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下乡的历史背景.docx_第1页
知青下乡的历史背景.docx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青下乡的历史背景六十年代初,中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大面积减产、绝产,再加上“大跃进”的瞎折腾,全国各地都面临着吃不饱饭的问题,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这时候,城里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有的城市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正在这时,新中国成立后刚刚上学和刚刚出生新一代年轻人,正赶上高中、初中毕业,他们能入大学学习的仅仅是少数,大多数人都需要到社会上就业。而经济的全面萧条,使他们根本不可能都在城里找到工作。有这样一大群年轻力壮的青年,若在城市里无业流浪,那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不稳定,就像埋下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刚才说了,这群年轻人,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他们伴随着新中国长大,在党和政府的教育下,他们满脑子都是“建设新中国”、“学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将青春奉献给伟大祖国”的伟大理想和信念,他们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无所畏惧、无私奉献、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代青年人。所以,他们以无上的激情,响应毛主席的召开,义无返顾地离开城市,走向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去锻炼自己。当年的北大荒、大西北、大草原、大山沟、边疆地区,都成了“知青”云集的地方。 但到了农村之后,这些在城里娇生惯养的年轻人,很快发现现实生活要比他们的想像残酷得多,他们面临是贫穷,是每天吃不饱肚子,是每天艰辛的农业劳作,是很几乎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更新观念,踏下心来,努力劳动;有的人在劳动的同时,不忘学习点知识;有的人万念俱灰,无聊度日;有的人在乡村里胡作非为;有的人依靠家里的关系,想办法回城工作,或者通过“当兵”曲线回城。总之,他们经历着残酷的人生洗礼,他们所经历的苦辣酸甜,这些从有关“知青”生活的小说、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看到。 经过十多年后,中国终于走出苦难,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那些知青们,在青春已经无情逝去的时候,终于盼到了回城的希望,但是还心急不得,还得根据各种政策,分批陆续回城。这时候的他们,往日的激情早已消失了,留下的只有生活的无耐,因为回到城市里,并不保证有工作,而有了工作又能怎样,没有文化知识,干的也是苦力活。还有的知青,他们在农村成了家,觉得回城好就那么回事,就决心在农村扎根不回去了。有的知青为了回城,与农村的妻子离婚,回城后又结婚,可乡下的前妻和孩子成了他们一辈子的负担。但在知青中,也有一些幸运儿,他们在乡下劳动的时候,没有忘记学习点知识,改革开放后赶上恢复高考,他们幸运地进入大学,这些人后来成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坚力量,“上山下乡”那段经历,成了他们人生用之不尽的财富,成了他们成就事业的基础。但大多数知青的命运是惨淡的: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农村,回城后,因为没有文化知识,只能当个普通工人,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景气和经济的转型,他们无法逃脱“下岗”的命运。“下岗”后,他们没有能力和机会重新就业,生活上十分困难,老来没人养,有病无钱治,孩子上不起学,房子没钱买。他们的命运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他们又成了“被这个社会抛弃的一代”。 站在历史的角度,知青的一代人,他们以他们的热血和青春为代价,证明了“左”的思想的荒谬,为整个民族和国家走出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