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桩基计算.doc_第1页
台桩基计算.doc_第2页
台桩基计算.doc_第3页
台桩基计算.doc_第4页
台桩基计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1、加载方式为自动加载。重要性系数为1.1。 2、横向布载时车道、车辆均采用1到3列(辆)分别加载计算。注:集中荷载Pk已经乘以1.2系数,使得竖直力效应最大。双孔加载按左右孔跨径合计作为计算跨径。注:单位:地基土比例系数kN/m4。注:岸侧台身与台帽垂距为0.40米。 顺 桥 向 强 度、裂 缝、位 移、桩 长 计 算 注:1、盖梁容重25kN/m3,台身容重25,扩基容重25,水容重10。 2、搭板一栏的内力值包括“搭板线荷载”(1kN/m)和“搭板力”(1170kN)同时作用。 3、支座支撑线与柱中心桥轴线方向距离0.25m,垂直于盖梁轴线方向的距离0.25m。 4、垂直于盖梁轴线方向的盖梁中心与柱中心距离0m。注:1、“人群/每米”指横向1米宽度的支反力,不是总宽度对应的支反力。总宽度为0米。 2、“总轴重”指一联加载长度内(边孔或搭板加载)的轮轴总重。计算水平制动力使用。 3、“边孔、搭板支反力”未计入汽车冲击力的作用。 4、车道荷载均布荷载为10.5kN/m,集中荷载为:边孔、搭板均加载340.8kN,边孔加载310.8kN,搭板加载219.36kN。 5、边孔、搭板支反力合计:人群荷载55.245kN/m,1辆车辆荷载449.833kN,1列车道荷载524.47kN。 6、边孔(或搭板)加载时同1辆车的前后轮轴可作用在搭板(或边孔)内,保证单孔支反力最大,另一孔即便有轮轴支反力仍未计。注:1、边孔与搭板的支座支撑线: 到背墙前缘桥轴方向距离分别是0.25米、0.3米。到柱中心桥轴方向距离分别是0.25、-0.3米。 到柱中心垂直距离分别是0.25、-0.3米。该值大于0指在柱中心的河心一侧,小于0指河岸一侧。 弯矩的力臂按桥轴向距离投影到垂直于墩台轴线的方向计算。 2、“竖直力”向下为正,桥台“水平力”指向河心为正,“弯矩”指向河心为正。 3、“边孔搭板均加载”、“边孔加载”、“搭板加载”制动力由用户直接输入得到。 4、“竖直力”、“弯矩”未计入汽车冲击力的作用。“弯矩”由竖直力产生(未计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5、“最小制动”指制动力标准值不得小于的规定值,见2004年桥涵通用规范4.3.6。 6、制动力作用的“加载长”计入一联的长度计算加载重。注:1、表中活载横向作用视上部与盖梁为整体形成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柱的横向分配系数得到柱顶竖直力。 2、单独盖梁计算时,活载横向作用先传递给上部梁板,再传递给盖梁计算得到柱顶竖直力。 3、车道或车辆荷载加载两列及以上时横向分配系数值已经计入车列数和横向折减系数。 4、人群向左偏仅左人行道布载,向右偏仅右人行道布载,对称表示2侧人行道布载。注:1、边孔支座摩阻系数为0.3,搭板支座摩阻系数1。 2、1列支反力未计入冲击力的作用。 3、上部恒载摩阻力:3640*0.3+1170*1=2262kN。 4、搭板线荷载引起的摩阻力:26.5*1=26.5kN。 5、人群边孔搭板均加载时:边孔反力为0kN,搭板反力为0kN,合计支反力为0kN。 6、1列车道荷载边孔搭板均加载时:边孔反力为132.576kN,搭板反力为391.895kN,合计支反力为524.47kN。 7、车辆荷载边孔搭板均加载时:边孔反力为302.465kN,搭板反力为147.368kN,合计支反力为449.833kN。注:1、摩阻力由“车道荷载+人群+上部恒载”乘以“摩阻系数”计算得到。 2、摩阻力用户选用“判断组合”,因此表中“水平力”取“温度力+制动力”与“摩阻力”小的值计算得到。 3、表中“1柱制动”按照整个桥台制动力平分给每个台柱后再提高20%得到。 4、表中“1柱H”指单根柱受到的桥轴线方向水平力(配筋等计算使用)。 台后土压力系数计算表-设计者选择土压力系数为0,即不计算土压力,台后和台前溜坡土压力系数均为0。注:棱体高度取设计地面线以上土层高度计算得到等代土层高。注:1、单位:kN-m制。等代土层高度计算式:h=G/(B*L0*r)*(1+xs),其中 土容重r=18,横桥向垂直台宽B=26.5,荷载提高系数xs=0。破坏棱体长L0见相关计算表。 2、布置在B*L0面积内车辆车轴重力G见表中计算值。 3、计算车道等代土层高时,车道重G按车辆荷载值计算得到。 一个柱(桩)土压力计算表(表5_3)-不计算土压力注:1、设计者选择土压力系数为0,即不计算土压力,台后和台前溜坡土压力系数均为0。注:1、支座水平力、台后土压力引起的弯矩未计入本表。 2、每根柱由横向分配系数计算得到最大、最小竖直力,并计入浮力(N1max对应低水位,N1min对应设计水位)。 3、活载支反力引起的顺桥向每根柱(桩)弯矩由总弯矩平均分配给每根柱(桩)计算得到。 4、最大柱顶反力已计入冲击力。其余未计冲击力,冲击力见表7_1。注:1、承载力、桩长计算等计入冲击力,裂缝宽度用户输入计入冲击力影响。 2、边孔搭板均加载、边孔加载、搭板加载时的冲击系数分别是0.5、0.3、0.3。注:1、合计表中数据用于裂缝计算,内力值为代数和。 2、柱顶反力值计算是将梁板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3、“桩柱计算”与“盖梁计算”因计算方法不同,得到的柱顶反力有所差别。后者活载 计算是将车辆荷载经横向分配传递给梁板,再由梁板传递给盖梁,盖梁视作双悬臂多 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4、表中M1、M2.为水平力指向河心得到的弯矩,M1_河岸、M2_河岸.为指向河岸得到的弯矩。 5、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6、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顶截面的距离)为2.15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7、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柱顶反力值计算是将梁板和盖梁视作双悬臂多跨连续梁,计算得到柱顶反力 3、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4、表中M1、M2.为水平力指向河心得到的弯矩,M1_河岸、M2_河岸.为指向河岸得到的弯矩。 5、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6、每根桩(柱)台后填土、台前溜坡、车道、车辆土压力分别是0、0、0、0kN,弯矩0、0、0、0kNm。 7、其他水平力、弯矩见“每个台柱作用力表(表7)”。 8、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顶截面的距离)为2.15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1.2,水浮力1,人群荷载1.4,汽车荷载1.4,制动力等1.4,土压力1.4,等代土压力1.4。 3、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鴆=0.8,用于人群荷载、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 4、当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道+人群),不计组合系数鴆。 5、表中M1、M2.为水平力指向河心得到的弯矩,M1_河岸、M2_河岸.为指向河岸得到的弯矩。 6、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7、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1,水浮力1,人群荷载1.4,汽车荷载1.4,制动力等1.4,土压力1.4,等代土压力1.4。 3、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鴆=0.8,用于人群荷载、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 4、当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道+人群),不计组合系数鴆。 5、表中M1、M2.为水平力指向河心得到的弯矩,M1_河岸、M2_河岸.为指向河岸得到的弯矩。 6、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7、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注:1、“抗弯-组合”由内力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2、裂缝宽度限值0.2mm。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合计钢筋应力5.9MPa。 3、柱径1.2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2mm,保护层6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1值1,柱输入钢筋根数16根。 5、表中抗弯钢筋面积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0,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组合中的某一组数据。 6、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7、“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35、1。 8、稳定系数=1。 9、短期竖直力2708,长期竖直力2454,C2值1.453。短期弯矩-201,长期弯矩-223,C2值1.554。采用C2值1.554。 10、最小配筋百分率按0.5计算,最少钢筋配置不应少于15根。 11、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2、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2m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2*2=4m。注:1、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底截面的距离)为4.15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2、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 3、每根桩(柱)台后填土、台前溜坡、车道、车辆土压力分别是0、0、0、0kN,弯矩0、0、0、0kNm。 4、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柱底截面的距离)为4.15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1.2,水浮力1,人群荷载1.4,汽车荷载1.4,制动力等1.4,土压力1.4,等代土压力1.4。 3、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鴆=0.8,用于人群荷载、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 4、当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道+人群),不计组合系数鴆。 5、表中M1、M2.为水平力指向河心得到的弯矩,M1_河岸、M2_河岸.为指向河岸得到的弯矩。 6、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7、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1,水浮力1,人群荷载1.4,汽车荷载1.4,制动力等1.4,土压力1.4,等代土压力1.4。 3、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鴆=0.8,用于人群荷载、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 4、当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超过汽车荷载效应(恒+车道+人群),不计组合系数鴆。 5、表中M1、M2.为水平力指向河心得到的弯矩,M1_河岸、M2_河岸.为指向河岸得到的弯矩。 6、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7、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注:1、“抗弯-组合”由内力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2、裂缝宽度限值0.2mm。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合计钢筋应力35.1MPa。 3、柱径1.2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2mm,保护层6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1值1,柱输入钢筋根数16根。 5、表中抗弯钢筋面积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0,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组合中的某一组数据。 6、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7、“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33、1。 8、稳定系数=1。 9、短期竖直力1205,长期竖直力1319,C2值1.547。短期弯矩-265,长期弯矩-259,C2值1.487。采用C2值1.547。 10、最小配筋百分率按0.5计算,最少钢筋配置不应少于15根。 11、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2、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4m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4*2=8m。注:1、每根桩(柱)台后填土、台前溜坡、车道、车辆土压力分别是0、0、0、0kN,弯矩0、0、0、0kNm。 2、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3、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桩冲刷截面的距离)为4.15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 4、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支反力已经计入冲击力作用。注:1、短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频遇值系数:汽车0.7,人群1,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 2、弯矩和水平力计入土压力。河心向作用计入活载等代土压力,河岸向未计。制动力、温度力河心向指向河心、河岸向指向河岸。 3、地面线高于桩顶,“冲刷或地面线”截面指桩顶截面。 4、每根桩(柱)台后填土、台前溜坡、车道、车辆土压力分别是0、0、0、0kN,弯矩0、0、0、0kNm。 5、支座水平力(表5)引起的弯矩其力臂(支座顶与桩顶截面的距离)为4.15m。表中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弯矩值已计入水平力引起的弯矩。注:1、长期效应组合用于裂缝计算。准永久值系数:汽车0.4,人群0.4,制动力(或摩阻力)、温度力1,等代土压力1。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1.2,水浮力1,人群荷载1.4,汽车荷载1.4,制动力等1.4,土压力1.4,等代土压力1.4。 3、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鴆=0.8,用于人群荷载、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 2、分项系数:混凝土1,水浮力1,人群荷载1.4,汽车荷载1.4,制动力等1.4,土压力1.4,等代土压力1.4。 3、可变作用效应的组合系数鴆=0.8,用于人群荷载、制动力(摩阻力)等产生的效应。注:1、“抗弯-组合”由内力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2、裂缝宽度限值0.2mm。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合计钢筋应力8.5MPa。 3、桩径1.5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5mm,保护层7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1值1,桩输入钢筋根数24根。 5、表中抗弯钢筋面积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0,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组合中的某一组数据。 6、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7、“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33、1。 8、稳定系数=1。 9、短期竖直力1205,长期竖直力1319,C2值1.547。短期弯矩-265,长期弯矩-259,C2值1.487。采用C2值1.547。 10、最小配筋百分率按0.5计算,最少钢筋配置不应少于19根。 11、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2、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计算截面与墩顶距离2m乘上杆件稳定系数2。即L0=2*2=4m。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顶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7_1作用短期效应组合)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边孔搭板加载,车道荷载为3车道边孔搭板加载。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顶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7_2作用长期效应组合)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边孔搭板加载,车道荷载为3车道边孔搭板加载。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顶截面内力合计表(表17)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边孔搭板加载,车道荷载为3车道边孔搭板加载。 3、计算桩的变形系数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6667倍。桩基混凝土等级C30。 4、桩侧和桩底地基土比例系数分别为30000和80000kN/m4。桩计算宽度为2.25m。变形系数嵛0.4232。 5、地面线位于柱底以上2m,将地面线处土压力弯矩视作桩顶土压力弯矩计算土中最大弯矩。注:1、土深0处的内力见桩顶截面内力组合表(表18)。 2、表中给出顺桥向土中最大弯矩车辆荷载为1辆车边孔搭板加载,车道荷载为3车道边孔搭板加载。注:1、合计表中数据用于裂缝计算,内力值为代数和。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注:1、表中数据用于强度(即钢筋面积)计算,内力值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见2004通用桥规4.1.6条)。注:1、“抗弯-组合”由内力组合表(已计入荷载分项系数)计算钢筋面积(cm2)并反算钢筋根数, “抗裂-短长期”由短期、长期荷载内力表(短期效应计入频遇值系数,长期效应计入准永久值系数)计算钢筋根数。 2、裂缝宽度限值0.2mm。短长期钢筋应力0MPa,合计钢筋应力13.8MPa。 3、桩径1.5m,主筋种类HRB335钢筋,主筋直径25mm,保护层7cm。重要性系数r0=1.1。 4、箍筋种类R235钢筋,直径8mm,间距20c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1值1,桩输入钢筋根数24根。 5、表中抗弯钢筋面积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0,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组合中的某一组数据。 6、表中公路规范抗裂筋根数计算已对各种组合循环均为1根,轴力和弯矩给出的仅仅是合计中的某一组数据。 7、“抗裂-短长期”按公规计算裂缝。“抗裂-合计”按铁规计算,其中K1、K2、K3分别为0.8、1.33、1。 8、稳定系数=1。 9、短期竖直力1316,长期竖直力1427,C2值1.542。短期弯矩-306,长期弯矩-300,C2值1.49。采用C2值1.542。 10、最小配筋百分率按0.5计算,最少钢筋配置不应少于19根。 11、采用钢筋根数取输入钢筋根数、计算钢筋根数、最小配筋百分率钢筋根数的最大值得到。 12、表中配筋计算时杆件的计算长度L0计算方法如下: L0=A*(ALS+B)=0.7*(2+9.45)=8.02m。 式中:A=1;如果H=B或打入桩沉桩A=0.7。这里A=0.7,B=9.45为桩长H=40与4/ALF取小值。 ALF=0.423,ALS=2为柱顶与冲刷线(无冲刷以地面线代替)距离。注:1、表中桩顶反力其布载方式为“恒人2道边孔搭板” 2、表中“嵌岩深度”为竖向力验算得到,嵌岩深度若为负数指不需要嵌入岩石。 3、当输入的桩长小于4/幔没85地基与基础规范第4.3.5条岩面处弯矩计算嵌岩深度。 4、因为是嵌岩桩,计算时每层均按不透水考虑(尽管输入透水)。桩基重量按输入的桩长计算。 5、桩底土层为不透水,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注:1、地基规范(4.3.4)式 P=(c1*A+c2*U*h)*Ra=(0.5*1.767+0.04*4.712*4.727)*3000=5323.89kN。 2、P=单桩轴力+桩基重量-桩基扣除=3715.79+1608.1-0=5323.89kNP。注: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附表6.5(编号JTJ 024-85)规定:地面或冲刷处位移最大不超过6mm。 2、土中位移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6667倍。冲刷线以上位移计算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折减0.85倍。 3、表中“桩冲深”指桩顶以下的冲刷深度。 4、表中“转角4”指冲刷处的转角位移(弧度),其中“4”表示转角值应乘以10的-4次方。 5、表中“弯矩”未计入冲击力影响。 6、车道荷载已计入台后填土和车道荷载等代土层的土压力引起的位移。对台帽顶的弯矩、水平力分别为0kNm、0kN。 7、车辆荷载已计入台后填土和车辆荷载等代土层的土压力引起的位移,对台帽顶的弯矩、水平力分别为0kNm、0kN。 8、未计入台前溜坡土压力引起的位移。 9、支座水平力及引起的弯矩见“每个柱作用力表(表7)”。注:1、单位:高度m,惯矩m4,弹模Mpa,弯矩kNm,水平力kN,土压力kN/m,顶位移cm,顶转角*10E-4。 2、分段顶弯矩、水平力指恒载和3列车道荷载共同作用下(含土压力和制动力温度力等)的内力。 3、段顶土压力、段底土压力指台后填土和3列车道荷载的土压力共同作用下土压强度与分段宽度的乘积。 横 桥 向 桩 长 计 算 注:1、顺桥向为双孔布载。已经计入车道横向折减系数影响值。 2、表中未计入冲击力,1列车道双孔加载顺桥向冲击力竖直力262.24,冲击力弯矩-42.21。 3、表中未计入冲击力,1辆车辆双孔加载顺桥向冲击力竖直力224.92,冲击力弯矩15.7。 4、恒载弯矩包括:上部+S+M=0、耳墙M=0、管线设施M=0kNm。注:1、横桥向柱顶截面内力计算视盖梁为承台进行桩基的内力分配计算。注:1、表中桩顶反力其布载方式为“3列车道荷载向右偏” 2、表中“嵌岩深度”为竖向力验算得到,嵌岩深度若为负数指不需要嵌入岩石。 3、当输入的桩长小于4/幔没85地基与基础规范第4.3.5条岩面处弯矩计算嵌岩深度。 4、因为是嵌岩桩,计算时每层均按不透水考虑(尽管输入透水)。桩基重量按输入的桩长计算。 5、桩底土层为不透水,按容重计算桩重,与水位面无关。注:1、地基规范(4.3.4)式 P=(c1*A+c2*U*h)*Ra=(0.5*1.767+0.04*4.712*2.601)*3000=4121.41kN。 2、P=单桩轴力+桩基重量-桩基扣除=2513.31+1608.1-0=4121.41kNP。纵向加载影响线计算结果-| 左孔跨径| 左孔支距| 右孔支距| 右孔跨径| 24.750 0.250 0.300 5.700-| 加载方式| 设计荷载|梁板号| 车轴坐标| 轴 重| 竖向值|横分系数|左支反力|右支反力|- 双孔加载 车辆荷载 0 12.2000 30.0000 0.4929 1.0000 14.79 0.00 双孔加载 车辆荷载 0 15.2000 120.0000 0.6141 1.0000 73.70 0.00 双孔加载 车辆荷载 0 16.6000 120.0000 0.6707 1.0000 80.48 0.00 双孔加载 车辆荷载 0 23.6000 140.0000 0.9535 1.0000 133.49 0.00 双孔加载 车辆荷载 0 25.0000 140.0000 1.0526 1.0000 0.00 147.37 合计 550.0000 302.46+ 147.37= 449.83- 左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12.2000 30.0000 0.4929 1.0000 14.79 0.00 左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15.2000 120.0000 0.6141 1.0000 73.70 0.00 左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16.6000 120.0000 0.6707 1.0000 80.48 0.00 左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23.6000 140.0000 0.9535 1.0000 133.49 0.00 左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25.0000 140.0000 1.0101 1.0000 141.41 0.00 合计 550.0000 443.88+ 0.00= 443.88- 右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13.6000 30.0000 0.5495 1.0000 16.48 0.00 右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16.6000 120.0000 0.6707 1.0000 80.48 0.00 右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18.0000 120.0000 0.7273 1.0000 87.27 0.00 右反力最大加载 车辆荷载 0 25.0000 140.0000 1.0526 1.000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