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论述题的几点想法.doc_第1页
关于历史论述题的几点想法.doc_第2页
关于历史论述题的几点想法.doc_第3页
关于历史论述题的几点想法.doc_第4页
关于历史论述题的几点想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题型基本上有两种论述对象,一为观点论述,一为现象论述。所谓观点,即从一定的 阶级 利益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 看法 。对于这类论述要站在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立场上选择史实依据进行论述,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论述;所谓现象论述,即对某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进行论述。对于这种论述题,一般可以从背景、内容、作用(或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下面从几个具体的分类进行探讨,仅供参考:1. 、题目设问中未给出明确观点: 第一类:【设问方式】评材料中关于【】的观点【基本方法】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述【步骤】(1)明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遴选出其中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思考方向: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3)选择观点(判断表态),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思考方向:分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反对,同意等情况。若题中材料的主观看法错误,则回顾历史,思考客观事实的真相)具体步骤:同意材料观点: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注意:揭事物的本质)(4)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思考方向:对持有该观点的人进行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或片面性的根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等方面去思考)(5)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具体步骤: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绝对要求精选;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典型例题】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败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请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关键信息 欧洲人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 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 欧洲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欧洲国家剥削挫败否认攻击解题突破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第二步,根据答题步骤。首先,必须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其次,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再次,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最后,注意表述的科学性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材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二是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使亚非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亚非地区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观点1 欧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亚非地区人民的生活,推动了亚非地区社会的进步(现代化进程)史实 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思想科学化、政治民主化。观点2 欧洲人的成就导致亚非地区变成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使亚非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亚非地区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给亚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史实 西方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摧毁中华文明等。观点3 第一段材料片面强调了生产力标准,忽视了列强的侵略性;第二段材料站在道德情感的立场上,忽视了列强侵略的客观进步性。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其主观动机又要看其客观效果第二类:【设问方式】评述材料中的现象(或变化)【基本方法】先归纳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再从不同的角度(背景、内容、作用等)进行论述【步骤】1. 明确要求,评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或变化) 2. 根据所给出的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中的历史现象或者变化 3. 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出现该现象(或变化)的原因(为什么)、内容(是什么)、影响 (怎么样)【典型例题】如果说1894年前传播的主要是西学中的“艺学”,亦即自然科学,1895年后是“政艺兼学”,而“政学”亦即社会科学为主。那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中国。1916年,东发杂志主编杜亚泉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中写道:“近年以来,吾国人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即为直接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在致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信中指出:“大战之惨祸,已明白昭示欧洲文化弊病深重,非吸取东方文化之精髓,融东西文化与一炉,不足以自存”。在“东方文化教世论”思潮推动下,战后西方世界出现了一股“中学热”,学习、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一时蔚为战后西方知识界的风尚。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评述材料中相关的文化现象。(要求:观点明确,事论结合。)关键信息:1. 第一段材料:1894年前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895年后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政 治等)B.第二段材料:1916年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西方,同时在一战后开始对西学产生质疑C.第三段材料:一战后西方出现“中学热”解题突破:第一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评述材料中相关的文化现象”,注意是评述现象。第二步:根据答题步骤,归纳出材料中的现象,搞清楚材料中描述的对象是什么。第三步:综合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提取关键信息。例题中给出三段材料,每段材料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并。然后从背景、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答案参考:现象:民国初年,西学传播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出现了文化质疑西方文明,弘扬国学的思潮;同时西方掀起“中学热”。基本层次:能表述材料中的文化现象,并能分析背景或影响。提升层次:从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角度,结合史实,强调“和而不同”的精神;或者从中国传统文明的反思中,要求更深入了解现代文明精髓、主动融入世界等角度进行论述。第三类:【设问方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基本方法】阅读试卷中所给出的材料,明确材料对其描述主体的态度或观点,再进行论述【步骤】1. 明确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评述 2. 注意材料中是一则材料还是一组材料,一组材料则需要找出材料之间的共性 3. 明确观点之后再结合所学和材料进行论述 【典型例题】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揖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蒹葭堂杂著摘抄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王夫之黄书请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一个观点并就此观点展开评论。(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文字通顺流畅。)关键信息: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是一种拜金主义思想;材料三体现了倡导消费和重商思想;材料四体现的重商思想。解题突破:第一步:明确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所以首先要读懂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时间、内容)。第二步:根据答题步骤。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后,得出材料中的观点。第三步: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材料描述的是明朝中后期的一种社会风气,得出观点:明朝中后期出现拜金、倡奢和重商的社会风气。参考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出现拜金、倡奢和重商的社会风气。评述: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积极影响: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消极影响: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综上所述,得出结论。二、题目设问中已给出明确观点:【设问方式】(材料),请评述材料中(某人的观点或给出完整的观点)的观点。【基本方法】根据已知观点,表明自己态度,然后论述。【步骤】1. 表明自己对该观点的立场;如:同意和不同意、正确与错误等等。 2. 根据自己立场,遴选相关史实; 3. 选择合理的史实以支撑自己所选择的立场。 【典型例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解析】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要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前提是找准靶子,弄清楚赵翼的观点是什么。按照前面所述历史观点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赵翼(人)对唐朝由盛而衰原因(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主观认识)。提炼观点时注意分两步:一、评价的客观对象是什么(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而非杨贵妃)?二、主观认识是什么(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找准观点,就可以判断表态了: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既然赵翼的主观看法是错误的,那么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可以回顾史实: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在叙述史实的时候应该注意,评论的要求是精选论据(史实),而非全面叙述。赵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其实,赵翼的错误除了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外,还混淆了现象(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