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doc_第1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doc_第2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doc_第3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doc_第4页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测训练之数字推理经典题型1:有37名战士要渡河,在河边发现一条小船,小船每次最多能载5人渡河,那么得多少次才能全部渡过河? A:9 B:8 C:6 D:7 2:某市乒乓球俱乐部有121名队员,现在要举行单打淘汰赛,选出一名冠军参加省队,那么最少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A:60 B:61 C:120 D:121 3:某S为自然数,被10除余数是9,被9除余数是8,被8除余数是7,已知100S1000,请问这样的数有几个? A:5 B:4 C:3 D:2 4:16,17,36,111,448,( ) A:639 B: 758 C:2245 D:3465 5: 1 2 5 29 ( ) A:34 B:841 C:866 D:37 6: 7 9 -1 5 ( ) A:3 B: -3 C:2 D: -1 7: 12 16 14 15 ( ) A:13 B:29/2 C:17 D:20 8: 5,6,6,9,(),90 A:12, B15, c:18, D:21 9:1 13 45 169 ( ) A 443 B 889 C 365 D 701 10:22,24,27,32,39,( ) A 40 B 42 C 50 D 52 11:16,27,16,( ),1 A 5 B 6 C 7 D 8 12:2,12,36,80,150,( ) A 250 B 252 C 253 D 254 13:3,5,7,11,13,19,31,47,() A 63 B 195 C 5 D 9 14:2,5,20,12,-8,(),10 A 7 B 8 C 12 D -8 15: 55 66 78 82 ( ) A 98 B 100 C 96 D 102 答案:1:过五人肯定要一个把船开回来,就是每次四人,4*8=32 最好一次五人,就刚好九次. 2:121人,就是比赛60次,因为一个没得比赛,推之.60 30 16 8 4 2 1所以是120 3:16*1=16 16+1=17 17*2=34 34+2=36 36*3=108 108+3=111 111*4=444 444+4=448 448*5=2240 2240+5=2245 4:被N除余数是N-1,所以这个数字就是几个N的公倍数-1。10,9,8的公倍数为360n(n为自然数),因为1005: 1 2 5 29 ( ) A:34 B:841 C:866 D:37 第三个数为前2个的平方和,所以是866 6: 7 9 -1 5 ( ) A:3 B: -3 C:2 D: -1 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差的1/2,所以是3 7: 12 16 14 15 ( ) A:13 B:29/2 C:17 D:20 这也差不多,第三个是前2个和的1/2 8:思路: 6=(5-3)*(6-3) 9=(6-3)*(6-3) 18=(6-3)*(9-3) 90=(9-3)*(18-3) 9:思路:1 4 由13的各位数的和1+3得 9 由45的各位数4+5 16 由169的各位数1+6+9 (25) 由B选项的889(8+8+9=25) 10:本题初看不知是何规律,可试用减法,后一个数减去前一个数后得出:24-22=2,27-24=3,32-27=5,39-32=7,它们的差就成了一个质数数列,依此规律,( )内之数应为11+39=50。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这是道难题,用加减乘除法都找不出正确答案,可试着用幂(表示一个数自乘若干次所得的积)来解答。16=24,27=33,16=42,5=51,1=60,这就成了一个降幂排列的自然数列。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2:这是一道难题,也可用幂来解答之。2=212,12=322,36=432,80=542,150=652,依此规律,( )内之数应为762=252。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3:该组数列为一质数数列。质数是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的数,故选C 14:本题规律:2+10=12;20+(-8)=12;12;所以5+(7)=12,首尾2项相加之和为12。 15:本题思路:56-5-6=45=5*9 66-6-6=54=6*9 78-7-8=63=7*9 82-8-2=72=8*9 98-9-8=81=9*9广东行政能力测验常用的N次方数22=4 , 23=8 , 24=16 , 25=32 , 26=64 , 27=128 , 28=256,29=512 , 210=102432=9 , 33=27 , 34=81 , 35=243 , 36=729 , 37=2187 , 38=6561 ;42=16 , 43=64 , 44=256 , 45=1024 , 46=4096 ;52=25 , 53=125 , 54=625 , 55=3125 ;62=36 , 63=216 , 64=1296 ;72=49 , 73=343 , 74=2401 ;82=64, 83=512 ,84=4096 ;92=81 , 93=729 ,94=6561 ;112=121122=144132=169142=196152=225162=256172=289182=324192=361几种基本的N次方及N次方数变数排列规律:平方+1;平方-1;平方-1+1/+1-1底数递增/递减的排列方式平方+1,底数递增/递减从-2到6: 5,2,1,3,5,10,17,26,(37)-22+1=5,-12+1=2,02+1=1,12+1=2,22+1=5,32+1=10,42+1=17,52+1=26,62+1=37同理底数递减就是逆转过程:(37),26,17,10,5,3,1,2,5平方-1,底数递增/递减从-2到6:3,0,-1,0,3,8,15,24,(35)-22-1=3,-12-1=0,02-1=-1,12-1=0,22-1=3,32-1=8,42-1=15,52-1=24,62-1=35同理底数递减就是逆转过程:(35),24,15,3,8,0,-1,0,3平方+/-1,底数递增/递减从-2到6: 当第一项规律为X2-1时 3,2,1,-1, 2,3,10,15,26,(35)-22-1=3,-12+1=2,02-1=-1,12+1=2,22-1=3,32+1=10,42-1=15,52+1=26,62-1=35同理底数递减就是逆转过程:(35),26,15,10,3,2,-1,1,2,3从-2到6: 当第一项规律为X2+1时 5,0,1,0,5,8,17,24,(37)-22+1=5,-12-1=0,02+1=1,12-1=0,22+1=5,32-1=8,42+1=17,52-1=24,62+1=37同理底数递减就是逆转过程:(37),24,17,5,8,0,1,0,5数字推理规律典型题型详细解【例题】7,11,15,( ) A 19 B 20 C 22 D 25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15+4=19,第四项应该是19,即答案为A。 (一)等差数列的变形一: 【例题】7,11,16,22,( ) A28 B29 C32 D33 【答案】 B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一种等差的规律。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5;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6。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 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5,6,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7,则第五个数为22+7=29。即答案为B选项。 (二)等差数列的变形二: 【例题】7,11,13,14,( ) A15 B14.5 C16 D17 【答案】 B 【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等比的规律。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2;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1。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 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2,1,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0.5,则第五个数为14+0.5=14.5。即答案为B选项。 (三)等差数列的变形三: 【例题】7,11,6,12,( ) A5 B4 C16 D15 【答案】 A 【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5;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6。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 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5,6,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但各项之间的正负号是不同,由此可以推出X=-7,则第五个数为12+(-7)=5。即答案为A选项。 (三)等差数列的变形四: 【例题】7,11,16,10,3,11,( ) A20 B8 C18 D15 【答案】 A 【解析】这也是最后一种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这是目前为止难度最大的一种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每“相隔两项”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5;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6,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7。第六个与第五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8,假设第七个与第六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 总结一下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5,-6,-7,8,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但各项之间每“相隔两项”的正负号是不同的,由此可以推出X=9,则第七个数为11+9=20。即答案为A选项。 备考规律二: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4,8,16,32,( ) A64 B68 C48 D54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即“后面的数字”除以“前面数字”所得的值等于一个常数。题中第二个数字为8,第一个数字为4,“后面的数字”是“前面数字”的2倍,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第四和第三个数字之间,后项也是前项的2倍。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322=64,第五项应该是64。 (一)等比数列的变形一: 【例题】4,8,24,96,( ) A480 B168 C48 D120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题中第二个数字为8,第一个数字为4,“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2,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3;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4。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X。 我们发现“倍数”分别为2,3,4,X。很明显“倍数”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5,则第五个数为965=480。即答案为A选项。 (二)等比数列的变形二: 【例题】4,8,32,256,( ) A4096 B1024 C480 D512 【答案】 A 【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题中第二个数字为8,第一个数字为4,“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2,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4;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8。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X。 我们发现“倍数”分别为2,4,8,X。很明显“倍数”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等比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16,则第五个数为25616=4096。即答案为A选项。 (三)等比数列的变形三: 【例题】2,6,54,1428,( ) A118098 B77112 C2856 D4284 【答案】 A 【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题中第二个数字为6,第一个数字为2,“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3,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9;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27。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X 我们发现“倍数”分别为3,9,27,X。很明显“倍数”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方数列,规律为3的一次方,3的二次方,3的三次方,则我们可以推出X为3的四次方即81,由此可以推出第五个数为142881=118098。即答案为A选项。 (四)等比数列的变形四: 【例题】2,-4,-12,48,( ) A240 B-192 C96 D-240 【答案】 A 【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比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题中第二个数字为-4,第一个数字为2,“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2,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3;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4。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后项”与“前项”的倍数为X 我们发现“倍数”分别为-2,3,-4,X。很明显“倍数”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但他们之间的正负号是交叉错位的,由此戴老师认为我们可以推出X=5,即第五个数为485=240,即答案为A选项。 备考规律三:求和相加式的数列 规律点拨:在国考中经常看到有“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这种规律的数列,以下戴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该类型的数列 【例题】56,63,119,182,() A301 B245 C63 D364 【答案】 A 【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求和相加式的数列,即“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我们看题目中的第一项是56,第二项是63,两者相加等于第三项119。同理,第二项63与第三项119相加等于第182,则我们可以推敲第五项数字等于第三项119与第四项182相加的和,即第五项等于301,所以A选项正确。 备考规律四:求积相乘式的数列 规律点拨:在国考及地方公考中也经常看到有“第一项与第二项相乘等于第三项”这种规律的数列,以下戴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该类型的数列 【例题】3,6,18,108,() A1944 B648 C648 D198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求积相乘式的数列,即“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我们看题目中的第一项是3,第二项是6,两者相乘等于第三项18。同理,第二项6与第三项18相乘等于第108,则我们可以推敲第五项数字等于第三项18与第四项108相乘的积,即第五项等于1944,所以A选项正确。 备考规律五:求商相除式数列 规律点拨:在国考及地方公考中也经常看到有“第一项除以第二项等于第三项”这种规律的数列,以下戴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该类型的数列 【例题】800,40,20,2,() A10 B2 C1 D4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求商相除式的数列,即“第一项除以第二项等于第三项”,我们看题目中的第一项是800,第二项是40,第一项除以第二项等于第三项20。同理,第二项40除以第三项20等于第四项2,则我们可以推敲第五项数字等于第三项20除以第四项2,即第五项等于10,所以A选项正确。 备考规律六:立方数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8,27,64,( ) A125 B128 C68 D101 【答题】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立方数”的数列,即第一项是2的立方,第二项是3的立方,第三项是4的立方,同理我们推出第四项应是5的立方。所以A选项正确。 (一)“立方数”数列的变形一: 【例题】7,26,63,( ) A124 B128 C125 D101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立方数”的数列,其规律是每一个立方数减去一个常数,即第一项是2的立方减去1,第二项是3的立方减去1,第三项是4的立方减去1,同理我们推出第四项应是5的立方减去1,即第五项等于124。所以A选项正确。 题目规律的延伸:既然可以是“每一个立方数减去一个常数”,戴老师认为就一定可以演变成“每一个立方数加上一个常数”。就上面那道题目而言,同样可以做一个变形: 【例题变形】9,28,65,( ) A126 B128 C125 D124 【答案】 A 【解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立方数”的数列变形,其规律是每一个立方数加去一个常数,即第一项是2的立方加上1,第二项是3的立方加上1,第三项是4的立方加上1,同理我们推出第四项应是5的立方加上1,即第五项等于124。所以A选项正确。 (二)“立方数”数列的变形二: 【例题】9,29,67,( ) A129 B128 C125 D126 【答案】 A 【解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立方数”的数列变形,其规律是每一个立方数加去一个数值,而这个数值本身就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第一项是2的立方加上1,第二项是3的立方加上2,第三项是4的立方加上3,同理我们假设第四项应是5的立方加上X,我们看所加上的值所形成的规律是2,3,4,X,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等差数列,即X=5,即第五项等于5的立方加上5,即第五项是129。所以A选项正确。 备考规律七:求差相减式数列 规律点拨:在国考中经常看到有“第一项减去第二项等于第三项”这种规律的数列,以下戴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该类型的数列 【例题】8,5,3,2,1,( ) A1 B0 C-1 D-2 【答案】 A 【解析】这题与“求和相加式的数列”有点不同的是,这题属于相减形式,即“第一项减去第二项等于第三项”。我们看第一项8与第二项5的差等于第三项3;第二项5与第三项3的差等于第三项2;第三项3与第四项2的差等于第五项1; 同理,我们推敲,第六项应该是第四项2与第五项1的差,即等于1;所以A选项正确。 备考规律八:“平方数”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1,4,9,16,25,( ) A.36 B.28 C.32 D.40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立方数”的数列,即第一项是1的平方,第二项是2的平方,第三项是3的平方,第四项是4的平方,第五项是5的平方。同理我们推出第六项应是6的平方。所以A选项正确。 (一)“平方数”数列的变形一: 【例题】0,3,8,15,24,( ) A.35 B.28 C.32 D.40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立方数”的数列,其规律是每一个平方数减去一个常数,即第一项是1的平方减去1,第二项是2的平方减去1,第三项是3的平方减去1,第四项是4的平方减去1,第五项是5的平方减去1。同理我们推出第六项应是6的平方减去1。所以A选项正确。 题目规律的延伸:既然可以是“每一个立方数减去一个常数”,戴老师认为就一定可以演变成“每一个立方数加上一个常数”。就上面那道题目而言,同样可以做一个变形: 【例题变形】2,5,10,17,26,( ) A.37 B.38 C.32 D.40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平方数”的数列,其规律是每一个平方数减去一个常数,即第一项是1的平方加上1,第二项是2的平方加上1,第三项是3的平方加上1,第四项是4的平方加上1,第五项是5的平方加上1。同理我们推出第六项应是6的平方加上1。所以A选项正确。 (二)“平方数”数列的变形二: 【例题】2,6,12,20,30,( ) A.42 B.38 C.32 D.40 【答案】 A 【解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平方数”的数列变形,其规律是每一个立方数加去一个数值,而这个数值本身就是有一定规律的。即第一项是1的平方加上1,第二项是2的平方加上2,第三项是3的平方加上3,第四项是4的平方加上4,第五项是5的平方加上5。同理我们假设推出第六项应是6的平方加上X。而把各种数值摆出来分别是:1,2,3,4,5,X。由此我们可以得出X=6,即第六项是6的平方加上6,所以A选项正确。 备考规律九:“隔项”数列 【例题】1,4,3,9,5,16,7,( ) A.25 B.28 C.10 D.9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各项”的数列。相隔的一项成为一组数列,即原数列中是由两组数列结合而成的。单数的项分别是:1,3,5,7。这是一组等差数列。而双数的项分别是4,9,16,()。这是一组“平方数”的数列,很容易我就可以得出(?)应该是5的平方,即A选项正确。 【规律点拨】这类数列无非是把两组数列“堆积”在一起而已,戴老师认为只要考生的眼睛稍微“跳动”一下,则很容易就会发现两组规律。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变形可能性。 备考规律十:混合式数列 【例题】1,4,3,8,5,16,7,32,( ),( ) A.9,64 B.9,38 C.11,64 D.36,18 【答案】 A 【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要求考生填两个未知数字的题目。同样这也是“相隔”数列的一种延伸,但这种题型,戴老师认为考生未来还是特别留意这种题型,因为将来数字推理的不断演变,有可能出现3个数列相结合的题型,即有可能出现要求考生填写3个未知数字的题型。所以大家还是认真总结这类题型。 我们看原数列中确实也是由两组数列结合而成的。单数的项分别是:1,3,5,7,( )。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得出(?)应该是9,这是一组等差数列。 而双数的项分别是4,8,16,32,(?)。这是一组“等比”的数列,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得出(?)应该是32的两倍,即64。所以,A选项正确。 【例题变形】1,4,4,3,8,9,5,16,16,7,32,25,( ),( ),( ) A.9,64,36 B.9,38,32 C.11,64,30 D.36,18,38 【答案】 A 【解析】这就是将来数字推理的不断演变,有可能出现3个数列相结合的题型,即出现要求考生填写3个未知数字的题型。这里有三组数列, 首先是第一,第四,第七,第十项,第十三项组成的数列:1,3,5,7,(?), 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得出(?)应该是9,这是一组等差数列。 其次是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项,第十四项组成的数列:4,8,16,32,(?)。这是一组“等比”的数列,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得出(?)应该是32的两倍,即64。 再次是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项,第十五项组成的数列:4,9,16,25,(?),这是一组“平方数”的数列,很容易我们就可以得出(?)应该是6的平方,即36。 所以A选项正确。行测训练之数量关系典型例题一、数学运算例题计算下列各题,并选择出正确答案。18478元、5950元、12161元、1243元以及6650元的总和是()A34373元B34383元C34473元D34482元2125x437x32x25=()A43700000B87400000C87400000D4375500036799x99-6800x98=()A6701B6921C7231D8201479258的小数点先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三位,得到的数再扩大10倍,最后的得数是原来的()A10倍B100倍C1000倍D不变5在某大学班上,选修日语的人与不选修日语的人的比率为2:5。后来从外班转入2个也选修日语的人,结果比率变为1:2,问这个班原来有多少人?()A10B12C21D286某车间原计划15天装300台机器,现要提前5天完成,每天平均比原计划多装多少台?()A10B20C15D307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20天做完,乙单独做需要30天做完,二人合做3天后,可完成这项工作的()A12B13C14D168某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单独开甲管12分钟可注满水池,单独开乙管8分钟可注满水池,单独开丙管24分钟可注满水池,如果先把甲、丙两管开4分钟,再单独开乙管,问还用几分钟可注满水池?()A4B5C8D109有一块正方形操场,边长为50米,沿场边每隔l米栽一棵树,问栽满四周可栽多少棵树?()A200B201C202D19910一艘客轮从甲港开出,到乙港有27的乘客离船,又有45人上船,这时乘客人数相当于从甲港开出时的2021,问这时有乘客多少人?()A210B200C189D180二、数学运算例题剖析l:这道题并不复杂,也不需要计算。实际上只需把最后一位小数相加,就会发现,和的最后一位小数是2,只有D符合。答案为D。2:答案为A。本题也不需要直接计算,只须分解一下即可:1254373225=1253225437=125x8x4x25x437=1000x100x437=437000003:答案为A。本题也不需要直接乘出来,稍作分解即可:6799x99-6800x98=6799x99-(6799+1)98=6799x99-6799x98-98=6799x(99-98)-98=6799-98=67014:本题比较简单,左移两位就是缩小到1100,右移三位就是扩大1000倍,实际上扩大了10倍,再扩大lO倍,就是扩大了100倍。答案为B。5:假设原来班上有x个人,解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即可:答案为D。6:答案为A。原计划每天装的台数可求得为30015=20台,现在每天须装的台数可求得为30010=30台,由此可得出答案。7:甲、乙两人同时做,一共需要的时间为:1(120+130),结果为12天,因此,3天占12天的14。答案为C。8:甲、丙两管共开4分钟,已经注入水池的水占水池的比例为:l-(112+124)4,结果为12。单独开乙管注满水池的时问为8分钟,已经注入i2,显然只需4分钟即可注满。答案为A。9:1米远时可栽2棵树,2米时可栽3棵树,依此类推,边长共为200米,可栽201棵树。但起点和终点重合,因此只能栽200棵树。答案为A。10:设从甲港开出时的乘客为x人,列方程得:(1-27)x+45=(2021)x,很容易算出x=189人,则到乙港的乘客人数为189x(2021)=180人。所以答案为D。三、数字推理例题下面的每一道试题都是按某种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但其中缺少一项或两项,请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来填补空缺。11,3,5,7,9()A7B8C1lD1221,8,27,()A64B72C81D3631,5,6,ll,17,()A24B28C3lD334118,199,226,235:()A238B246C253D2555345,268,349,264,353,260,357,()A36B255C370D256四、数字推理例题剖析l:这是一个奇数数列,成等差方式排列的,每相邻两数字均相差2,所以括号中的数字应是11,即选项c为正确答案。以等差数列的方式排列数字,是数字推理测验排列数字的规律之一,也是一种很简单的排列方式。2:这是各项分别为1,2,3,4的立方的数列。答案为A。3:第一个数字l与第二个数字5之和正好是第三个数字6,而第二个数字5与第三个数字6之和正好是第四个数字ll。继续往下推,第三个数字6与第四个数字ll之和正好是第五个数字17。因此,括号中的数字应该是第四个数字11和第五个数字17的和,即28,故选项B为正确答案。4:这道题并不直接表现为等比数列,但是我们可以经过简化、处理,得到一个等比数列,将题中后项与前项相依相减,得到81,27,9,()的等比数列,可知()应为3。由此可推知答案为A。5: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隔项之间分别为递增的等差数列345,349,353,357和递减的等差数列268。264260,()。显然可推知答案为D。行测训练之和差倍分问题和差倍分问题在国考来说也算是一个比较重点的问题,近几年考试来看几乎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涉猎其中。也有的题目用和差倍分来计算比较方便。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讨论下,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或是公式都可以写出来,大家一起分享。 大概的公式有(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也有变形的,和(倍数)+1=较小数; 差(倍数)-1=较小数。 其实在做年龄等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套用此公式,还有就是工程,行程问题有的也可以,但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下面就这些来出一些练习。 1有甲、乙两个数,如果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就是乙数的1/8,那么甲数是乙数的多少倍? 2.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已知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第三堆里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2/5如果把这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那么白子占全部棋子的几分之几? 3.为挖通300米长的隧道,甲、乙两个施工队分别从隧道两端同时相对施工第一天甲、乙两队各掘进了10米,从第二天起,甲队每天的工作效率总是前一天的2倍,乙队每天的工作效率总是前一天的l又1/2倍那么,两队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4.春风小学原计划栽种杨树、柳树和槐树共1500棵植树开始后,当栽种了杨树总数的3/5和30棵柳树以后,又临时运来15棵槐树,这时剩下的3种树的棵数恰好相等问原计划要栽植这三种树各多少棵? 5.小李和小张同时开始制作同一种零件,每人每分钟能制作1个零件,但小李每制作3个零件要休息1分钟,小张每制作4个零件要休息1.5分钟现在他们要共同完成制作300个零件的任务,需要多少分钟? - 1.【分析与解】 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则甲数缩小到原来的3/5,设这时的甲数为“1”,则乙数为18=8,那么原来的甲数=l100=100,则甲数是乙数的1008=12.5倍 2. 【分析与解】 自己可以画一个表 设全部黑子为“5”份,则第三堆里的黑子为“2”份,那么剩下的黑子占5-2=“3”份,而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将第一堆黑子和第二堆白子调换,则第二堆全部为黑子 所以第二堆棋子总数为“3”份,三堆棋子总数为33=“9”份,其中黑子占“5”份,则白子占剩下的9-5=“4”份,那么白子占全部棋子的49=4/9 3.【分析与解】 如下表所示: 天数 工作量 1 2 3 4 5 甲 10 20 40 80 160 乙 10 15 22.5 33.75 50.625 当天工作量 20 35 62.5 113.75 210.625 已完成工作量 20 55 117.5 231.25 441.375 说明在第五天没有全天干活,则第四天干完以后剩下:300-231.25=68.75米, 那么共用时间为4+68.75210.625=4又110/337天 4. 【分析与解】将杨树分为5份,以这样的一份为一个单位,则: 杨树=5份;柳树=2份+30棵;槐树=2份-15棵, 则一份为(1500-30+15)(2+2+5)=165棵, 有:杨树=5165=825棵;柳树=1652+30=360棵;槐树=1652-15=315棵 5. 【分析与解】方法一:先估算出大致所需时间,然后再进行调整 因为小李、小张的工作效率大致相等,那么完成时小李完成3002=150个零件左右; 小李完成150个零件需要15034=200分钟; 在200分钟左右,198分钟是5.5的整数倍,此时乙生产1985.54=144个零件,并且刚休息完,所以在2分钟后,即200分钟时完成144+2=146个零件; 那么在200分钟时,小李、小张共生产150+146=296个零件,还剩下4个零件未完成,所以再需2分钟,小李生产2个零件,小张生产2个零件,正好完成 所以共需202分钟才能完成 方法二:把休息时间包括进去,小李每4分钟做3个,小张每5.5分钟做4个 则在44分钟内小李做了:4443=33个,小张做了:445.54=32个,他们一共做了:33+32=65个 30065=440,也就是他们共同做了4个44分钟即:444=176分钟后,还剩下40个零件没有做完 而22=4+4+4+4+4+2=5.54,所以22分钟内小李做了:3+3+3+3+3+2=17个,小张做了:42=16个,那么还剩下:40-17-16=7个,4分钟内小李做3个,小张做4个,共做4+3=7个,即这40个零件还需要26分钟 所以共用时间:444+26=202分钟行测训练之资料分析专用术语讲解百分数完成数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完成数总量100%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增长量去年量100%百分点和百分数基本类似,但百分点不带百分号!成数相当于十分之几倍数例:某地最低生活保障为300元,人均收入为最低生活保障的4.6倍。则人均收入为3004.6 =1380元。翻番翻一番为2倍;翻两番为4倍;依此类推,翻n番为2n倍。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00亿元,到201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的目标,即2500*23=20000亿元。增长率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100%某校去年招生人数2000人,今年招生人数为2400人,则增长率为4002000100%=25%年平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期望值=基期值 (1+增长率)n,其中n为相差年数某公司1999年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率为20%,则其2002年固定资产总值为4*(1+20%)3=6.912亿元。增速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量增幅增长了百分之几=增长量基期量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增速-基期增速增幅和增速的关系,容易混淆,意义一样表达的含义不同,增速表达速度,增幅表达大和小增长了百分之几,相对;增长了几个百分点,绝对。同比:与历史同期相比较去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今年三月完成2.2万元,同比增长(2.2-2) 2100%=10%环比:现在统计周期和上一个统计周期相比较,包括日环比、月环比、年环比。今年三月完成产值2万元,四月完成2.2万元,环比增长(2.2-2) 2100%=10%指数:用于衡量某种要素变化的,指标的相对量,一般假定基期为100,其他量和基期相比得出的数值。常见指数包括:纳斯达克指数、物价指数、上证指数和区域价格指数。某地区房地产价格指数,1998年平均价格4000元为基准指数100。到2005年,平均价格为8400元,则当年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为84004000100=210。 基尼系数用来衡量收入差距,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基尼系数为0表示绝对平等,为1表示绝对不平等。一般来说: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生活必需品,非奢侈品)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常用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为: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平均数:一组数的和,和它们的个数之间相除;即位数字总和数字个数。最大、最小值中位数:将一组数从小到大排列,若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那个数;若个数为偶数,则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行测训练之数量关系容斥原理容斥原理是近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难点,很多考生都觉得无从下手!其难点在于:1、理清题目的意思有点困难;2、明白各部分间包含关系难;3、计算容易出错!一般来说解决问题2类:1、公式法:两个集合:|AB|=A+B-AB三个集合:|ABC|=A+B+|C|-AB-|AC|-|BC|+|ABC|2、文氏图法:用图形表示结合关系,更加形象直观(推荐!)【例题分析】在一次数学竞赛中甲答错题目总数的1/9,乙答对7道题,两人都对的题目是题目总数的1/6,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