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山仰止【教学目标】、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17.4、9.11章。【重点难点】、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那么,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呢?二、研读文本: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学生对孔子的评价。(1 )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9.11)(2 )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19.23, 19.24)2、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A颜渊之死:哀痛、惋惜之情(11.9,11.10)B子路之忧:了解、担忧之情(11.13,7.11,11.15,5.7,6.28)C伯牛之疾:痛苦无奈(6.10)D戏说子游:平等、亲切之情(17.4)E担心学生:欣赏、牵挂之情(5.22,11.13)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归与!(通“欤”,语气词)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通“哉”,句末语气词)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悦”,高兴) 夫子矢之曰(通“誓”,发誓)2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弦歌之声(弹琴;唱歌) 使动用法。博我以文(使广博)3一词多义是:偃之言是也(形容词,对)是寡人之过也(代词,这)如:誾誾如也(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动词,比得上)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表假设,如果)4古今异义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表示方式、手段、凭借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古义:这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二)文言虚词1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从我者,其由与?代词。自牖执其手(他的)/ 多见其不知量也(代词,作小主语)2之动词,到,往。子之武城 代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代孔子的学说)助词。夫子之墙数仞(的)/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定语后置的标志)3而连词,表修饰。夫子莞尔而笑 /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闵子侍侧(侍于侧) 子行三军,则谁与?(与谁共事) 吾不与也(与之共事)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以之告子贡) 譬之宫墙(譬之以宫墙)2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与谁)/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谁) 介宾短语后置句。奚为于丘之门?(奚于丘之门为)/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于海浮)/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以文博我,以礼约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于朝语大夫)/子贡贤于仲尼(于仲尼贤)定语后置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四)成语1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2斐然成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3用行舍藏: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4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比喻果敢勇猛。5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6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屋。比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7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8割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9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气。10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11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多形容教育得法。12欲罢不能:想停下来也收不住。13门墙桃李: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成语义:尊称他培养出的学生。 14卓尔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15博闻约礼:见闻广博,用礼约束自己行为。四、高山仰止模拟试题:1阅读11.13,回答后面问题。(4分)(1)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答: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2)“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3分)答: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2阅读7.11和5.7,回答后面问题。(6分)(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答:暴虎冯河。(2)在7.11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3)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子路是一个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人。孔子希望他能够去除匹夫之勇,遇事冷静,谨慎小心,认真谋划。3阅读7.11、6.10和9.11,回答后面问题。(4分)(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答:反复。(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答: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4阅读17.4,回答后面问题。(10分)(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答:杀鸡焉用牛刀(2)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答:“割鸡”指治理武城县; “用牛刀”指运用礼乐之道。(3)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答:平等对待学生,教学中谦和地与学生展开探讨。知错能改,能面对子游的反驳能虚心接受。(4)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分)答: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1分),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1分)。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1分)。(5)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2分)答: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安吉县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夫子A: 孔子 夫子B:叔孙武叔 (2)文中表现了子贡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答: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敬老师的严正态度(2分),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他的浅薄无知。高山仰止【教学目标】、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17.4、9.11章。【重点难点】、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那么,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呢?二、研读文本: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学生对孔子的评价。(1 )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9.11)(2 )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19.23, 19.24)2、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A颜渊之死:哀痛、惋惜之情(11.9,11.10)B子路之忧:了解、担忧之情(11.13,7.11,11.15,5.7,6.28)C伯牛之疾:痛苦无奈(6.10)D戏说子游:平等、亲切之情(17.4)E担心学生:欣赏、牵挂之情(5.22,11.13)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归与!( )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夫子矢之曰( )2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弦歌之声( ) 使动用法。博我以文( )3一词多义是:偃之言是也( )是寡人之过也( )如:誾誾如也( ) 沛公起如厕(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古今异义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 )今义:( )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古义:( )今义:( )(二)文言虚词1其 从我者,其由与?( )自牖执其手( )/ 多见其不知量也( )2之子之武城 (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夫子之墙数仞( )/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3而夫子莞尔而笑 ( )(三)文言句式1闵子侍侧( ) 子行三军,则谁与?( ) 吾不与也( )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 譬之宫墙( )2倒装句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奚为于丘之门?(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 )/子贡贤于仲尼(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四)成语1高山仰止: 2斐然成章:3用行舍藏:4暴虎冯河: 5临事而惧:6登堂入室: 7莞尔而笑: 8割鸡焉用牛刀: 9喟然长叹: 10仰之弥高: 11循循善诱: 12欲罢不能: 13门墙桃李: 14卓尔不群:15博闻约礼: 四、高山仰止模拟试题: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问题。(4分)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答: (2)“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3分)答: 2阅读7.11和5.7,回答后面问题。(6分)(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答: (2)在7.11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3)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 3阅读论语中下列几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答: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答: 4阅读17.4,回答后面问题。(10分)(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答: (2)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答: (3)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答: (4)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分)答: (5)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2分)答: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安吉县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夫子A: 夫子B: (2)文中表现了子贡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答: 高山仰止【教学目标】、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17.4、9.11章。【重点难点】、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是语助词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那么,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呢?二、研读文本: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学生对孔子的评价。(1 )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9.1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颜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虽是寓言,恐也不是毫无根据。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匡地被围,师徒一度失散后又复见,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颜回对孔子的教导绝对遵循并努力去做,如孔子在对他进行了“克己复礼为仁”及“四勿”的教导后,他马上表示“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正因为颜回不敢背离孔子的话一步,所以孔子甚至批评他:“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颜渊为什么这么尊重孔子?(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老师之道高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好学的颜回谈学习。主要感叹老师之道的高深莫测,难以追随。但是,在同门师兄弟中,恐怕也只有他最懂得老师的了。惟其懂,所以知其难。(2 )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19.23, 19.24):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问话,子贡很尊重孔子,不能容忍别人的诋毁,能得学生这样的爱戴,可见孔子的人格魅力。叔孙武叔为什么说子贡贤于仲尼?为什么要贬低孔子?叔孙武叔是三桓之一,孔子的政敌。在政治上,作为鲁国的大夫,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之功,游说了吴国、齐国、楚国等国,使自己的国家免于战乱;在经济上,他通过经营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以常人的观点看,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在鲁国这个地域来看,他的财富要比孔子多,他为国家做的事情要比孔子大,但如果从中华的历史上看,从对整个人类的贡献来看,那子贡怎么能和孔子相比呢?子贡的比喻实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对一个人的评价,平常人往往看眼前,其标准也是很世俗,真正有见识的人,对人的评价,往往看得更远一些,不局限于短期的,物质利益上的标准。评点:“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批评了中伤者的不自量力,语颇犀利。 小结:子贡特别尊敬老师,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子贡处处维护老师的名誉。有人说,孔子的荣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子贡的传播。子贡尊孔: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清】崔述2、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1)在我们同学的读书生涯里一定遇见过不少好老师,有没有这样一位老师,当你回忆起他时也是怀着类似的感情?为什么?(品德高、学问高、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尊重学生)(2)阅读课文,谈谈孔子对待学生有什么令你感动之处?参考答案:A颜渊之死:哀痛、惋惜之情(11.9,11.10,6.10)借助朗读指导把握孔子说话的语气:利用叹词、叠句、感叹句、反问句表现极其悲痛的心情悲伤欲绝,催人泪下。“天丧予! ”颜渊何以得到夫子如斯之叹?颜回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倦,终身追随孔子而不仕。孔子对颜回有很高的评价,把他许为自己“德行”科最优秀的学生,并称赞颜回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有崇高的志向,曾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但他又十分谦虚谨慎,孔子问他的志向,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即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以颖悟著称的子贡自认不如颜回能“闻一以知十”,孔子认为子贡说得不错。孔子把颜回视为自己唯一的同道,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孔子对颜回的早夭,孔子还说:“惜乎!吾见其进也,示见其止也。”(论语子罕)认为颜回始终在进步而没有停止过,他的死真是太可惜了。B子路之忧:了解、担忧之情(11.13,7.11,11.15,5.7)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评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犹言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以启子路也。又是对好勇的告诫。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评点:先批评,后肯定。批评,为的是子路的好表现;肯定,为的是子路的尊严。夫子用心可谓良苦也。(爱人关乎心)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评点:孔子一方面欣赏子路的勇,一方面又批评他的好勇。此正见孔子之爱,他希望子路能谦和一些。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评点:这一幕最具戏剧性。孔子指天发誓,可爱之至。(可让学生模拟表演体验)这一幕大概只有在面对子路的时候才能发生。在孔子的弟子中,敢经常和孔子抬杠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宰我,另一个就是子路。但这事不会发生在宰我身上,因为他没有子路的率直。与其说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不如说他是孔子的一个诤友。在子路面前,孔子才更像一个人。(两人年龄上也相差不大,不像颜渊和子贡)小结:子路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但子路一生忠于孔子。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为什么这样说?【明确】说子路将来不得好死,结果孔子看对了。子路后来是在卫国的政变中战死的,为了赶回为卫国平乱,身受创伤,然后整肃衣冠,端坐而死。老子:“故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在于变通,子路太好强,遇事不变通则会穷尽,所以说“不得其死然。”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礼记(孔子以亲师的身份在中庭为子路操办丧事,对前来吊丧的人要回拜。孔子想知道子路怎么死的.使者回答:被剁成肉酱了。孔子听完,命人把家中的剁肉倒掉,不吃了。)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性格怎样?子路为人伉直好勇(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胜:他可以当面顶撞孔子,对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满,可以在听到表扬以后毫不掩饰地面露喜色,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抢着第一个回答问题子路的形象所以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行动和神情态度。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你从孔子的发誓中感悟到了什么?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在,距离不存在。回顾孔子与子路的交往:(请学生讲述、补充)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回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 ,总取 “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如6.28章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孔子的爱广阔浩荡,还表现在其他学生身上,如伯牛、子游,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姓名的。(如果一课时完成本课,第四组人物可放课后作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果两到三课时完成,可在课堂充分讨论) 孔子和伯牛、子游和乡党小子C伯牛之疾:痛苦无奈(6.10)抓住细节分析人物情感:孔子为什么“自牖执其手”?为什么在一个身患重病的人面前说“人就要没了,真是命啊”(谈到死)?【明确】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伯牛得了当时治不好的病,淮南子曰“伯牛癞”,就是麻风病,一种恶性传染病,伯牛自己不愿意见人,孔子却不避忌,表现对学生的爱惜,亲自去探望,孔子隔窗而执,颇能让人联想到温家宝和爱滋病人握手,让人感动。(难点在隔窗而执和连声之叹,可让学生模拟表演体验)对天命的无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D戏说子游:平等、亲切之情(6.28,17.4)评点:子游即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夫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E担心学生:欣赏、牵挂之情(5.22,11.13)评点:时年六十三岁,身在异邦,心系学生。“归与!归与”,叠句一见喜色(因“狂简”、“斐然成章而喜”),一见归心之切。由此可见,夫子之爱施及全体。(裁之,意即博文约礼)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归与!( )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 夫子矢之曰( )2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弦歌之声( ) 使动用法。博我以文( )3一词多义是:偃之言是也( )是寡人之过也( )如:誾誾如也( ) 沛公起如厕(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古今异义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 )今义:( )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 古义:( )今义:( )(二)文言虚词1其 从我者,其由与?( )自牖执其手( )/ 多见其不知量也( )2之子之武城 (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夫子之墙数仞( )/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3而夫子莞尔而笑 ( )(三)文言句式1闵子侍侧( ) 子行三军,则谁与?( ) 吾不与也( )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 譬之宫墙( )2倒装句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奚为于丘之门?( )/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 )/子贡贤于仲尼(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四)成语1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2斐然成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3用行舍藏: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4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比喻果敢勇猛。5临事而惧: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6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屋。比喻学问和技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7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8割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去做。9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气。10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11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多形容教育得法。12欲罢不能:想停下来也收不住。13门墙桃李: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成语义:尊称他培养出的学生。 14卓尔不群:形容才智和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15博闻约礼:见闻广博,用礼约束自己行为。四、高山仰止模拟试题:1阅读论语中下列几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4分)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答: (2)“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3分)答: 2阅读论语中下列几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6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答: (2)在7.11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3)由上述文字能看出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 3阅读论语中下列几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答: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答: 4阅读论语中下列几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10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注】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四海之内皆兄弟”,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答: (2)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分)答: (3)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答: (4)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试谈谈你的认识。(3分)答: (5)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黑龙江省鸡西市东方红林业局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 2026届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庄河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天津市和平区天津一中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答案
- 甘肃省肃南县一中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平川中学、信丰中学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贵州省铜仁伟才实验学校2026届高三上化学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徽省合肥市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动物毛发工艺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眼动追踪广告效果分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中式烹调师(技师)考试题库附答案
- 1.2.2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与折叠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 门诊手术分级管理办法
- 请挖机耕地恢复合同协议
- 中国武术课件
- 2025-2030中国便携式篮球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班级小组建设
- 2025河南上市公司白皮书
- 客服人员岗位月度绩效考核表
- 北京版英语1-6年级单词表
- 清洁消毒隔离技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