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与计划范文.doc_第1页
生产运作与计划范文.doc_第2页
生产运作与计划范文.doc_第3页
生产运作与计划范文.doc_第4页
生产运作与计划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运作与计划范文 第1章基本概念1.1生产运作管理1.1.1生产运作概念的发展 (1)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社会化的生产要素的集合体社会组织的出现:社会分工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服务业的兴起:服务业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没有服务业就没有现代社会前工业(Pre-industrial)社会工业(Industrial)社会后工业(Post-industrial)社会 (3)“生产”概念的扩展(有形无形)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给生产下这样一个定义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 1.1.2生产运作系统生产运作系统是由人和机器构成、能将一定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有机整体。 生产运作系统是人的组织、物的配置和资金运筹的协调运作的统一体。 输入是由输出决定的,生产运作系统也是由输出决定的生产运作系统是由人设计建造,可按照需要进行构造和重构,使它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1.1.3三项基本职能生产/运作营销理财1.1.4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和基本内容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或提供满意服务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管理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的管理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的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1.1.5生产运作管理者所需的技能技术技能专业技术产品知识、设计知识、工艺知识管理技术生产运作过程组织,计划与控制等行为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管理激励协调关系1.2生产运作的分类1.2.1制造性生产是通过物理和(或)化学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分成两种连续性生产(流程式生产)离散性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流程式(process)生产生产设施地理位置集中,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对生产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很高。 例如化工、炼油、造纸等加工装配式(fabrication/assembly)生产生产设施地理位置分散,零件加工和产品装配可以在异地进行,零件种类繁多,加工工艺多样化,涉及多种多样的加工单位、工人和设备,生产过程中协作关系十分复杂。 例如机械、电子、家俱、服装等加工装配式生产可以采取备货型(make-to-stock,MTS)生产方式,也可以采取订货型(make-to-order,MTO)生产方式1.2.2服务性运作服务运作的分类纯劳务运作和一般劳务运作,顾客参与、顾客不参与的服务运作。 按劳动密集程度和与顾客接触程度可将服务运作分成4种1.2.3服务性运作的特征服务运作的特征服务性运作的生产率难以测定服务性运作的质量标准难以建立运作和消费结合,与顾客接触纯服务性运作不能通过库存来调节1.2.4生产运作类型的划分生产类型产品服务单件小批生产模具、电站锅炉、大型船舶、长江大桥、三峡工程研究项目、计算机软件开发、博士生培养、包机服务、理发、特快专递、出租车服务、零售、保健大量大批生产汽车、轴承、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灯泡公共交通、快餐服务、普通邮件、批发、体检流程式生产化工、炼油、面粉、造纸迪斯尼乐园的“鬼屋”1.2.5不同生产运作类型的特征大量大批生产运作类型的特征设计方面由于可以采用经过多次制造和使用检验的标准图纸生产,不仅大大减少了设计工作量(重复生产时,图纸只需作小的修改),节省了设计阶段所需的时间,而且保证了设计质量,也节省了设计人员。 工艺方面由于设计图纸变化小,产品结构相对稳定,可以编制标准制造工艺,标准工艺经过反复生产验证,其质量可不断提高。 由于减少以至消除了重复编制工艺的工作,不仅大大减少了工艺编制的工作量,缩短了工艺准备周期。 而且节省了工艺人员。 由于产量大,生产重复程度高,可设计专用、高效的工艺装备,便于且宜于精确制定材料消耗定额,减少原材料消耗。 生产组织方面可进行精细分工,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工人操作简化,可推行标准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宜于购置专用高效设备,采用流水线、自动线等高效的组织生产的形式。 生产管理方面便于且宜于制定准确的工时定额。 由于产品品种及产量稳定,原材料、毛坯变化小,易与供应厂家和协作厂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质量与交货期容易得到保证。 例行管理多,例外管理少,计划、调度工作简单,生产管理人员易熟悉产品和工艺,易掌握生产进度。 优点从设计到出产的整个生产周期短,因此加快资金周转。 大量大批生产一般是备货型生产,生产周期短使得用户的订货提前期短,从而加快了整个社会的生产速度;用人少,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人力、物力消耗少,成本低产品质量高而稳定单件小批生产运作类型的特征设计方面每生产一种新产品都必须重新设计,绘制新图,或作较大修改。 因此,设计工作量大,设计周期长,需要的设计人员多。 因图纸得不到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的检验,设计质量也不易提高。 工艺方面必须为每种新设计的产品编制工艺,需设计、制造新的工艺装备。 编制工艺的周期长。 由于生产的重复程度低,材料消耗定额也不易或不宜准确制定。 工艺质量不易提高,需要的工艺人员多。 生产组织方面只能进行粗略分工,工作地专业化程度不高。 工人需完成多种较复杂的操作,需较长时间培训。 多品种生产只适于使用通用设备,效率低,工作转换时间长。 一般只能采用按功能布置(机群式布置),零件运输路线长。 生产管理方面只能粗略制定工时定额。 原材料、毛坯种类变化大,不易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质量与交货期不易保证。 计划、调度工作复杂,例行管理少,例外管理多,需要管理人员多。 缺点产品制造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用户订货提前期长;用人多,生产效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不易保证。 1.3流程和时间定义流程是是具有特定输入和输出的一组相关活动。 举例制造业流程;服务业流程流程的度量流程时间,在制品库存,通过率1.3.1能力与需求的协调生产是为了消费,需要是生产的原动力做好供需协调是生产运作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供需关系供不应求供方地位提高,价格上涨,质量和服务水平下降,刺激量的增长供过于求需方地位提高,价格下跌,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产量减少能力与需求在量方面的匹配改变能力通过库存调节改变需求能力与需求在质方面适应以不变应变以变应变1.3.2理想的供需关系准时生产是组织生产的哲理,有普遍性供需协调意味着将需方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在需方需要的时间在需方需要的地点按需方要求的数量和质量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需方1.3.3如何提高应变能力根本途径是资源集成信息集成,功能集成,方法集成,过程集成,知识集成,人的集成信息集成是基础,人员集成是保证资源集成的作用提高应变能力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群体知识创造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1.4生产运作管理的历史发展1.4.1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始于18世纪70年代的英国,随后扩展到欧洲,19世纪传到美国。 1764年,瓦特(James Watt)发明了蒸汽机,给机器带来了能源。 1770年James Hargreave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在1776年劳动分工论。 1785年Edmund Cartwright发明了动力织布机,这3项发明带来了纺织工业的革命。 1800年Whitney的标准化互换零件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机器的大规模引入,科学管理也应运而生。 1.4.2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泰勒(Frederick WinslowTaylor,1911)甘特图(Henry Gantt,1916)装配流水线(Moving AssemblyLine)福特(Herry Fort1913)动作研究吉尔布雷斯(Frank Gilbreth,1922)夫妇1.4.3管理科学1915年,哈里斯(F.w.Harris)提出了第1个库存管理数学模型,从此将数学引入管理领域。 1924年,休哈特(W.Shewhart)提出了抽样和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1935年,梯培特(L.H.C.Tippett)提出统计抽样理论。 二战以后,人们将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OR)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发展成为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1.4.4日本制造业的影响日本的制造业采用JIT和精细生产方式,通过高质量、低成本而具有竞争力。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是通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引入的,但是,日本企业重视人的因素,并将质量控制方法简化,使普通工人而不只是专家都懂得如何使用,从而使质量控制成为全员参与的工作。 对质量重视体现以顾客为尊,是向基于顾客的管理迈出的第一步。 日本强调不断改善、团队精神,都是现代生产运作管理需要的。 1.5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趋势1.5.1形势:全球化市场环境问题基于时间的竞争1.5.2发展趋势:重视生产运作策略业务流程重构精细生产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第2章企业战略和运作策略2.1引言2.1.1战略和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在产品竞争方面的特点产品生命周期短品种、型号、规格多产品成本结构变化交货期短大公司合并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2.1.2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价格质量品种时间信誉环保2.2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关系全局问题的重大谋划这种谋划包括企业的使命(宗旨)、目标、公司总体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 战略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的形成及其实施过程中,制定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制定战略要回答的3大问题1.我们现在在哪里(Where arewe now)?2.我们想到哪里去(Where dowe wantto go)?进入哪个或哪些行业?满足哪些顾客需求和为哪些顾客群服务?要取得的结果是什么?3.我们如何到达那里(How dowe getthere)?应选择什么样的竞争战略2.2.4战略选择企业战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关系全局问题的重大谋划公司战略专注于单一事业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多元化经营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快速响应2.3生产运作策略2.3.1生产运作的总体策略自制或购买低成本和大批量多品种和小批量高质量混合策略2.3.2产品/服务的选择、开发与设计产品/服务的选择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外部需求与内部能力之间的关系原材料、外购件的供应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目标上的差别产品/服务的开发与设计策略做跟随者还是领导者自己设计还是外包设计花钱买技术或专利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2.3.3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有先天性的影响,它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步骤。 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有4方面的策略:即选址、设施布置、岗位设计、工作考核和报酬。 供应链的构成。 其中,生产/服务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生产过程设计(Production ProcessDesign),或称生产流程设计就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特点,详细描述生产过程的具体步骤。 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产品/服务形成过程的要求组织设备,形成流水般的连续过程,又称为流水线(Flow Line)。 这种形式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类型按工艺特点的生产流程面对多品种产品或服务,只能将完成相同工艺的设备组织到一起。 又称作工艺专业化形式,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或单件生产类型按项目进行的生产流程项目是一次性的,且不重复。 第3章产品/服务设计和技术选择3.1引言3.1.1产品设计的背景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新产品/服务开发是实现企业竞争战略的需要。 技术进步越来越快。 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用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1.2新产品/服务开发的重要性重要性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工业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适应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需要3.1.3现代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Development,简称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基础研究进行的是探索新的规律、创建基础性知识的工作。 应用研究是将基础理论研究中开发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于具体领域。 技术开发研究是将应用研究的成果经设计、试验而发展成为新产品、新系统和新工程的科研活动。 新产品的分类改进型产品(对老产品的改进与完善,创新程度最小的一类新产品)换代产品(产品基本原理不变,因部分采用新技术使产品性能有重大突破)创新产品(采用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所开发的产品,它是创新程度最高的一类新产品)3.2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3.2.1产品构思一般产品开发过程由以下三阶段构成:产品构思结构设计(总体设计、技术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设计产品构思: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技术的推动、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以及R&D3.2.2结构设计过程产品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技术设计、工作图设计三个阶段3.2.3工艺设计过程工艺过程的结果一方面反馈给产品设计用以改进产品设计;另一方法作为生产的依据工艺过程设计的程序包括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和审查产品图纸的工艺分析和审查拟订工艺方案编制工艺规程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3.2.4产品设计的原则和绩效评价产品设计和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设计用户需要的产品(服务)。 设计可制造性(Manufacturability)强的产品。 设计鲁棒性(Robustness)强的产品。 设计绿色产品(考虑环保要求)。 3.3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组织方法串行设计从需求分析、产品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一直到加工制造和装配是一步步在各部门之间顺序进行产品开发工作流程关于串行产品开发过程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以部门为基础的组织机构严重地妨碍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各下游开发部门所具有的知识难以加入早期设计,加入设计的阶段越早,降低费用的机会越大。 各部门对其他部门的需求和能力缺乏理解,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和矛盾降低了产品整体开发过程的效率。 3.3.2并行的产品设计方法并行工程的主要思想设计时同时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 设计结果产生产品设计规格和相应的制造工艺和生产准备文件。 设计过程中各活动并行交叉进行。 不同领域技术人员的全面参与和协同工作。 高效率的组织机构。 并行产品开发的流程特点产品设计的各阶段是一个递阶渐进的连续过程,注意粒度和清晰度。 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信息模型经历从定性到定量、从模糊到清晰的演化。 产品设计过程和工艺设计过程是并行展开,同时进行。 3.3.3并行工程技术 (1)虚拟技术面向并行工程的DFx设计模式体现了开发的集成过程PDM发展成为CAD/CAPP/CAM系统的集成平台Inter使设计集成的范围更加广泛STEP标准作为设计开发集成的标准接口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Management)PDM。 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GT)。 减少变化的方案(Variety ReductionProgram,VRP)。 (2)企业实施并行工程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减少产品设计中出现的错误的概率。 节省了修补失误所消耗的时间。 降低了开发周期,提高响应速度。 (3)在产品设计不同阶段所采用的不同措施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制造阶段营销阶段使用阶段终止阶段采取的措施顾客参与质量功能部署CAD/CAPP、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