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资料10 针灸治疗菌痢.doc_第1页
1958年资料10 针灸治疗菌痢.doc_第2页
1958年资料10 针灸治疗菌痢.doc_第3页
1958年资料10 针灸治疗菌痢.doc_第4页
1958年资料10 针灸治疗菌痢.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58年资料10 针灸治疗菌痢.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针灸治疗菌痢63例临床观察报告甘肃省中医院中共甘肃省委中级党校医疗所 我们甘肃省中西医,在党的中医政策正确领导下,团结合作,共同来研究发扬祖国医学,解除广大人民的疾苦,并充实了现代医学内容。下面这篇报告,就是我们12 位中西医,在甘肃省卫生厅和省委党校的党组织直接领导与支持下合作进行的。我们在1956年与1957年,在同一季节同一地区,用针灸治疗不同类型菌痢63例,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二年治疗情况综合报道如下。1956年确诊为弗氏(Flexner)菌痢79例,其中28例,单纯用针灸治疗,另外51例分成三个对照治疗组,计磺胺胍30人,中药9人,嗜菌体12人,其治疗效果以针灸较好。(表1) 1957年我们又用针灸治疗流行区中典型菌痢患者35 例,有桑纳氏(Sonne)和弗氏(Flexner)两型,而以桑纳氏患者较多,临床上具有典型痢疾症状,如发热、腹痛、脓血样便、大便频数、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经直肠镜检查,肠粘膜普遍红肿,并有浅表溃疡形成。其中19例,粪便培养证实有痢疾杆菌生长。同时在普查中,发现三例健康带菌者(无临床症状,有痢疾既往史,大便培养一例为弗氏菌型,二例为桑纳氏菌型)。也采用了针灸治疗,以便观察针灸对健康带菌者的疗效,以上病例,其治疗效果,同1956年相一致。(表2) 二年63例菌痢患者,治疗办法是除高热者外,一般采用针灸并用,每日一次,在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仍继续观察治疗二或三日,大便培养阴性后为痊愈。1956 年针灸治愈的28例菌痢患者,在1957年流行期中,只一人发生菌痢,但经大便培养为桑纳氏菌型,与1956年弗氏菌型不同,而患者又在吃生菜后发病,故我们认为系再感染,不是慢性复发。1957年35例菌痢的追访观察的结果同1956年一样无复发者。1957年的三例健康带菌者的治疗办法,是采用针灸并施,而以灸为主,每日一次,取穴同急性患者一样,只是总的治疗时间较长。第一周每日针灸一次,大便培养阴性一人,阳性二人;只继续治疗一周,隔日针灸一次,第二周治疗后经粪便培养全为阴性治愈出院。经追访观察一年,粪便连续培养十次,均无阳性发现,所以我们认为针灸治疗健康带菌者,效果仍很满意。典型病例例一患者汪姓,男,32岁,1956年5月20日初感发热、腹痛、腹泻,开始泻水样黄色便,后变为脓血粘液便,红多白少,一日约九次以上,并伴有里急后重,头痛,全身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于5月21日入院隔离治疗。体温39.4C,脉搏80次/分,营养稍差,舌有厚白苔,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柔软,肝脾扪不到,左下腹乙状结肠部有剧烈压痛。血象:白血球总数15600。分类:中性84%,淋巴16%,大便培养为弗氏菌型。当日即施以针灸治疗,每日一次,取穴:下脘、天枢、气海、足三里、阴陵,因患者高热头痛配大椎,百会、会、曲池、合谷、阳陵、委中,留针40分钟,起针后体温下降至38.8C,头痛消失,腹痛里急后重减轻。第二日大便减为三次,粘液脓血减少,体温恢复正常。血象:白血球总数为10900,分类:中性60%,淋巴38%,单核2%。第三日腹痛,里急后重消失,食欲增进,大便每日一次,脓血粘液均消失,黄色成形。第四日无任何不适感觉,观察二日大便培养阴性治愈出院。经追访观察二年,无任何症状,粪便培养仍为阴性,完全治愈。例二患者韩姓,男,22岁,于1956年5月22日入院。在两天前感到脐部周围不适,隐隐作痛,每天排黄色稀便四次,全身发烧、头痛、喉痛、在门诊服用白色药片无效,后以痢疾收容隔离治疗。体温39.3C,精神不振,舌有白苔,咽粘膜充血,两侧扁桃体红肿,并有点状分泌物,经涂片检查,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及双球菌,心肺无异常,腹部柔软,肝脾不肿大,左下腹有轻微压痛。血象:白血球总数19200,分类:中性82%,淋巴18%,临床诊断为 急性扁桃腺炎,以磺胺嘧啶片含化,青霉素水溶剂肌肉注射,首次20万单位,以后每四小时10万单位,并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治疗一日后,体温下降至37.5C,两侧扁桃体红肿减轻,自感疼痛亦轻。第二日咽痛虽轻但感腹痛、发胀、下坠加重,早起排四次稀黄便,后变为脓血便,血多脓少,至晚已大便30余次,患者腹痛下坠更甚,全身疲乏无力。触诊左下腹乙状结肠部有索状物,压痛显著。血象:白血球总数8500,分类:中性70%,淋巴28%,单核2%,大便培养为弗氏菌型。当晚开始针灸治疗,取穴: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并隔盐灸神阙,留针二小时未排便,当患者产生便意时,立即行针便意即消失。针灸后第二日扁桃腺炎症状消失,停用青霉素及磺胺嘧啶,自觉症状减轻,但大便仍为17次左右的脓血便。第二日针灸时为了观察针灸对排便的作用,乃采用较长时间留针,达六小时之久,患者有便意时即行针,故六小时患者未排便。第三日腹痛下坠消失,食欲精神好转,排便减为三次,脓血很少。第四日大便一次,为黄色软便。第五日大便成形,脓血消失,粪便培养阴性,治愈出院。例三刘,男性,41岁,炊事员,1957年8月10 日感到肚子不适,腹痛水泻四次,夜里腹痛加重,于11日入院,当日排便九次,呈红白粘液便,腹痛腹鸣,里急后重,便时下坠更甚,发热头痛,四肢无力。体温37.7,脉搏90次/分,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到,左下腹乙状结肠部有压痛,肠鸣音亢进。血象:白血球总数5800,分类:中性78%,淋巴22%。直肠镜窥视:放入时患者感到疼痛,直肠粘膜红肿,横绞处有表浅溃疡。粪便培养为桑纳氏菌型。治疗经过:于8月12日开始用针灸治疗,取穴:下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大椎、风池、合谷、复溜,隔盐灸神阙。针灸后当日大便减为七次,仍有红白粘液,但腹痛减轻。至15日大便三次,腹痛粘液消失,16日大便黄色成形,直肠镜检查,肠粘膜红肿及溃疡消失,粪便培养阴性,痊愈出院。例四王,男性,31岁,1957年8月5日下午入院隔离治疗,入院前一日,发烧发冷,腹痛腹泻,初为黄稀便,后转为红白粘液便,入院后当日大便七次,腹痛腹鸣,里急后重。体温37.5C脉搏70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佳良。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肝脾未们到,脐周围及左下腹乙状结肠部有压痛,粪便培养为桑纳氏菌型。治疗经过:8月5日针下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合谷,并隔盐灸神阙。6日患者仅感腹胀,脐周围痛,便有少量粘液一次,以后按原穴每日治疗一次,至10日症状消失,粪便黄色成形,共针灸六次,大便培养阴性,痊愈出院。讨论针灸是我们祖先在生产过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它是祖国医学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灸之所以能治病的作用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关于针灸治痢疾的文献记载很多,如千金方:“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灸承满五十壮,”“一切痢皆断,亦治湿暨冷痢,脊上当胯点处不灸,又灸脐中,稍稍二三百壮,又灸关元三百壮,十日灸,并治冷痢腹痛,在脐下三寸。”针灸大成卷九,肠痔大便门:“痢疾取穴、曲泉、太谿、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症治总要第六十九:“赤白痢疾,如赤:内庭、天枢、隐白、气海、照海、内关;如白,里急后重,大痛者:外关、中脘、隐白、天枢、申脉。”近代医家如邱茂良对杆菌痢疾的治疗认为:针灸对本病,轻症可以单独治愈,重症配合药物治疗。可收迅速的效果。取穴一:腹痛取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二:里急后重取合谷、大肠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三:肛门括约肌麻痹取长强、会阳等穴。四:呕吐呃逆取内关、中脘、建里、膈俞,陷谷等穴。赵尔康氏对疫痢治疗,取穴合谷、中脘、天枢、关元、中膂俞、足三里。下痢腹痛便脓血,取丹田、复溜、小肠俞、天枢、腹哀。里急后重取合谷、外关。但该氏对愈后认为“不良者多”,查少农治疗痢疾针章门、天枢、关元、肾俞,灸章门、腰眼。我们根据历代各家的理论结合以往的临床体会取穴:下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大便次数过多者神阙隔盐艾绒灸。发热者配大椎、合谷、曲池、阳陵、委中、复溜。头痛者配百会、上星、风池、风府。周身关节痛者加阳辅,后重而大便不通者针支沟、天枢、阳陵透三里。我们应用针灸治疗63例菌痢,治疗效果相当满意。其中1956年的28例与其他三组对照下,在治疗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症状消失快,尤其是止泻止痛作用,这是痢疾进行期的主要症状,它使病人最感痛苦,亦往往是结肠炎症发展的有力因素,因此消除以上症状的快慢在治疗上,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对三例健康带菌者同样有良好治疗效果,惟针灸次数较多,而以灸为主。针灸刺入主要穴位后,腹痛立即显著减轻,下痢次数频数的在留针期中完全停止,其中如病例二在针前一日排便30次以上,针时排便停止,在留针期中,有排便感时,当即行针,排便感立即消失;因此为了证实针灸与排便的关系,我们对该患者在第二日曾留针六小时进行观察,实践证明在留针期间完全停止排便,因此我们认为留针保持一相当长的时间,其效果容易巩固。对所有患者平均留针时间都在40分钟以上。对无热而下痢次数多者除针刺外,同时采用灸疗,这样可以巩固起针后下痢次数仍多之不足,起着配合治疗的作用。灸一般以四壮为宜,多则容易产生腹胀,少则疗效不显著。刺针后,所引起的感应酸麻胀感觉的范围,所有63例患者在开始治疗时,感应的范围以左下腹部表现的明显和突出,但到粪便成形后,腹部两侧的感应情况就完全一样,这说明各个器官在生理状态时,它们的机能状态较稳定的,不易受外力很大影响,但到病理状态时就不然 了。针灸对血象的变化:日本藤井氏观察针刺后血液象,尤其是白血球发生一定的变化,白血球多数增加,中性多形核白血球增加;青地氏观察到人体于施灸后,白血球立即增加,经一、二小时达平时的二倍。任守中同志认为白血球增加,中性多形核白血球增加的现象,可以推知针灸疗法有增加抵抗力的作用,但在我们临床实践中也证明了针灸对白血球起调节趋于正常的作用。穴位的选定是决定针灸疗效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在我们治疗菌痢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将我们针灸治疗菌痢的主要穴位及其作用概述于下,便于医界同仁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下脘:位于脐上二寸,针入一寸。主治:胃扩张,胃痉挛,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炎,呕吐,尿血等。天枢:位脐旁开二寸,针一寸至一寸五分深,主治:慢性胃肠病,肠炎,慢性下痢特效,水肿病,间歇热,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等。气海:位脐下一寸五分,针一寸二分深,主治泌尿生殖器疾病及肠疾患等。关元:位脐下三寸,曲骨下二寸,针一寸五至二寸深。主治: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肠出血,下腹部痉挛,水肿病,睾丸炎,遗精,蛋白尿,淋病,遗尿,尿闭,妇女慢性子宫病等。足三里:位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一寸,针入一寸五分至二寸深。主治: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痉挛,食欲减退,呃逆,眼病等有著效。此穴常灸可起到保健作用。神阙:位脐窝中央,灸约二、三十分钟,禁针。主治:急慢性肠炎,下痢,水肿病,腹部膨胀,肠雷鸣,脱肛等。古说此穴主治脑溢血,灸时用食盐撒平脐眼,盐上放一公分直径的艾壮灸之。针刺入的深浅,视病人的体质肥瘦来灵活运用,我们一般对中脘,下脘、天枢,气海针一寸至一寸五分,关元,足三里针一寸五至二寸,临床实践证明浅的刺激也能起作用,但治疗次数要多,而且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对初学者为了安全起见,仍以浅些为宜。结论1.1956年至1957年我们在同一菌痢流行区中,对63例典型患者及三例健康带菌者,单纯应用针灸治疗进行了观察,结果完全治愈,且无任何付作用,并分别观察三月至二年无一例复发者。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桑纳氏。弗氏菌痢及健康带菌者同样有良好的效果,方法简便,且又经济,农村城市均可应用推广。2.针灸主要穴位为下脘、天枢、气海、关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