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doc_第1页
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doc_第2页
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doc_第3页
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doc_第4页
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文史哲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李利军(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要:王昭君故事见载于史书以来,她的形象逐渐深入民间,也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咏怀王昭君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主题.人们因所处时代,人生遭际以及所属社会阶层的不同.赋予王昭君不同的符号化形象.通过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的特点完整勾勒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是全面解读王昭君形象的关键.关键词:王昭君;历史形象;民间形象;文学形象王昭君因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她的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历代文人因所处时代和人生遭际的不同,从多个角度解读昭君形象.通过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的特点完整勾勒王昭君形象的文史变迁,是全面解读王昭君形象的关键.一,历史形象王昭君的事迹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汉书?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驭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史书未谈及昭君的个人悲剧,而着重强调她的政治贡献.后汉书中的王昭君显得有血有肉,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单于入朝,帝来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愤,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单于临幸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瘀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来令以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瘀氏焉.以悲剧诠释昭君出塞及形象归宿,其中虚构的精彩细节成为历史文学化的端倪.二,民间形象几乎与正史记载同时,昭君形象也在汉蒙等族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流颂不绝.昭君出塞缔结了兄弟民族友好同盟,劳动人民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给予了其充分的肯定和热亲的赞扬.他们从自己的劳动生活和朴实的情感出发,把王昭君看成是农家人的骄傲,看成自己苦难生活的一颗救星,一位保护神,她给人们带来和平,安宁,幸福和希望.传说中有大量的昭君乐于助人,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故事.如在王昭君传说一书中所收集的故事,望月楼中她请来月亮娘娘挂起天灯,照着人们夜间开荒,从此乡亲们夜间开荒再也不用担心跌伤,被石头砸伤;楠木井中她赶走了捣乱的黄龙,同姐妹们一起挖石打井,挖了七天七夜终于开了一口神奇的宝井,解决了乡亲们吃水的问题;站穿石中她收养穷人家因喂养不起而丢弃的孩子民间传说的昭君是有着独立人格的神话人物,她有胆有识的个性与历史上勇于承担和亲重任的精神应该是一致的.劳动人民祈求幸福的愿望不能实现,于是把昭君理想化的同时有进一步神化,在神力林氏非如陆疏简单写一植物,他工笔描绘木槿花开时绚烂夺目的情状,令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同车之女美若娇花,明艳不可方物.所以,考据学并非冷冰冰,不带任何感情地释物,如果作者兼怀独特匠心,生花妙笔,考据也可以情致绵远,引人回味.四,弊端不足明人考据好大喜博,为了显示自己学富五车,训释断不肯寥寥数语陈述主意,一定要旁征博引,所用篇幅远超前人.诚然,广罗材料是优点,但是不分主次,一味贪多则无益.可惜明代考据家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训释马兔桃李等常见之物时还广引古书,多加说明,更有甚者,稍有一点牵连即繁文旁衍.吴雨释狐日:狐,妖兽也,鬼所乘之.黄赤色,其状锐口而大尾,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性善疑.方河水合时,狐听水下,水无声,乃行.人每则之狐之已行,乃渡.易?未济称小狐乞济濡其尾.里语日:狐欲渡河,无如尾.何是也.说者以为古淫妇所化,善为媚惑人,故称媚.闻为媚者人,取其涎,以小口器盛肉,置之狐所常处,狐见,欲瓜之,不能,迥往不舍,垂涎皆入器中,取以为媚药.狐狸乃众人熟悉之兽,略写其外形,习性即可,然作者牵引出一段媚药制作之事,实在是多余累赘.明人考据多引,但往往直接摘录不注出处,任意删改不加说明,使后人很难知晓谁是真正作者,以及材料来源是否可靠.这种风气固然和当时没有严格的着书引用标准有关,但是作者本人随手拿来的行径,缺乏严谨态度,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明代诗经考据固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它的华彩词章流光溢彩,旁征博引让人叹服.清代诗经研究以考据,训诂为特色,清儒借鉴明代诗家考据之善处,扬长避短,开创了诗经清学的新时代.注释:1.【清】张廷玉.明史1974:73482.【清】张廷玉.明史1974:5083卷286,第24I-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卷192,第17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3.吴】陆玑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下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委会.四库全书:第7O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74-I明】林兆珂.多识编:卷5【M/lz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6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35,f清】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66.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2Ml/_k.海古籍出版社编委会.四库全书:第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267.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27M/-.k.海古籍出版社编委会四库全书:第8O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8.明1杨慎升庵经说:卷4M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中华民国二十四年):609.毛诗正义:卷4M】/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34110.I吴】陆玑.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上巷M/_L海古籍出版社编委会.四库全书:第7O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11.f明】林兆珂多识编:卷3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6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4412.【明】吴雨毛诗鸟兽草木考:卷4M/_k-海古籍出版社编委会.四库全书:第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12作者简介王海丹,苏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生.文史哲的帮助下让她帮助人们实现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这些传说也是一个个神话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渴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三,文学形象(?)从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到文学形象的过渡西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和唐代的王昭君变文在昭君形象由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到文学形象的过渡中起了重要作用.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招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瘀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于市.在这部笔记小说中虚构了毛延寿这关键形象,昭君的美丽,孤傲和清高业得以初步呈现.唐代的王昭君变文与民间理想化的昭君形象一脉相承并赋予新意.作品没有遵循史书记载,而是安排她远嫁单于后不久就去世.她的死并非对单于的哀怨,也并非对元帝的思念,而是难以排遣的乡愁和对汉的思念,最终青冢埋香,令人唏嘘不已.变文的祭词漂遥有惧于险狁,卫霍怯于强胡,不嫁昭君,紫塞难为运策定.这就不是简单的身葬胡地的昭君,而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牺牲的昭君.她由一个简约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形象,至此也完成了出塞的基本情节的构造,昭君出塞的故事已渐趋成熟,昭君也由历史和民间逐步迈进文学的殿堂.(二)哀怨的代言人从晋代石崇的王明君辞开始,开创了以昭君故事为题材的诗词创作,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怨的感情基调,借昭君的不幸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的愤懑,怀抱琵琶,远嫁塞北的哀怨啼哭的悲剧形象,男权社会的政治牺牲品等特征属性都成为了历代诗词咏怀昭君大体一致的特点.李白王昭君其一: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跑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白居易的昭君怨: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等诗中的昭君表面的莫怨不恨掩饰不住无可奈何的怨恨情调.昭君远嫁被看成是一种不幸和牺牲,狭隘的民族观念否定了昭君和亲的积极性,并将矛头直指帝王,许多士人有心报国但怀才不遇,所以昭君不遇就激起了他们的同情之感,进而借以抒情泄愤.(三)具有人格美的爱国形象王安石赋予昭君和番新的历史意义.明妃曲其一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明妃曲其二汉恩自浅胡思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等句或赞扬昭君时刻以家国为念的爱国之情,或抒写昭君出塞使其获得新生,与单于恩爱相知.可见王安石反夷夏之别的民族偏见,以思想家的胆识和气魄重评王昭君.诗的描写推陈出新,使文学作品中的昭君形象由一个悲剧人物转化为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她自哀自怜的柔弱形象渐渐隐去,代之出现的是一个自愿请行,有胆有识,刚毅伟大的女性形象.基于这种认同,其后的诗人也赞誉昭君安危大计是和亲,巾帼应推社稷臣.(陆次云明妃曲)他日重花麒麟阁,应议娥眉第一功.(葛季英捉昭君出塞图).昭君已然成为以国家大义为重而远嫁胡地,舍弃个人安危不顾胡地气候恶劣毅然远嫁的巾帼英雄.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昭君的形象愈加丰满.他在重重矛盾中使昭君形象更加有见识有个性.她乃天下绝色.皇宫选美时,她不肯贿赂使臣毛延寿被打入冷宫,偶然得到皇上的恩宠,但又被心怀测的毛延寿将美人图献于单于.匈奴压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白请出塞和亲,避免一战,后来身处异邦,但她依然眷恋汉朝义不受辱,纵身投江.她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的和好.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得到了升华,她的美也在悲剧结局中得到了升华.元帝痛骂文官武将我道您文臣安社稷,武将定戈矛.您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顿首.若如此,久已后也不用文武,只凭佳人平定天下便了!对比之下昭君的形象更加伟大和崇高,也具有现实的悲壮感和历史的凝重感.昭君投江自杀的悲壮之举更表现了她热爱祖围反抗异族统治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主义精神,宣告了她纯洁而崇高的人格美,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昭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四)民族友好的象征五四以来,昭君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郭沫若评说自己的话剧王昭君中的昭君形象说王昭君这个女性我十分表示同情的就是她倔强的性格我从她这种倔强的性格幻想出倔强地反抗元帝的一幕来.在反对男性中心道德论和倡导女权主义的时代潮流下,作家赋予王昭君全新的性格.恋人投江而死,母亲因其远嫁而发疯死去,使她看清了统治者的真面目.面对帝王的求爱她严辞拒绝,对卑鄙无耻的画师她回之一记响亮的耳光,从她身上反映出五四时期新女性的身影.她以女性意识的觉醒,揭露了元帝荒淫无耻的丑恶本质,以人的尊严反对封建帝王的权威,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主义专政制度.可以说郭沫若的王昭君是五四社会思潮的集中体现.建国以来,昭君形象已成为民族团结的友好象征.董必武在谒昭君墓一诗中礼赞昭君白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写道:在大青山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蒙古人民心中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象征,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他们以民族大团结,民族平等为背景来歌颂昭君.曹禺结合自己的话剧王昭君认为所谓和番之说本身就是一种大汉族主义的表现,匈奴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民族不是番邦外国.所以昭君出塞不是屈辱不是悲剧,而是一个笑嘻嘻自请出塞的女性.她嫁到匈奴就爱上草原,爱上单于.昭君刚毅温柔,具有人格平等思想,因为只有人格平等思想她才能告别依附性人格,冲决阶级性别,种族藩蓠,平视君王,走出黄金屋自请出塞.客观来讲,昭君出塞的影响据汉书记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呔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肯定赞扬.但文学史的昭君形象凶人因时而出现不同的诠释,凸显出不同的时代烙印.在这个和平时代,作家也不再只是借叹历史来抒自己怀才不遇或同情其远嫁悲剧,而是把王昭君当成一个民族和平友好的使者.昭君形象从自怜自爱的柔弱女性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