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提纲散文中的议论文10篇(共用两个课时)一、议论文的新闻记者和写作议论文的三要素:1、 论点:所阐发的思想观点。应注意辨别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2、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据可分为两类,即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3、 论证:就是用种种方法证明论点的过程。(1)论证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立论是以充分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观点正确的议论形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证明别人观点错误的议论形式。(2)概括来说,基本的论证方法有:A、归纳法。就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最常见的是例证法。B、演绎法。就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最常见的是三段论。C、比较法。就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一般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D、驳论的着眼点有三种选择,即反驳论点(直接证明对方论点的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见的;反驳论据(揭示对方得出论点的论据的错误,间接否认对方论点);反驳论证(就是揭示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二、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2、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三、10篇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1、寡人之于国也(1)作者简介(2)本文具体阐述孟子的王道思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倡导仁政,反对霸道,消除战乱,发展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安居乐业),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3)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梁惠王认为自己尽心了,问为何民不加多?接着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并无本质区别,从而揭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正面阐述如何使“民加多”的主张。(4)本文说理具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5)文章中使用形象比喻、排比、善用类比法说理。如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了梁惠王的做法与邻国没什么区别,也抨击了他诩有功的矜态。2、秋水(1)作者简介(2)文章的主旨是:宇宙无限,而人认识有限。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3)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展开,独具特色。(4)本篇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作用。例如文章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就以具体景物的对比,隐喻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5)文中第二段在阐述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时,用一系列比喻;在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时,连用了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三个比喻。庄子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奥的哲学道理,而他反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沉思。最终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鲜明透彻。(6)本文运用了三段论、例证法、类比法等诸多方法。如先说明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而孔子、孟子也是人,因此按照三段论孔孟之道也是有限的了;另外在第三段中,阐述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时,庄子举出“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事物,这就是例证法;同时又列举“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等又是类比法了。(7)大量排比句和反诘句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3、五代史伶官传序(1)作者简介(2)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盛事、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3)在写法上的欲抑而先扬。先赞庄宗成功进意气之壮,再汉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的结论,显得更加令人信服。(4)事实论据比较典型。(5)作者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精辟透彻、发人深省的具体论断。4、论毅力(1)作者简介(2)本文论述毅力对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并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3)全文从人生必遇顺逆两境、顺逆两境可以互相转化、贵在坚持三方面进行论证,自始至终采用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彼与我等多个方面比照阐发毅力的重要性。(4)采用层递修辞手法,以志力薄弱者、其次弱者、稍强者、至强之人的层递对比和驾舟一日而返、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和终不返的比较来强调中心论点;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如“为山”、“平地”、“掘井”为例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5)作者眼界宏阔,思路活跃,文章论证周密,结构严谨。5、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作者简介(2)演说中所阐发的“三事”。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做官致富,其中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礼义观念。(3)演说主要采用对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文中强调的几件事,都在匡正时弊的目的。(4)文章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5)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与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6、容忍与自由(1)作者简介(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3)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阐发道理。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说明“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的例子说明“绝对之是”是错误的态度。(4)文章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谈起,坦城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5)文章的文笔和态度,体现出胡适的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被誉为“大家风范”。7、咬文嚼字(1)作者简介(2)这是一篇文艺专论,论述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3)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4)在阐述论点时,本文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往往先说结论,再广征博引,列举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大量实例,凿凿有据,且更有说服力。(5)作者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文艺现象,探及事物的内因和本原,使文章显得有一定的理论深度。8、吃饭(1)作者简介(2)本文中心论点:揭示、嘲讽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名实错离、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同时阐发了作者“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3)“吃饭”“吃菜”指出生活中名实错位现象;结婚爱财不爱人,则是嘲弄政客心口不一。(4)文章主要采用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都是通过相似性联想展开的。(5)两大艺术特色:一是巧设陌生化的比喻。如“吃饭有时很像结婚”、“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等比喻;二是广征博引从柏拉图到孔子,从政治到经济,从音乐到烹调,从人情世态到人生观,作者似乎信手拈来,但处处涉笔成趣。9、我的世界观(1)作者简介(2)这篇演讲词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感情”。(3)他的人生基本理念是“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他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他的“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决不想念有万能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4)这篇演讲辞的主要特色: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10、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1)作者简介(2)本文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是一篇既严谨又通俗的说理文章。(3)作者认为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产生愚蠢见识的主要原因。(4)“科学的认知态度”和“听取不同意见”是避免愚蠢见识的基本方法。而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方法是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的基本理念。(5)本文逻辑层次清晰,行文要言不烦,论述周密严谨。从头至尾彩较为罕见的第二人称“你”,又引入“我”的生活经验的论述,形成了“你”“我”之间面对谈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贴切的效果。(6)本文大量运用了以“如果”开头的句式,还有“也许”“说不定”“设想一下”等表意委婉的虚拟语,体现了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的态度,这也正是对自己文章观点的身体力行的表现。散文中的记叙文17篇(共用三个课时)一、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记叙文是指叙事、写人、记游、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以叙述为主,但往往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表述出来。叙述的主要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几种。A、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与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B、倒叙:就是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环节,提到文章前面不定期写,然后再追叙在这以前发生的事情。C、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暂停一下,插入另一段事,然后再把原叙述继续下去。D、平叙:也叫分叙,是指在一篇文章中,分头记叙两件事多件同时发生的事情。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按对象划分,描写大体可归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类。A、人物描写方法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五个方面。肖像描写是指具体描绘人物的外形容貌、表情、服饰、姿态等。语言描写是指具体描写人物的对话、独白、潜台词等。行为描写是指具体描写人物的行为和举止。心理描写是指具体描写人物的感受、联想、想象、领悟、看法等各种心理活动。细节则是指人物肖像、举止、言语中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和典型意义的生动具体环节。B、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个方面。写人记事散文中的环境描写,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有全面铺开,因而特别什得注意的是人、事、物交织在一声场面描写。3、抒情和议论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抒情和议论是它的辅助成分,一般不可喧宾夺主。A、五种抒情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三是借景抒情;四是叙事中抒情;五是在议论中抒情。B、两种议论方式:一是边记叙边议论,称作夹叙夹议;二是在叙述结束后的议论称为叙后评议。二、记叙文总体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2、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4、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5、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6、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7、辨识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诘、层递等修辞手法。三、17篇记叙文的具体考试内容:1、冯谖客孟尝君(1)文学常识(2)本文记叙了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瓜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局面。(2)冯谖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3)人物之间的互为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起先通过冯前进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就是根据这造好的“三窟”,使得孟尝君长保荣华富贵。(4)为孟尝君营造“三窟”是冯谖对孟尝君“士为知己死”信念的表现,也是冯谖目光远大的深刻体现,冯谖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为孟尝君凿成“第一窟”,然后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来抬高孟尝君,为孟尝君凿成“第二窟”,最后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为孟尝君凿成“第三窟”。2、垓下之围(1)作者简介(2)垓下之围部分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作盖棺论定时,即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2)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四面楚歌中的霸王别姬、东城快战、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4)本文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善于把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例如,文中“天之亡我”在项羽口中先后三次重复出现,充分表现出项羽“身互东城,尚不觉悟”;“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展现出项羽的英武气势;最后自刎前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则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既鲜明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又显得情致丰赡,艺术效果十分显著。(5)史记语言生动,影响深远。短短的垓下之围中就留下了“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羞见江东父老”等含义丰富的成语。3、张中丞传后叙(1)作者简介(2)本文所记述的事情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3)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 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4)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首先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都是文中精彩的片断。其次,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的嫉恶如仇、忠贞刚烈,一经互相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插劣行径,又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正因为如此,本文几具英雄人物显得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跃然纸上。(5)韩愈行文气势充沛,充满激情。(6)本文是一篇“后叙”。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觉得不所缺撼,为补李翰所作张巡传之缺撼,对有关材料进行的补充。“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致在书后,所以本文叫作“后叙”。4、种树郭橐驼传(1)作者简介(2)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囊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3)这篇文章在说理时总体上采用了类比方法: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国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用种树要“其置也若养”类比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4)文章阐述种树的道理,采用了对比手法。(5)文章具有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6)文章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点明本段的中心“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第二层谈自己“植木之性”、“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第三层写“他植者”种树两种错误态度,略写了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1)作者简介(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令能够成功推行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二是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叔作为突破口;三是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四是靠耐心说服,不强制推行。(3)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方法。首先赵武灵王“使人请之”时说的一段话已经打下伏笔,后来“王自往请之”,亲自登门做说服工作,分析了赵国当时的现实情况,然后又结合赵国历史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高;微社稷之神灵,则高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最后说明缘由:“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这样赵武灵王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并且指事实、讲历史、摆道理,最终说服了公子成。(4)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文化意义: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6、前赤壁赋(1)作者简介(2)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文章以作者感情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箫声鸣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解脱。(4)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就本文来说,“客”指政治失意的苦闷,“主”指乐观旷达的情怀。)(5)作者力求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的融会统一。借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哲理,宣泄适意自然的审美化人考哲学,极富理趣之美。(6)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赋,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7、先妣事略(1)作者简介(2)本文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3)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4)这篇文章叙事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字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二是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二是少见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叙事,便字里行间流动极其悲痛的心情。8、马伶传(1)作者简介(2)本文作者侯方域是明末复社成员,对当时的阉党深为痛恨,他写作本文,意图在于借此讽刺朝中权奸。因为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有力地揭示出了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着重记叙了马伶和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马伶先大败后大胜。文中马伶的成功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4)文章详略有度,剪裁得体。作者采用倒叙方式,将第二次较量移至马伶到京师学艺之前叙述,使两次较量的胜负结果显示出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控究原委。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采用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这大败与大胜的反照中凸现出来。9、西湖七月半(1)作者简介(2)本文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以简练的文笔,重现了当时的西湖景色和世风民情。并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刻来,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3)本文写作颇有特色。语言生动传神是本文特点之一,笔调诙谐是本文的第二个特点,本文作者还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10、秋夜(1)作者简介(2)文章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3)运用象征手法抒情,是本文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如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其中,天空的形象可以看成是人间生灵与美好事物的虐杀者,显然是黑暗暴虐势力的象征,它冷漠、凶险而狡黠,又色厉内荏,作者对 态度既憎恨又蔑视;小粉红花在秋夜的寒气中瑟缩地做梦,它是作为遭受蹂躏却还抱有希望的弱者的象征,对于这样一个形象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枣树是作篇的主要形象,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正是抒情主人公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文章最后的小青虫的形象,小得可爱、可怜,却为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精神上与枣树暗相呼应。文章以对小青虫的“敬奠”作结,含义深长。(4)秋夜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境营造。作者用冷隽峭拔的语言,着力渲染萧瑟森然,幽远清寂的秋夜氛围。在这冷寂深邃的意境中,既蕴藉又强烈地表达了一个既彷徨又执著的孤独的求索者的心绪。(5)作品开头关于两棵枣树的重复修辞手法的独到运用,是为了表明枣树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明作者在各种景物中突出枣树的形象,意在对后面关于枣树的描写进行铺垫。另外枣树的苍劲挺拔,无情无畏的刺向夜空,不“制他的死命”决不罢休的坚韧的战斗精神,也正是作者自身人格、精神的诗意写照。11、香市(1)作者简介(2)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入其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是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3)基本表现方法是采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表现了香市昔盛今衰,其中包括场面、气氛等对比,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第二部分描述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通过今与昔、冷落与热闹的对比来表现主旨。(4)文中写昔日香市热闹情景采用了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然后依次写庙前、庙内和声音,层次十分清楚。(5)描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时采用反衬手法,重点写了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他们的技艺经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是看的人很少,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完全不可同是而语,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6)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及其对市镇的影响,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从中折射出当时农村经济的凋敝,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中心。12、爱尔克的灯光(1)作者简介(2)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3)作者对姐姐悲剧的回忆,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4)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分别是:其一,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象征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其二,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其三,“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边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5)文中的“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依次闪现,表示作者的思绪和感情逐层推进,标志文章思想内容不断深化,由最初看到旧家庭、旧礼教败落,然后到揭露和抨击它的罪恶,最后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发展脉络。(6)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充满动人力量。13、纪念傅雷(1)作者简介(2)本文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觉悟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3)文章以“怒”为行文线索,以傅雷的三次“怒”,其中,前两次“怒”都是为第三次“怒”(文革期间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作铺垫,突出其刚直性格。(4)文章运用了叙后评议的方法,在叙述边远傅雷的“三怒”之后,觉悟地评议说:傅雷的“怒”是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并且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画龙点睛,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用意。以时间顺序进行记叙,叙后评议点出对傅雷高尚品德的敬意,并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5)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但饱含深情,有时还显出机趣和幽默。14、哭小弟(1)作者简介(2)这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3)本文的叙述线索是“哭”,围绕着小弟的病逝,作者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融一体,分成块状,交错展现。(4)文章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如“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敢于用冷水洗耳恭听脸,寥寥几笔就显现出他活泼、可爱而憨实的性格。 文章中,作者还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写了小弟周围同志对他逝世的悲哀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小弟的信。(5)通过“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止他一个呵!”这一句,作者由哭小弟延展为哭蒋筑英、罗健夫等像小弟这样“迟开而早谢”的一代知识分子,并希望他们的命运有所改变,不再是英年早逝,而是健康长寿,能够为社会多作出贡献。(6)本文采用多方面材料交叉垒积的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15、都江堰(1)作者简介(2)这篇游记重在阐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从政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充满现代人文理念。(3)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4)本文立足于现代,对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和思辨色彩。(5)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更突出都江堰的伟大,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6)作者在描绘都江堰水流部分的层次是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最后表现出水被驯服,体现了“壮丽的驯顺”的深刻寓意,引发人对之深思。(6)文章语言洗练。16、我与地坛(1)作者简介(2)这是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展现了母爱深挚。(3)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我”残废后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环境中对人生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对儿子的爱,寄寓着对母亲的无限思念;第三部分以种种事物类比四季,象征“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为的种种感受。(4)作者通过三种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第一种方式是无声的行动描写,作者通过写母亲的无声的行动,体现了她对儿子的深切理解,也表现了她内心关心儿子压抑着的焦虑;第二种方式是借“我”之口进行直接描写,表现了虽然儿子遭遇不幸,但是母亲比儿子还痛苦,从中折射出母爱的深度;第三种方式是侧面烘托,从侧面烘托出母爱的动人力量。(5)文章中,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在常人眼里看来,地坛和母爱似乎毫不相干,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地坛和母爱却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活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另外文中所叙述的地坛“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就是作者艰难坎坷的人考道路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地坛中“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子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是作者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6)文章熔叙事、写景、记人和抒情、象征、寄托于一体,处处给人以浑然浓郁而又精湛独到之感。作者文笔从容、语言优美,善用比喻、比拟、排比句式和类比手法写景状物,并将排比、类比和象征结合起来,使物象层出,寓意含蓄,韵味深长。17、蚂蚁大战(1)作者简介(2)本文表面上写蚂蚁大战,但是在蚂蚁大战的描写中,作者由蚂蚁大战联想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不时插入关于人类战争的历史事件,这就构成了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的类比,从而使蚂蚁大战成为人类战争的象征,得出“你越深究下去,越觉得它们与人并无两样”的结论。(3)运用了场面描写方法。在场面描写中,作者又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着重描写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从而让人透过典型细部而通览全局,这是处理复杂场面的有效途径。(4)用写人的口吻来写蚂蚁,赋予蚂蚁以人的行为、举止、神态和心理,从而使蚂蚁的形象十分鲜明生动。诗歌18首(共用三个课时)一、诗歌基础知识:诗歌是一种表现人的内在情志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样式。诗歌分为:1、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A、楚辞: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B、汉乐府:两汉乐府民歌风格活泼自然。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的琵琶行。C、汉乐府旧题:汉你府诗的题目,是相对新乐府新题而言。2、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A、律诗: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B、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C、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慢词:字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二、诗歌抒情方法:1、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A、直接抒情一般称为直抒胸臆,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领悟。B、间接抒情亦可称为意象表现,凡是将情、志、意、理渗透和含蕴在景、物、人、事之中,让读者感而悟之,思而得之。是诗歌主要表情达意的途径。2、常见的意象表现方法A、借景抒情,有四种表现方法:自然天成,即景物的形态是自然的、质朴的;融情入景,即景物虽加工却保持原态,情感溶解、渗透在景物之中;移情于景,即由于主观感情介入,景物改变了本来形态、特征;因情造景,即因表达情感需要而虚拟、生造、幻化出来的景物。B、借事抒情:诗歌中凡描述社会人事的地方,都是借事抒情。C、借举止抒情:特定情景中的表情和举止。D、借比喻抒情:以此物比喻彼物,往往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鲜明生动的艺术感受。E、借象征抒情:通过某一特定形象,隐喻、暗示具有相似特征(神似)的某类事物、情感、观念的表达方法。F、借典故抒情:可分为事典和言典,指借古人古事来隐喻今人今事今意,抒情言志,表明心迹。三、诗歌总体考核要求:1、理解作品的情感内容。2、认知作品所运用的抒情方法。3、结合典型诗句,辨识借景抒情中的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4、辨识作品中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表现作用。四、18首诗歌的具体考试内容:1、蒹葭(1)文学知识(2)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历来备受赞赏。(3)以“在水一方”为中心意象。(4)蒹葭的两个主题。一般认为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是此诗中的“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也表现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也能从蒹葭朦胧的意境中得到体现。(5)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虽然诗中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6)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称赞这首诗“最得风人深致”。“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格;从思想上说,指境界深远,意在言外。2、湘夫人(1)作者简介(2)湘夫人是写湘君相约湘夫人但最终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3)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是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隆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第二节是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是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是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群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4)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具体有:直接抒情:借举止抒情;融情入景;因情造景。(5)诗中名句。“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3、陌上桑(1)文学知识(2)这首民歌将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融为一体,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了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3)诗分三段。第一段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示罗敷的美貌;第二段展示她不畏强暴的坚贞品德;第三段借“夸夫”展现她的聪明机智。(4)“夸夫”情节是罗敷坚贞、聪明性格的最好体现。“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罗敷凭借机智想象,并用高超的口才编造出来的。面对太守的淫威,身单力薄的罗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症下药,以官压官,编造出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这个居心叵测的太守。这段“夸夫”情节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喜剧色彩。4、饮酒(1)作者简介(2)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主要描摹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陶醉自然的生活情趣,乃至于步入“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3)全诗以“心远”为纲领,首四句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忘我”心态;末二句写“忘言”。(4)陶渊明所谓“真意”就是指人生的真谛,也就是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的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即在物我两忘,返璞归真,隐居田园中所体味到的乐趣。(5)陶渊明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他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映,正是有了这样一种适意自然的心态,所以作者才会“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与其说作者情真、质朴、简洁、含蓄的诗歌风格,营造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意境,还不如说正是因为作者有适意自然的心态,才会造就其优美的田园诗风格,这种适意自然心态,正是他形成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根本的原因。5、行路难(其一)(1)作者简介(2)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痉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被迫离开长安,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但却无可奈何。另一方面,诗人始终怀有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执著追求,对自己的才能充分自信,这又使他对前途充满信心。这首诗反映出当时诗人遭受诋毁,心理上的抑郁不平,也表现出他执著自信、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3)本诗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金樽清酒斗十千”到“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层是写实,主要写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迷茫;第二层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到“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层是写虚,借“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借吕尚、伊尹梦的典故,梦想自己也为统治者信任重用;第三层从“行路难”到“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层写作者又回到现实,认识到现实行路难之后,依旧执著的追求积极向上。(4)本诗所用的抒情方法:借举止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6、秋兴八首(其一)(1)作者简介(2)此诗创作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便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诗人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3)“悲秋”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这首诗中的“悲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悲自然之秋,当时秋天来临,枫树林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伤残凋零,巫山巫峡呈现出萧瑟阴森的景象,因此诗人感到悲伤;悲国运之秋。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诗人回归故园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加上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因而作者在这秋日来临之时,颇为国家的前途感到悲痛;悲人生遭际之秋。诗人因为战乱,长期客居他乡,颇受颠沛流离之苦,但却不能东归故园,因此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发了思念故乡却不能归的悲哀之情。(4)全诗绘景抒情联系密洽,浑然一体。首联融情入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巫峡景象,象征国运黯淡和心情沉闷;颈联移情于景,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尾联以景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5)颈联两句,语意双关。其中“开”字,既有花开之义,又指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字就船而言,是系岸不发,就心而言,是牵系不忘。正是因为双关意义的运用,这两句诗于平易中更显得新奇感人。7、长恨歌(1)作者简介(2)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铺叙了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3)本诗情节曲折生动,既源于事情本身的离奇,也出自诗人的精心构撰。增强了故事悲剧气氛,深化了“长恨”主题。(4)整体构思注重心理描写和浪漫色彩,塑造了李、杨忠贞不渝的形象。(5)此诗叙事详略得当,情致缠绵细腻,章法上下贯通,语言自然流畅。抒情手法多样,如借比喻抒情、借举止抒情,融情入景、移情于景。(6)第四段,当贵妃“闻道汉家天子使”后,内心经历了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如“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就表现了她震惊的心理,“揽衣推枕起徘徊”更是表现了她的惊喜、激动、惶惑的感情,“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体现了她的急切的心理,“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表现了她的悲楚和委屈,“含情凝睇谢君王”说明了她内心中的感激。8、早雁(1)作者简介(2)本诗作于回纥进犯唐王朝北方边境之时,表达了诗人对边地人怕关切与同情。(3)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来比光百姓的流离;颔联以失群孤雁飞过长安时的凄凉,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适度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的叮嘱大雁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4)诗中以汉武帝建的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长门宫指代宫廷。隐含对君王腐败堕落的斥责,也包含着对朝廷无能的愤慨。9、虞美人(1)作者简介(2)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写于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在这之中既有对失去的故土、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流露了对故国河山不加掩饰的思念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意境深远,感情真切。(3)“春花秋月何时了”表面上写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什么时候才了结,实质上哀叹亡国这痛何时了结。(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深意。“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面上写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那儿,只是自己原本红润的脸色已经变得憔悴不堪,实际上是暗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易主的感慨与伤痛!(5)以“一江春水”来喻愁,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另外绵绵不绝的江水也写出了胸中忧愁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给人深远之意境。10、八声甘州(1)作者简介(2)这是柳永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倾吐了词人萍踪漂泊的苦衷,表现其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内心矛盾。(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了登高所见之景。第一句话总写清秋江天的寂寥,接着又写霜风、关河、残照的景色,进行气氛渲染,然后又以“红衰翠减”的景物,展现出一片萧瑟,最后一句长江水无语东流,表面上是写长江之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实际上其中暗含游子的忧伤,是作者在感叹青春不再、人生易逝,在这“无语”景色描9+写中,表现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叹。下片主要是借事抒情。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临远思归”之情。首先写“不忍”之举,直接抒发了在外羁旅之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接着作者又转换角度,想象自己在思念佳人之时,佳人也凝望盼望自己归来,将由己之思彼,转化为彼之思己,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婉曲的抒情笔法,更曲折深入地表现了游艺机子远游、归乡不得的凄苦心情。本词上片是借景抒情,下片是借事抒情,词中的“登高临远”是关合上下片的词句。(4)本词上下片中,词中的“登高临远”是关合上下片的词句。11、鹧鸪天(1)作者简介(2)本词是贺铸悼念亡妻的悼亡词。(3)艺术构思最突出之处: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旧栖新垅两依依”一句,有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4)将赋、比、兴三者参酌运用。“重过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是借事抒情。“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是借比喻抒情,用“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比喻自己丧偶。“原上草,露初希”是借景物抒情。借草上易干的露水,喻人生短促。“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是借举止抒情。(5)词中两次用反诘句如奇峰突兀而起,把情感推向高潮,动人心弦。12、声声慢(1)作者简介(2)当时国破家亡,丈夫新丧,作者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十分凄凉。这首词就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3)开头十四个字统领全词,两个呼告句表达了词人哀愁的情绪。通过五个层次的残秋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以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4)语言上:一是运用叠字;词的开头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下片又有“点点滴滴”两组叠字,深刻表现了作者愁苦的心情,而这么多组叠字在同一首词中出现,这在词作中是极为罕见的,表现了作者富于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大量宋代口语入词,如“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使得此词朴素自然、清新真切。13、摸鱼儿(1)作者简介(2)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危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3)全词以比兴象征手法抒写情怀。上片所写之“春归去“表面上是写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实则是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下片借典故抒情,暗示华年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全词抒情委婉沉郁。(4)本篇在总体上具有象征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电商绿色物流行业物流仓储绿色化改造案例分析报告
- 工程法规考试复习攻略及重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食物处理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技术鉴定与电池回收设备技术创新报告
- 轻松掌握水利水电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 商铺委托出售协议书
- 合同甲方保密协议书
- 合伙创业股权协议书
- 商会授权运营协议书
- 劳务风险承包协议书
- 瑞幸加盟合同协议
- 墩柱及系梁专项施工方案
-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信息模型(BIM)期末复习题
- GB 5009.5-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 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 DB23T 3711-2024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 透水砖项目施工合同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真题答案解析
- 团课考试试题及答案
-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大单元教学之整体规划】【知识精研精讲】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大单元教学(统编版2024)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 基于PLC的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