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方向 物理中药 和 脏针针灸学是中国古代中医学者们自己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而且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奇特疗效,加上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所以,比“辨证论治”理论更显宝贵,更为世界人民所惊叹。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针灸学的现代研究,基本上都是局限于“经络实质的探索或研究”、“穴位解剖或临床应用的研究”“针刺的作用或机制研究”、等方面。所以,其成果,并不是很丰硕,甚至影响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确立针灸现代研究的新方向、新内容。我们从针刺发生作用的机制、脏针、经穴之临床研究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针灸发生治疗作用基本机理之现代化、中医化多维调节 我们知道人体各种代谢机能的调节只有三种,即:神经调节、细胞调节、体液(物质)调节。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任何药物的调节、治疗,其机理都离不开这三大途径,而药物的调节、治疗机理,关键是作为一种体液物质,通过参与对微观细胞功能代谢的调节、或细胞结构上的各种受体调节,而影响体液、神经、细胞三者的由物质到功能之整体变化,最终达到其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因此,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其作用机理都是这样的。但是,针灸的调节、治疗疾病的机理,通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它与药物作用的机理或途径刚好相反,针灸关键是作为一种宏观物理刺激,通过直接激活神经传导、或激活细胞内外离子及酶的调节功能,而影响局部或其他脏器、神经、细胞、物质对微循环(血)或大循环(阳)、内分泌(阴)或外分泌(液)、细胞免疫(卫)或增殖代谢(气)等机体不同功能的调节,最终达到其对病变局部脏腑和细胞的功能调整、物质调节、结构修复,起到祛除六淫、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之目的,并且形成了各个脏腑三个层面的神性、胞性、质性卫气液血阴阳,构成“三维、六层模式”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可见,药物与针灸治疗疾病的途径各不相同,且正好相反,一个(药物)是从微观到宏观,一个却是从宏观再到微观;一个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性物质而调节机体功能治疗脏腑疾病,一个(针灸)却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性神经和细胞之功能而调节物质治疗疾病。所以,如果二者相互配合应用,正好可达到优势互补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针灸不是药物,但通过对机体神经及细胞的调节,产生了微观物质,而取得了和药物相似的临床疗效。这样,我们就形成了现代中医学的针灸理论,实现了针灸理论的现代化、科学化、中医化。 传统中医针灸理论认为:“经气”是无形生命能量在人体14条经脉中的往复运行,而病痛是由于经气的阻滞和失衡所引发的。针灸要发挥作用,就要得“气”,那么“气”是什么呢?从上述分析中发现,其实“经气”就是神经之功能、细胞之功能、物质之功能、脏腑之功能的总称,也就是说,传统针灸发挥作用而得的“气”,至少有神气、胞气、质气三种,然后再通过调节机体及脏腑的卫气液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见,经气是客观存在的,只所以称“无形”,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之缘故。同时经气也有其产生的各种结构基础神经、细胞、物质、脏腑组织等,而不是单纯的或新生的某一结构。因为任何功能肯定是必须有“结构”做为基础的。所以,我们是无法、更不可能在体表用仪器检测到“经络、经气”的解剖结构。因为中医的许多名词概念,都是属于功能概括性的、或抽象性、哲学性的术语。这就是中医与西医名词概念思维之重大差异所在。二、针灸器具的现代化、微观化脏针通过对当前针灸治疗作用之基本机理的各种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神经调节和细胞调节是针灸产生疗效,发挥气血阴阳及六淫邪气调理作用之生理基础。如:针刺麻醉、针灸治感冒、抗休克,等等,应属于神经调节;针灸治疗外伤肿痛,应属于细胞调节。但现在的传统针灸部位是在人体肌表,所以主要以神经调节为主,我们可以称之为“体针”。依据针灸产生效应的两大调节之一的“细胞调节”作用,我们可以扩大针灸的应用范围,让针灸进入到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上,形成“脏针”,直接就能发挥脏腑自己的细胞调节作用,减少中间环节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当然要在CT或B超的引导下进行,故应当用更细小的特殊“针具”,对各个脏腑器官进行微观化、直接性的针灸刺激,就可以激活内部卫气液血阴阳性脏腑及细胞自身的调节功能脏(胞)气、达到对机体的功能调节、物质调节、结构调节,同时治疗疾病之目的,这显然比“体针”的经气调节疗效更好。尤其是各种慢性病、疑难病。如:胰腺引起的糖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从而为中医针灸学的微观化、现代化发展和研究,开创出一种新领域、新方向。当然,对“脏针”的现代研究也应当不同穴位的进针方法、部位、机制、功效、时长等方面,进行现代化、系统化、中医化的全面研究,从而完善现代中医“脏针”经穴的理、法、方、穴一体化的治疗理论体系。3、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现代化、药理化穴位药物目前对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大体上有以下3种观点:“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调节系统。“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研究者认为:血管、神经干、支,游离末梢三者与腧穴所在部位为主的感受器,共同组成针感的形态学基础。如,生理学家发现合谷穴下神经纤维分布特别密集。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发现,“人迎”穴实际上毗邻“颈动脉”,在该区进行针刺可产生非常明显的降压作用。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似乎能安抚脑部掌管痛觉的区域,并激活那些涉及休息和康复功能的脑部区域。多普勒超声技术显示,针灸能增强治疗部位的血液循环;红外热成像技术显示,针灸 能促使炎症消退。 大量研究发现,365个穴位对应着人体的神经束和肌肉束,几条经脉与人体主要的大动脉和神经分布相仿。可见古代中医经穴理论与现代解剖学之间存在相似或联系之处。不过现在最多最热的还是穴位和针刺机理的现代研究,同时也取得了许多成绩或重大进步。如:对刺血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 (1)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刺血疗法对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显的影响,耳穴刺血后可使急性感染儿童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中性下降。临床还发现,刺血治疗前后的血像变化呈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可使减低者回升。证实刺血的退热、消炎及止痛等功能是有某种客观基础的。 (2)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刺血改善了微循环障碍,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了血液循环,从而改进了组织缺氧状态,这与中医活血化瘀说颇为吻合。 (3)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而达到的。刺血对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肌电图也显示,刺血疗法可使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异常自发肌电减少或消失。 (4)对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不少实验证明,刺血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激发体内的防御机能。(5)消化功能的影响:刺血对胃肠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如挑刺四缝穴后,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原胃酸较高者稍下降,较低者均上升。同时,还可使肠内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高。 但在当前对穴位和针刺机理研究中,比较失败,争论较大的焦点依然是穴位特异性的存在与否。主要体现在 (1)、穴位不同刺激方式之特异性与否:对同一穴位刺激的不同时间、不同方式和不同针具,与针刺能否产生预定疗效,有无重大的联系。(2)、穴位定位和大小之特异性与否:有人认为,它不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正常情况下,气血正常运行,并不显示穴位的存在。只有在病态时,气血郁滞,才有穴位压痛等等表现。即:认为“穴位是动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这一论点的出现,为穴位研究又增加了难度和变数。当前穴位特异性的研究,有两个极端的认识;一种是全身无处不是穴,14条经脉各有络脉连,穴位遍布全身。另一种是经络之大小仅1毫米,离经几毫米就失去针刺的意义。在这两者之外,还有一种就是“相对特异性”的论点。即;体表有一些相对敏感点,给予同样的机械刺激,可以产生类似的治疗作用。 因此,我们要把研究和探讨某个穴位能否治疗某类疾病,或者某个穴位在何条经络上之特异性,作为经穴现代研究的重心。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重点研究以探讨穴位是否有特异性。1、 在特定病种的患者身上,找出有疗效的穴位,进行适宜刺激,客观记录患者症状的变化(改善,不变,恶化);2、 将刺激 穴位与非穴位的效果进行统计学对比,观察疗效是否有显著差别?还可对比较刺激疾病相关经上的穴位与无关经上的穴位,观察疗效是否有显著差别?3、 对所有穴位应进行微循环调节的观察与研究。4、 对这些穴位的研究重点应是对各种内分泌激素和因子的活性及数量之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5、 治疗这些疾病的穴位,可能就有调节机体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的作用。6、 探讨针灸的各种功效到底与不同穴位、不同穴数、不同肢体(左右)、不同配伍、不同手法、不同针具、不同时间、不同时长、不同人群等等有何关系或影响。 但要进行这些研究,就必须以上述针灸发挥治疗效应的四大现代机制(即神经、细胞、物质、脏腑)为指导,对各个穴位的实验数据和研究可以像研究药物的药理学一样,进行分系统、分脏腑、分阴阳(增强与抑制)的归类整理,进而认识经络的循行路线及穴位主治功能现代本质,实现穴位研究的“药理化”。再结合人体经络及穴位的功能及针灸所产生的三大主要作用;(经络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均可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出现病理变化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常常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就可以发现;第一,针灸的疏通经络,使瘀阻的经络通畅之调理气血作用,其本质上就是对微循环的调节。故通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拔罐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第二,针灸其治疗阴虚、阳虚;肝阳上亢、亡阴亡阳等阴阳失衡,出现的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四肢不温、面红目赤、突发晕厥(休克)等症状,在本质上也是通过神经机制调节了微循环或内分泌,而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常常选择神经丰富或敏感的部位进行选穴与针刺。第三,针灸的扶正祛邪作用,在本质上就是通过神经或细胞机制,提高了免疫活性,促进了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六淫病邪之目的。这样就能对传统经络穴位主治疾病内容的真伪及可靠程度加以检验。系统考察有多少“理论”和“经验”在传承过程中被污染了,而需要科学的清洁工作?有多少经络理论在传承过程中被丢失了,需要找回?还有多少必需的临床经验还一直处于空白,需要填补?从而就能实现穴位研究的“现代化”。 可见,经过这样现代化、药理化及细致性、比较性的全面研究,就能摆脱目前国外经穴研究之证明性方法及思想的束缚,走向现代中医经穴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之系统性方法及思想。就能很快认识并建立完整的现代中医针灸学理论体系,走出针灸理论研究的困境。所以,研究穴位临床主治功能的特异性,是纠正以往穴位解剖特异性错误研究之突破口。 四、经穴现代主治功能研究的中医化、中药化物理中药通过前面讲述的经穴研究的现代化、药理化,就能确立穴位特异性存在的具体内涵,总结各个穴位主治功效的范围、机制,再运用“西医中化”和“西药中化”的研究方法及理论,结合“三维、六层模式”的辨证论治方法,对所有经穴的现代主治功能再进行现代中医八纲、六淫、卫气液血阴阳和中药的性味、归经、七情等理论之分析性和抽象性研究,从而又实现了“穴位中化”之研究目的。这样既可以形成穴位效用及机理认识的现代中医学理、法、方、穴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又能防止把经络穴位的研究推向“西医化”道路的危险。让经穴研究既实现了现代化、又保证了中医化;既达到了微观化、又保持了宏观性。因为,西药我们可以把它的性能表达,像中药一样,进行西药中化,可以称之为中医的“化学中药”;那么,对穴位我们也可以把它的性能表达,也同中药一样,进行穴位中化,就可以看作“穴位中药”或“物理中药”。如:针刺合谷穴对人体机能有着广泛的调整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重刺激可使大脑皮层运动抑制,轻刺激可使之兴奋。 对免疫系统影响较大,可使细胞免疫趋于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玫瑰花环形成细胞、非活性玫瑰花和淋巴细胞转达化率。使正常人血清中球蛋白含量增加,病理情况下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抑制炎症灶白细胞游出。其抗炎、抗过敏、抗休克是针对不同机体状态实施调整作用的结果。当白细胞偏低或偏高时,针刺合谷对其有明显调节作用,并可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脾性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症状好转,血小板上升。对于疾病引起的血沉增高,针刺后随症状好转,血沉逐渐下降。 对消化系统有调整作用,可使胃蠕动波幅升高,胃蠕动增强,胃总酸度、游离酸度、胃蛋白酶偏低的患者恢复正常。重刺激可使食道癌患者的食道加宽,肿瘤部位上、下段蠕动明显增强,钡剂通过肿瘤所在狭窄处速度加快。 针刺合谷可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呼吸道阻力,缓解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水肿减轻,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起到平喘作用。 针刺合谷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液环循,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波幅明显降低;对血管舒缩功能亦有调节作用,轻刺激手法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具有较长时间的后作用,用重刺激手法可引起血管舒张反应,对血压的调整作用呈双向性,并可使高血压和早期脑动脉硬化病人的脑电图波型得到改善,重搏波好转,波幅增高,上升时间缩短,主峰变锐,说明针刺合谷能降低脑血管的紧张性,改善动脉弹力,增强血液供应,从而改善脑供血。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但卵磷酯无变化。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性腺功能、甲状腺机能、垂体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功能以及血糖的良性调整作用。 有实验表明,针刺合谷可使孕妇子宫收缩,从而起到催产作用,此作用主要与垂体后叶催产素的分泌有关。还可使缺乳妇女血中泌乳素增加。 针刺合谷穴还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机理主要是抑制对侧皮层第二体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