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深度报告之一:成本下降路径研究.doc_第1页
多晶硅深度报告之一:成本下降路径研究.doc_第2页
多晶硅深度报告之一:成本下降路径研究.doc_第3页
多晶硅深度报告之一:成本下降路径研究.doc_第4页
多晶硅深度报告之一:成本下降路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Table_MainInfo行业名称:太阳能级多晶硅行业深度 研究报告行业评级2011-01-21Table_KeyInfoTable_Title多晶硅深度报告之一:OCI与保利协鑫成本下降之路报告要点Table_CompanyInfo行业内重点公司推介公司代码公司名称投资评级Table_BaseInfo行业相对市场表现(近12个月)资料来源:Wind资讯行业内跟踪公司比较PEPBEV/EBITDAPEPBEV/EBITDA相关研究分析师:杨靖凤(8621) 68751636执业证书编号:111111111联系人:杨靖凤(8621) 68751636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正文目录我们为什么这个时点关注多晶硅的成本?4在卖方向买方市场的演变中,多晶硅的成本重要性将日益显现4多晶硅的成本现状与构成5多晶硅成本下降途径:冷氢化与流化床可大幅度降低成本7韩国OCI案例研究:产能快速扩张中的成本降低路径11折旧:原有产能基础上的扩张,装置共享可大幅度降低投资12原料:冷氢化技术提高SiHCl3自给率与利用率13电耗:还原炉大型化13总结:规模效应对综合成本的下降贡献巨大14保利协鑫案例研究:技改中的成本降低路径15原料:冷氢化技术带来的SiHCl3自给率与利用率提升15电耗:还原炉大型化16折旧:设备国产化及产能利用率提升17总结:冷氢化技术改善最为明显,电耗仍有下降空间19未来我国多晶硅成本下降路径20规模23量产时间23技术实力23图表目录图1:多晶硅价格波动减弱,成本重要性水落石出(美元/千克)5图2:全球多晶硅生产企业成本现状(以第一梯队的成本为基准)7图4:2010年底国内多晶硅生产工艺与产能(万吨)8图5:2010年底国内多晶硅生产工艺产能比例8图6: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流程8图7:热氢化工艺9图8:冷氢化工艺9图9:钟罩式还原工艺流程10图10:流化床还原工艺流程10图11:GT Solar的钟罩式还原炉11图12:OCI产能扩张速度及时间表12图13:OCI单位多晶硅产能建设成本13图14:还原炉单炉产量逐步提升14图15:OCI综合电耗降低14图16:OCI多晶硅成本下降路径15图17:保利协鑫成本下降路线图15图18:保利协鑫成本下降路线图16图18:保利协鑫综合电耗下降路径17图 1:规模效应导致的还原炉单位建设成本下降18图 2:规模效应导致的氢化炉单位建设成本下降18图3:保利协鑫多晶硅产能利用率19图3:保利协鑫多晶硅成本构成20图3:从40到25之路,OCI历时5年,保利协鑫1.25年21表1:多晶硅在组件中的成本弹性测算5表2:发电成本弹性测算6表3:多晶硅生产成本下降途径7表4: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方法8表5:热氢化与冷氢化比较10表6:流化床还原技术与钟罩式还原技术比较12表7:流化床还原技术在国际多晶硅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情况12表8:流化床还原技术在国际多晶硅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情况14表9:OCI电耗情况15表10:OCI多晶硅成本下降路径15表11:保利协鑫三氯氢硅成本下降模拟17表12:保利协鑫电耗成本下降模拟18表13:保利协鑫多晶硅单位产能投资19表14:流化床还原技术在国际多晶硅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情况20表15:保利协鑫多晶硅成本下降路径21我们为什么关注多晶硅的成本?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最上游,一直以来,由于其生产技术非常复杂,达产周期非常长,是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卖方向买方市场的演变中,多晶硅的成本重要性将日益显现相对于多晶硅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言,成本的变化似乎不足为道,然而,我们认为基于以下几个理由,多晶硅的成本仍有值得重点研究的价值。成本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就现在而言,多晶硅仍是卖方主导的市场,表现为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且波动很大,价格一般远超成本。我们认为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成本相对价格而言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多晶硅带有明显的“有色”属性,价格暴涨暴跌,盈利难以预测。然而,在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中,价格的弹性将逐渐减少,水落石出,成本的重要性将逐渐显现。图1:多晶硅价格波动减弱,成本重要性水落石出(美元/千克)成本区间:20-60资料来源:Bloomberg,长江证券研究部多晶硅的成本决定了光伏行业的长期发展根据2011年3月25日的数据计算,光伏组件的价格为11.5元/W,假定每瓦使用7g多晶硅,多晶硅价格75/美金,那么每瓦电池组件的多晶硅成本达到3.4元,几乎占了总成本的30%,是光伏组件最重要的成本部分。表1:多晶硅在组件中的成本弹性测算组件中多晶硅的成本(美元/瓦)多晶硅成本(美元/千克)2030405060多晶硅毛利率20%1.1 1.7 2.2 2.8 3.3 30%1.2 1.8 2.4 3.0 3.6 40%1.3 1.9 2.6 3.2 3.9 50%1.4 2.1 2.8 3.4 4.1 60%1.5 2.2 2.9 3.7 4.4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我们以10MW并网项目为例,在不考虑补助的情况下,假设资金内部收益率为8%,贷款比例为80%,我们考虑多晶硅价格对发电成本的影响,如果多晶硅成本降到25美元/千克,价格在30美元/千克,在其他配套设备的技术能跟上的情况下,发电成本有望将至0.9元/度左右,已经非常接近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假设关键设备补助一半,则价格已经低至0.5元,与传统能源发电成本持平。表2:发电成本测算多晶硅价格($/KG)60504030252015多晶硅在组件中成本(元/W)2.8 2.1 1.6 1.2 1.0 0.8 0.6 熔铸、切割、封装成本(元/W)7654321.5电池组件(元/W)9.8 8.1 6.6 5.2 4.0 2.8 2.1 其他设备(元/W)8765432设备投资(万元)17772 15145 12584 10188 7990 5792 4094 设备折旧(假设25年)711 606 503 408 320 232 164 年度总成本(无补助)2076 1777 1485 1211 961 710 517 内部收益率8%8%8%8%8%8%8%度电成本(无补助)全国平均(年发电1320时)1.6 1.3 1.1 0.9 0.7 0.5 0.4 西北地区(年发电1560时)1.3 1.1 1.0 0.8 0.6 0.5 0.3 东部沿海(年发电1270时)1.6 1.4 1.2 1.0 0.8 0.6 0.4 资源差地区(年发电1020时)2.0 1.7 1.5 1.2 0.9 0.7 0.5 度电成本(关键设备补助50%)全国平均(年发电1320时)0.9 0.7 0.6 0.5 0.4 0.3 0.2 西北地区(年发电1560时)0.7 0.6 0.5 0.4 0.3 0.3 0.2 东部沿海(年发电1270时)0.9 0.8 0.7 0.5 0.4 0.3 0.2 资源差地区(年发电1020时)1.1 1.0 0.8 0.7 0.5 0.4 0.3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多晶硅的成本现状:11年国内成本在40美金左右根据瓦克2010年三季度公布的全球各企业的多晶硅成本情况,Waker与Hemlock处于第一梯队,假若以他们的成本作为基准,第三到第八大的企业构成第二梯队,其成本区间将高出50%-70%之间,剩下的第九名以后的第三梯队企业更是高出70%以上。而国内基本都排在第九名之后。图2:全球多晶硅生产企业成本现状(以第一梯队的成本为基准)资料来源:瓦克2010三季报、长江证券研究部根据我们在实业了解到的信息,国内一般的企业都在40美元/公斤左右。我们以四川某家具代表性的企业为例,其2011年初的成本构成为:万元/吨美元/千克占比改进措施三氯氢硅7.211.0 27%氢化改造电耗913.7 34%还原炉改进折旧7.511.4 29%规模扩大其他2.63.9 10%综合26.340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其成本结构中SiHCl3原料,综合电耗、设备折旧占比最大(约90%)。因此,成本下降的主要动力也来源于这三个方面。本文将以保利协鑫与韩国OCI两大新兴多晶硅生产企业成本下降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发展阶段各项成本变化进行分析,从而预测未来国内多晶硅生产行业成本水平。多晶硅成本下降途径:冷氢化与流化床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多晶硅的生产工艺包括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冶金法。其中改良西门子法是生产的主流。表4: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方法改良西门子法物理冶金法硅烷法纯度9-11N5N-6N9N-11N能耗100-250度/公斤30-50度/公斤75-120度/公斤成本20-40美元/公斤10-20美元/公斤28-35美元/公斤发展瓶颈还原能耗高,技术体系复杂,初期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纯度均匀性及工艺稳定性不佳产出的电池存在转换效率衰减等问题 硅烷属于易燃易爆物质,日本曾发生爆炸总转换效率为0.3,沉积速度仅为西门子法的1/10 污染SiCl4难以处理废液废气回收技术成熟硫酸盐属于易处理的化工原料工期18-24个月3-8个月18-32个月技术成熟,稳定不成熟不成熟采用企业占全球产能的80%以上占国内90%以上的产能国外:NEDO国内:银星、讯天宇、晶鑫国外:REC、MEMC国内:中宁、六九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图4:2010年底国内多晶硅生产工艺与产能(万吨)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图5:2010年底国内多晶硅生产工艺产能比例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由于西门子法仍占绝对主流,短时间内被其他工艺替代的可能较小,本文主要阐述改良西门子法的生产成本构成与下降路径。改良西门子法工艺流程包括四部分、氢化、提纯、还原、回收,其中以合成与还原过程技术难度最高,也是成本最高的环节,是多晶硅生产技术改良的核心。图6: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工艺流程SiHCl3 + H2 -Si+3HCl氢化还原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氢化合成工艺:冷氢化可降低能耗,提高三氯氢硅利用率SiHCl3氢化合成工艺可分为热氢化与冷氢化两类。图7:热氢化工艺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图8:冷氢化工艺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部热氢化:能耗高,SiHCl3利用率低1100C国内建厂较早的企业大都采用热氢化工艺,典型的代表有新光硅业、赛维LDK及重庆大全。它的主要反应方程为SiCl4 + H2 SiHCl3 + HCl(吸热反应)因为热氢化工艺采用全气相反应,合成控制技术易掌握,没有粉尘污染问题,可进行连续投料生产。但是它的反应温度较高(1100-1250C),直接导致高能耗(2.5-3.0 kwh/kg)。且大量实践证明其SiHCl3的一次转换效率较低(15%-20%),难以完全满足大型多晶硅企业对SiHCl3的需求。因此,国内采用热氢化技术的企业通常SiHCl3自给率偏低,需要大量外购SiHCl3作为生产原料。冷氢化:能耗低,SiHCl3利用率高,连续加料以及固体粉尘污染是难点冷氢化技术在国内应用时间并不长,目前将冷氢化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代表主要有保利协鑫与洛阳中硅。南玻、神州硅业等企业正在进行冷氢化改造。550C(高压)冷氢化工艺主要的反应方程为:(1)SiCl4+ H2+ Si SiHCl3(吸热反应)(2)Si + HCl SiHCl3 + H2(放热反应)冷氢化合成反应温度为550C,由于在反应器中同时发生(1)(2)两种主要反应,(2)释放出的热量可以被(1)吸收利用,其反应热利用率较高,因此冷氢化工艺综合电耗仅为1.0-1.2 kwh/kg。其一次SiHCl3合成效率比热氢化工艺高,达到25%。目前已能够建造可供5000吨多晶硅生产的单个流化床系统,这是冷氢化技术相比热氢化技术最显著的优势所在。但由于冷氢化反应需要在高压条件(3MPa)下进行,且涉及固相与气相之间流化反应,中温高压条件对设备(流化床)的要求较高。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固体原料(Si粉及金属催化剂)连续加料以及固体粉尘污染等问题更是十分突出,对于连续生产与设备维修都带来了很大困难。据报道,国内冷氢化设备实际运行率在60%以下,与国际平均90%的水平相差甚远。表5:热氢化与冷氢化比较工艺技术热氢化工艺冷氢化工艺评价单一吸热反应;低压高能耗、生产能力不足多反映系统,充分利用反应热;高压低能耗、高单炉产能难维护综合电耗2.5-3.0 kwh/kg(TCS)0.6-1.2 kwh/kg(TCS)一次转换效率15%-20%22-25%工艺气压0.6 MPaG3.0MpaG工艺温度1100-1250C550 C生产方式连续投料生产间断式,需补充硅粒(国内)设备要求较低(石墨加热管需进口)较高(高压中温环境)核心技术环节加热部件布置流化速度控制应用企业国内大多数企业(新光硅业与国电转换效率接近 20%)保利协鑫、洛阳中硅已投入量产优点汽相连续反应,不需催化剂;易操作和控制;维修量小;反应无硼磷杂质带入,后续的精镏更简单;蒸汽耗量低 硅粉加入,是普通的流化床反应;电耗低;STC转化率高(2223%); 缺点反应是电氢化还原反应,电耗高;STC转化率低(1520%)多晶硅产品含C较高。是气固反应,间断操作;操作压力高;对硬件的要求高。要求高,国内有3家投产,运行时间不超过5年,有待提高工艺成熟性。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分解还原工艺:流化床将大幅度降低能耗分解还原工艺是改良西门子法中最主要的耗能环节,其电耗约占综合电耗的50%,占生产总成本20%-40%。图9:钟罩式还原工艺流程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图10:流化床还原工艺流程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钟罩式:能耗较高,技改的重点在于单炉增加产量、缩短时间传统的钟罩式西门子还原炉采用在预制硅棒两端施加电压进行加热,使高纯SiHCl3气体在其表面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的高纯多晶硅便沉积在硅棒表面。目前国内千吨级多晶硅生产企业还原电耗在70-100kwh/kg水平,而国际先进企业的还原电耗已能控制在50kwh/kg以下。目前国内还原工艺的技改重点主要集中在增加单炉产量(利用24对棒多晶硅还原炉)、缩短单炉生产时间。图11:GT Solar的钟罩式还原炉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钟罩式还原工艺由于硅棒反应表面积较为有限,当还原能耗降至50kwh/kg后进一步下降空间不大,而流化床还原技术能使电耗降低到15kwh/kg左右,因此,Hemlock、瓦克、REC等国际厂商纷纷转而研究流化床还原工艺。表6:流化床还原技术与钟罩式还原技术比较对比项目钟罩式还原技术流化床还原技术多晶硅产品纯度9N-12N7-9N还原电耗50-100 kwh/kg15 kwh/kg-25kwh/kg生产效率表面积小,批次间断式生产表面积大,连续生产,高效率多晶硅产品形态棒状,还须进行粉碎、腐蚀工序粒状多晶硅,适用于单晶原料改进方向降低能耗,提高产量防炉壁沉积、防硅粒污染综合电耗占比50-60%20%流化床:能耗低,加热不均匀、尾气排放、炉壁沉积是技术难点使用流化床进行化学气相沉积多晶硅也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加热方面:通过辐射传热,热损失相对较大,且存在对气体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由于颗粒硅表面积大,更容易引起沾污,如炉壁重金属元素污染等; 在高温下,三氯氢硅会形成小颗粒馏分灰尘在尾气中排放,既对尾气回收系统造成影响,又造成原料损失; 由于炉壁温度较高,容易在炉壁产生沉积。目前,国外大厂正准备在正在建设的生产线上投入规模化生产,而国内生产企业尚没有进行产业化应用的报道。表7:流化床还原技术在国际多晶硅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公司采用技术目前该项技术设计产能作用美国MEMCFBR流化床1.5万吨专门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美国REC硅烷+流化床6500吨专门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美国HemLock改良西门子法+FBR流化床3000吨减能耗、降成本德国Wacker改良西门子法+FBR流化床7000吨减能耗、降成本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韩国OCI案例研究:成本从40到25历时4.5年OCI的成本从2008年第一期的39美元/千克,计划在2012年将至25美元/千克。5年之内下降35%。由于Waker、Helmlock等国际巨头成本已经降到较低水平,近年来下降幅度平稳,对国内的企业借鉴不大。而韩国OCI是全球多晶硅产业的新贵,在短时间内产能快速扩张,成本骤降,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建设时间、扩张速度类似,因此国际企业我们以OCI为例。OCI自2008年2月完成首批5000 吨产能建设后, 2008-2012年产能扩张了10倍,速度惊人。图12:OCI产能扩张速度及时间表资料来源:OCI、长江证券研究所折旧:原有产能基础上的扩张,装置共享可大幅度降低投资OCI一期产能就达到了6500吨,单位建设成本仅84美元/公斤,它的单位建设成本比保利协鑫一期1500吨下降了33美元/kg,其通过产能规模控制单位建设成本优势明显。此后,其建设成本下降的主要动力主要来源于在扩建产能超低的建设成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期的在P3建设了1万吨产能,当期建设投资为88美元/千克,之后在原地点进行扩建之后,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扩建8000吨的建设投资降为40美元/千克,扩建7000吨的仅为35元美元/千克,降低了60%,这是由于氢化、精馏、回收等装置都可以共享,由于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下降。当前国内的天威四川硅业、乐电天威等众多企业同样在原有产能基础上进行扩建,投资成本也有望大幅下降。图13:OCI单位多晶硅产能建设成本资料来源:OCI、长江证券研究所(第二期的建设地点有两个地方,后三次建设地点在同一地方,共享了公共设施,成本节约)原料:冷氢化技术提高SiHCl3自给率与利用率OCI对氯氢化TCS合成技术已经有8年的规模化生产经验,也曾尝试过多种生产技术,最后采用了美国DEI公司的冷氢化技术(Hemlock TCS合成与精馏技术提供商)。但由于其各期产能所处地域不同,为建设大规模氯氢化共享装置带来了困难。于是,OCI开始着力于提升单个冷氢化装置的产能,以保证多晶硅生产原料100%自给。第二期相对于第一期产能翻倍,第三期继续翻倍,随着单个冷氢化系统产能的成倍提升,OCI各期对应原料成本下降迅速,分别为10.5、7.8、7.0美元/kg,氢化能力的提升使得原料成本下降约3.5美元/kg。对比氢化能力的增强对原料成本的影响可发现,其对于产能扩张初期的影响比较显著,主要原因是氢化能力提升初期可同时提升SiHCl3自给率与利用率,可大幅减少原料消耗。而在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已有足够的氢化产能保证全闭环生产,氢化能力的增强只能提升SiHCl3自给率,对原料成本影响也较小。电耗:还原炉大型化从多晶硅生产工艺电耗占比情况看,还原工艺电耗达到综合电力50-60%。而诸如冷冻机,循环水,氢压机,分离回收等工艺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大幅降低电耗的难度很大。因此,降低还原工艺电耗便成为降低综合电耗的主要手段。OCI使用的还原炉是美国GT公司当期最高端的还原炉,这确保了其还原电耗始终处于全行业领先水平。表8:流化床还原技术在国际多晶硅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情况GT SDR系列生产线单炉年产量(吨)单位电耗(Kwh/kg)GT SDR 200第一期200 70GT SDR 300第二期300 60GT SDR 400第三期400 45资料来源:GT还原炉工艺资料、长江证券研究所GT SDR系列还原炉在单炉产量及还原电耗方面拥有优异的性能。通过采用GT高沉积率还原炉,OCI在产能规模大幅提升同时,单位电耗也逐步下降。图14:还原炉单炉产量逐步提升资料来源:OCI,长江证券研究部图15:OCI综合电耗降低资料来源:OCI,长江证券研究部表9:OCI电耗情况指标第一期第二期(P2)第三期还原电耗(度)706045综合电耗(度)150130100单位电价(美元/度)0.0660.0660.066电耗成本(美元/kg)资料来源:OCI、长江证券研究所(韩国工业用电廉价, 仅为0.43元/度)据OCI的公开资料测算, OCI各期产能对应电耗成本分别为9.9,8.6,6.6美元/kg,从中可以发现还原电耗下降对电耗成本下降贡献最大。可见,使用高产量、高沉积率的大型还原炉对降低电耗成本作用显著。总结:规模效应对成本的下降贡献巨大表10:OCI多晶硅成本下降路径第一期(2008年投产)第二期(2011年投产)第三期(2012年投产)成本占比成本占比成本占比材料10.5 27%7.825%7.028%能耗10.1 26%9.430%7.430%折旧11.7 30%9.831%7.831%其他6.6 17%4.314%2.711%综合393125资料来源:OCI、长江证券研究部折旧成本、电耗成本、原料成本在综合成本中占比相对固定,原料成本在产能扩张初期下降较为明显,而电耗成本的下降往往需要在达到一定规模后才会有所体现。折旧成本方面由于OCI起点较高,且采用全球化采购策略,其下降速度较慢。图16:OCI多晶硅成本下降路径资料来源:OCI,长江证券研究部保利协鑫案例研究:成本从40到25历时1.25年保利协鑫目前多晶硅产能2.1万吨,2012年中期将达6.5万吨。公司在09年进行技改之后,成本显著下降,10年四季度达到全球最低的22.9美金/千克的成本,11、12年计划进一步降低至20、18。保利协鑫从09年初的48.5下降至10年底的22.9,短短两年内下降了50%以上。公司成本下降根本的原因在于,以朱共山为核心的管理层,从业内吸引了大量的多晶硅最顶尖的技术人才,包括Waker、REC、峨半等企业的骨干,尤其是在冷氢化环节(公司命名为氯氢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图17:保利协鑫成本下降路线图全球领先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原料:冷氢化技术带来的SiHCl3自给率与利用率提升2010年7月5日,保利协鑫20万吨冷氢化装置投产,连同之前的30万吨,冷氢化设备的年总产量已达50万吨。冷氢化通过两方面来节约成本: 将原来的废物SiCl4转换成SiHCl3,以自产SiHCl3替代其外购,并提高SiCl4的转换效率,从15-18%提升到25-30%,而自产的成本仅为外购的三分之一。 降低单位多晶硅产量的SiHCl3用量,单耗从约16KG将至约11KG。图18:保利协鑫成本下降路线图资料来源:保利协鑫公告,长江证券研究部表11:保利协鑫三氯氢硅成本下降路径模拟时间2009Q12009Q22009Q32009Q42010Q12010Q22010Q32010Q4TCS单耗量(千克)1817161514131211.3TCS自产量(千克)11.3 4.1 6.8 4.5 3.4 4.4 1.2 0.0 TCS自产成本(元/吨)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90009000TCS外购量(千克)6.7 12.9 9.2 10.5 10.6 8.6 10.8 11.3 TCS外购价格(元/吨)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3000TCS成本(美元/公斤)19.5 11.6 14.0 11.2 9.6 10.2 6.4 5.2 TCS成本占比40%30%35%31%28%32%25%23%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注:人民币-美元汇率采用平均汇率2010年底,三氯氢硅的成本从2009年初的19.5美元/公斤将至5.2美元/公斤,下降了3/4。电耗:还原炉大型化多晶硅还原电耗约占综合电耗的60-70%,约占综合生产成本的25-35%,是最主要的能耗工艺环节,同时也是影响实际产量最核心的工艺环节。保利协鑫是通过提升单炉产量,即增加单个还原炉硅芯数量的方法来降低还原能耗的。保利协鑫一期产能采用德国MSA公司12对棒还原炉,单炉产量为约为2.5-3.5吨,单炉生长周期为120-130小时,还原电耗约为70-80kwh/kg,综合电耗水平在180kwh/kg左右。09年8月保利协鑫在德国MSA基础上成功研发24对棒还原炉并投入生产,10年6月保利又投资6.6亿元对现有的80台12对棒还原炉改造为GTSOLAR公司提供的12对棒还原炉,将现有40台12对改造为20台GTSOLAR公司提供的24对棒还原炉。从GT SOLAR SDR 300提供的还原炉性能参数上看,其单炉年产量为300吨,还原电耗为60-70kwh/kg。2011年,公司还将利用36对棒以及40对棒还原炉,电耗有望进一步降低。保利协鑫2010年底的电耗从08年底的163降到100,下降了40%,其中最主要的降的是还原能耗,从81度降到55度。然而由于其他部分的成本下降得更快,因此电耗的占比却相对提升。从28%上升到34%。图18:保利协鑫综合电耗下降路径资料来源:保利协鑫内部资料,长江证券研究部表12:保利协鑫电耗成本下降路径模拟时间2009Q12009Q22009Q32009Q42010Q12010Q22010Q32010Q4耗电量141124119114109106103100氢化119876655还原7570676461595755其他5545444342414040电价0.66 0.66 0.66 0.66 0.66 0.66 0.57 0.51 成本(美元/千克)13.6 12.0 11.5 11.1 10.5 10.2 8.6 7.8 成本占比28%31%29%30%30%32%34%34%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折旧:设备国产化及产能利用率提升折旧成本下降主要动因可分为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以及产能利用率提升对单位折旧成本的摊薄效应。 国产化率提高:江苏中能一期1500吨产能完全采用进口设备,而从二期开始便逐步采用国产设备,到三期15000吨产能建设时,设备国产化率已达80%。以尾气分离系统为例,除了核心部件压缩机仍要进口外,其他都实现了国产化。 规模经济效应:固定资产投资中主要的设备是氢化炉与还原炉,而产能规模从1000吨上升到8000吨的时候,其单位建设成本大幅度降低,降幅达到50%。图 1:规模效应导致的还原炉单位建设成本下降资料来源:多晶硅商业生产发展历程GT solar公司,长江证券研究部图 2:规模效应导致的氢化炉单位建设成本下降资料来源:多晶硅商业生产发展历程GT solar公司,长江证券研究部表13:保利协鑫多晶硅单位产能投资产能(吨)总投资(亿元) 单位建设成本(元/kg)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元/kg*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美元/kg*年)一期150012800 720106 二期15009.7647 58287 三期1500080533 48073 四期4300085198 178 27 资料来源:保利协鑫公告、长江证券研究所(折旧年限为15年,固定资产按照总投资的80%计算,第四期包括硅片在内的总投资为) 产能利用率提高:2008年,公司产能为3000吨,产量仅为1850,产能利用率仅为62%;2010年四季度,年度产能达到21000吨,单季度达到5754,产能利用率达110%。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在建设投资减少的基础上,再度摊薄折旧成本。图3:保利协鑫多晶硅产能利用率资料来源:保利协鑫公告,长江证券研究部表14:保利协鑫多晶硅折旧成本下降路径模拟2009Q12009Q22009Q32009Q42010Q12010Q22010Q32010Q4产能(吨)55008000130001800018000180001800021000产量(吨)1,0941,1801,9933,1873,1123,9195,0685,754总投资(亿元)35.0 48.4 75.0 101.7 101.7 101.7 101.7 117.7 固定资产(亿元)28.03 38.69 60.03 81.3681.3681.3681.3694.16折旧(美元/千克)5.3 8.0 7.4 6.3 6.4 5.1 3.6 3.2 成本占比11%21%18%17%18%16%14%14%资料来源:保利协鑫10年三季报、长江证券研究所(折旧政策说明: 江苏中能在向SEC提交的报告中披露,2007年时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其房屋折旧期少于20年,工厂和机械产品的折旧时间为15年,家具、设备以及汽车的折旧时间都是5年)总结:冷氢化技术改善最为明显,电耗仍有下降空间从保利协鑫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 TCS下降幅度最快:冷氢化工艺使TCS的成本下降幅度大大快于总成本的下降幅度,从2009年一季度的40%下降到2010年四季度的23%,在TCS已经完全自给的情况下,未来提升的路径主要依靠提升四氯化硅转化TCS的转化率。 电耗的下降幅度低于预期:从2009年一季度的141度/KG降到2010年底的100度/KG,仅下降了30%,幅度低于总成本的下降程度,使其占比从2008年的28%提升至2010年底的34%。这一方面说明,保利协鑫的起点高,09年时,国内的电耗都在250度左右,那时候公司就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使电耗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的电耗的下降仍有改善空间,未来公司将采用36对以及40对棒还原炉,另外目前公司电价非常高,达到0.65元/度左右,公司正在争取直购电价,价格可降低至0.49元/度。 折旧下降幅度符合预期:在设备国产化、公共设施公用带来的规模效应、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复合作用下,下降幅度也非常大。并且10年新扩的4.3万吨产能仅耗资150亿元(其中还包括硅片产能投资),其单位建设投资进一步下降,我们可以看到折旧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图3:保利协鑫多晶硅成本构成资料来源:保利协鑫调研数据,长江证券研究部表15:保利协鑫多晶硅成本下降路径$/kg2009Q12009Q22009Q32009Q42010Q12010Q22010Q32010Q4TCS19.5 11.6 14.0 11.2 9.6 10.2 6.4 5.2 占比40%30%35%31%28%32%25%23%电耗13.6 12.0 11.5 11.1 10.5 10.2 8.6 7.8 占比28%31%29%30%30%32%34%34%折旧5.3 8.0 7.4 6.3 6.4 5.1 3.6 3.2 占比11%21%18%17%18%16%14%14%其他10.1 7.1 7.0 7.9 8.5 6.0 6.8 6.7 占比21%18%17%22%24%19%27%29%总成本48.538.739.836.43531.525.422.9资料来源:保利协鑫调研数据,长江证券研究部案例总结:国内大部分企业可能在13年成本降至25国内目前的成本约在40美元/公斤左右,我们把多晶硅目标成本设置在25美元/公斤这个水平上,研究OCI与保利协鑫的案例可以发现:OCI的成本从2008年第一期的39美元/千克,计划在2012年将至25美元/千克。总共费事4.5年;保利协鑫从09年第二季度的的38.7下降至10年第三季度的25.4.总工费时1.25年。当前国内大部分的企业成本也在40美元左右,何时会降到25美元?我们认为可能在2-3年,快于OCI的速度,原因在于: 可以借鉴行业先行者的经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回顾保利协鑫的发展历程,从Waker,Waker、REC、峨半等企业的技术人员,对公司技术的提升起了重大的作用,随着保利协鑫这一行业标杆的出现,未来国内的其他企业也可能从国外甚至保利协鑫引进技术人才; 多晶硅设备国产化在加速,目前,还原炉、氢化炉已经开始大规模国产化,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大大降低,成本也有望大幅度降低。图3:从40到25之路,OCI历时5年,保利协鑫1.25年OCI:5年保利协鑫:1.25年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分部分来看,OCI在成本的下降过程中,材料、能耗、折旧分别下降了3.5、2.7、3.9;而保利协鑫的TCS、电耗、折旧分别下降了5.2、3.4、4.4。表10:OCI与保利协鑫成本下降具体过程详细比较OCI第一期(2008年Q1投产)第二期(2011年投产)第三期(2012年Q4投产)成本占比成本占比成本占比材料10.5 27%7.825%7.028%能耗10.1 26%9.430%7.430%折旧11.7 30%9.831%7.831%其他6.6 17%4.314%2.711%综合393125保利协鑫2009Q22010Q22010Q3TCS11.6 30%10.2 32%6.4 25%电耗12.0 31%10.2 32%8.6 34%折旧8.0 21%5.1 16%3.6 14%其他7.1 18%6.0 19%6.8 27%综合38.731.525.4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通过对OCI以及保利协鑫的案例研究,我们看到了成本下降的具体过程。回到国内其他企业,闭环、还原炉改进、规模扩大也将是必经之路。SiHCl3原料成本方面: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大都采用热氢化工艺,SiHCl3自给率偏低,SiHCl3原料成本高企,改进空间最大。折旧成本方面:随着产能扩张进程的加快,单位建设成本呈逐步下降趋势。加上设备国产化等有利因素的推动,我国多晶硅企业单位折旧成本下降潜力较大。还原工艺方面:国内24对棒、高沉积速率还原炉已投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可使还原电耗降至80kwh/kg以下。 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中也对电耗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明确提出了到2011年底,还原能耗低于60kwh/kg,并将淘汰综合能耗高于200kwh/kg的落后产能,国内多晶硅企业同时具备技术上的支持与政策上的动力,将成为综合成本降低的主要动力之一。基于上述三项效应的共同作用,我们预计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将延续下降趋势。 关于国内各个企业的成本现状、工艺特点、未来改进空间,以及产能投放进度,敬请关注我们接下来的报告。从OCl成本影响因素中可发现,规模效应对各分类成本都有较大的影响,其对综合成本下降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多晶硅企业产能规模与各项分类成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由此可对多晶硅企业综合成本区间进行推测。按照学习曲线法则:世界上多数产业,产能规模每提升一倍,其单位生产成本将降低10%-30%。资料来源:OCI、保利协鑫公告、长江证券研究所我们通过研究韩国OCI与国内最大多晶硅生产企业保利协鑫产能扩张过程中成本下降幅度发现,对于多晶硅生产企业而言,这一比例约为20%,即当新增产能规模比原有产能扩大一倍时,其综合生产成本将降低20%。万元/吨美元/千克备注变动成本18.75 28.63 国内的工艺基本在26美金-35美金区间,理论上能到19。国际上22-25美金。三氯氢硅7.20 10.99 目前部分热氢化,完全热氢化成本可以到6万,完全冷氢化,可以到3万其他材料0.50 0.76 电9.00 13.74 160度/千克,0.55元/度电天然气2.00 3.05 天然气比油更节约成本水0.05 0.08 折旧成本7.50 11.45 按15年折旧(规定),产量大可摊销折旧成本营业成本26.25 40.08 不算三费未来成本下降空间:三氯氢硅:冷氢化技术提高自产率和转换率没有闭环之前,三氯氢硅都要采购,价格为1万元一吨,采用热氢化工艺以后,成本为6000-7000,如果使用冷氢化工艺,成本仅为3000,转换率能达到18-25%。还原能耗:提高自动化水平现在还原电耗是68-75度之间,年底预计能降到60度以内,主要通过采购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改进保温工艺。综合能耗在185到200度之间,理论上可以降到140度左右。折旧成本:规模扩大与设备国产化原有3000吨产能投资达27个亿,未来技改的投资仅需10个亿。降低到原来的1/3。主要的降低渠道:氢化炉与还原炉的国产化,原来需要进口设备,需5个亿,现在利用国产设备,仅需1个亿。另外土地、精馏、供电等工程可以共用,节约了投资。永旺多晶硅,原有产能600吨(300+300),08年投产,09-10年实际产量为800吨,目前正在技改,规划产能达到1500吨,投资为7个亿。还原炉使用国产设备,产自沈阳。没有技改前,三氯氢硅完全外购,一公斤多晶硅需要15公斤三氯氢硅,每吨三氯氢硅1.3万元(含税)。国内的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在30-60美金/千克,平均降到30美金/千克,需要4-5年。还原工艺改进(PECVD系统)-单位电耗下降-综合电耗=还原电耗+100kwh-直购电价优惠(80%-90%)-根据国内企业成本占比来看,电耗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0%新颁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规定,3000吨准入规模,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时/千克,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不低于98.5%、99%、99%。2011年底强制淘汰综合电耗高于200kwh/kg的企业。这意味着国内多晶硅企业综合电耗今年年底有向150kwh/kg靠近的强烈动力。设备国产化-折旧成本(15000吨产能设备国产化率达90%)热源综合利用还原炉冷却水给精馏塔加热-天然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