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好的状态。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环境-人群-健康模式,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卫生干预等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三级预防保健措施:以全民为对象,全方位不同层次地针对无病期、发病期、康复期各个环节,以预防疾病为中心地医疗预防服务。一级:“病因预防”、“初级预防” (卫生立法、改善环境卫生、免疫接种、健康教育、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等。二级:“三早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发病前期所进行的防止或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体检三级:“临床预防”(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尽可能保护或恢复机体的功能。统计资料的类型:1、定量资料 如:身高(cm)、体重(kg)、血压(kPa)等定量变量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定量变量也称数值变量,其变量值是定量的,所获得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即对每一个观察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有度量衡单位变量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变量值变量的观察结果(测得值)2、 定性资料 分类变量、有序性变量分类变量(或名义变量)将观察单位按照性质或类别不同分组计数所得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如ABO血型分布、治愈和未愈、有效和无效等。有序定性变量(或等级变量)将观察单位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然后清点每组中的个数所得的资料为等级资料。它既有计数资料的特点又有半定量的特性,又称为半定量资料。 如临床检验的结果+、+、+、+;高血压分级等。数据转换:如人的血压值为为计量资料,若按照正常血压和异常血压分两组就成了计数资料。同质:是指对被研究指标来讲,其影响因素相同。对研究指标影响较大的,可以控制的主要因素应尽可能相同。如研究方法相同、观察时间相等、以及民族、地区、年龄、性别等客观条件一致。变异:在同质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在一个总体中,各单位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标志表现具有差异性,如性别标志表现为男、女,等,这种差别称为变异。变异是统计的前提条件,有变异才有统计的必要。变异系数CV:若比较两样本的变异度,则因单位不同或平均数不同,不能用标准差直接比较。这时要构造一个不代单位,不受平均数大小影响的变异数,这就是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均数之比。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性质相同的所有个体某种变量值的集合。总体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参数:是根据总体分布的特征而计算的总体统计指标(希腊字母-)统计量:由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而计算的相应标本指标(拉丁字母-1 3 9 A d)统计推断:由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误差:分为抽样误差、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系统误差:由于各种人为原因造成的如仪表未校正、方法未统一、操作不一致所产生的误差。随机测量误差:由于非人为的原因如控制了系统误差仍然使结果产生偏差,如在光电比色分析中同一份样品其光密度值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抽样误差:抽样造成的抽样样本与参数之间的差异。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体差异,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一定的规律性,小概率事件统计学上将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一般认为P0.05为小概率事件。随机化:指在科研中把每个受试对象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安排。频数表的编制方法: 找出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 确定组数、组段、组距 列表划记频数分布的两个特征:集中趋势、离散趋势集中趋势(算术均数 X对称分布;几何均数 G原始数据不对称,经对数转换后呈对数分布;中位数 M偏锋分布;众数)离散趋势(极差R 四分位数间距Qu-Ql:各种分布均可用,特别是偏锋分布资料方差SS标准差S:对称分布变异系数CV:量纲不同的变量之间或均数差别较大的变量)总体标准差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标准差越大,说明个体差异越大,变异度越大,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变异系数CV,即标准差S与均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CV是相对数,用于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的多组资料的变异度)频数分布的类型:对称分布、偏态分布(正偏态分布、负偏态分布)正偏态偏小的一侧;负偏态偏向大的一侧。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对称分布。平均数:它表示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是集中趋势的特征值。如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众数*均数(加权法)最适用于对称分布资料,尤其是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适用于呈对数正态分布的资料,或呈等比关系的资料。(如医学中常用的抗体滴度、血清效价等)中位数一群变量值由小到大排列依次居中的观察值。Px百分位数,P50就是中位数*中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开口资料和分布未明的资料。离散分布资料的描述全距-(记为R),亦称极差,为一组观察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全距越大,说明变异度越大。四分位数间距-(P75-P25),数值越大,变异度越大方差、标准差()。标准差越大说明个体差异越大,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差。 -*变异系数记为(CV),即标准差s与均数x之比用百分数表示。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频数分布,它的高峰位于中央,两端永不与横轴相交的钟形曲线。正态分布的特点:1.单峰,钟形2.以均数为中心,两侧对称3.尾端不与横轴相交4.均数位置,标准差形状5.曲线下面积分布有特殊规律任何正态分布都可以变换成标准正态分布。Z = (X-)/ P32P34 Z称为标准正态离差为均数,为标准差,图形关于x=对称(z)=1-(-z), (z)反映了标准正态曲线下横轴-到z的面积。在实际工作中需了解正态曲线下横轴上某一区间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以估计该区间的频数分布或变量值落在该区间的概率。正态分布的应用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医学参考值范围是指正常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指标的被动范围,正常人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的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常用95%的医学参考值范围。95%-1.960 99%-2.58双侧:X+1.96 ss-样本标准差正态分布法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如t分布、F(方差)分布、卡方分布(X2分布)双侧z=1.960,对应医学参考值范围95%双侧z=2.576,对应医学参考值范围99%百分位数法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双侧P2.5P97.5 ,单侧上界P95,单侧下界P5分类变量(亦称计数资料)的变量值是定性的,对其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常用 相对比、构成比、率 等统计指标来描述比又称相对比,A/B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率,又称频率指标,它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标准化法(用于不具有可比性的两组数据)比较两个总率时,若两组资料内部各小组的率有明显差别,而且各小组内部构成也明显不同时,则不能直接比较。不能标准化的则分层比较。发病率=(同期内新发生某病的病例数)/(观察期内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100%患病率=(检查时点发现的某病病例数)/(该时点受检人数) *100%*统计表:(简单表、组合表) 标题 标目(横标目、纵标目)线条34条横线即顶线、底线、标目线、合计线(可不标)故又称三线式表格数字统计图:横轴:纵轴长宽之比为7:5(条图、构成图、线图、直方图)统计推断:用样本推断总体特征-均数的抽样误差t分布特征: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呈单峰分布;t分布是一簇曲线,分布参数为自由度。同一自由度下,t值越大P值越小;在同一P值下,随自由度增加,t界值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的Z值。t分布用于样本较小,z分布样本量较大参数估计:用样本指标(统计量)估计总体指标(参数)-总体均数的估计 *95%可信区间 与95%医学参考值的区别:95%医学参考值=样本均数z值*样本标准差95%可信区间=样本均数t值*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样本标准差/样本数的开方率的标准差又称率的标准误=p*(1-p) /n 的开方假设检验:亦称思想显著性检验,是判断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或样本指标与样本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显著性意义的一种统计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和计算统计量 确定P值 判断结果建立假设检验,确定检验水准H0:m1=m2 ,即两总体均数相等,差异由抽样误差引起H1:m1m2 , 即两总体均数不相等,差异由其本质引起双侧a=0.05客观实际 拒绝H0 不拒绝H0 H0成立 I 型错误(a) 推断正确(1-a)H0不成立 推断正确(1-b) II 型错误(b) 通常当n固定时,a愈小,b愈大;反之,a愈大,b愈小。 增大n,可同时减小a,b。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小样本用t检验,大样本用Z检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多个均数比较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是t检验的扩展,用于两组或两组以上数据的分析。 F = MS组间 + MS组内两样本均数比较时,F=t2回归分析: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用t检验。回归分析是从预测的角度,通过样本数据在最小二乘原则下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以便用自变量x的数值估计反应变量y的数值及变异。卡方检验(X2检验)用于行*列表格的资料的相关分析。(定性资料分析)X2=(ad-bc)2*n/(a+b)(a+c)(b+d)(c+d)0表示不相关,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密切,1表示完全相关。问题:标准误与标准差的异同点 95%的可信区间与95%的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标准误:是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标准误的大小与标准差成正比,与样本含量成反比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样本标准差/样本数 的开方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1、 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伤害包括意外伤害、残疾、智障和身心损害等;健康状态包括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机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等2、 流行病学研究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描述性)第二阶段:“寻找原因”(分析性)第三阶段:“探究对策和措施”(实验流行病学)3、 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三个范畴: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检验和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实验流行病学(确证措施的有效性)4、 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描述性、分析性)、实验法、数理法*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空间)、不同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 K分子: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可多次发病时,则应分布计为新发病病例数分母: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年初人口+年终人口)/2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患病率=发病率*病程*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有很多临床症状相同的病人出现。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A描述性研究: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它既是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现况调查: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抽样调查:是相对于普查的一种比较常用的现况研究方法,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其中分层抽样误差最小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或其他手段,从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有缺陷者。诊断:不同于筛检,后者是将病人或可疑病人与无病者区别开来,而诊断是进一步将病人和可疑有病而实际无病者区别开来,因此诊断对指导治疗有决定性意义。筛检试验诊断试验对象健康人或无症状的病人病人目的发现可疑病人对病人进行确诊要求快速简便安全高灵敏度复杂准确性和特异度高花费经济、廉价花费较高处理用诊断试验确诊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真阳性(a)假阳性(b)真阴性(c)假阴性(d)*灵敏度:是指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得判断为患者的能力。又称真阳性率(%)=a/(a+c)*100%*特异度:是将实际未患某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非患者的能力。又称真阴性率(%)=d/(b+d)*100%可靠性指标:变异系数、符合率变异系数=测定值均数的标准差S/测定值均数X *100%符合率=a+d/a+b+c+d *100%B、病例对照研究 基本原理: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过去暴露于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情况,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过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病例的选择:纳入研究的病例必需正确诊断。采用的诊断标准应尽可能使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金标准。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率都可选作研究病例尽量选用新发病例(回忆偏倚小、代表性好、容易合作、被调查因素改变少)病例来源:社区人群的病例样本、医院病例对照的选择:对照的来源原则上应与病例的来源一致匹配方法:1:R R值不宜超过4RR值(相对危险度)=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OR值(比比值)=ad/bc用OR值来估计或近似估计相对危险度RROR1,表明研究因素与研究的疾病呈“正”相关,数值愈大,该因素充当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愈大;OR1(正数)表明研究的因素与研究的疾病呈“负”相关,数值愈小,该因素充当保护因素的可能性愈大。C队列研究:是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确定疾病危险因素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病例对照研究相比,它可以更直接的检验病因假说。(RR)病例对照研究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置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是一种由“果”到“因”的调查一般不能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队列研究基本特点: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人群的暴露及其变化由研究者调查并记录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常见偏倚 P155病例对照研究(罕见病例研究)队列研究(实施难、暴露组)常见偏倚暴露怀疑偏倚2诊断怀疑偏倚2回忆偏倚2失访偏倚时间效应偏倚1混杂偏倚3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1入院率偏倚1D实验流行病学:是按照随机化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霍桑效应:是指人们因为成了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注意的目标而改变了其行为的一种倾向,这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是患者的一种心理、生理效应对疗效产生正向效应的影响。盲法:单盲 即受试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双盲 即研究观察者和受试对象都不知道试验分组情况 三盲 不但研究观察者和受试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分析的第三者也不了解分组情况。开放试验(非盲法)偏倚:是指不正确地选择了研究对象,使研究开始时,两组研究对象就存在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因而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产生差异。偏倚的类型:选择偏倚 信息偏倚 混杂偏倚偏倚的种类:1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柏克森偏倚)是指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不同而导致的偏差。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在病例对照研究或现况研究中,由于研究的病例一般是研究期间的现患病例。健康工人效应偏倚 那些不适应这行业的工人很快调离而失访 无应答偏倚 样本中的无答复者 检出征候偏倚 由于其他原因去就诊,致使该疾病被检出 时间效应偏倚 实际有暴露史但无症状 排除偏倚 志愿者偏倚2信息偏倚(观察偏倚)-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在资料的观察、测量及收集方法上,诊断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患者在提供各种有关信息的准确性方面都可能有所不足,而且这种不足或缺陷在各比较组间有系统的差别或不一致,于是导致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产生系统误差。暴露怀疑偏倚(多见于病例对照研究中)诊断怀疑偏倚(常发生在前瞻性研究中)测量偏倚(系统误差)报告偏倚(敏感性问题中)回忆偏倚(最容易发生于病例对照研究中)归类错误偏倚(由于灵敏度、特异度不可能为100%,而导致产生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诱导偏倚3混杂偏倚*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态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与生物群落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上处于连续流动状态的完整系统。组成环境介质(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平衡:在某一时间段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等,表现为一种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食物链: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food chain生物放大、蓄积、浓缩作用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这种情况称为生物放大作用。放大作用的条件:易吸收难排泄按食物链进行无致命蓄积作用:摄入量排出量,在体内蓄积浓缩作用: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步浓缩,环境中的浓度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是新陈代谢;人体与地壳中元素含量成明显的相关性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立性,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因公害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按来源分为: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生活性污染 生活“三废”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或牲畜的粪便 其他污染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环境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为环境的自净作用。1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等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2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的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有些组织器官中化学物质含量虽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被称为贮存库。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称为物质蓄积。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并未发现在体内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功能蓄积。3转化有新物质生成,化学作用生物解毒作用经体内转化毒性减弱生物活化作用经体内生物转化毒性增强环境污染物体内排泄途径:经肾脏岁尿排出经肝、胆通过胆汁经过肠道随粪便排出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挥发性物质也可直接经呼吸道排出*半数致死剂量 LD50 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值就越小。*阈值(阈剂量)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健康效应谱:环境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出现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变化的过程。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作用广泛性和途径多样性 对机体危害的复杂性 低浓度长期作用 环境污染物的多变性和综合作用危害:1、特异性损害急性作用、慢性作用(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致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2、非特异性损害(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下降、劳动力减低)致癌因素生物因素(EB病毒、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等)、物理因素(放射线、紫外线)、化学因素(90%) 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附:正常情况下,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对流层),但有时候,出于各种原因,随海拔升高气温同样升高,这就是逆温层现象。出现逆温层会减弱对流层中的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使大量有害气体积存在近地面,危害人体健康。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世界十大公害病伦敦烟雾事件逆温层引起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痛痛病事件含镉废水污然了河水水俣病事件食用了甲基汞含量很高的鱼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污染了食用油四日市哮喘病废气污染日本森永奶粉事件砷中毒博帕尔异氢酸钾酯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五个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剂量和强度剂量指进入机体化学物的数量mg/kg强度指物理性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数量,各种物理因素都有其特殊的强度单位。 作用时间生物半减期是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体内毒物达到最大蓄积量的时间至少需要6个生物半减期。个体感受性(年龄、性别、遗传、营养与膳食、健康状况)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对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设两个标准量,最低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 对非必需元素有害物质,只设最高容许浓度 遗传毒性的致癌物,进入机体就产生损伤1、 环境污染?公害?公害病?*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因公害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2、 环境污染的特点?(复杂性、潜伏性、持续性、广泛性)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作用广泛性和途径多样性 对机体危害的复杂性 低浓度长期作用 环境污染物的多变性和综合作用3、 环境污染的来源?按来源分为: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生活性污染 生活“三废”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或牲畜的粪便 其他污染 如废气,自然灾害火山污染4、 引起癌症的主要污染物有?致癌因素生物因素(EB病毒、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等)、物理因素(放射线、紫外线)、化学因素(90%) 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5、 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6、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污染物7、 致癌物的分类?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8、 环境污染还有哪些危害?大气层对流层跟人类关系最密切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6.5/1000m 可水平对流也可垂直对流 气象变化复杂 含75%的氧气和几乎所有的水蒸气 平流层 同温层,飞机航行 臭氧层:能吸收对生物杀伤力很强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热成层逸散层空气的化学组成(氧气、二氧化碳、氮、其他气体如臭氧、惰性气体)空气的物理性状(电离辐射、空气离子、气象因素)太阳辐射它是各种天气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地球上生命的源泉。太阳辐射紫外线270nm的被臭氧层吸收*作用:抗佝偻病作用(UV-B 275320nm)-与维生素D有关红斑作用(UV-B)-皮肤潮红 色素沉着作用(UV-A 320400nm)-使人皮肤中的黑色素原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转变为黑色素而沉着于皮肤中,从而使短波光线被皮肤表层吸收,并转化为热能散失,防止透入深层组织,保护皮肤以及深部组织不至过热,(防御反应) 杀菌作用红外线热效应是红外线生物学作用的基础。 消炎、镇痛作用可见光空气离子正离子空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原子在一般情况下为电中性,在宇宙线、紫外线或放射线等的作用下,失去外层电子而成正离子。(兴奋作用)负离子游离的电子与另一中性气体分子结合成为负离子。(对机体产生好的作用:镇静、镇痛、镇咳、止痒、利尿、降血压、改善食欲、改善睡眠、消除疲劳、提高工作能力)另外,雷电、瀑布、浪花冲击、树叶摇曳及人工电场,也可使空气离子化。轻离子空气中的离子在不停的运动,一部分正负离子结合又形成中性气体分子,一部分离子可把周围1015个中性气体分子吸附到一起,形成质量较轻、直径较大的离子,称为轻离子。重离子轻离子在运动中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结合,失去活动力,就成为重离子。气象因素天气(短期)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的综合表现。气候某地区长期天气变化情况的概括。大气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在洁净的大气中混入了一种或数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的正常组分或性状发生改变对居民健康和生活卫生条件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其理化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污染:是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的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能参与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理化性状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也成为次级污染物。烟型光化学烟雾污染物SO2、飘尘氮氧化物NO、碳氢化合物CH来源生活煤灶汽车尾气燃料煤油、气发生季节冬季夏季、37高温气象因素逆温太阳紫外线照射污染物类型一次污染二次污染性质还原剂CO2-CO强氧化剂O3O2作用位置上呼吸道细支气管、眼睛*光化学型烟雾事件: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所致。(成分:臭氧、醛类、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等)大气污染对人体间接影响1、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散热所发射的波长较长的辐射,使热量不能完全散发到太空中,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使大气增温,称为温室效应。(工业发展、植物减少、人口增加)2、臭氧层破坏几乎可全部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破坏后造成人群中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对动植物杀伤作用。3、酸雨PH5.6的雨水、冻雨、雪、冰雹、露水等大气降水。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与水蒸气结合。主要由二氧化硫污染造成。SO24、影响气候和太阳辐射冷化效应大气中颗粒物遮挡阳光,使地球表层温度下降,能见度下降,如沙尘暴。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颗粒物定义: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TSP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径100微米的颗粒物通称总悬浮颗粒物。PM10粒径10微米的称可吸入颗粒物IP飘尘PM2.5粒径2.5微米的称细粒子作用:机械阻塞作用载体作用颗粒物的性质由颗粒物母体性质决定是化学反应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多环芳烃是含有两个或以上苯环并以稠环形式连接的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总称。室内空气污染源1、人的活动 人类活动:人呼吸、汗液气味、吸烟 燃料燃烧:炉灶、烹调油烟 家电2、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及家具 甲醛人造板、油漆、涂料 苯胶、漆、涂料、粘合剂 氨水泥防冻剂 氡基础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如水泥、混凝土、地面砖、瓷砖等3、家用化学品和办公用品化妆品、清洁剂4、室外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卫生评价CO2室外0.03% 室内0.07%微生物及悬浮颗粒室内细菌总数2500CFU/m3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日平均值0.15mg/m3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甲醛1小时均值0.10mg/m3室内TVOC浓度8小时均值0.60mg/m3水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水的生物学意义: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给与机体物质代谢 水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水的比热和蒸发潜热很高,能存储和吸收多量的热)水的分类降水水质特点:矿物质含量低、水质软、一般含杂质和细菌较少、溶解氧含量高、地区季节分布不均、易受大气污染。地表水丰水期、贫水期、枯水期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水体污染:是指人为活动的污染物排放到江河、湖海、水库和地下水中,排放的量和速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底泥的理化特性、生物特性和组成发生改变,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间接危害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污染物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的危害节水传染病是指通过引用或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水而发生的传染病。特点:暴发流行、地方性引用同一水源的历史查明原因,加强水质的净化和消毒,流行可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指水流缓慢、更新期长的地表水体,接纳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急剧增殖,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变臭,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和水体变色等现象。水华这种现象发生在湖泊,以蓝色、绿色变化为主赤潮出现在海湾,以红色变化为主化学性污染的危害汞水俣病长期摄入过高甲基汞的水产品(鱼、贝类)造成的以神经系统损伤为主的病变。甲基汞能通过血脑屏障,侵犯大脑皮层运动区和感觉区脑细胞,引起四肢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震颤麻痹、听力丧失、语言障碍、智力减退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严重者出现精神错乱、全身瘫痪,甚至死亡。铬三价铬人体必需;六价铬毒性较大,致死剂量:5g/60Kg酚类化合物苯的代谢产物多氯联苯雌激素样作用,“米糠油事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指1ml水在普通培养基上有氧条件下在37培养24小时,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 总大肠菌群:指在37 24 小时培养后,能发酵乳糖并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100ml水中不得检出 耐热大肠菌群:是指能在液体乳糖培养基中在44.50.25培养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大肠杆菌,100ml水中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食物中毒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水的浑浊度用比浊度测定,以1L水中含二氧化硅(一般用白陶土)1mg为1度。达到10度时、普遍感到浑浊放射性物质水源水卫生质量评价指标氮化物无机氮是指氨氮(有机氮分解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简称“三氮” 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不增高新近受到人畜粪便的污染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而硝酸盐氮不增高水体受到粪便污染时间较长,降解已经开始,且污染还在持续 “三氮”均增高表示水体过去、现在均受到粪便的污染,降解一直在进行。“三氧”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正常4.0mg/L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的物质所消耗的氧量。正常23mg/L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需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实际工作中常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20)表示,指在20培养五天1L水样中溶解氧减少的量。清洁水1.0mg/L水源选择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水质净化沉淀自然沉淀天然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使水的浑浊度降低。混凝沉淀水体中的细小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有些带有电荷相互排斥,难于自然下沉,需要加入混凝剂才能使其形成较大的颗粒而下沉,这一过程称为混凝沉淀。过滤水质消毒氯化消毒:含氯消毒剂溶于水后形成次氯酸HOCL(主要起作用的物质)-对病毒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如水中无细菌、有机物和还原性的物质等,则需氯量为0 当水中有机物较少,且主要不是游离氨和含氮化合物时,需氯量满足后出现余氯,且需氯量随加氯量的增加而增加。 水中氨比较多时区:水中杂质耗尽氧,余氯量为0区:;氯与氨反应,有化合性余氯存在,主要为NH2CL,故有一定消毒效果区:继续产生化合性余氯,并且随着加氯量增加发生下列反应2 NH2CL + HOCL - N2 + 3HCL + H2O区:水中已经没有消耗氯的物质,出现游离性余氯,此时消毒效果最好。如果氨0.5mg/L,加氯达到C点即可如果氨0.5mg/L,加氯量必须达到B点 (P218)需氯量是指杀灭一定体积水中的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及某些氯化反应所消耗的有效氯的量。余氯量是指消毒一段时间后余留在水中的有效氯,包括游离性余氯(HOCL、OCL-)和化合性余氯(NH2CL、NHCL2)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水的PH值 水温 水的浑浊度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氯化消毒的方法:普通消毒法(混凝沉淀和过滤后,加少量液氯)氯胺消毒法(用化合性余氯来消毒)折点消毒法(加氯量大于折点) 持续消毒法 过量氯消毒法土壤土壤是地壳中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微生物学的作用形成的,是具有肥力的陆地表面生长植物的疏松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化学性地方病,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一代肿、二代傻、三代断根芽-“呆、小、聋、哑、瘫”病因:缺碘预防措施:碘盐、碘油、含碘丰富的食物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氟斑牙、氟骨症(欺负外来人)病因:长期摄入过多的氟来源:饮水型、食物型、空气污染型预防:查明氟的来源,减少摄入3mg/d地方性砷中毒临床表现:是一种多系统,多脏器损伤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包括皮肤黏膜的损害,心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台湾的“黑脚病”病因:长期饮用含砷量过高的水预防:更换水源,或采用混凝沉淀和过滤法去除水中的砷,将三价砷变成五价砷,再用石灰法去砷。克山病临床表现:心肌损害、心力衰竭病因:缺硒预防:口服亚硒酸钠大骨节病临床表现:患者身材矮小,四肢关节增大,畸形关节麻木或蚁走感,中食指关节活动不灵活 。病因:未明预防:更换水源,更换粮食,口服亚硒酸钠,改变饮食习惯。、高碘、致甲状腺肿的物质、长期饮用高硬度的水、含氮化物和硫化物过高的水,被化学物质或微生物污染的水,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土壤自净: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使土壤中的病原体死亡,有机物无机化,有害物质浓度减少的过程。腐殖质: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重新合成的复杂的有机物。*职业性有害因素:或生产性有害因素,凡是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身心健康的职业性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分类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性生产性毒物铅中毒、汞中毒、苯中毒、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农药生产性粉尘尘肺、矽肺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中暑、冷损伤异常气压高气压:装具潜水、沉箱作业(减压病);低气压:高山病和航空病噪声振动全身振动:晕动病局部:雷诺氏病(白指)非电离辐射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白内障)电离辐射X射线、射线、粒子等(急性角膜性结膜炎-疼痛、流泪、畏光-四环素软膏)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和动物;某些动植物产生的具有刺激性、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的生物活性物质,花粉、蚕丝、毛虫等引起哮喘、皮炎等2、劳动过程中1、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不合理2、劳动强度过大(过劳死)3、劳动过程中的精神心理紧张(职业性紧张:客观要求和主观能力之间存在不平衡)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5、不良体位或使用设计不合理的工具3、生产环境中厂房布局和建筑不合理自然环境因素减压病:作业人员在高气压条件下进行潜水或沉箱作业一定时间后,在返回正常气压环境过程中,如减压速度过快或减压幅度过大,可使溶解在人体组织和血液中的气体迅速形成气泡而阻塞血管或压迫组织,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引起减压病。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P308(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接触者个体特征)A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机体已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一系列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狭义指法定职业病注意:绝大多数职业病的病因是明确的 法定职业病有10大类115种 法定职业病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也不同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职业史:详细可靠的职业史是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前提条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果(发病潜伏期) 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B *工作有关疾病:为职业性多发病。指职业因素并非是所患疾病唯一直接的原因,而只是降低了机体的一般抵抗力,表现为特定职业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升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和)现患的疾病病情加重等。区别: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一对一的关系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去除有害因素后,疾病不再发生潜伏期长急性慢性C 工伤又称职业性外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职业性损伤的防治:“三级预防”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法律措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卫生保健措施*职业健康监护:是指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期健康损害的重要措施。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健康检查(如核泄漏、生产事故等)上岗前检查目的:找出职业禁忌症收集留取有关的健康基础资料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目的:及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并为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效果评价提供资料。远期效应“致畸、致突变、致癌”毒物:是相对概念,某物质少量进入机体即可引起生理损害的物质。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铅中毒铅中毒铅中毒铅中毒理化性质熔点低,为327.4,应控制熔铅温度。溶于酸来源铅蓄电池、美白嫩肤的化妆品中铅所引起的卟啉代谢(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合成)的障碍,是铅对机体影响的重要和早期变化之一。主要抑制含巯基的-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ALAD)和血红素合成酶(亚铁络合酶)毒理早期:随血液分布,肝、肾含量最高数周后:以磷酸铅的形式存在于骨骼、牙齿等硬组织中。当血钙降低致血液PH值改变时,结合型的铅变为游离型的,引起铅中毒。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类神经症头晕、头痛、睡眠中障碍、记忆力减退周围神经炎运动型(最多见):握力减退,伸肌无力,“腕下垂”(铅麻痹)感觉型:四肢远端呈手套样或袜套样感觉减退或缺失 混合型:两者皆有中毒性脑病:剧烈顽固性头痛、严重进行性记忆力减退,继而癫痫样痉挛,一过性联系障碍2、消化系统便秘、腹胀,主要顽固性便秘后出现脐周阵发性腹绞痛,口内金属味,牙龈边缘“蓝黑色”铅线。 注意铅绞痛与阑尾炎相区别3、血液系统低色素正细胞性贫血,铁剂治疗无效4、肾脏及其他Fanconi综合征(单纯性氨基酸尿、糖尿和磷酸盐尿)排泄主要经尿道、其次粪便治疗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络合剂)对症治疗腹绞痛 给予0.5mg阿托品皮下注射或10%葡萄糖酸钙1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说课稿-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中国历史 第二册统编版(五四学制)
- 人教版高中 必修二教学设计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 2025供电合同范本(律师)
- 2025中小学食堂承包合同样本
- 8.3 俄罗斯(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教学(湘教版河北专版)
- Unit 5 Fun Clubs Section A 1a~1d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山西公务员真题试卷
- 5.1.1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 加聚反应(教学设计)高二化学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机械厂员工奖励申请执行规章
- 印刷厂员工生日补贴管理规定
-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 护理综述论文的撰写
- 医院院内急会诊制度
- TSDPIA 05-2022 宠物猫砂通用技术规范
- 动力管道培训
- GB/T 11446.9-2013电子级水中微粒的仪器测试方法
- 热力学发展史概述讲课稿
- 教学配套课件:二维动态图形设计基础
- 预防电信诈骗网络诈骗
- 督脉灸参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