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中枢神经 高级中枢 脑 低级中枢 脊髓 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树突 轴突 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结构 一条长而分枝少的结构 树突 轴突 细胞体 髓鞘 轴突末梢 神经细胞 神经元 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灰质 白质 前角 宽 腹 后角 窄 背 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 构成神经中枢 由神经元轴突或长树突集聚而成 灰质与白质 2 神经元的分类 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2 一些名词的区分 1 神经元 3 神经 2 神经纤维 神经元长的突起 轴突或长树突 以及包在外面的髓鞘 神经纤维集结成束 外面包膜 器官 4 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执行一定功能的神经细胞群 神经纤维 神经 神经纤维 神经 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 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神经 许多神经纤维结成束 外包结缔组织膜 就成为一条神经 二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一 反射的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刺激 二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中间神经元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导兴奋 传导兴奋 对传入信息分析综合并产生兴奋 作出应答反应 神经节 感觉神经元胞体聚集 二 反射的大致过程 注意 1 与缩手反射弧相比 膝跳反射弧无中间神经元 2 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调控 3 必须经过反射弧五部分才称为反射 三 反射的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 生下来就具有 通过遗传获得 例如 婴儿吮乳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吃梅分泌唾液 例如 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 望梅止渴 项目 比较 先天性 后天性 大脑皮层 较低级 较高级 大脑皮层以下 神经中枢 形成时间 级别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借助于一定的条件 自然和人为 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 关系 眨眼 啼哭 缩手 膝跳反射 吃东西分泌唾液 实例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连线 a谈虎色变b上课铃响 同学们走进教室c强光刺眼 瞬间闭眼d食物入口 分泌唾液e看梅分泌唾液f看悲剧小说 流眼泪g说梅分泌唾液 非条件反射 具体刺激的条件反射 抽象刺激的条件反射 3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活动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而实现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典例 2010 江苏高考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 若在 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 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内负外正D 在 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D 先根据感觉神经元 神经节 位置判断传入神经 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是反射 神经中枢 指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生理功能的神经细胞群 中枢神经 系统 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VS神经中枢 脊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导功能 除头部的感觉之外 身体的大部分感觉是经脊髓传导到脑的 脑的许多神经冲动也经脊髓到达运动神经元 感觉 1 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A 脊髓灰质B 小脑皮层C 大脑皮层D 脑干灰质2 高等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由 A 脑和脊髓组成B 脑和脊神经组成C 脑神经和脊髓组成D 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课堂巩固 3 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 而传出神经受损 那么该肢体A 能运动 针刺有感觉B 不能运动 针刺有感觉C 能运动 针刺无感觉D 不能运动 针刺无感觉4 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视 听觉正常 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 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A 大脑皮层B 脑干C 小脑D 脊髓胸段 5 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 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 只要反射弧完整 必然出现反射活动C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6 下列六项是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结构 当某人手指被刀碰伤时 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 它的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 感觉神经纤维 运动神经纤维 手部感受器 脊髓 牵动上下颌的肌肉 脑A B C D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 如神经组织 肌肉组织 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兴奋 兴奋的传导是以细胞的生物电为基础的 它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三 兴奋的传导 1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结论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传导的呢 1 静息状态 静息电位 膜内负电位 膜外正电位 2 兴奋状态 动作电位 膜内正电位 膜外负电位 K 外流 Na 内流 3 传导 局部电流刺激相近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 兴奋双向传导 局部电流 1 静息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2 兴奋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3 传导 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电信号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本质 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 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刺激 膜电位变化 电位差 电荷移动 局部电流 小结 静息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Na K 跨膜运输 Na K 跨膜运输方式 协助扩散 载体 顺电化学梯度 主动运输 载体 逆电化学梯度 Na 通道和K 通道 Na K 泵 1 静息电位变动作电位 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的过程 钠离子通道打开 钠离子进入细胞 不耗能2 动作电位变静息电位 由外负内正变回外正内负的过程 钾离子通道打开 钾离子流出细胞 不耗能3 然后靠Na K泵重新分配细胞内外的离子 出3个钠离子 进2个钾离子 耗能 总结 需要钠 钾泵参与的钠外流和钾内流是主动运输由通道蛋白参与的钠内流和钾外流是被动运输 2 动作电位的产生 受刺激时 Na 通道开放 Na 内流 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 内正外负 Na 内流 4 兴奋的传导 局部电流刺激相近部位 使Na 通道开放 5 恢复静息电位 Na 通道失活 Na K 泵又工作 排出Na 摄入K K 再外流 1 静息电位的产生 K 外流 静息时 K 通道开放 K 外流 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内负外正 消耗能量 3 局部电流的形成 自主讨论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静息状态 静息电位 外正内负 K 外流所致 兴奋状态 动作电位 外负内正 Na 内流所致 局部电流方向 外侧 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内侧 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7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 使其兴奋 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横向箭头 其中正确的是 C 8 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 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 3厘米的电极a和b 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 如图所示 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呢 结论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相连 每一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 此接触部位被称为突触 突触 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 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含有递质 轴突 树突 轴突 细胞体 突触的类型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A神经元轴突兴奋 递质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B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兴奋经过突触的传递过程 递质供体 递质移动方向 递质受体 递质作用 递质的化学本质 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乙酰胆碱 单胺类物质等 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递质传递 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 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因此 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 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如果神经递质一直起作用 会有什么结果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的本质 电位变化 递质释放 电位变化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二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的过程 兴奋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兴奋或抑制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结 特别提醒 以上两种突触类型 轴突 胞体型 轴突 树突型 是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的 但在效应器中 还可以形成轴突 肌肉型或轴突 腺体型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 主要利用膜的结构特性 生物膜的流动性 此过程消耗ATP 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 兴奋或抑制 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典例 2010 新课标全国卷 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 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 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 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 浓度 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可观察到A 静息电位值减小B 静息电位值增大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D 静息电位 K 外流动作电位 Na 内流 变式训练 2010 青岛高二检测 如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 图2是测量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D A 图1中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点B 图1中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动作电位C 图2中由A到C属于兴奋过程D 图1中A装置测得的电位是由Na 大量内流形成的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产生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K 外流 列表比较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 组织液中Na 浓度增大 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 A a b的Na 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b c段的Na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 c d段的K 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 d 段的K 内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 D 9 神经冲动在细胞间的传递途径是 突触小体 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轴突A B C D C 10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 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 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 突出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B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经轴突传到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特异性受体 两种传导方式的比较 传导速度快 传递速度慢 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膜电位变化 局部电流 电位变化 递质释放 电位变化 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向一个方向进行 就是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而不能逆向传递 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 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兴奋的传导小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兴奋沿着 传导的结果是产生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传导 传导方向为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通过的结构是 传导方向为 兴奋的传导 电信号 双向传导 突触 单向传导 反射弧 反射 局部电流 11 右图所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a 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图中 合称为突触小体 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 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 cC 经 释放的递质只能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D 内的递质只能经 释放再作用于 D 12 图所示为测定A B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 图中ab cd 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 c处 电流表的变化是 A 刺激b点 B神经元上电位由 外负内正 迅速变为 外正内负 B 刺激c点 A神经元上电位由 外正内负 迅速变为 外负内正 C 刺激b点 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刺激c点 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 13 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 请回答 1 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 代表传出神经B 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C M代表效应器D S代表感受器 2 在反射弧中 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A 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 冲动在 中单向传导C 冲动在 中单向传导D 冲动在 中单向传导 3 在 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 举两个例子 乙酰胆碱和单胺类物质 4 假设M是一块肌肉 现切断a处 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 两处 则发生的情况是 刺激 处 肌肉 刺激 处 肌肉 收缩 无收缩反应 5 在离肌肉5毫米的 处给予电刺激 肌肉在3 5毫秒后开始收缩 在离肌肉50毫米的 处给予电刺激 肌肉在5 0毫秒后开始收缩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 毫米 毫秒 30 四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不同的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不同的神经中枢相互联系 相互调节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1 大脑皮层功能区 五 人脑的高级功能 2 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运动性言语区 听觉性言语区 视觉性言语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动灭火机器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企业网店经营章程的标准要素
- 环保公益项目实施方案
- 软件及安装服务合同3篇
- 笔石生长速率-洞察及研究
- 2025中国银行流动资金外汇借贷合同2篇
- 溶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洞察及研究
-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超参数自适应-洞察及研究
- 部队培训特勤安全处置课件
- 家畜繁殖员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涉密文件日常管理办法
- 微信社交礼仪见面扫一扫时代25课件
- 药品批发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 2025年网络等级保护考核题库及答案
- invt英威腾CHF100A变频器说明书
- 新教师岗前培训讲座中小学教学常规PPT
- GA/T 1968-2021法医学死亡原因分类及其鉴定指南
- 颈部肿物护理查房
- 油罐底板焊缝抽真空试验记录表格
- [评剧花为媒全剧]评剧花为媒剧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