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范文_2_第1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范文_2_第2页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范文_2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捧一杯香茗,开一盏夜灯,看暗夜流动,品文化苦旅。在每个漆黑冷寂的夜晚,在昏黄摇曳的烛光下,我总爱斜倚床边,沉静于溢满小屋的书香中,任凭屋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我无所畏惧,因为跃动的文字给予我以精神的力量。茶,历久弥香,因为其散发的是岁月的味道和风雨的气息;文化,历久弥珍,因为其彰显的是民族的灵魂和人文的力量。我想,这两者若是溯及根源,便不难发现竟是如此相似而又难以割舍!这之中,该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精髓和华夏子孙的梦想呀!?中国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是上苍所赐,历史积淀。也就是几片普通得毫不起眼的嫩翠叶、日夜经受风雨洗礼的小生灵,只需晾干、烘炒便与热水融合;在滚滚热浪翻飞旋舞中,却成了映射中国文化缩影的一片碧波。荡漾开去,就是华夏儿女灵魂最深处的梦。寻梦?看来只有在文化中苦苦探索,孤身一人踏出“文化苦旅”的小径。中国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熏陶,未免深奥坚涩,想必能在这苦旅上迈开脚步的人从古至今也是少之又少。于是,正是历史的机缘和文化的被蚕食,拼凑出一个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人物余秋雨先生。在山水风物中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在漫无尽头的小径上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在其长期的熏染下一次又一次地积淀。只是可惜,历史文化也同时在渐渐消失,慢慢被蚕食。余秋雨先生看不下去了,于是一段段文字从笔尖流泻而出,凝结而成的就是道士塔、阳关雪。中国历代文人的思想都承载于一张张泛黄的书纸,当然这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历史的浸泡下是难以数尽的,可为什么能岿然独存的藏书楼只有天一阁呢?为什么能为我们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提供一个小小的栖息处只有天一阁呢?也许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焚烧着脆薄的纸页,也许是无边的愚昧在时时吞噬着易碎的智慧。于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此时,余秋雨先生坐不下去了,他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演绎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中华文化在余秋雨先生的脚印中不断恢复成长,然后,一个个文化缺失逐渐闭合、圆满。不过,并非所有文化缺失都需要或都能够完全被填补,毕竟要“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总该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因为人们不懂得“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智慧;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其实废墟不值得羞愧,不必要遮盖。残缺了千年的罗马斗兽场依然散发着魅力,吸引着游人。可是我们的国人,就是爱讲面子、追求完美而擅长遮盖。在我眼里,金碧辉煌的新雷峰塔只会让人炫目,而模糊了“老衲”塔基的真实;于是我不由得又开始担心圆明园的明天中国人若要大气,就不必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其实,废墟何尝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夜已深,在月朗星稀之下笼罩着阴影的废墟中常传来悠长无奈的叹息,其实此时此刻它已不再是废墟,而是昨夜的故事,历史的残梦。废墟是历史的眼泪,这晶莹的泪花折射出今天太阳的光辉和昔日的余晖,这是从拨离土地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美得透彻,美得蕴藏玄机!多少年后,这片片废墟终将会融入土壤,从曾经祖先的丰功伟绩变成我们如今辛苦耕种的土地,而如今的废墟正是处在将融而未融的状态。现在,是时候了,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