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doc_第1页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doc_第2页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doc_第3页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doc_第4页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及主要市场概述工业级硅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电池制造组件封装中国光伏产业链分析工业硅(98-99%)高能耗、高污染l 中国有极为丰富的硅矿资源,国内具有年产工业级硅90万120万吨的能力。l 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低纯度的工业硅(纯度为98%99%)的方法,工业技术极为简单,但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还会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l 由于国内企业互相压价,以消耗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提纯工业硅,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卖到国外,相当于卖电的价格.l 国外通过工业硅提炼成太阳能硅的价格高达40美元/公斤,最高时竟达到200300美元/公斤卖回国内,利润极为丰厚。太阳能级多晶硅(99.9999%)国外垄断、以上靠进口l 太阳能电池对硅纯度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达到99.9999%的纯度,即“6个9”的纯度。l 2006年国内太阳能级电池已经达到1450兆瓦的年生产能力,那么对硅材料的需要将达1.74万吨,超过全球太阳能硅材料的实际用量.硅材料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203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6年的200300美元/公斤,还常常“有价无货”。l 目前高纯度硅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用这种提纯方法生产的产品占据80%以上的市场.但“改良西门子法”是一个集化工、冶金、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复杂综合性工艺,属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Tokuyama、三菱,美国的Hemlock、MEMC以及德国的Wacker等8家公司手中,国内企业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硅材料的能力. l 目前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足500吨,并且技术上比较落后,生产成本明显高于竞争对手.中国企业的技术是从俄罗斯购入“改良西门子法”,但仅限于百吨级产量的技术,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仍然没有达到1000吨产能的业界公认最小经济规模(最佳经济规模要达到2500吨/年),同时俄罗斯的技术在电能消耗上明显高于国际同行(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生产1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大约消耗12吨硅材料). l 从工业硅提纯高纯度多晶硅是一种高耗电、高污染的化工项目,涉及电力、煤炭、硅砂、氯气、氢气等多种主要原料,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废水、废液排出,如生产1000吨多晶硅会有三氯氢硅3500吨、四氯化硅4500吨废液产生,同时消耗大量电能,甚至需要建立专用电网、专用排污系统等,而未经处理回收的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毒的液体,环境污染极为严重. 国际上所谓掌握多晶硅提纯项目,实际上也包括建立对有毒液体、气体的回收系统以及保护环境的能力.硅片切割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原料不足导致开工不足l 拉棒、切片的设备已经全部国产化七八十万元就能购置一台单晶硅拉制设备,只要有几台设备就能实现规模生产,因此目前国内投资硅锭(硅棒)、硅片的热情空前高涨. l 2005年国内在此环节上的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5700吨,2006年中国持续增长的产能将占到全球90%以上。l 利用国内电力资源加工产品.拉制1公斤单晶硅的耗电量约50度,每公斤切片的耗电量约为6度,正是由于这个环节对电能的需要量极大,国内从事该业务的企业大部分都有电力系统的背景.l 开工不足是国内硅锭(硅棒)、硅片厂商面临的普遍问题.比如国内最大的硅锭、硅片生产厂河北晶龙产能已经高达2250吨,但产量只有1126吨,开工率仅为50%.而青海新能源、绍兴精工太阳能等企业甚至空置上百吨的产能,干脆无料开工.l 产业上游的缺货必然造成下游企业的成本上升和收益下降。l 国内相当一部分硅锭(硅棒)、硅片厂是依附日本企业发展起来的.国内年产2000多吨的硅锭厂商中,有2/3的都是依靠中日合资企业进行生产,即由日方在全球搜集各种头尾料、砸锅料、锅底料及低档多晶硅,在河北、锦州、常州等地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电力资源,拉制成太阳能单晶(硅锭),然后全部发回日本,中国企业的利润十分微薄. 电池制造价格下降、利润收挤压l 太阳能电池制造一直被认为是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也是除硅材料之外利润最为丰厚的环节.l 近年来国际太阳能电池价格一路飚升,2003年还是2美元/瓦,2004年初达到2.8美元/瓦,而2005就已经超过4美元/瓦,而且供不应求。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光伏产业由于竞争加剧,国际电池组件的价格增幅将放缓,实际上2006年第4季度光伏产品的价格甚至出现10%的下滑.l 太阳能电池成为资本最集中投资的环节,产量近两年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 统计年份兆瓦备注无锡尚德产能2006年240 位居世界三强林洋新能源2007年200南京中电产能2007年200全国新建产能2005年145.7全国新建已达产能2006年3001449占世界生产量的70%组件封装劳动力密集、技术门槛低l 在整个链条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的资金和技术门槛最低l 依靠国内大量低廉的劳动力,这个环节的产业发展最为迅速l 预计国内涉及生产组件的厂商已经达6000家,也有人说这个数字很快就将突破万家.l 由于国际光伏市场迅速增长,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些企业赚钱并不困难,但因为进入门槛不高,大家的利润也必然会越来越薄.主要国家光伏市场概述德国市场德国政策扶持市场迅速启动德国政府2004年制定了分摊电价法,以每度0.55欧元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并汇入电网,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力时仅支付普通电价(约0.21欧元),同时给予居民提供3%的贴息贷款,鼓励居民购买安装太阳能发电设.由于购买光伏产品有钱可赚,德国光伏市场迅速启动.2004年德国占据全球39%的份额,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2005年德国光伏市场达到600700兆瓦,约占全球市场的48%,吸收了全球近一半的产量.德国市场开放日中光伏产业受益在许多德国人看来,德国的能源补贴最终受益的是国外光伏企业,实际上扶持了中国和日本光伏产业的发展.日本提供了全球一半的产量,高达70%的产品出口,而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的产能更是迅猛扩张,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德国成为全球第3大光伏生产国,预计2007年产量将超过德国. 德国保守政策出台中国光伏企业受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施罗德政府的下台,默克尔组阁新政府,德国朝野要求扶持本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减轻对外国能源供应商的依赖的呼声非常高.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德国市场越来越不好做. 德国制定了TUV认证政策,要求光电转化率必须高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这一标准。日本市场日本政策导向,太阳能第一制造大国日本是最早制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政策的国家.1990年,日本修改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 Law的技术规范与规则,取消了对光伏并网发电的限制和障碍,100千瓦以下的光伏并网不需要任何程序申请和批复,100千瓦150千瓦也只是备案无需申请和批复. 日本还规定,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花费由政府补贴50%,并将太阳能发电并入电网,由政府高价收购;居民用电价格低于收购价格.通过这些扶持政策,日本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光伏市场之一.日本也是第一个从民族兴衰安危、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认识光伏产业的国家.日本才诞生了夏普、京瓷、三洋等光伏公司.以夏普为例,虽然光伏产业只占总收入的6%,但夏普在光伏技术的研发上却不遗余力,将其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储备技术,并预计会成为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2004年以前,日本占据世界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之后两年日本光伏市场的全球份额虽然降到30%,但仍然具有近400兆瓦的市场.日本是太阳能的第一制造大国,夏普仍然是目前毫无争议的全球老大,京瓷、三洋、三菱等日本光伏企业也都有巨大的产能,而且保守的日本人不轻易使用外来产品.中国市场成本优势中国光伏企业的电池生产线是以采购国产设备和进口关键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在生产和设备投资上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前半段工艺流程的设备包括清洗机、蚀刻机、扩散设备基本可以实现国产化,而后半段的PECVD涂膜设备、丝网印刷机则采用进口设备,这样成本较低,而且效果不错.采购一套30兆瓦全进口的电池生产线大约需要投资1亿元,而最大的国产化生产线成本仅为5000万元,而材料制造设备如多晶硅铸锭炉、单晶炉、切割机、线锯等国产设备的技术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优良的性价比优势.技术发展在具备成本优势的同时,中国企业已经掌握光伏产业大部分核心技术,特别是施正荣、赵建华等一批海外专家回国创业,让中国的光伏技术迅速与国际接轨.虽然国内不具备硅材料的提纯技术,但随着薄膜技术的发展,以及硅材料供应商扩大生产规模,从长远来看,硅材料不会影响中国光伏产业未来能源的战略地位. 美国市场美国市场潜力大也需认证由于德国的认证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