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资料4 漫谈针灸补泻与兴奋抑制等问题.doc_第1页
1959年资料4 漫谈针灸补泻与兴奋抑制等问题.doc_第2页
1959年资料4 漫谈针灸补泻与兴奋抑制等问题.doc_第3页
1959年资料4 漫谈针灸补泻与兴奋抑制等问题.doc_第4页
1959年资料4 漫谈针灸补泻与兴奋抑制等问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漫谈针灸补泻与兴奋抑制等问题西安王文惠 读针灸大成附辩之感想针灸大成书后附辩中论曰:“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以有余之病,今人鲜用之,或知其有补不用歟?抑或元气赋之薄而不用歟?或斵伤之多而针无益歟?抑不善用而不用歟?经曰:阳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温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味又无气,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谓补。经曰:气血阴阳俱不足者,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这是明朝伟大针灸学家杨继洲名著“针灸大成”书后附辩中所论的针法补泻。他的学识渊博,有四五十年临床经验,且继承了他祖先的医学家传,总结了明朝以前关于针灸学术辉煌成就,写成了这本不朽名著。由他的附辩中看来,他对针之补泻,已发生了疑间,这或许是他在几十年的临床体会中,渐渐觉得针浑是泻而无补,针刺只可生一种作用,并无所谓相对的、或相反的两种作用。对这种作用,他无以名之,误认为只是泻。我们认为这是著者内心的论述,也是每个细心钻研针灸的临床家所必有的疑惑。他对已经根深蒂固的补泻论,不敢公然作反对的主张,但又体会到,针而无补,不得不把这一疑问,附之书后,亦可见其用心了。各古籍中论补泻之不同1.内经补泻:“帝曰: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岐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又曰:“凡用针者随而济之,迎而夺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苑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徐而疾之则实,疾而徐之则虚。”又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顺逆,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又曰:“凡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守勿出,谨守勿内,是为得气,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道毕矣。”由此可见内经补泻,乃着重于顺逆疾徐,而候气至,针下沉紧内外不得,谓之得气。既得气,虽一出入针,已成其为补泻,不得气则不问刺数多寡,不得谓已完成补泻。由此点论之,与现代主张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之说,决不相同。2.神应经补泻:神应经论补泻略谓:针左边应大指向前,食指向后,随咳出针为泻;反指随吸出针,以手按其穴为补。更分男女腹背,男腹中行为阴,背为阳;女腹中,行为阳,背为阴,补泻亦因之不同,其说与内经不同。3.南丰李氏补泻:其主张大略谓:午前补泻与午后不同,男子补泻与女子相反。谓男子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气早在下下,而晚在上,男女平腰而分。这与上两主张,更不一致。4.杨氏补泻:其主张以呼进针,三进一退,疾出而急按其穴为补;随吸进针,三退一进,疾入徐出而不闭其穴为泻。并主张男女无别。5.补泻雪心歌:歌曰:“撚之向外泻之方,撚之向内补之诀,泻左须当大指前,泻右大指向后拽,补左次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向上拽,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从两边发,补泻又要识迎随,随则为补迎为泻,古人补泻左右分,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脉一般生”这一主张亦不同意男女有别之说。6.不同主张之我见:从以上各种主张看来,古时针刺之补泻,互相矛盾,互相反对,我们暂先不论其主张内容之孰是孰非,仅就其能立论著书一点言之,在各论者中,必各有相当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以作其立论根据,所以才著书传世,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用我们如下的主张、亦可确信如此)。但依补泻理论而言,泻实补虚,是不可反而施之的。然则按上述各不同的主张,甲之所谓补,必乙之所谓泻,甲予以泻,乙必予以补,以之用于临床,非甲出事故,必乙针之而使病势加重,如以不同的(相反的)手法,施之于同一之病,而能各收其效,则必针无补泻明矣。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反复的、多次的加以细心的观察,深深的体会到“针无补”,亦非如杨继洲所误认的“只有泻”、乃是一种调整神经,振奋中枢,使自为料理疾病的刺激方法。故虽用在理论上难以解说的手法,均必收一定疗效,而杨继洲认为针只是泻一说,是难以立足的。因虚实补泻,是中医完整的理论,无补则泻何能独存,且实践告诉我们,针治虚症之痒麻不仁等症,效果很好,可见针浑是泻一说,与事实不符。补泻之有无证之于临床按补泻并非空谈之学,乃临床上辨症施治的一种必须手法。依理而论,虚补实泻,反而用之,必致病势恶化无疑。我们既对补泻发生疑问,不难于临床证验 之,我们是按以下方法加以观察的,即对实症牙痛患者,施以古法中之撚转呼吸开阖疾徐提插迎随等补法,不仅未发生不良现象,而仍有一定的疗效:反之对虚症之痒麻各症,以上述之各泻法行之,亦相应生效,反复的、多次的,用了虚泻实补的方法,施之于其他各疾病,亦无不向有效一方面进行。始知杨继洲之疑,不无原因,而补泻之理论,用之于针灸,确有与实际不符之处。针刺非补、亦非泻由临床经验,我们体会到,针刺只能生一种作用,针刺之本身,非补亦非泻,乃是针刺后,身体表里气血,因刺激的反应,产生自然转变现象,能使血管紧张、血球增加、调解体温、平降血压,能舒筋止痛,能通便利尿,能杀菌消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能消除病中一切不正常现象。古人谓阴阳不调则病,我们认为针刺是加强了中枢神经的调整力量,使机体恢复正常,补不足抑有余,平调阴阳而使病向愈。这些作用,决非针之本身,或术者手法,所能直接掌握者。今举例言之,针治虐疾,其灭菌作用,既非直接注入杀菌剂,亦非针直接将原虫刺死,乃是因刺有关生血穴位,使造血能力增强,白血球增多,噬菌能力旺盛,间接的消灭原虫而致效。所以我们认为针刺这一作用,只是加强了神经的调整作用,其所生各种疗效,是调整后的自然产物,而与补泻无关。或有问曰:“针刺既为加强其调整能力,内经何以说阴阳俱不足者,不可以刺,刺则重竭其气呢?”我们认为,所谓阴阳俱不足者,必精神体力均已十分衰竭,已如灯油之将尽,势将熄灭,愈助其燃;则愈速其熄,故内经谓不可刺,应和以甘药。且笔者体会,患者年龄愈轻,体力愈壮,其效愈速,亦可证明针为刺激神经,使其自为振奋,恢复各部功能,而达治愈目的。针灸与药物、补泻之不同药物因气味功用之不同,有可清热者,有可凉血者,可吐、可下、可汗、可调气、可补血,各遂其功用而为补泻,凡一种药物之作用于人体,不论其为健康体,或为病体,均能发挥药物固有效能、如服汗剂、吐下剂,虽健康人,亦必起汗、吐、下作用。而针灸则不然,其作用大多发生于病体,如对健康人,虽施以汗、吐、下等针,均难达其目的,可见针之补泻,与药物不同。更由针灸仅可见效于病体言之,亦可明了针为调整神经作用,使其自为料理病体不正常现象。而古谓针灸有补泻之说,实基于中医理论中之病有虚实、药有补泻,而亦以为针有补泻。兴奋与抑制近世针灸学者,每以轻刺激生兴奋作用,即所谓补;重刺激生抑制作用,即所谓泻。实症者谓机能亢进,应予以重刺激;虚症者谓机能衰退,应予以轻刺激。这一主张,我们也很难赞成的。针之补泻已如上述。古人所施之补,似非今之所谓轻刺激,泻亦非必重刺激。且古法中有先补后泻,与先泻后补、之说。更非今之轻刺激论所可以解为补泻者。所以古论之补泻,决非今之轻重刺激。至于所谓实症者应予重刺激,虚症者应予轻刺激,我们在临床体会,并不尽然(已如上述)。且笔者经验,无论针治何种疾病,均按古人所谓得气即止之说,并无需几十秒甚或几分钟之捻转或提插。且用过重刺激,往往招致病势恶化,如日本近代针灸权威玉森贞助所著“针灸秘开”中,关于刺坐骨神经痛、皮肤神经痛、上膊神经痛,均有应注意用弱刺激术,避免用强刺手法之记载。关于腓骨神经麻痹症,则主张用强刺激之针刺。又如“中国针灸学”中,关于颜面麻痹初起时,亦有用重刺激之记载。可见实症非必用重刺激,虚症亦非必用轻刺激,依此理而论,亦可知轻刺激生兴奋、重刺激生抑制之说,与临床实际不合。论中刺激近世兴奋抑制论中,有中刺激一说,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如“中国针灸学”中,第一章第四节记载曰:“中等度刺激,可以兴奋其机能。”依此则中刺激为兴奋手法无疑。但在同书各论中,对臂神经痛、肋神经痛、腰神经痛、股神经痛等症之治疗方法上,则写道:“以镇静制止为目的,予以中刺激。”又如对舌下神经麻痹、副神经麻痹、正中神经麻痹等治疗方法上,则写道:“以兴奋其神经为目的,用中刺激。”像这样例子很多,可见著者认为中刺激既生兴奋作用,同时亦可生抑制作用,既可治虚病、亦可治实病。换言之,既可补,亦可泻。如此则兴奋与抑制相等、补与泻相等,而补与泻,兴奋与抑制之价值已无何区别。由这些矛盾中,不难看出,针刺只能生出一种作用,是没有疑问的。针灸与巴甫洛夫学说针刺乃是调整神经作用。今引巴氏学说证之、巴氏指出:“有机体全部生活重要机能,均受大脑半球皮质的调整。”又说:“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愈完善,它的领导权也愈集中,它的最高部分,也就变成了多数的指挥者,虽然这种作用,不一定明显表出来而神经系统的最高部分,却管着机体中产生的一切现象。”这是巴氏基本观点。根据巴氏学说:“凡人体内外部受纳器接受刺激后,反射到大脑皮质,然后由大脑皮质将各种刺激整理分析综合,该兴奋的就予以兴奋,该抑制的就予以抑制,用以适当的调节身体各部机能。”基于这种原理,我们可以认识到,针刺通过求心性纤维,达到大脑皮质,而反射到各器官,调节了整体的生活机能,纠正了病理的不正常或不平衡现象。也可以说,针刺 是加强了总指挥的权力,领导全部合力御侮,以达到恢复健康的效果。巴氏对胃溃疡症,认为大脑皮质下中枢,不能完全控制,下中枢活动失常,交感神经过于兴奋,血管收缩,因而胃壁由营养不良,使组织破坏,形成溃疡,只让大脑休息,不接受任何刺激,使大脑恢复正常,疾病也得痊愈。由此我们认为,针刺胃溃疡,是增强大脑控制力量,使其恢复正常自然生理功用,则它自能调整了交感神经的兴奋,缓解了血管的收缩,增生了组织的坏死,而至痊愈。依此理言之,凡一种疾病,必均有、有余及不足、阴阳不调和现象发生。如仅言、此病应兴奋之、用轻刺激、彼病应抑制之、用强刺激、则必有顾此失彼之矛盾。故我们认为,针刺对疾病直接不起兴奋抑制或补泻等作用,而是大脑皮质接受刺激,经分析综合后,依身体生存需要,而予以的答复。因巴氏曾明确指出:“兴奋与抑制、分析与综合、扩散与集中、正负诱导、定位与代偿,这是大脑皮质的生理作用。”尾语我们主张针无补泻,但并不是说根本不讲手法。如所熟知,凡是一种技术,由熟而巧,由巧而精,需要长时间的钻研与锻练,始能有所成就,决非言下澈悟之事。有人论用针如用笔,人各一体,针各异效,实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