,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既有见解主张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师和学生平等进行知识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这样,学生的人格在宽松亲切的情感氛围中得到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也在朋友式的切磋中变得日益成熟。 二、六个注意: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幽默,注意师生互激,注意引导调控,注意宽容。1、注意倾听。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数情况下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教师多听,学生多讲。以前在课堂上总是怕学生听不明白,怕学生想不到、想不全,所以讲得面面俱到。课改后,我在课堂上不再“念经布道”,而是面带微笑、和蔼亲切、认真地听学生们讲,略微的点拨和即兴点评,以一种谦逊和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通过听,一是我真正地发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我被学生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独到深刻的思想见解、幽默睿智的语言所深深折服;二是真正使自己领悟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我的一些教学观念和理性上的见解,无形中在学生们的帮助下得以充实和提升。 2、注意鼓励。以前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只是轻描淡写,一晃而过,教师没感觉,学生没反应。实行课改后,我注意加强自己的“表扬”意识:在课堂上口头评价以鼓励为主,每节课多赞扬学生,多欣赏学生;赞扬不光是一两个学生,而是赞扬一批、一群,甚至赞扬全班;赞扬不是阶段性的、隔三岔五的,而是天天鼓励,长期赞扬;赞扬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切的、实实在在的。学生偶尔有出格之举,也往往能肯定其合理一面,先鼓励再委婉含蓄地点出其不足。经过实践,我觉得鼓励出了创造力,鼓励出了有特点的学生,鼓励出了学习的兴趣和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3、注意幽默。枯燥的教学往往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学习兴趣,以前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喜欢使用一种活泼轻松、自由自在的风格,常常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喜笑颜开,欢乐开怀,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教学幽默过于生活化,缺少智慧的含量,在“度”的把握和“时机”的选择上还欠火候。往往形成空洞的“笑声”,对教学所起作用较小。课改后,随着课堂教学幽默的普遍运用和不断的反思、改进,现在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幽默的运用能恰到好处,能注意和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相融合,能注意在幽默中灌注生命智慧和思想意蕴,从而使现在的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更高雅、更成熟,真正使学生在微笑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感受灵魂的启悟和震憾。 4、注意师生互激。师生互激,是指师生互动、互学、互相激励,互相激发学习乐趣,互相激发联想、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的激励,往往是单向的,只讲教师激励学生,不讲学生激励老师。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式还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没有把他们置于学习主体和创造主体的位置。在课改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性和反复性上,把师生互相激励、不断向真理深处探究钻研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现在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想到A,老师由A想到B,学生由老师的B又联想到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反的意见,学生就老师的意见又展开批驳应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跳跃性、批判性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活了,对教材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就更加深远,更加广阔,从而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注意引导调控。过去的启发式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是卓有成效的。但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尊重不够,潜意识里还是“学生不如教师”。课改后,我们应主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大家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引导思维方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鼓励性评价。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引导和调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角,自主学习、自由思考,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活跃和热烈。 6、注意宽容。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虽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学生不乏真诚和热情。但由于“师道尊严”的意识做祟,往往宽容度不够,听不进学生的反对意见,老觉得“对你好,你就得听我的”,常常在笑容可掬中包藏着专制的影子。课改后,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不相同。学生们不但可以与老师意见相左、反驳老师,而且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申诉自己的理由,在尊敬老师的基础上批评老师。应该说,刚开始时自己适应不了:辛辛苦苦地教你们,结果一个个造起反来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自己心态的调整,学生批评艺术的日益改进,自己由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