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组启动前的准备.doc_第1页
机组启动前的准备.doc_第2页
机组启动前的准备.doc_第3页
机组启动前的准备.doc_第4页
机组启动前的准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机组启动前的目 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文件13设备验收、试转及校验通则13.1设备检修验收、试转13.2阀门的校验24系统投运通则24.1系统投运注意事项24.2管道系统操作注意事项35热力系统投运35.1凝汽器真空系统加水捉漏35.2循环水系统充压35.3工业水系统投运35.4开冷水系统投运45.5闭冷水系统投运45.6压缩空气系统投运45.7CO2灭火系统投运45.8天然气系统投运45.9润滑油系统投运55.10密封油系统投运55.11盘车投运55.12EH油系统投运75.13凝结水系统投运75.14给水系统投运75.15锅炉水压试验85.16备汽系统投运95.17抽真空及轴封系统投运95.18凝汽器凝水除氧加热116发电机及厂用电系统投运116.1发电机部分116.2厂用电系统116.3LCI系统126.4EX2100励磁系统12前言Q/WFD-104-4-1-20101、2号机组集控运行规程分为八个部分: 第1部分:机组概述及设备规范;第2部分:机组启动前的准备;第3部分:机组启动;第4部分:正常运行及维护;第5部分:机组停用及保养;第6部分:事故处理;第7部分:辅助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第8部分: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本标准为1、2号机组集控运行规程的第2部分。本标准在Q/WFD-1-07.05-20071、2号机组运行规程 第二篇:机组启动前的准备的基础上,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了修订,与Q/WFD-1-07.05-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5.11.3.2 a.将盘车就地方式选择手柄放“STANDBY”位置,MK画面上盘车控制方式放“Auto Mode”。c.d.内容修改为c.在MK盘车画面上点击“START”按钮,盘车啮合电机启动,盘车啮合后,盘车电机启动,确认转子转速在4rpm。5.11.3.4 c.在MK画面上点击“START”按钮,确认盘车啮合电机启动,盘车自动啮合,然后在盘车就地控制柜将方式选择手柄旋转到“JOG”位置,拉出固定,按住“PUSH TO JOG”按钮,盘车带动转子转动至需要位置,松开“PUSH TO JOG”按钮,转子停止转动。5.11.5若机组在没有冷却之前需短时停用盘车,应不大于10分钟。机组每次挂闸后盘车将自动投用24小时,之后才能在MK VI盘车画面上停用盘车。机组每次挂闸后盘车将自动投用24小时,之后才能在MK VI盘车画面上停用盘车。5.13.2.3确认凝结水再循环门投自动,设定值为200t/h。3.13.2.4在DCS上顺控启动一台凝泵,注意启动电流应正常,确认泵出口压力不低于1.7MPa,流量不大于525t/h。4.3.3检查LCI冷却系统正常,冷却水电阻率正常(大于2M*cm)。本标准由厂标准化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技术标准专委会归口。本标准由运行部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晨明 童祥本标准审核:本标准审定: 本标准批准: 本标准由技术标准专委会负责解释。本标准于2007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含修改单)为:Q/WFD-1-07.05-2007。精品文档1、2号机组集控运行规程第2部分:机组启动前的准备1 范围本规程阐述了1、2号机组启动前的准备。本规程适用于1、2机组运行人员,适用于运行部主任、副主任、燃机专工(专工助理)及有关专业人员,还适用于值长(副值长)、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和有关管理人员。2 规范性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80)电计字第26号 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试行)国电发2002138号 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电安生1994227号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部分)DL 408-91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华生2003620文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试行)DL612-1996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647-2004 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校验规程部颁 发电机运行规程,前电力部(79)电生字第53号文的通知制造商产品说明书和运行说明书结合现场实际和运行校验经验3 设备验收、试转及校验通则3.1 设备检修验收、试转3.1.1 设备检修后,凡有变动的,应有设备异动报告。3.1.2 运行人员必须会同检修人员共同对检修后设备进行验收。在验收时,应按要求对验收设备进行详细检查。3.1.3 在验收中若发现问题或设备存在缺陷,除不能给予复役外,还应督促检修人员及时予以消除,并重新履行设备复役验收手续。3.1.4 验收、试转时应详细了解设备检修及异动情况、试转要求及试转范围,并实地检查检修工作结束,检修人员退出、工具取出,设备和管道各部件及保温完好、孔门关好,转动部分防护罩及电气设施完好。为检修工作而设置的临时设施已拆除,设备已装复,现场整齐、清洁,各通道畅通无阻,栏杆完整,就地照明正常,并有可靠的事故照明。保温齐全,各支吊架完整牢固。3.1.5 各膨胀器指示正常、刻度清晰,无影响设备膨胀的杂物、设施存在。3.1.6 管道、阀门连接良好。阀门开关灵活,手轮完整,铭牌齐全,标志清楚,编号正确。各人孔门、检查门开关灵活,关闭后的严密性良好。3.1.7 操作员站及远控操作盘上的仪表装置、键盘、CRT、硬手操按钮、操作面板等设备完整,铭牌配置齐全。报警信号声、光良好。3.1.8 设备试转应得到值长设备试转的通知。3.1.9 确认有关系统已复役可用,开启表计及变送器一次门,检查各仪表完整齐全。3.1.10 检查设备启停操作开关在“停用”位置,各联锁开关均在“出系”位置后。联系热工并确认送上设备的控制电源、表计电源、信号电源。3.1.11 检查电动机电源接线完好,电动机停用期超过15天,经电气测量绝缘合格方可送电,有电动机加热器的在送电同时应送上加热器电源,检修后启动,应检查电动机转向正确。3.1.12 在主要仪表及保护失灵、CRT不正常、脚手架未拆,现场未清理等影响安全时,不得进行试转操作。3.1.13 准备好试转时所需的工具、仪表(如转速表、测温仪、振动表、听棒、阀门扳手等)。3.1.14 辅机试转前应满足辅机启动条件,凡能盘动转子的辅机,应盘动靠背轮若干圈,确定转子转动灵活,轴承油位正常或有足够润滑油,油质良好,冷却水门和密封水门开启正常。泵浦启动前应放尽空气。3.1.15 电动门、气动门应先校验高、低限位及动作良好,阀门校验应对系统及设备运行无影响。3.1.16 检修后的设备试转,应有检修负责人在场,操作应得检修负责人同意,6kV辅机试转,单元长应到试转现场。3.1.17 设备试转启、停状态,在CRT画面上应反映正确。3.1.18 检修后的各项试验及试验的具体情况,应记录在交接班簿上。3.2 阀门的校验3.2.1 电动门、气动门及调整门的校验注意事项:3.2.1.1 阀门电动机检修后以及阀门解体后,均需对阀门进行校验。阀门校验应在有关系统投运前进行,已投入运行的阀门、承受压力的阀门以及停役系统所属的隔绝阀门不可进行校验工作,如要进行,必须确定对运行系统无影响。3.2.1.2 电动门、气动门、调整门校验前,应确定电动门、气动门电源和控制气源已正常。3.2.1.3 近、遥控校验阀门有近控的应先校验近控,近控校验合格后再校验遥控。3.2.1.4 近、遥控校验应有专人就地检查阀门切换把手所在位置(手动或电动)正确、阀门动作正确以及CRT画面上反映正确。 3.2.1.5 检修后的阀门校验前应手操几圈,检查机械部分转动灵活,检查并确证阀门开度不在“开”或“关”的极限外位置。各阀门还应检查开关方向正确。3.2.1.6 基地式调节器应会同热工检查设定值,手动/自动切换正常,定值正确。3.2.1.7 未解体检修过的阀门可只校验近、遥控操作时高、低限动作正确及测量全行程时间,不测手操关紧圈数。3.2.1.8 检查电动机无磨擦和异常声音,各连杆和销子牢固可靠,无松脱及弯曲现象。阀门校验结束,阀门状态应放置所需位置。有联锁的阀门,还应将联锁开关放置“入系”位置。3.2.2 电动门的校验方法3.2.2.1 遥控校验电动门时,应将阀门切换把手切至远方或电动位置;近控校验电动门时,将阀门切换把手切至就地或手动位置。3.2.2.2 揿“开”按钮,校验高限开关动作应正常,动作开度应在100%左右。3.2.2.3 揿“关”按钮,校验低限开关动作应正常,动作开度在0度左右。电动门关闭后,手操手轮关闭阀门,圈数应符合标准(校验合格后手操关闭圈数仍需开出,以防电动开不出)。3.2.2.4 用秒表分别测取从高限到低限以及低限到高限的全行程时间,并与上次校验比较,在高、低限位置未变时,全行程时间误差应5%。3.2.2.5 检查CRT画面上,阀门位置显示与实际相符。3.2.2.6 三位制电动门还应进行“停”按钮校验,以确认“停”按钮工作正常,对调整门要校验制动性能良好。4 系统投运通则4.1 系统投运注意事项4.1.1 系统的投运操作,必须在系统检修复役(或有试转单)、系统管路畅通、系统所属辅机至少有一台符合投运条件,系统所属阀门均已校验完毕、系统设备电源送上且系统仪表、保护均投入运行后进行。4.1.2 系统投运应按系统投运检查卡检查,并得到单元长通知后进行。4.1.3 系统投运若与相邻机组有关,应与相关的岗位值班员取得联系,并得其同意投运的回应。系统投运后,也应及时向其联系。4.1.4 在系统投运时或系统投运后可进行辅机的在线联锁校验。4.1.5 系统投运后,应及时对系统和运转设备进行全面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系统投运正常。 4.1.6 系统投运后,值班员应及时将系统投运情况向单元长汇报。4.2 管道系统操作注意事项4.2.1 较大容积的管道投入运行前,应先进行充压,排尽系统内的空气。操作中应注意控制充压速度,防止管道冲击现象发生。4.2.2 蒸汽管道投运前应充分暖管,排尽积水,防止水冲击。4.2.3 负压部分管道投运前要注意对机组的真空无影响。4.2.4 易燃气体管道投入前要进行气体置换。5 热力系统投运5.1 凝汽器真空系统加水捉漏5.1.1 有关管道临时支吊架已加装。5.1.2 真空系统加水捉漏检查卡已检查正常。5.1.3 真空系统加水捉漏工作,须征得值长同意后方可进行。5.1.4 联系化学,对凝箱加水至6.5m左右。5.1.5 启动凝补泵向凝汽器加水。若加水过程中凝箱水位较低,应联系化水对凝箱进行补水。5.1.6 待凝汽器水位加至所需高度后,停用凝补泵。 5.1.7 检查真空系统及凝汽器钢管泄漏情况。5.1.8 捉漏结束后的工作:5.1.8.1 开启凝汽器汽侧放水门,将水放入阀门坑,注意阀门坑水位,及时启动排水泵打水。(如需回收除盐水,则起动凝泵向储水箱排水,回收前需测定水质合格。)5.1.8.2 放水或打水结束后,通知检修关闭凝汽器汽侧人孔门。5.1.8.3 恢复系统阀门至正常位置。5.1.9 真空系统加水捉漏条件及注意事项:5.1.9.1 在关闭凝汽器汽侧人孔门加水捉漏的情况下,必须确认蒸汽轮机高、中压缸内缸壁温100,方可进行加水操作。5.1.9.2 蒸汽轮机在热态情况下加水捉漏,必须打开凝汽器汽侧人孔门,严格控制凝汽器水位不得超过凝汽器内最高一层钢管,同时注意监视汽轮机差胀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加水。5.1.9.3 蒸汽轮机在热态情况下加水捉漏应确认主机有关高温蒸汽管道已可靠隔绝,防止冷水进入高温管道、部件内损坏设备。5.1.9.4 加水时应外观检查是否有漏水情况,如有大漏应停止加水,待消除后再继续加水。5.2 循环水系统充压5.2.1 循环水系统复役,充压前按循环水系统投运前检查卡进行检查正常。5.2.2 循环水系统充压通过循母进进行。5.2.3 充压操作必须得到值长通知,并联系好循泵房值班员。5.2.4 充压时应注意相邻机组的循环水母管压力,必要时增开循泵。5.2.5 通过循母进对循环水母管充压的操作:5.2.5.1 微开循母进,检查循环水母管快速排气门动作正常,空气放尽后自动关闭。5.2.5.2 检查循环水母管压力逐渐建立,循环水系统应无泄漏。5.2.5.3 逐渐开足循母进。5.2.5.4 根据需要投入凝汽器循环水(在操作进出水门时应注意开度不宜过快,以防运行机组循环水压力下降)。5.2.5.5 根据值长命令,调整循环水系统运行方式。5.2.5.6 凝汽器循环水通水后投入循环水二次滤网运行。5.2.6 根据凝汽器循环水出水压力启动水室真空泵。5.2.7 待凝汽器循环水出水真空建立后可停用水室真空泵。5.3 工业水系统投运5.3.1 工业水系统投运前,确认机1/循母进(或机2/循母进)已开启,工业水泵进口压力0.04Mpa。5.3.2 工业水泵测量绝缘合格(测量绝缘前应将工业水泵变频装置两侧开关断开)。5.3.3 工业水泵运行方式:5.3.3.1 变频运行:工业水泵控制方式切“自动”方式,工业水泵启动,根据用户情况自动调节泵的输入频率,控制柜上“变频运行”指示灯亮。5.3.3.2 工频运行:工业水泵控制方式切“手动”方式,按“工频运行”按钮,工业水泵以额定频率运行,控制柜上“工频运行”指示灯亮。5.3.4 工业水泵运行时,应注意出口压力表指示正常,尤其工频运行时要保证出路通畅。5.3.5 当工业水用量不大时,可停用两台工业水泵,通过工业水泵旁路运行。5.4 开冷水系统投运5.4.1 开冷水系统运行一般采用开启开冷泵旁路、停用开冷泵运行。当开冷水水量不够、闭冷水温度高时可启动开冷泵运行。5.4.2 开式冷却水系统复役,系统按开冷水投用前检查卡进行检查正常。5.4.3 进行开冷泵启动、停用条件和开冷泵与出水门联锁校验。5.4.4 开冷泵启动前确定循环水母管已充压,循环水压力0.04MPa,开冷泵进口0.03MPa。5.4.5 投入开冷水滤网运行(正常情况下,开冷水滤网一组运行,另一组作备用)。5.4.6 在DCS画面上顺控启动开冷泵A(或开冷泵B)。5.4.7 开冷泵启动后应注意出水门联动开启正常。5.4.8 进行开冷泵联锁校验,正常后将备用开冷泵联锁开关投入。5.5 闭冷水系统投运5.5.1 闭式冷却水系统复役,闭冷水系统投运前检查卡进行检查正常。5.5.2 进行闭冷泵启动、停用条件;闭冷泵与出水门联锁;危急泵及系统联锁校验(校验时,闭冷泵、危急泵电源仅送控制电源)。5.5.3 闭冷水系统投运前,应检查开冷水系统已投运正常。5.5.4 联系化学值班员,凝箱加水至6.5m左右。5.5.5 开启凝箱至闭冷箱上水门(闭冷箱凝补进)。5.5.6 启动凝补泵向闭冷箱上水,检查闭冷箱进水调整门动作正常,水位逐渐上升。5.5.7 待闭冷箱水位达到1500mm,顺控启动一台闭冷泵,对闭冷水系统进行一次全面详细检查。闭冷系统母管压力正常应维持0.5MPa左右。5.5.8 闭冷泵启动后校验电气、低水压自启动。5.5.9 校验结束将备用闭冷泵、危冷泵联锁投入。5.5.10 闭冷系统运行正常后,若其它系统无用水可停用凝补泵。5.6 压缩空气系统投运5.6.1 压缩空气系统投运前,应检查控制气干燥器冷却水源(自来水或机1、2闭冷水)正常。5.6.2 启动气泵后检查气泵由自动卸载转为自动加载状态。5.6.3 气泵启动后注意出口压力逐渐上升到0.8MPa左右,控制气母管压力在0.60.77MPa。若压力低再启动气泵(正常时二台气泵运行,一台备用。)5.6.4 检查粉尘过滤器、除油过滤器、油水分离器工作正常。5.6.5 投用一组控制气干燥器,备用组进出气阀门关闭。5.6.6 检查气泵及控制气干燥器工作正常,无报警信号。5.7 CO2灭火系统投运5.7.1 CO2灭火系统复役,系统按投用前检查卡进行检查正常。5.7.2 燃机间通风挡板已复位。5.7.3 确认CO2灭火系统无报警。5.7.4 检查CO2储罐液位90%,压缩机维持CO2储罐压力在290310 psig (2.02.14MPa)。5.7.5 开启CO2排放总阀(33FP1A)及 先导隔绝阀。5.8 天然气系统投运5.8.1 天然气系统的投运前危险气体探测器应投入,火警保护系统应运行。5.8.2 天然气系统投运前气密性试验必须合格。5.8.3 操作天然气系统阀门时应缓慢进行,控制流速,压力应缓慢上升。5.8.4 调压站、天然气管道、前置模块及燃气模块用氮气置换空气。5.8.5 置换结束后,投用调压站,维持调压站出口压力在3.27-3.3MPa。5.8.6 投用天然气前置模块及燃气模块。5.9 润滑油系统投运5.9.1 润滑油系统复役,投运前检查卡进行检查正常。5.9.2 检查润滑油油箱油位正常(中心线7.62cm (3英寸)以内)。5.9.3 启动一台交流润滑油泵。5.9.4 检查润滑油泵出口压力0.607MPa (88psig),3瓦处轴承油压0.172MPa(25psig),油管及各轴承油档无漏油,回油管油流正常,润滑油滤网压差0.103MPa (15psi),润滑油温21。 5.9.5 交流油泵联锁试验5.9.5.1 在MK VI的“Lube Oil Sys”画面上检查油系统工作正常,油压在正常范围内,一台交流润滑油泵在运行位置,另一台交流润滑油泵在“STANDBY”位置。5.9.5.2 选择MAIN PUMP TEST 的“ON”按钮,检查备用交流润滑油泵自启动正常。在试验过程中,监视油压正常。5.9.5.3 试验结束,停用原运行油泵后,放 “STANDBY”位置。5.9.5.4 用同样的方法校验另一台交流润滑油泵的自启动。5.9.6 直流润滑油泵及直流密封油泵的自启动校验:5.9.6.1 确认直流密封油泵已具备启动条件,否则就地控制柜应放“OFF” 位置,不参加自启动校验。5.9.6.2 在MARK-VI的“Lube Oil Sys”画面检查直流润滑油泵、直流密封油泵在“STANDBY”位置。5.9.6.3 选择“DC PUMP TEST”的“ON”按钮,检查直流润滑油泵、直流密封油泵自启动正常,出口压力0.483 kPa (70psig)且各参数无异常。5.9.6.4 试验结束,至就地控制柜停用直流油泵后,将直流油泵放“AUTO”位置。5.9.7 顶轴油泵的自启动、自停校验:5.9.7.1 联系热工短接顶轴油泵的自启动开关并满足自启动条件。5.9.7.2 查顶轴油泵自启动正常,“RUN”指示灯亮。5.9.7.3 自启动校验结束进行顶轴油泵的自停校验。5.9.7.4 联系热工满足顶轴油泵自停条件。5.9.7.5 查顶轴油泵自停正常,“STOP”指示灯亮。5.9.8 启动润滑油箱排烟风机(VXM-1或VXM-2),调节排烟风机进口门,检查油箱压力为46inH2O。5.9.9 进行润滑油箱排烟风机电气自启动及低真空自启动校验。5.9.9.1 查待校验的风机在“STOP”位置,开关室内辅机切换开关在“AUTO”位置。5.9.9.2 联系热工短接风机自启动开关。5.9.9.3 查待校验风机自动起动,停用运行风机。5.9.9.4 以同样方式校验原运行风机。5.9.9.5 电气自启动校验只需将原运行风机停用,查备用风机自启动即可。5.9.9.6 校验结束保留一台排烟风机运行,一台排烟风机置备用。5.9.9.7 投用油箱油水分离装置。5.9.10 按检查卡要求投用发电机密封油系统和氢冷系统。5.10 密封油系统投运5.10.1 确认润滑油系统投运正常5.10.2 密封油系统复役,投运前检查卡检查正常。5.10.3 缓慢开足密封油调压进或发电机密封油调旁,密封油系统油压逐渐建立。5.10.4 检查密封回油箱油位正常。如油箱油位升高,应手动调节密封回油流量计进、出阀门(H-82和H-05)以维持油箱的油位。5.10.5 检查系统无报警、油氢差压维持在0.037 Mpa(5.5Psi)以上。5.11 盘车投运5.11.1 盘车系统投运前的检查与准备:5.11.1.1 确认润滑油系统及密封油系统运行正常,各轴承润滑油压正常。5.11.1.2 确认控制气压力正常。5.11.1.3 盘车装置运行期间润滑油温应保持在27-32(80-90),各轴承回油窗口油流正常。5.11.1.4 顶轴油泵已启动,检查油泵出口压力在18.27MPa(2650Psi)以上。5.11.1.5 盘车的联锁保护校验正常。5.11.2 盘车投运条件:5.11.2.1 轴承润滑油压正常。5.11.2.2 #1、2轴承顶轴油压正常。5.11.2.3 高、中、低压主汽门关闭。5.11.2.4 发电机开关断开。5.11.2.5 机组在“零转速”状态。5.11.3 盘车投运操作5.11.3.1 自动投运a) 将盘车就地控制开关放置“STANDBY” 位置, MK VI画面盘车控制方式“Auto Mode ”。b) 在MK VI盘车页面 上点击“START”按钮,发出启动盘车指令,啮合电机运行,盘车啮合10秒后盘车电机启动, 主轴转速在4rpm。5.11.3.2 手动投运a) 将盘车就地控制开关放置“STANDBY” 位置, MK VI画面盘车控制方式“Auto Mode”。b) 确认机组处于零转速。c) 在MK VI盘车画面上点击“START”按钮,确认盘车啮合电机启动,盘车自动啮合,然后在盘车就地控制柜将方式选择手柄旋转到“JOG”位置,拉出固定,按住“PUSH TO JOG”按钮,盘车带动转子转动至需要位置,松开“PUSH TO JOG”按钮,转子停止转动。5.11.3.3 就地手动投运a) MK VI画面盘车控制方式“Manual Mode”。b) 确证机组在零转速,就地“Zero Speed”灯亮。c) 在就地控制盘将方式选择手柄切到“START”位置,确证啮合电机启动啮合。放开选择手柄,手柄回到“STANDBY”位置。d) 观察“ENGAGED”灯亮, 说明盘车已啮合。十秒钟后,盘车电机启动,盘车运行灯“GEAR MOTOR RUN”灯亮,检查盘车运行正常。5.11.3.4 盘车点动操作a) MK VI画面盘车控制方式“Manual Mode”。b) 确证机组在零转速,就地“Zero Speed”灯亮。c) 在MK VI画面上点击“START”按钮,确认盘车啮合电机启动,盘车自动啮合,然后在盘车就地控制柜将方式选择手柄旋转到“JOG”位置,拉出固定,按住“PUSH TO JOG”按钮,盘车带动转子转动至需要位置,松开“PUSH TO JOG”按钮,转子停止转动。5.11.3.5 应急操作 当盘车装置在机组完成冷却之前出现故障或跳闸情况,应采取措施使轴系保持旋转,直到盘车装置修复。如果盘车无法修复,需手动盘车直到机组完成冷却。此时可以通过盘车啮合电机顶端的方形接口用专用的扳手来进行手动盘车。5.11.4 盘车装置运行后应检查大轴偏心度不超过正常值0.05mm (2mils),#1-#8轴承是否有摩擦声,汽机汽缸温差是否超限,倾听汽缸内是否有摩擦声。5.11.5 若机组在没有冷却之前需短时停用盘车,应不大于10分钟。机组每次挂闸后盘车将自动投用24小时,之后才能在MK VI盘车画面上停用盘车。5.11.6 燃机启动前对盘车的要求:5.11.6.1 停机20分钟以内(转子热态)启动前应连续盘车01小时。5.11.6.2 停机后20分钟到6小时内(转子温态)启动应连续盘车4小时。5.11.6.3 盘车停用在48小时内(转子冷态且不弯曲)启动应连续盘车4小时。5.11.6.4 盘车停用超过48小时(转子冷态且不弯曲)启动应连续盘车6小时。5.11.6.5 转子冷态且弯曲启动应连续盘车8小时。5.11.7 汽机启动前需连续盘车4小时以上且偏心度在正常范围内1小时以上。5.11.8 如果机组紧急停机后一直没有盘车,那么燃机必须停用48小时,再启动时才不会有轴弯曲的危险。5.11.9 若燃机在停机后没有盘车,再次启动后当机组达到额定转速之前运行人员要定时检查振动情况。如果振动超过25.4mm/s(1 in/s),机组应该停机,在第二次启动之前轴要至少转动1小时。如果燃机在盘车过程中有卡涩现象,燃机应停机并维持停用状态至少30小时,或直到转子能转动自如。5.11.10 如果在启动盘车前发现偏心度太大(0.05 mm),则将转子从停止位置转动180,以校正转子的瞬态弯曲状况,然后才可以连续盘车。5.12 EH油系统投运5.12.1 启动前需检查EH油箱油位正常。5.12.2 启动EH油泵。5.12.2.1 启动EH油泵前确认EH油旁路FV-7在开启位置。5.12.2.2 在MK VI上启动一台EH油泵,油温在1844(64.4111.2)。5.12.2.3 EH油泵启动正常后关闭EH油旁路。5.12.2.4 检查油泵电流、出口油压及母管压力正常(1600Psi),油系统无泄漏。5.12.3 EH油泵自启动校验5.12.3.1 在MK VI的“Hydraulic Sys”画面检查EH油系统工作正常,油压在正常范围内,一台EH油泵在运行位置,另一台EH油泵在“STANDBY”位置。5.12.3.2 选择Standby Hydraulic Pump Test的“TEST”按钮,检查备用EH油泵自启动正常。在试验过程中,监视油压正常。5.12.3.3 试验结束,选择Standby Hydraulic Pump Test的“OFF”按钮,停用原运行的一台EH油泵,并置“STANDBY”位置。5.12.3.4 同样的方法校验另一台EH油泵的自启动。5.12.4 油温36(96.8)时,检查EH油循环泵(HCCM)自启动,当油温49(120)时,检查冷却风机(CCFM1或CCFM2)启动。5.13 凝结水系统投运5.13.1 凝汽器的进水:5.13.1.1 启动凝补泵,开启凝汽器补水调整门向凝汽器进水。 5.13.1.2 检查凝汽器水位逐渐上升,水位达534mm,投入凝汽器补水调整门自动,根据需要可停用凝补泵。5.13.2 凝结水系统的启动5.13.2.1 确认凝汽器热井水位正常,凝泵已满足启动条件。5.13.2.2 凝泵启动前密封水用凝补泵来的水源,正常以后用自身水源,密封水压力在0.250.4MPa。5.13.2.3 确认凝结水再循环门投自动,设定值为200t/h。5.13.2.4 在DCS上顺控启动一台凝泵。注意启动电流应正常,确认泵出口压力不低于1.7MPa、流量不大于525t /h。5.13.3 进行凝结水系统联锁校验,正常后投用凝结水系统的联锁保护。5.13.4 通知化学化验凝结水水质,若水质不合格,开启凝结水母管放水门进行排放。水质合格后,开启至凝箱进水调整门或向锅炉进水。5.14 给水系统投运5.14.1 确认高、中、低压向空排汽门开足,确认过热器有关疏水阀在打开位置。5.14.2 确认凝结水系统已投运,水质已合格。5.14.3 在锅炉上水过程中,凝结水进入汽包后也需进行排放。5.14.4 低压汽包上水5.14.4.1 开启锅炉低压给水门向低压汽包进水,进水温度与管壁间的温差55。5.14.4.2 低压汽包进水至水位200 mm,打开低蒸定排,进行水质排放。5.14.4.3 水质合格后,关闭低蒸定排。5.14.5 启动中压给水泵对中压汽包进水5.14.5.1 在DCS上顺控启动中压给水泵5.14.5.2 检查启动电流、泵出口压力、流量及温度正常。5.14.5.3 打开中压给水门,调节中压给水调向中压汽包进水,进水至中压汽包水位200 mm,投入中压给水调自动,检查该调整门动作正常。5.14.5.4 打开中蒸定排,进行水质排放。5.14.5.5 水质合格后,关闭中蒸定排。5.14.6 启动高压给水泵对高压汽包进水5.14.6.1 确定低压汽包水位正常,油系统正常,启动给泵交流油泵,检查油泵运行正常,油压、油温及各轴承油流正常。5.14.6.2 在DCS上顺控启动高压给水泵。5.14.6.3 检查高压给泵电流正常,检查各转动部分声音、振动、温度、油压、油箱油位、密封水温正常,润滑油滤油器滤网压差0.06 MPa。5.14.6.4 通过控制液力偶合器勺管开度,以满足要求。5.14.6.5 当给水流量100 t/h(最小流量 89.87 t/h)时,注意检查再循环门自动关闭。5.14.6.6 打开高压汽包空,调整开启高压给水调旁,向高压汽包进水,高压汽包水位达200 mm,关闭高压汽包空,投入高压给水调旁自动,检查调整门动作正常。5.14.6.7 打开高蒸定排,进行水质排放,。5.14.6.8 水质合格后,关闭高蒸定排。5.14.7 对高、中、低压汽包水位联锁保护,高、中压给水泵联锁保护进行校验。校验完毕后将联锁保护投入。5.15 锅炉水压试验5.15.1 余热锅炉经过大、小修或锅炉受热面经过检修之后,应进行水压试验,其试验压力为额定工作压力。承压部件严重损坏经修复或大面积调换受热面之后,必须进行超压试验。5.15.2 水压试验的压力(见表1)表 1名 称工作压力水压试验压力超压试验压力高压(包括过热器)10.89 MPa10.89MPa16.34MPa中压(包括过热器)2.76 MPa2.76MPa4.14 MPa低压(包括过热器)0.76 MPa0.76 MPa1.14 MPa5.15.3 锅炉水压试验的范围:5.15.3.1 余热锅炉省煤器、汽包、蒸发器、过热器部分。5.15.3.2 再热器部分为再热器进口至中压联合汽门前。5.15.3.3 余热锅炉本体的部分的管道附件(包括减温水)。5.15.4 锅炉的水压试验应得检修负责人的书面通知,并由值长发令后进行。5.15.5 锅炉水压试验的条件和试验前的准备:5.15.5.1 与水压试验有关的汽水系统检修工作已经结束,管道连接正常,各部分阀门装复,检修人员已离开现场。5.15.5.2 汽包压力表已经校验正确并投入,汽包水位监视电视投入。就地水位计仅进行水压试验,不进行超压试验。5.15.5.3 锅炉水压试验前应检查确证机高、中、低压主汽门和调门以及外界连接的蒸汽隔绝门关闭严密(在超压试验时必须由检修加装堵板),并关闭其门前疏水门,开足其门后疏水门。5.15.5.4 联系化学准备好足够的除盐水。5.15.5.5 水压试验必须制定专门的试验措施,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有防冻措施。5.15.5.6 按水压试验前检查操作卡进行全面检查。5.15.6 余热锅炉高压系统水压试验5.15.6.1 对高压汽包进水。5.15.6.2 开启过热减温总,用减温调整门向过热器连续进水。5.15.6.3 打开高过空气门,空气放尽后关闭各放空气门。5.15.6.4 当压力上升到1.1MPa时,检查高压系统(管道、阀门等)无泄漏。5.15.6.5 当压力上升到2.2MPa时,检查高压系统(管道、阀门等)无泄漏。5.15.6.6 以0.3MPa/min的升压速度升至10.89MPa,并维持压力稳定。由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未发现渗漏等异常情况,并记录压力的变化值。5.15.6.7 如进行超压试验,须得到总工的同意,由检修人员做好防止安全门动作的措施。将压力升至16.34MPa,并保持20分钟,记录压力的变化值。然后降至10.89MPa,由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5.15.6.8 当水压试验结束后,开启有关疏水,以0.30.6MPa/min的速度降压到零,开启高空及汽包空。5.15.7 余热锅炉中压系统水压试验(包括再热部分)5.15.7.1 确认汽机有关管道和阀门已加装堵板,得到期值长通知后可进行水压试验工作。5.15.7.2 对中压汽包进水。5.15.7.3 开启再热减温总,用减温调整门向再热器,中压过热器连续进水。5.15.7.4 开启中过及再热器空气门,空气放尽后关闭。5.15.7.5 当压力上升到0.28MPa时,检查中压系统(管道、阀门等)无泄漏。5.15.7.6 当压力上升到0.56MPa时,检查中压系统(管道、阀门等)无泄漏。5.15.7.7 以0.3MPa/min的升压速度升至2.76MPa,并维持压力稳定。由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未发现渗漏等异常情况,并记录压力的变化值。5.15.7.8 如进行超压试验,须得到总工的同意,由检修人员做好防止安全门动作的措施。将压力升至4.14MPa,并保持20分钟,记录压力的变化值。然后降至2.76MPA,由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5.15.7.9 当水压试验结束后,开启疏水,以0.30.6MPa/min的速度降压到零,开启中过空及汽包空。5.15.8 余热锅炉低压系统水压试验5.15.8.1 对低压汽包进水。5.15.8.2 低压汽包满水后,继续进水进入过热器.5.15.8.3 打开低过空气门,待空气放尽后关闭。5.15.8.4 当压力上升到0.076MPa时,检查低压系统(管道、阀门等)无泄漏。5.15.8.5 当压力上升到0.15MPa时,检查低压系统(管道、阀门等)无泄漏。5.15.8.6 以0.3MPa/min的升压速度升至0.76MPa,并维持压力稳定。由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未发现渗漏等异常情况,并记录压力的变化值。5.15.8.7 如进行超压试验,须得到总工的同意,由检修人员做好防止安全门动作,和循环泵的隔绝措施。将压力升至1.14MPa,并保持20分钟,记录压力的变化值。然后降至0.76MPa,由检修人员进行全面检查。5.15.8.8 当水压试验结束后,开启疏水,以0.30.6MPa/min的速度降压到零,开启低过空气门及汽包空气门。5.16 备汽系统投运5.16.1 联系相邻机组,机1、2备汽母管准备投用。5.16.2 若采用机1、2/备汽总供汽5.16.2.1 检查机组备汽电动门均在关闭位置,备汽母管疏水、放气门已开启,联系机11缓慢开启机1、2/备汽总,对机1、2/备汽母管进行暖管。5.16.2.2 缓慢开启机1、2/备汽进旁对前备汽电动门前管道进行暖管,注意暖管应均匀、充分,备汽管道无振动。5.16.2.3 暖管结束后开足机1、2/备汽进,关闭机1、2/备汽进旁。5.16.3 若采用相邻燃机备汽供汽5.16.3.1 检查机1、2/备汽进、待供备汽机组备汽电动门均在关闭位置,相关疏水、空气门开启,开启机1、2/备汽连通。5.16.3.2 缓慢开启运行机组备汽旁路对待供备汽机组备汽电动门前管道进行暖管,注意暖管应均匀、充分,备汽管道无振动。5.16.3.3 暖管结束后开足运行机组备汽电动门,关闭运行机组备汽旁路。5.16.4 开启待供备汽机组备汽旁对备汽电动门后管道进行暖管。5.16.5 暖管结束后开足备汽电动门,关闭备汽旁。检查备汽减压前压力在1.42.66MPa(203386Psig)之间,温度在283.9321.1(543610),关闭母管疏水门。5.16.6 检查备汽减温水压力在2.07MPa (300Psig),温度在36.7 (98)左右。5.16.7 将备汽母疏投自动。5.16.8 将备汽减压和备汽减温水调投自动。5.16.9 正常运行时,备汽经减温减压以后,压力应维持在0.8MPa,温度应控制在220左右。5.17 抽真空及轴封系统投运5.17.1 抽真空进行以下检查:5.17.1.1 确认真空泵冷却器闭冷水已投用。5.17.1.2 检查凝气A/B已开足。5.17.1.3 检查真空泵气水分离器液位正常。5.17.2 启动一台真空泵,检查启动电流正常,密封水流量、温度正常。5.17.3 在启动真空泵时,分离器中水位会下降,检查分离器补水电磁阀自动打开直到水位稳定合适。5.17.4 检查真空泵进气门自动开启,凝汽器开始抽真空。5.17.5 进行真空泵自启动校验,校验结束后将真空泵联锁出系。5.17.6 轴封系统投运条件:5.17.6.1 确认凝结水系统已投运,轴加水侧已投用,轴封减温水正常可用。5.17.6.2 确认汽机处在盘车状态。5.17.6.3 确认备汽系统已投用。5.17.6.4 进行轴封系统投运前的暖管:缓慢开启轴封备汽总、轴封备汽调进,注意管道应无振动、冲击,数分钟后开足。5.17.7 投用轴加风机:5.17.7.1 检查轴加风机A或B进气、出气阀处于关闭位置。5.17.7.2 开足轴加风机A出气阀,将轴加风机A进气阀开到一半位置。5.17.7.3 点击轴加风机A“RUN”按钮,启动轴加风机A。5.17.7.4 调节轴加风机A进气阀直到轴封加热器汽侧压力达到6inH2O的真空度。5.17.7.5 停用轴加风机A。5.17.7.6 关闭轴加风机A出气阀。5.17.7.7 对轴加风机B重复上一过程。5.17.7.8 轴加风机调整结束后,将轴加风机出气门开足,进气门开度保持不变。5.17.7.9 进行轴加风机的自启动校验。5.17.7.10 根据需要投入一台风机,将另一台风机放于“STANDBY”位置。5.17.8 在MK VI STEAM SEAL PRESSURE CONTROL画面 ,设定轴封压力在13.8kPa (2.0psig),选择“AUTO”方式,点击“ON”按钮投入轴封汽,检查轴封汽调节阀SSFV调节正常。5.17.9 检查汽轮机两侧轴封有汽冒出。5.17.10 检查轴加汽侧水位正常。5.17.11 根据启动方式(冷态、温态、热态)的不同,建立凝汽器真空和投轴封汽顺序。5.17.11.1 冷态启动a 关闭破坏真空门。b 启动真空泵,建立投轴封前的最大真空。5.17.11.2 温态和热态启动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