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反映朱元璋相貌的画像有五六幅,但这些画像上朱元谭的相貌却不尽相同。 南京明孝陵的一幅,朱元璋坐在便椅上,头戴软方巾,脸特别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浓又粗,眉眼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问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许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这画像的顶端写有 太祖遗像四个篆体字。一般认为这就是朱元璋真相。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有一幅朱元璋像,这幅朱元障的画像轮廓与明孝陵那幅遗像相似,但显然进行了艺术加工,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 另外还有朱元璋的帝王画像。这都是根据帝王的要求画的。画中朱元璋正襟危坐,龙袍玉带,脸庞丰满,神态慈祥,一派帝王形象,与其本人相貌差距更远了。 这些不同画像部有不同的来历。开始,朱元璋下旨征召当时有名的肖像画家孙文宗进京为他画像。孙文宗一丝不苟地画,画像画得惟妙惟肖,孙文宗心想皇帝看了准会很高兴,谁知朱元境看了却并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又召另外一个肖像画家沈希远为他画像,沈希远比孙文宗画得还传神,但朱元璋看后仍不满意。后来,一个叫陈远的肖像画家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他在给朱元漳画像时,只是把面貌轮廓画得相像,其余尽按帝王模式画,因而看起来仁慈和善、雍容华贵,朱元璋看到这幅肖像后十分满意,并让陈远另画多幅分赐给诸王。陈远为此也得到文渊阁侍诏的官位。这个是有很大争议的。毕竟谁也无法得知他真正的相貌如何。去这里看看吧。也许有你想要的呢。诏的官位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王进玉近日揭开敦煌壁画为何能保持千年不褪色之谜,谜底竟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成分为进口宝石。 王进玉说,敦煌石窟不仅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等10多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化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据王进玉介绍,他采用科学的方法,将现代仪器分析与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起来,以敦煌壁画常见的红、黄、蓝、绿、白、黑等30多种颜色为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结论:早在1600多年前,我国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术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造化合物。王进玉认为,这不仅可以证明我国是最早将青玉石、云母粉、铜绿、绛矾、 陀僧作为颜料应用于绘画的国家之一,而且表明我国古代的化工技术和颜料制作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准。 一是颜料,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成分为进口宝石。二是环境,敦煌那里干旱少雨,湿度低,敦煌壁画基本是在密封状态,所以可以维持时间长点.到近代,情况不容乐观了.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敦煌飞天来自印度。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1)A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2)A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 汜胜之-汜胜之 汜胜之,汜水(今山东曹县)人。西汉农学家农学家。汉成帝时任为议郎、劝农使者。曾在三辅教民种田,後迁御史。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著有汜胜之书共2 卷18 篇,是中国最早的农学著作。 汜胜之西汉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农学。 胜之的先人本姓凡,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为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汜水, 因此改姓汜。汜水是济水支流,位于今山东曹县北20公里和定陶县分界处。 胜之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在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时,出任议郎。 他曾在包括整个关中平原的三辅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小麦,而且颇有成效, 许多热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前来向他请教,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取得了丰收。他 本人也可能是因为推广农业有功,由议郎提拔为御史。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 础上,汜胜之写成了农书18篇,这就是汜胜之书。 关中地区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古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尧、舜的农师, 周人的祖先后稷(弃)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以后重农一直为周王朝的基本国策。 战国末期,秦国便是凭藉关中雄厚的经济实力,完成了统一大业。西汉建立以后, 也非常重视关中地区的农业,兴修了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到汉武帝统治时期, 先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关中地区推广种植冬小麦,后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 在关中地区推行代田法和改良农器。就在赵过之后约60年,汜胜之也踏上了与赵 过相同的路。 胜之继承了前人的重农思想,认为粮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谷帛是统治 天下的根本。他主张备荒,把稗草和大豆列为备荒作物,倍加注意。 胜之不仅在思想上重农,而且还身体力行,进行了区田法的试验,列入此项 试验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麦、大豆、荏、胡麻、瓜瓠、等等作物,目的在于将 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结合起来。因为关中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 许多良田沃土早已得到利用,剩下的一些荒地,如山地、丘陵、陡坡等,一般倾 斜坡度较大,利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随着人口的增加,就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 盾,无地可耕的农民,转而从事工商业,成为农业的异化,这是当时一个较为严 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解决关中地区地少人众,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弃农经商的 问题,成为西汉政府煞费苦心的大事。为此,政府曾经多次将官家直接掌管的苑 囿、公田、池田等假借给贫民,但这对于问题的解决毕竟是有限的。汜胜之的区 田法试验表明,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 上,皆可为区田。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在区田法试验的基础上,汜胜 之还总结了一系列的作物栽培技术。他将自己收至亩40石的试验结果上奏到朝廷, 冀望有助于解决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出于同样原因,汜胜之还提出于 桑、黍混播的集约栽培法。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从先秦到汉末有农书一共是9家,114篇。其中有 神农20篇,野老17篇,宰氏17篇,董安国16篇,尹都尉14 篇,赵氏肇事5篇,汜胜之18篇,王氏6篇,蔡癸1篇。 “汜胜之十八篇”即汜胜之书,此书在隋书经籍志及新唐书 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和宋代郑樵的通志中都有著录,以后失传, 只有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北宋以前的古书摘录了此书中的内容,因此, 被部分地保留下来。经19世纪前半期洪颐煊、宋葆淳、马国翰,20世纪50年代石 声汉、万国鼎等先生的辑集之后,得到了约3700字,这就是今天见到的汜胜之 书。 现存汜胜之书主要包括耕作总原则,耕作的具体方法,12种作物的栽培 方法,诸如选种、播种、栽培、收藏等各个细节。此处,还有溲种和区种两项新 内容。 汜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耕之本”即耕作的基本法则。“趣时”,即不误农时,要求选择最佳的耕作时 期,这个要求贯穿于耕作栽培的每个环节。以耕为例,汜胜之非常强调“耕得其 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还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得时与失时的利害关 系。所谓“耕得其时”,必须以土壤和气候条件为依据,以抢墒为目的。汜胜 之书在强调“慎无旱耕”的同时,再三提到“有雨即耕”。为了做到耕得其时, 汜胜之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的物候方法,还创造了土壤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 即在立春前,用一根长1.2尺的木棒,将其中1尺埋入土中,地面上露出0.2尺, 立春以后,土壤松散,将露在地面上的0.2尺埋没,此时可将地里的树根、草根 拔掉。这就把耕得其时建立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比单纯的物候方法又进了一步。 为了趣时,汜胜之书依据土壤和气候(特别是雨水)对每种作物的播种期都有 较明确规定。“和土”,即利用耕、锄、平摩、蔺践等方法,消灭土块,使“强 土而弱之”、“弱土而强之”,以保持土壤松软细密。“务粪泽”,即施肥和灌 溉,保持土壤的肥沃与水分。汜胜之书记载了基肥、种肥和追肥3种施肥方 法。基肥结合整地起到“和土”的作用,主要用之于、芋、瓠等作物;另外, 耕田之前,所生之草,翻耕在土中。这种绿肥实际上也起着基肥的作用,所谓 “草秽烂,皆成良田”。种肥结合播种,可起到防虫、御旱、忍寒的作用,主要 用于禾麦等粮食作物。溲种实际上也是使用种肥的方法。追肥则是结合田间管理, 以促进作物生长,主要用于种麻。这是中国文献上有关追肥的最早记载。肥料的 种类主要有动物粪便,如蚕屎、羊屎、人粪尿、绿肥等等,对于用肥量也有记载。 在灌溉方面,汜胜之书记述了作物的灌溉次数和用水量,特别值得提出的是 水温调节法和地下灌溉法。水温调节法,主要用于种稻,即水稻生长初期,对水 的温度要求较高,可将稻田的出水口和进水口,安排在田边的同一侧,使水在田 的一边直线穿过,整田的水流动不大,保持原有水温。夏至后,水温过高不利水 稻生长,可将出水口和进水口错开,水流斜穿过田面,田中的水换动较大,从而 相对地降低水温。另外,用井水浇麻,可以将汲起的井水在太阳下晒一晒,以提 高水温。地下灌溉法主要用于种瓜,方法是将一口容积为三斗的瓦瓮埋在四棵瓜 苗中间,瓮口与地面平,瓮中盛满水,然后用瓦盖住瓮口,水减少了又添加,经 常保持瓮中水满。这种方法通过瓮的渗透作用,可使作物得到均匀的水分供给, 减少地面蒸发,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别适用于干旱的北方。灌溉的目的在于保墒, 而合理的耕作方法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趣时”、“和土”就具有这个意义, “早锄”也不例外。“早锄”的目的,一是消灭杂草,二是防止天然蒸发。锄还 与间苗、培土结合起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汜胜之书中非常重视锄, 要求早锄、多锄、锄小、锄了。锄的方法有锄、耧、蔺、曳、拔、铲、刈等。 “早获”,可以避免落粒、防止发芽、减少不利天气造成的损失。汜胜之书 中具体论述了收获大豆、禾、麻、瓠等的方法。指出当豆荚已变黑,而豆茎仍然 呈青色的时候就该收获;如果等到豆粒要掉落的时候才收,就要受损失。所以说, 大豆是在谷场上成熟的。收禾也一样,只要有一半熟了,或者是芒已张开,叶已 发黄,就应很快收割,苴麻(雌株大麻)和瓠在初霜的时候就该收,而麻(雄株 大麻)则在穗上花粉放散如灰末时就要拔起来。 汜胜之书列有12种作物的栽培技术。这12种作物中,粮食有黍、谷、宿 麦(冬小麦)、旋麦(春小麦)、水稻、小豆、大豆;油料有苴麻和荏(油苏子);纤 维有麻和桑树;蔬菜有瓜、瓠、芋等。每种作物都记载了具体的栽培方法,这 些技术又都贯彻了“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原则。如汜胜之书 对于作物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播种密度、播种深度、覆土厚度等都依 据作物种类、土壤肥瘠和气候条件(主要是雨水)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此外,还提 出了麦、禾、瓠的选种方法,禾、黍的防霜露方法,瓠的嫁接方法等。汜胜之 书中提出的选种标准就是“大”。认为大种结大果,以瓠为例,如果以容纳一 斗的瓠为种,可收到容纳一石的瓠;以容纳一石瓠为种,可收到容纳十石的瓠。 因此,选种必须求大。为了求得大种,汜胜之书提出了利用嫁接,以求结出 特别大的瓠的技术,即种瓠子10颗,在长到2尺多时,便用布和泥把这10颗捆在 一起,使其合为一茎,留下强茎,其余掐去,引蔓藤结瓠,初生的3个瓠去掉, 留第四、五、六三个就够了,再用马鞭打掉蔓心,不让它再向前生长,以免果实 结多了变小了。至于收麦种、禾种,汜胜之书则提出穗选法,即在禾麦成熟 之后,选择穗又大又强,或又高又大的为种。这是中国文献上关于穗选法的最早 记载。禾、黍防霜露法,即在打霜下露时节,天亮之前,用一根绳两人相向各执 一端,拉去禾黍上的霜露,以避免霜露危害。 汜胜之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区种法,又叫区田法,其 基本原理就是“深挖作区”,在区内集中使用人力物力,加强管理,合理密植, 保证充分供应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肥水条件,发挥作物最大的生产能力,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同时扩大耕地面积,把耕地扩展到不易开垦的山丘坡地。汜胜之书 先用一亩地为标准对区田法作了一般性的介绍,然后又根据作物的种类和土地的 肥瘠对区田作了具体的说明。区深和区间距离一般为一尺。但区深往往因作物而 异,从0.5尺到3尺不等,大致上植株大而蔓长根深,或是块根作物要求深,植株 较小的须根作物要求则相对浅些。区间距离则因土地而异,从0.9尺至3尺不等, 土地肥则小些,瘠则大些,与种植密度有一定的联系。溲种法即将兽骨骨汁、缲 蛹汁、蚕粪、兽粪、附子、水或雪汁,按一定比例,和成稠粥状,用以淘洗种子, 经过淘洗的种子看上去像麦饭粒,然后再播种。汜胜之认为,溲种可以防虫、抗 旱、施肥,保证丰收。实验表明溲种可以起到种肥的作用,以供应幼苗期根系生 长所急需的养分,促进根系发达,提高抗旱能力。 汜胜之致力于农业推广和农学研究,他写作的农书在汉朝就享有盛誉。东汉 经师,如郑玄在注经时,就一再引用汜胜之书。例如周礼地官草人 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汜胜之术也。”又礼记月令有孟春之月 “草木萌动”注:“农书曰:土长冒橛,陈根可拔,耕者急发。”孔颖达礼记 正义说:“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汜胜之书也。”所以唐贾公彦周礼疏说: “汉时农书有数家,汜胜为上。” 汜胜之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汉书艺文志所载的9家114篇, 除该书以外,其他都早已失传。今之所存先秦农学典籍只有被列入杂家的吕氏 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农学论文。 汜胜之书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对传统农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民要术直接引用前人的著述,以汜胜之书为最多。此外,该书所记载 的一些农业技术,也为后来的农书所继承和发展。如四民月令正月就继承 了此书中橛木测土壤定春耕的方法;又齐民要术不仅摘录了很多关于区种 法的文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家居市场前景及发展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家居行业可穿戴设备应用与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机器人行业机器人服务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医学工程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前景报告
- 商场冬季用电安全培训课件
- 商场全年安全培训方案课件
- 电梯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第九讲 全面依法治国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新媒体文案写作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细胞》PPT课件-完美版
- 托育园厨师安全工作责任书
- 《编程猫系列》第1课-Hello-编程猫(课件)
- GB 16899-2011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 非典型骨折课件
- 封闭区倒塌围墙修复施工方案
- 户口本翻译样本-Word范文-Word范文
- 企业融资计划书202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