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 峡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阙( ) 湍( ) 涧( ) 曦( )( ) 啸( ) 溯( ) 漱( )嶂( ) 襄( ) 奔( ) 属( )2.填空题。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绝 多生怪柏(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猿鸣三声泪沾裳(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自非亭午夜分古义: ,今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重岩叠嶂: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林寒涧肃:晴初霜旦: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6.解释词语含义。略无 嶂 蔽 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三)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17.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题上加标点即可)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迳狼尾滩 负刀牵牛 虽途迳信宿 、 犹望见此物 相去二里 悉作人面形 或大或小 19.试把第二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20.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21.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何以得名的原因。22.试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参考答案:一、1. 2.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3.真、实在 通“缺”,中断 极高的山峰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飞奔的马 快 几 消失 从、在4.如果 自从 有时 或者 即使 虽然5.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二、(一)6.毫无 峭壁 遮蔽 日光,这里指太阳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8.连和高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二)11.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三)17.东,迳黄牛,滩,曰“黄牛滩”。起,人,牛,黄,高,回,宿,物。曰:“牛,牛,暮,故。”18.经过 背 即使 住两夜 还 距离 全、都 有的19.江水又向东,流经狼尾滩,又越过人滩,袁山松说:“两滩相距二里。人滩的水流十分湍急,滩南岸有青色石块,夏天淹没冬天露出,那些石块棱角清晰,分布在几十步中,都像人面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其中特别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人滩。”20.此岩既高犹望见此物。21.因为滩南岸有石块,都像人面形状,其中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人滩。22.都写了岸边的石的形状,都用了比喻手法和引用说明。不同点:段写法由近到远,抓住一块岩石去写。段由远到近,从大到小,写了一些石块给人的总的印象。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答谢中书书(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 )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填空题。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 、 ,以及唐代的 、 。4.翻译下列语句。清流见底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三)满井游记 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冻风时作 未百步辄返 娟然如拭 面 茗者 罍而歌者 18.翻译下列语句: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19.请你把本文写景的语句和抒情语句在原文上标出。20.找出本文的比喻句。三、写作21.记一次郊游要求以写景为主,同时写出自己的心情。参考答案:一、1. 2.回复信 交相辉映 全、都 早晨 消散 将要 坠落 (借代)鱼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在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清闲的人3.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谢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4.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二、(一)5.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6.“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7.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8.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9.共谈高峰仙都层:引子,引出写景层:具体写景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10.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二)11.月色美,触景生情。1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13.月色皎洁。空灵。1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6.叙事 描写 议论。(三)17.起 就 擦 洗脸 煮茶端着酒杯18.高高的柳树夹住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微微有些湿润。用泉水烧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丽的衣服骑着驴子的。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19.写景的:“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清澈见底”,“柳条柔梢披风”等。抒情的:“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20.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娟然如拭”,“如倩女之面,若脱笼之鹄”等。三、21.(略)观 潮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京尹( )雷霆( )艨艟( )( )奔腾( )乘骑( )如履平地( )倏尔( )一舸无迹( )善泅者( )罗绮( )倍穹( )僦赁(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方其远出海门( )吞天沃日( )则一舸无迹(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倏尔黄烟四起(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吴儿善泅者数百,皆( )发( )身,手( )十幅大彩旗,( )先鼓勇,溯( )而上,( )于鲸波万仞中,(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4.翻译下列句子。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二、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10.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11.概括两段内容。12.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13.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三、写作14.你欣赏过那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吗?请写一段话,写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和表演经过。参考答案:一、1. 2.当时 用水淋洗 船 马 树立 加倍高 租用 即使 巨浪 浪头高 忽然 江岸 城墙 连接3.披 文 持 争 迎 出没 腾身4.当潮远远地从海口起来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没有闲着。二、(一)5.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6.形、色、声、势7.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8.水军演习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9.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二)10.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11.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12.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13.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三、14.(略)湖心亭看雪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 )定拥毳( )衣崇祯( )雾凇( )沆砀( )( )与余舟一芥( )铺毡( )对坐强( )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3.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大雪三日, 。是日更正,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上下一白。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三、写作14.题目:雪后美景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参考答案:一、1. 2.完了,结束 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独自 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指酒杯 客居 等到3.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二)9.余 客 客 于 客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三、14.(略)诗四首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词注音。草盛( )荒秽( )草木长( )燕( )然候骑( )鸡豚( )叩( )门萧( )关箫( )鼓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但使愿无违( ),(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 )3.填空。归园田居选自 ,共有 首,本诗是第 首。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使至塞上是作者 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 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著名诗人。4.填写诗句。 ,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 。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山随平野尽, 。 ,云生结海楼。 ,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二、阅读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二)使至塞上 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诗。10.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渡荆门送别 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1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参考答案:一、1. 2.野草 扛着 生长 只,违背 出使 慰问 广阔无际的原野 爱3.陶渊明集 五 三 陶渊明 桃花源记世外桃源 王维 山水田园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剑南诗稿 陆游 务观 放翁 南宋4.晨兴理荒秽 但使愿无违 征蓬出汉塞 长河落日圆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山重水复疑无路 箫鼓追随春社近二、(一)5.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6.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7.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8.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二)9.五言律10.出使原因 目的地11.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12.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13.地点 目的1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15.“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6.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17.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测试 班级 姓名一、语文基础知识(35分) 1、注音写字(8分) yun( )育 繁 yan( )脊zhui( )追su( ) 归咎( )喷嚏 ( ) 面颊 ( ) 劫难 ( )2、成语改错(6分)冲耳不闻 无动于忠 物竟天择 束手无策五采斑斓 天衣无缝 相安无事消声匿迹 周而复始 风雪在途 在劫难逃啸聚山林 视而不见 不折不扣错误正确3、默写(10分)1、造化钟神秀, 。2、感时花溅泪,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4、 ,带月荷锄归。5、 ,归雁入胡天。6、 ,长河落日圆。7、山随平野尽, 。8、 ,柳暗花明又一村。9、少壮不努力, 。10、浮云游子意, 。4、名著阅读检查(6分)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他的原名叫 。祥子的职业是 ,他为了实现他能拥有自己的车子的愿望,苦苦奋斗了一生,表现了他 (2分)的性格。读完小说,我们深刻体会到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二、语段阅读(65分)(一)(18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保持了一致。(2分)2 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物候学就是 的科学。(2分)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_和_的说明方法。(2分)3.第2自然段对物候知识、物候学的介绍 。(2分)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 _(答案不超过12个字)。(2分) 5、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6.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2分)_ 6.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要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但近年不断传出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的消息,这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学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联系其它有关文章,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4分) (二) 红树林(24分)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它们一片连着一片,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缭绕海岸,(din zhu)海滩。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类富有特色、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群落。它生长在淤泥深厚的热带、亚热带海滩上。涨潮时,群落的部分或大部分淹没于水中,仅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成了一片“海底森林”;落潮时,一棵棵红树带着海泥的芳馨,婀娜多姿地重现在滩涂上,又成了一片“海上森林”。 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红树采取“胎生”的繁殖方式,是一种“胎生植物”。当种子成熟时,先在树上萌芽,然后才离开母体,飘落于地,几个小时就可以扎下根来。倘若被海水冲走,在海上漂流两三个月也不会死,一旦遇到海滩,照样扎根生长,一至二年便繁衍成林。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 红树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沿海生态系统。长势良好的红树林能为鸟类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成为鸟类的“天堂”。据有关部门调查,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就有鸟类 122种,以鹭鸟为主,最珍贵的鸟类也来此居住,如属全球性保护的卷羽鹈鹕,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白琶鹭、黑脸琶鹭、小青脚鹜等。每当秋冬季节,候鸟南迁,这儿便成了鸟类的乐园。清晨,百鸟比翼,啼声清脆,令人(xn kung shn y)。落潮时,海风吹拂,海浪声里夹杂着红树林的涛声,树上雀鸟啁啾,树下鱼虾跳跃充满了一派生机。因此,红树林成了人们休闲赏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红树林素来被人们誉为忠实的“海上卫士”。它深深地把根扎进海岸滩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些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并借助它把自己的兄弟姊妹连成一个整体,固堤护岸。 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的作用。据测算,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把10级台风刮起的波浪化为平波。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由于红树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因此世界上有红树林的国家都把它列为生态保护对象。我国也于1986年批准20个红树林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厦门部分沿海滩涂的土壤和水域特征非常适合于红树林的生长,一些有识之士已提议将红树林作为旅游项目和环保项目来开发。例如,在马銮湾地区的规划建设问题上,专家们就普遍认为马銮湾的护岸建设不一定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的传统做法,可以考虑用红树林来护岸,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美化城市景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树林会成为海湾型城市的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注释:啁啾zhu ju形容鸟叫的声音。阅读上文,回答问题。(24分) 1根据语境和提供的注音,在文中空格内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din zhu) (xn kung shn y) 2将第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红树林的胎生繁衍是植物界的特殊景观之一。”转换成感叹句和双重否定句。(4分)3这篇说明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红树林的价值?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4分) 4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2)红树林还能净化海域环境,1平方米红树林一年净释放的氧气是2969克,吸收的二氧化碳是4085克,这比一般的城市绿地高出45倍。 5揣摩第、段中的描写性语句,从总体上简要说说这些描写在本篇说明文的内容方面和语言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6第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3分) 7有关专家提议在厦门建一个红树林生态公园。请你帮忙写一条旅游广告语,要注意突出红树林的观赏价值,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且语言要尽可能优美一些,最好能让游客过目不忘。字数不超过30个字。(3分)(三)光 脑(13分) 对于电脑,大家已经比较熟识,而谈到光脑,也许大家就感到陌生了。其实,制造光脑的尝试,科技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光脑才由欧洲共同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 光脑具有超高速运算速度。我们知道:电子的传播速度为593千米秒,而光子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同时,超高速电脑只能在低温状态下工作。而光脑在室温下即可展开工作;和电脑相比较,光脑的信息存储量更大。 对于电脑来说,电子是信息的载体,它只能通过一些相互绝缘的导线来传导。光子不需要导线,即使在光线相交的情况下,它们之间也丝毫不会产生相互影响。与电脑相比,光脑的“无导线计算机”传递信息的平行通道其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一枚直径为5分硬币大小的棱镜,它的通过能力超出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的若干倍。目前,科学家正试验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制造一种“杂交”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能更快地处理信息,而又克服了目前巨型机的一大痼疾内部过热。一台光脑只需要一台电脑所需要能量的一小部分即可驱动,从而大大减少机器产生的热量。光脑的许多关键技术,如光存储技术、光互联技术及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已获得突破。现在,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最大幅度地增加光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即光开关的数量。阅读上面文章。回答14题。(13分)1第一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有关光脑研制的哪几个方面情况?(3分) 2细读第二、三两段,说说光脑有哪些方面优越于电脑。(4分) 3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什么是“杂交”计算机?它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3分) (四)(10分)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上的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在恶化中750字15篇范文
- 红红火火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作文400字11篇
- 时间是一种力量课件
- 医疗器械进销存软件服务合同
- 时间位移高中物理课件
- 早餐防疫知识培训简报课件
- 早餐培训面点师课件
- 业务外包服务合同集萃
- 换个角度看问题议论文350字10篇范文
- 蓝黄图形商务班会教育培训
- 能源托管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村上开无土地证明(标准版)
- 第一课+初三我来了-心理健康九年级 (北师大版)
-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法和逻辑专题课件88张
- 读书分享读书交流会《战争与和平》课件
- 招标投标物业管理投标文件范本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
- 关于成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可行性报告(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可行性报告标准示范)
- 空调器抽真空工艺规范
- 研究生心理适应与卓越发展-南京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比亚迪海豚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