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吏俸禄标准.doc_第1页
明朝官吏俸禄标准.doc_第2页
明朝官吏俸禄标准.doc_第3页
明朝官吏俸禄标准.doc_第4页
明朝官吏俸禄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官吏俸禄标准、俸钞折色及其影响 达志磊( 河西学院 历史系 08.1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明朝建立了一套严格而规整的官僚等级体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应封建统治的官吏俸禄标准。本文叙述了明朝官吏俸禄标准,以及在明朝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俸钞折色,以及官吏俸禄、折色所带来的影响。关键词:明朝 俸禄 影响明朝以前,历代王朝的官员俸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接发放钱、钞等货币和粮食、布帛等实物;另一部分则是耕地,即政府将自己拥有的公田授予官员作为职田,职田收入成为官员俸禄的重要补充。一、明朝官吏的俸禄标准的产生明朝建国前,由于戎马倥偬,统一的财政体系和俸禄制度未及建立,朱元璋沿用元朝的职田制度,“文吏悉授职田,佃收其租代禄焉”。1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便把整顿俸禄制度提上议事日程,于洪武四年(1371)正月命中书省和户部制定了文武百官岁禄标准,其数额是:正一品900石,从一品750石;正二品600石,从二品500石;正三品400石,从三品300石;正四品270石,从四品240石;正五品180石,从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从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从七品75石;正八品70石,从八品65石;正九品60石,从九品50石。2俸禄标准是按年薪确定的,实际上支付则是“验数月支”,以满足官员们的日常用度。明史记载:“百官之俸,自洪武初,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俸数,刻石官署,取给于江南官田”。3由此可见,在制定了正式俸禄标准后,朱元璋仍多有赐田之举,不过赏赐对象都是立有汗马功劳的开国勋臣,并不包括一般官员,而且赏赐数额也由皇帝随意确定,并无固定的制度规范。到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曾一度扩大赐田范围,“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禄之数,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内外衙官七百六十人,凡田四千六百八十顷九十三亩,岁入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4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朱元璋命令重新核定文武官员岁禄之制时,官员的法定俸禄只包括米、钞两项,5而根本未提到赐田收入,很可能是在此次调整岁禄时将职田收回,从此“官仰俸薪,别无给赐”成为明代俸禄制度的特色。6皇帝随意性的赐田只限于勋戚之家。洪武四年(1371)规定的百官岁禄与前代相比明显偏低,所以在十三年(1380)重定百官岁禄时,各品级官员的禄额都有所提高。这次规定的标准是:正一品1000石,从一品900石;正二品800石,从二品700石;正三品600石,从三品500石;正四品400石,从四品300石;正五品220石,从五品170石;正六品120石,从六品110石;正七品100石,从七品90石;正八品75石,从八品70石;正九品65石,从九品60石。禄米之外,还给予一定数额的俸钞,其中正一品至从四品皆给钞300贯,正,从七品给钞60贯,正、从八品给钞45贯,正、从九品给钞30贯。7由于按年定禄而按月支领,每月平均禄额必然会出现零头,朱元璋认为俸米以斗升为计,“甚非所以示朝廷忠,信重禄之道”8遂于二十年(1387)再次下令调整百官俸禄,令“自今百官月俸皆以石计,或止于斗,毋得琐碎”9。这次调整名义上是为了体现朝廷的“重禄之道”,可在实际上,不但取消了俸钞,而且除正一品和八、九品略有提高或维持原定数额外,其他品级均有所降低。其具体数额是:正一品月米87石,岁禄1044石;从一品月米74石,岁禄888石;正二品月米61石,岁禄732石,从二品月米48石,岁禄576石;正三品月米35石,岁禄420石,从三品月米26石,岁禄312石;正四品月米24石,岁禄288石,从四品月米21石,岁禄252石;正五品月米16石,岁禄192石,从五品月米14石,岁禄168石;正六品月米10石,岁禄120石,从六品月米8石,岁禄96石;正七品月米7石5斗,岁禄90石,从七品月米7石,岁禄84石;正八品月米6石5斗,岁禄78石,从八品月米6石,岁禄72石;正九品月米5石5斗,岁禄66石,从九品月米5石,岁禄60石。10这次调整后的岁禄标准,成为明朝的“永制”, 迄明亡一直未再加以变更。二、明朝官员俸禄在历史发展变化中的俸钞折色明代官员的俸禄是以米石为标准计算的,但在实际支领时,得到的却并非全是米,还有各种“折色”,即改折为钱、钞、银等货币以及绢布、苏木、胡椒、盐等其他实物支付。洪武四年(1377)初定官俸时,全部禄米均以米发放。九年(1376)开始实施折色,官员俸禄以米、麦、钞兼给之,并规定了各处官员的支付办法:陕西,山西,北平按俸禄的50%给米,湖广、浙江、河南、山东、江西、福建、两广、四川以及苏州,松江,湖州,常州等府按俸禄的70%给米,余额折给钱钞;储麦多的地方则用麦抵充一部分米;折价标准是1000钱或1贯钞抵米1石,麦价则是米价的80%。9十八年(1385),朱元璋又敕令户部,“凡天下有司官禄米,以钞代给之”,标准是1石米折钞2贯500文。11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很可能在二十年(1387)调整百官俸禄标准后,官俸支领办法又做了变化,根据具体情况,有全支米者,有米钞兼支者,也有全支钞者。二十六年(1393)还进一步规定,“在京府部等衙门官吏俸给,每岁于秋粮内起运,拨给各衙门收贮,按月造册支给”。12成祖继位后,因兵燹之后因国库储粮不足,户部认为“天下仓粮,宜撙节以备国用”,建议:“各处都司官俸,旧全支米者,宜米,钞中半兼支;河南、浙江、江西、山东、山西五布政司,按察司及王府官,旧全支米者亦如之;湖广、福建、广东、广西、陕西,北平,四川、云南八部政司,按察司官俸,米钞兼支;各府、州、县诸司官俸,全支钞者,仍令如故”。13不久,又议定了“在京官吏军士俸粮支米钞格”,规定京官一,二品按40%的比例支米,三四品按50%支米,五,六品按60%支米,七品以下按80%支米,余额折支钞,每钞10贯折米1石。14从此俸钞折色成为定制。此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折色物品,折色比价多次调整,而且京官与外官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折色标准也很不统一,以致官俸发放十分繁杂混乱。15明代中期以降,鉴于俸钞折色变化无常所带来的混乱和不便。朝廷陆续对折色办法进行整理,逐步趋于规范化。据记载:官员俸禄分成本色,折色两大部分,本色又分三项,一项是月米,即不论官职高低每人每月都领取一石米,另两项是折绢米,折银米,即把本色俸米1石以外的其余部分按比例折成绢,银发给,折算比价是1匹绢抵银6钱,6钱5分银抵米一石;折色则分为本色钞和绢布折钞两项,也就是说折色俸禄按比例分成两部分,分别用钞和绢布支付,本色钞的折算比价起初是钞10贯折米1石,后增至钞20贯折米1石,绢布折钞则是绢1匹折米20石,布1匹折米10石。16事实上,明史所述官员俸给办法也只是粗略的概况,实际情形要复杂的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仍不断有所调整。在白银使用普及化后,各种折色因逐步改为白银为折算标准,其规范化程度又有所提高。据记载,有各品级官员俸禄折色标准,现整理为下表,以供参考17:万历大明会典所载官员俸钞折色定例官品岁俸(石)本色俸折色俸总数(石)实支米(石)折银俸(石)折绢俸(石)折合银数(两)总数(石)折布俸折钞俸数额(石)折合银(两)数额(石)折合钞(贯)正一1044331.21226653.2204.82712.8356.410.692356.47128从一888284.41222745.4174.79603.6301.89.054301.86036正二732237.61218837.6144.76494.4247.27.416247.24944从二576190.81214929.8114.72385.2192.65.778192.63852正三420144121102284.72761384.141382760从三312111.6128316.663.91200.4100.23.006100.22004正四288104.4127715.459.29183.691.82.75491.81836从四25293.6126813.652.36158.479.22.37679.21587正五19275.6125310.640.81116.458.21.74658.21164从五16868.412479.436.1999.649.899649.8996正六120661245934.65 542754027540从六9656.412377.428.4939.619.839619.8396正七90541235726.95361836018360从七8451.612336.625.4132.416.232416.2324正八7849.212316.223.8728.814.428814.4288从八7246.812295.822.3325.212.625212.6252正九6644.412275.420.7921.610.821610.8216从九60421225519.251891809180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级官员实际领得的俸禄包括米、银、钞三部分,具体数额如下:品级米(石)银(两)钞(贯)品级米(石)银(两)钞(贯)正一品12215.5127128从一品12183.8446036正二品12152.1764944从二品12120.4983852正三品1288.842760从三品1266.9162004正四品1262.0441836从四品1254.7361584正五品1242.5561164从五品1237.684996正六品1235.46540从六品1229.084396正七品1227.49360从七品1225.896324正八品1224.302288从八品1222.708252正九品1221.114216从九品1219.52180由此表格可以看出,地位低微的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等,虽然不在品官序列之中,但也必须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才能使其安心办事。明朝建立之初,吏员只享有一定的杂役优免待遇而没有俸禄,这给他一特别是那些离家乡较远地方供职的吏员带来很大不便。朱元璋考虑到这种情况,遂于洪武七年(1374)下令中书省讨论吏员月俸,当时议定应天府(治今江苏南京)和中立府(治今安徽凤阳)的典吏每月分别给米8斗和6斗,各府州县的典吏在本地供职者只免夫役而不给月米,在远方供职者每月给米5斗,冬衣给棉布2匹,夏衣给麻布1匹,苫布1匹。18洪武十三年,(1380),又重新规定了吏员月俸,发俸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吏员。十六年(1480)又规定户部书算月支米5斗。19吏员、承差、知印、书算等的月俸支付办法,自此基本固定下来,当然此后还有不少次小的调整。三、明朝官吏俸禄制度的影响明朝官吏的俸禄俸钞折色制的推行造成了明代官俸的低薄,以致明史断言:“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201、朱元璋制定俸禄制度朱元璋出身底层,完全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苦。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他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名为醒贪简要录,教材里面详细地计算官员所得的俸米如果折合成稻谷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折算需要多少亩地,农民耕种这些地需要花费多少劳力等待,希望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忆苦思,甜教育唤醒官吏们的良心。因此,正一品官员俸禄每月87石米,看起来似乎不多,但为了这份俸禄老百姓却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光是挑担就是一个万里长征的路程,是非常辛苦的。“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朱元璋说:“你们这些当官的拿着朝廷的优厚俸禄还不满足,不肯为老百姓造福,一味贪污腐败,破坏朝廷法度,那么到时候被杀头抄家,是怨不得别人的。”反腐教材的算法让人触目惊心,但是似乎也没起到多少效用。朱元璋对大臣们说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之最贵者何?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享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即种,又须耘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及?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剥刻而虐之,无仁心甚矣”。21朱元璋又拿朝臣和“披坚执锐,卧雪眠霜,不胜劳苦”而每月只有一石米工资的士兵,以及没有时间耕种自己的土地“如此艰难,犹且趋事赴功,不敢有违”的驿站人户做对比,指出“各衙门吏员止是书写,夏坐凉房,冬居暖室,比当军,当站的十分悠闲”,如此“心尚不足,仍复贪赃枉法,百般害民”,朱元璋觉得他实在不了解这些坐办公室而享用朝廷俸禄的官吏们还有没有一点体恤百姓的良心。这样看来,朱元璋当时制定的官吏俸禄标准也有他合理的依据的,不能说是违背人情事理,对官吏要求过苛刻。朱元璋认为官员“若将所得俸禄养家,尽自有余”。以七品县令的工资标准而言,月薪是7.5石大米,一个成人的月需米量不过3斗,7.5石大米是25个人的口粮,你说它低了,那么要多少才算高呢?县令年薪90石大米,与正一品高官相比,只值其年薪的1/13,与其月薪87石米差不多。但按照醒贪简要录的算法,也需要70多亩地,5个农民专门为之生产,光是挑那些稻禾就需要走1000多里地。而生产这些米的农民“炎天赤日,形体憔悴”的辛苦更不用说。2、明朝官吏俸禄制度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 明朝官员实之禄米数少,俸给微薄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困难。正如李贤在一份奏疏中所说:“今在朝官员,皆实关俸米一石,以一身计之,其日用之资不过十日,况其父母妻子乎?”22家中没有田地赀财的官员依靠俸禄往往“不能自赡”,如进士出身的御史刘准所支俸米不足以养活其母妻子女,到处借贷,积欠御史王裕,刑部主事廖谟等俸米30余石,不料一病不起,所欠俸米其家属自然无力偿还。233、明朝官员俸禄制度对明朝吏治的影响为了维持与其社会身份相称的体面生活,官员们便大肆牟取各种非法收入,其中贪污纳贿,苛剥百姓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官员们的胃口一旦张开,就难有厌饱之时,衣食既足,则思“广田高宅,歌儿舞女,肥肉美酒”,24除贪污纳贿以牟取钱财外,明代还有许多官员让家属,亲戚,仆人等从事经商活动,以牟取厚利。经商本来无可非议,但官员参与商业活动却多带有不发色彩,因为他们基本上都不恪守商业规范与道德,往往利用职权逃避税收,放高利贷,甚至强买强卖,站夺其他商人以及百姓的财贷。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官员卷入商业经营活动的越来越多,违法乱纪,欺行霸市现象与日俱增,加重了官场风气败坏的程度。四、结语明朝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官僚统治,而制定了与其相辅相成的官吏俸禄制度。在明朝历史的不断变迁中,明朝官吏俸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衍生出了俸钞折色等变化,同时,明朝官吏俸禄制度在明朝盛衰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制度对明朝吏治的清明,社会安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这一制度的变化中可折射出明王朝统治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