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docx_第1页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docx_第2页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docx_第3页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杜逸娇福建省国立华侨大学福建泉州摘要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关键词 汉字 对联艺术 传统文化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这是。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传说这足黄帝时公元前世纪之前的作品。又如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埋协诗经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协这些语句都是前后成对偶的。由此叮见先秦时期的口头或书面文学不管韵文、散文都很自觉地运用着对偶句。当然那时的对偶常常是顺其自然的在形式上不是有意雕琢的。自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有了格律要求而且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精细。到了唐代格律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格律诗中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对仗足移用朝廷仪制的专有名词。它不仅要求对偶旬整齐、严谨 、相称而且必须拱一个中心。它们两两相对彼此依存。因此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但小能称为“对联”。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对联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得较晚。开始时常用“对子”后又出现了联语这个名称或在联前加上一个定语如春联、楹联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其中一则说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至于对联的应用这与我国民间习俗有关。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所谓桃符是画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像的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后来桃符简化只写上“神荼”“郁龟”名字或画上符或写上吉利的话这在淮南子一书中已有记载。我困最早的一副对联就是写在桃符上的。据宋史西蜀盂氏记载“每岁余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上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之所以源于五代是因为它是从律诗中的对仗演化出来的这自然要有一个过程它只能在律诗成熟以后才会产生。我们知道律诗足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律诗的对仗在用词、声调等方面比般的对偶句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一般不能重复。对联既是从对仗演化而来的当然基本上应遵守这些规则。因而除了声调有平从之分的汉字别的文字是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的。二、从汉字的多维度视角剖析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汉字是世界卜最古老的文宁之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我们知道汉字具自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征即每一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少数异体字和多音字的存在、字体的繁简等并不影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每个汉字形音义的相对独立性。鲁迅先生曾概括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这些特点就是对联得以产生、并以旺盛生命力存在于中华民族文学园地的一个重要凶素。(一)汉字是方块字只有方块字才有可能产生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呈独立的方块形状不仅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而每一个汉字的相且对立又能并不困难地造成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因此在只能横向排列的表音文字系统中是不可能产生对联的尽管他们也有用成双成对的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现象。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相去悬殊。从笔画看最少的只有一笔“一”和“乙”笔画多的可达四十余笔。从结构看最简单是独体字在合体字中。有些字是由六七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但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无论是手写或是刻写出来的汉字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的一个方块在书写成联后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左右对称即使横向排列也丝毫不影响与竖行排列相同的特点。横行书写的对联早在两卣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如清代乾隆时大规模修建清漪园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为颐和园其中宅云阁前牌坊上的“暮霭朝岚常自写侧峰横岭尽来参”便是横排的。横排竖排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这是和汉字是方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对联便是在汉字方块字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发展的。(二)汉字一字多音、多字一音的特点为对联多种形式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音节是听觉感觉可以区分清楚的语音的摹本单位。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语索基本上也是一个音节 因此 汉字和语素是相对应的 用汉字记录汉语语素非常适合 在视觉上是字字相对 诉诸听觉时也仍是一一相对。不管视觉、听觉都保持匀称相对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双音词和多音词在增加但单音己万方数据词仍然占有多数其中有些合音词的语素也作为单音词而存在。双音词、三音词等运用到对联中由于与之相对的即便不是双音词、三音词也总是力求用中间不停顿的两个字或三个字与之相对所以朗读起来时音节同样一一相对。这也极有利于联语的撰制尤其是对句活动的开展。汉字有大量的多义词、多音词、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反义词等。用之于对联的创作尽管难度增加。但是它也同时增加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手法当然也有利于对联的发展。1、叠字联就是充分利用汉字字音特点的一个典范。叠字联是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音乐美同时还能利用同形汉字的不同音义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深化对联的主题。叠字联常常通过叠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字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读者的印象。例如西湖天下庭园有这样一副著名的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一副叠字联声调抑扬起伏语音清脆悦耳全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热情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主题。叠字联巧妙运用汉字语音特点不仅使人们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强同时也增加了对联的趣味性。2、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利用汉字中存在很多同音、同义字词的特点来加工润色对联这样就产生了双关联。有时一字一语就可以双关两方面的事物字面上既可以这样理解而字的深层涵义或字的谐音又可以那样理解而通常后者是双关联的主题所在。双关联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含蓄美。(1)谐音双关联清朝初年明末才子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面被朝廷处以极刑。相传临行之前他与儿子诀别时曾说这样一副谐音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莲”谐“怜”“梨”谐“离”。字面上是讲“莲子”“梨儿”然而字面之下所隐含的真正涵义却是金圣叹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而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亦感到酸楚难忍。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撼人心魄。(2)寓意双关联流传在明末清初的对联“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上联“清”暗喻清朝统治下联“明”暗指已经灭亡了的明朝。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实质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昔日明朝统治的怀念。谐音寓意在对联中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用于言表志向有的用来传递感情有的可能是为了避其不可但不管其中的目的是什么玄机只有一个把巨大的秘密或想要表达的感情智慧地掩饰在简单的文字背后只有足够细心或深谙行文机缘的人才可一一明了。(三)汉字独特的造字法使对联具有形象美对联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又一特点是它利用汉字字形特点强调视觉效应。汉字结构严谨字形含蓄而美观容易使人产生联想。汉字构造有六书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而象形、指事、会意都具形象性很多字是根据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形声字也是以象形、指事、会意为基础。从流传至今的对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妙对是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匠心独运的。1、在创作对联时汉字同偏旁形声字的使用可以造成很独特的视觉效果。旧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 有一马车店贴出一副切合该店性质的商业广告联很是有趣 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逍遥递。全联使用 偏旁似乎向人们展示着通衢大道旅途顺畅。这样的视觉效果也只有汉字能够达到。2、汉字造字法的会意、形声两种 造字法 使汉字有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体字 合体字的多数可分可合 分开以后各部位仍能保持一字音的特点 这就为一些联语和对句的创作提供特有的机会 使联语和对句更具特色。例如“水冷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干头蓠头”这是利用汉字有偏旁的特点对成的名对。这一对旬的绝妙之处在于它准确地利用汉字特点上下联都用了析字法。“水冷酒”三字的左边正好挨次是一点、两了口点、三点又以这三字为主语引出下半句。下联以“丁香花”作为主语。丁上一横与百字同 香字先写出千字 茼字与花同为草头引出下旬以对出句。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汉字造字的特点创作出活泼生动的奇联妙句同时也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四)汉字声调的巧用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对联和律诗一样都是要讲究节奏的 而平仄同节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平仄就是把汉字因发音高低、升降而形成的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平”指声调平直没有起伏变化“仄”意思是不平指声调有起伏变化。汉字读音很复杂地区有差异古今有变化同一个字南有南腔北有北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把汉字声调概括为平仄两类。古代把四声划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则把四声划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古汉语的四声“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的四声阴平和阳平属“平”上声和去声属“仄”。对联创作中平仄的运用要遵从相间相反的原则即同一联句中平仄交替使用上联和下联相应的字平仄相互对立。一副对联如果平仄交替、对立做得好就能构成节奏与旋律造成声调的跌宕与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给人一种舒畅的享受。例如厦门鼓浪屿日光岩的对联: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丨丨一一一丨丨 一一丨丨丨一一这副对联严格遵守平仄规律加之回文修辞格的使用使得这副对联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同时,平仄的使用又是具有其灵活性的。一副对联内容相关在个别字的运用上平仄不对立也是允许的否则就会束缚、破坏联语的内容弄巧成拙。在联语中有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即联中奇数字的平仄不影响整句音调的流畅可以灵活而偶数字却是决定音调的关键字眼不能马虎。至于末尾一个字无论是几言对平仄都必须分明。上联最后一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字用平声(最好用阴平)这样听起来才悦耳。总之凡是符合平仄要求创作出来的好对联读起来无不波澜起伏、悦耳动听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对联产生一千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对联的用途也更加广泛由原先只用于年节祈福逐步扩大为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告诫劝勉以至政治斗争的工具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又由于它贴近生活、实用性强又能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除少数长联外一般对联只要求用有限的汉字。来表现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文字极其凝练准确鲜明生动。所以对联用极富表现力的汉字来表达二者相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