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花 生 第一节 概 述 一、花生生产的意义1.花生是人类重要的植物油脂和优质蛋白质来源。花生荚果出仁率6080。花生仁含油率4555,一般50左右,蛋白质2730,碳水化合物623,纤维素2,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B1、B2、B6和维生素C。花生是人民生活的主要食用油和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油在室温下为低黏度淡黄色液体,其中油酸(Oleic acid)含量3468、亚油酸(Linoleic acid)1943,二者共占80。油酸和亚油酸比率,简称OL比率,变幅07835。一般认为OL比率是油质稳定性的指示值,国际贸易中把OL比率作为花生及其制品耐贮藏性的指标。亚油酸是食品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兼顾营养价值和耐贮藏性,OL比率一般在1425为宜。2花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花生仁中蛋白质含量高,可消化率9295,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就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言,花生蛋白质含亮氨酸、苯丙氨酸较多,而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不足。花生仁中碳水化合物以蔗糖和淀粉为主。在花生烘烤过程中,产生出花生特有的香味。常见的花生食品有花生酱、烤及炸花生、花生糖果、麻芝、人造奶油,花生果茶(果奶)饮料、花生奶粉、酸奶酪等多种糕点甜食和多种膨化食品。3花生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花生油粕中蛋白质含量达50以上,是优质的饲料。花生叶片内含粗蛋白约20,茎内约含10,饲料价值高,并含丰富的钙和磷。花生果壳中含7080纤维素、16戊糖、10的半纤维素、47的蛋白质,也是良好的饲用原料。4花生是我国主要出口的产品。我国年出口花生约50万t,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贸易的l3。大花生出口品种主要有花17、鲁花10号等(以果为主,OL比率14左右);小花生出口代表品种为白沙l 016(以花生米为主,OL比率10左右)。在出口品种中尚需进一步提高OL比率。5花生是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的作物。花生抗旱、耐瘠、适应性强;花生又有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可以补充氮肥的不足,在作物轮作制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花生又耐肥,增产潜力很大,春、夏花生均培创出大面积7500kghm2的高产田,最高产量达111945kghm2(山东蓬莱);花生最高单株产量达089kg、结果661个(美国哈蒙斯发现)。因此,花生属高产作物,但只有种在肥沃的土壤上,才能发挥其高产潜力。6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花生仁特别是红皮花生的种皮(红衣)含有大量的凝血脂类,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缩短出血、凝血时间,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已用于生产止血宁针剂、宁血糖浆、血宁片等。 二、花生的起源、分布、产区和生产概况 (一)起源和分布 南美洲中部是花生属植物和栽培花生的起源地。一般认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花生皆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由南美传出;但在此之前花生已传至亚洲或非洲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花生主要分布在南纬40至北纬40之间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一是南亚和非洲的半干旱热带,包括印度、塞内加尔、苏丹等,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80,总产约占65;另一类是东亚和美洲的温带半湿润季风带,包括中国、美国、阿根廷,面积约占20,总产约占35。全世界花生面积约2400万hm2,单产1200kghm2左右,总产约30000kt。世界约有90个国家种植花生。印度、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三大花生主产国,塞内加尔、尼日利亚、苏丹等国也盛产花生。印度花生面积700万hm2以上,但产量较低,单产只有1000kghm2左右,总产约7000kt;美国花生面积65万hm2左右,单产2500kghm2左右,总产约l 700kt。 (二)中国花生种植区划黄河流域花生区 是我国七个花生区中花生种植面积最大、 总产最多、提供花生商品量最多和出口花生最多的主产区。1山东丘陵花生亚区 耕作制度多为二年三熟, 部分一年一熟。重茬花生有一定面积。近年来,夏播花生发展较快。 宜种植普通型丛生中熟、珍珠豆型花生。可适当恢复花生种植面积,特别要注意恢复、 增加出口手捡大粒花生。2华北平原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大部分了一年一熟, 少部分二年三熟,重茬连作花生面积较多,近年来夏播花生在发展。 宜种植普通型丛生中熟、珍珠豆型花生品种, 而在贫瘠的大片砂土地上宜种植普通型短蔓花生品种。冀东、鲁西、豫北可适当恢复花生种植面积。3黄淮平原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以二年三熟为主, 麦套花生较为普遍,也有部分一年一熟的春花生。近年来麦茬、油菜后作花生开始发展,一年二熟面积逐年扩大。宜种植普通型丛生中熟、珍珠豆型品种, 在黄泛区等砂土地区,可种植普通型短蔓生品种,在黄河故道及黄泛区的砂土区,徐淮丘陵、平原地区, 淮北地区的中部地带的大面积低产的砂姜土等地区可适当恢复和发展花生。4陕豫晋盆地亚区 主要是麦行套种花生,亦有部分春花生。宜种植普通型丛生中熟和珍珠豆型品种。渭河滩地可发展花生, 河南南阳地区亦可发展。长江流域花生区 为我国春、夏花生交作, 以麦套花生为主的产区。1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主要是二年三熟的麦行套种花生,冬闲地春花生很少。宜种植普通型丛生中熟和珍珠豆型品种。江苏的沿江高砂土地区,江淮丘陵的大片较为瘦薄的稻田和旱地,可恢复、发展花生。2长江中下游丘陵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普遍推行一年二熟制, 部分种植在冬闲地上,湘、赣两省南部有部分秋花生。宜种植珍珠豆型品种。3四川盆地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以二年三四熟, 麦茬或豌豆茬(或豌豆行间套种)为主,亦有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为提高产量, 近年来麦行套种花生有发展。宜种植普通型丛生中熟和珍珠豆型品种。4秦巴山地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为一年二熟和二年三熟, 花生以在玉米行中套种为主,亦有部分春花生。 宜种植普通型丛生中熟和珍珠豆型品种。东南沿海花生区 是我国种花生历史最早,又能春、 秋两作的主产区。栽培制度以一年二熟、一年三熟和二年五熟的春、秋花生为主, 海南岛等地还可种冬花生。有水旱轮作、旱地轮作、间种、套种等多种形式。宜种植珍珠豆型品种。在劳力紧张的丘陵旱坡地可种普通型蔓生品种。 由于广东省低产水田面积较大,若有计划地与花生轮作,发展花生大有潜力。云贵高原花生区 为我国“立体花生”种植区。 栽培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地区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宜种植珍珠豆型品种。黄土高原花生区 主要是解放后发展的花生区。 栽培制度为一年一熟。一般而言,横山、志丹、 黄陵一线以南宜种植珍珠豆型品种,以北宜种植多粒型品种。东北花生区 为早熟花生区。1辽吉丘陵平原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一年一熟。宜种植珍珠豆型和多粒型品种,南部地区可种植普通型品种。2吉黑平原花生亚区 栽培制度为一年一熟的春花生,宜种植多粒型品种。嫩江、牡丹江、松花江、绥化和合江等地区, 有近千万亩砂土地,若能开发利用510种花生是完全可行的。西北花生区 是各区中花生种植面积最少的灌溉花生区。 栽培制度为一年一熟。根据积温情况、花生不同生态类型品种适宜气候区和需要,安排适宜类型品种。无灌溉不能种花生。(三)全国生产概况我国花生面积常年350450万hm2,单产25003000kghm2,总产10000kt左右,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我国花生面积和总产分别达到463l khm2和14583kt,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国划分为7个花生区:北方大花生区;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长江流域春夏花生区;云贵高原花生区;东北早熟花生区;黄土高原花生区;西北内陆花生区。其中3个区合计花生面积占全国的97,是我国花生主产区。北方大花生区包括山东、河北和北京市全部,河南、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北地区,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秦岭以北的关中渭河流域,辽宁的辽东半岛和辽西地区。全区花生面积约占全国花生的5060。本区盛产大花生,与纬度相近的美国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花生产区,同为世界仅有的两个大花生产区。本区山区丘陵多为春花生地膜覆盖,黄河冲积平原多为麦套花生,一年二熟。 南方春秋两熟花生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5省(自治区),以及湘、赣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0,为全国第二花生主产区。本区花生品种几乎全为珍珠豆型早熟中粒品种。一年两季;春花生3月播种7月收获,秋花生8月播种11月收获,海南岛南部还可再种一季冬花生。 长江流域春夏花生区地处南、北两大花生区之间,包括川、鄂、湘、赣、皖、苏、浙等7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豫的南部。花生是本地区仅次于油菜的油料作物。 就省(自治区)而言,山东省常年花生播种面积80万hm2左右,单产3500kghm2左右,总产超过2500kt,年出口量300kt左右;河南省近几年花生生产发展迅速,面积也超过70万hm2,总产2000kt左右。两省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40以上。河北、广东花生面积均超过30万hm2,花生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的省(自治区)依次是广西、四川、安徽、江苏、江西、湖南。(四)山西花生生产概况山西省属北方大花生区,有成片适于种植花生的沙土地,气候条件也基本适合花生生育的要求。山西省各地、市较早就有花生的种植,其中尤以南部及中部地区较多。近几年来,山西省花生生产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新品种的更新及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大面积的高产田和小面积的超高产田。花生的总播种面积及总产量都呈逐步上升趋势。常年播种面积28千hm2,总产5万t,单产2000kg/ hm2左右。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一、花生的品种类型 (一)栽培花生的植物学归属 花生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花生属(Ardchis)。花生属中栽培种只有一个,即花生。花生属染色体基数为10,大多数野生种为二倍体(2n2x20),栽培种及少数野生种为双二倍体(2n4x40)。 (二)栽培花生的亚种和类型 目前,世界上栽培花生种质资源约1万余份,我国2000多份。孙大容将国内花生栽培种种质资源按分枝型和荚果性状分为四大类型;Krapovickas根据分枝型将花生栽培种分为两个亚种,每一亚种又按荚果及其他性状,分为两个变种。我国的四大类型、美国的植物学类型与之基本一致,可以通用,其对应关系如表14l。表14l 花生栽培种分类系统及其对应关系Akrapovickas(克拉波维卡兹)分类系统美国植物学类型孙大容分类系统密枝变种弗吉尼亚型普通型密枝亚种(交替开花亚种)多毛变种秘鲁型龙生型疏枝变种瓦棱西亚型多粒型疏枝亚种(连续开花亚种)普通变种西斑牙型珍珠豆型 区分花生亚种的主要依据是花生主茎上和侧枝上营养枝和生殖枝的着生及分布状况,即开花型或分枝型不同(图141)。花生开花型分为以下两种:1连续开花型 主茎上能发生生殖枝,在侧枝的各节上均能发生生殖枝。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多数主茎开花的品种,在一级侧枝的第12节上发生二级分枝,以后各节均能连续开花,在这些二级分枝上,基部第12节均能形成花序,亦属于连续开花型的品种,均归为疏枝亚种或连续开花亚种(subsp.fastigiata)。确定开花型应以主茎是否开花为主要依据。2交替开花型 主茎上不着生生殖枝(花序),在第一、二级侧枝的基部第l一3节,只着生营养校(分枝),不能着生花序(即不能开花)。其后的几节着生花序,以后又有几节着生营养枝,即在侧枝的节上分枝和花序交替出现。凡具交替开花型的花生品种即归为密枝亚种或交替开花亚种(subsphypogaea)。 (三)花生亚种和变种的生物学特点 1亚种间的差异 (1)分枝性。密枝亚种二级枝多,能发生三级以上分枝,单株分枝数量较多(一般10条以上),疏枝亚种二级分枝数少,一般无三级枝,单株分枝数量较少(一般不足10条)。与分枝相应,交替开花亚种单株叶片数亦明显多于连续开花亚种。 (2)生育期。连续开花亚种始花期和盛花期明显早于交替开花亚种,而且连续开花亚种在始花后各节连续开花。开花、结果早,且集中,其成熟收获期明显早于交替开花亚种。 (3)生理特性。多数交替开花亚种品种的成熟种子休眠性较强;连续开花亚种的种子休眠期很短或无;交替开花亚种对结果层土壤缺钙和干旱敏感,易出现缺钙症状,而连续开花亚种则不敏感。交替开花亚种根瘤形成早,瘤多,固氮能力强,施用氮肥的效应往往不明显;连续开花亚种则结瘤少,固氮能力弱,氮肥效应较好。交替开花亚种叶片闭合时间早,展开晚,花冠凋谢时间早,叶片衰老脱落较晚,光补偿点较低。 (4)生化特点。连续开花亚种脂肪中OL比低,通常在0911,典型的交替开花亚种常在16以上。交替开花亚种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光合能力较强。2变种间的差异 变种(类型)的区分主要依据荚果形态。交替开花亚种内,凡果壳厚、网纹浅而粗,果嘴与龙骨不突出者属于普通型;凡果壳较薄、网纹深、果嘴与龙骨突出者属于龙生型。连续开花亚种内,凡荚果果壳厚,网纹粗浅,果嘴不突出,每荚3粒者属于多粒型;凡果壳薄,网纹细,一般每荚2粒者属珍珠豆型。 普通型是我国出口大花生的主要类型,多数品种果大、仁大,OL比高,适合出口,在大花生出口基地有相当面积。代表品种花17、鲁花10号等。龙生型在我国种植最早,由于匍匐生长,分枝多,结果分散,加之果针人土深,易折断,收刨费工,成熟晚,种植面积已大为减少,但龙生型品种抗旱、耐瘠性强,在旱薄沙地上产量相当稳定,仍有一定面积。珍珠豆型在全世界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是印度、非洲等地以及我国南方春秋花生区和东北早熟花生区的主要花生类型。代表品种有白沙1016、鲁花12、鲁花15和丰花2号等。多粒型品种早熟或极早熟,适应东北等生长期短的地区种植。 为了便于比较,把花生四大类型的农艺学特点列表于142。表142 花生四大类型的农艺学特点类 型普通型龙生型珍珠豆型多粒型开花型交替交替连续连续果 形普通形,大,多二粒荚,果嘴小至大曲棍形,小,多34粒荚,果嘴大葫芦形,中至小,多二粒荚,果嘴小串珠形,中,多34粒荚,果嘴不明显果 壳厚,网纹浅薄,网纹深较薄,网纹浅厚,网纹浅平种皮颜色淡红淡褐粉红,易生裂纹深红,易生裂纹种子粒 型大,椭圆至长椭圆形小,瘦长,椭圆形,三角形中至小,短椭圆形,桃形中,短柱形,三角形休眠性强强弱弱分枝性有直立、半直立、蔓生三种,分枝多蔓生,分枝多,有三次以上分枝,茸毛密长直立,分枝少直立,分枝少,茎粗,较高大,红种皮者有花青素株型指数直立12半蔓16蔓生2355111512叶 片倒卵形,中大, 色浓绿短扇形至倒卵形,小,灰绿色,茸毛密近圆形,较大,色淡绿长椭圆形,大耐旱性强强较弱较弱对结实层土壤缺钙反应敏感不敏感不甚敏感开花、成熟中至晚晚早早由于亚种、类型之间杂交育种的大量开展,选育出许多具中间性状的品种,很难归于任一类型,暂称为中间型。其中有一类疏枝大粒中熟品种,生育期介于珍珠豆早熟品种和普通型晚熟品种之间,既适合春播,又适合麦田套种和夏直播,既能充分地利用北方花生区的光热资源,又不误小麦播种,产量较稳定,而且果大、果多,结果集中,增产潜力大。这类品种已成为目前推广的主要品种。如海花l号、鲁花ll、鲁花14、花育16、丰花l号、潍花6号、豫花7号等, 类型以下分类,目前尚无通用的方案。国内通常按生育期长短(以春播常规播期为准)将花生分为早熟品种(130d以内)、中熟品种(145d左右)、晚熟品种(160d以上)三类。 二、花生种子和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 (一)种子 1.形态特征 花生种子通称花生仁或花生米,着生在荚果的腹缝线上。种子一端钝圆或较平(子叶端),另一端较突出(胚根端)。种子形状可分为椭圆形、三角形、桃形、圆锥形和圆柱形五种。2.种子大小 通常以饱满种子的百仁重表示花生品种的种子大小,是品种特征的体现,按百仁重大小可把花生分为大粒品种(80g以上)、中粒品种(5080g)、小粒品种(50g以下)三种。而以每千克(随机取样)子仁粒数表示大批收获产品种子的实际大小。普通型大粒品种的百仁重可达100g左右,而一些珍珠豆型品种的百仁重不足50g。在两室荚果中,一般前室种子(通称先豆)较后室种子(通称基豆)发育晚,重量轻。3组成结构 花生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又分为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四部分,胚乳在种子发育中途败育,偶在胚芽上方可见一薄膜状胚乳遗迹。种子近尖端部分种皮表面有一白痕为种脐。 种皮由珠被发育而来,分三层:外表皮是一层厚壁细胞;中间层为若干层薄壁细胞;内表皮为一层薄壁细胞。成熟时因品种不同呈白色或金黄色。有些品种外表皮易裂开呈白色裂纹,影响外观,易染黄曲霉菌,为外贸所禁忌。花生种皮的颜色(以晒干新剥壳的成熟种子为准)大体可分为紫、紫红、紫黑、红、深红、粉红、淡红、浅褐、淡黄、红白相间、白色等11种,以粉红色品种最多。种皮颜色受环境和栽培条件影响甚小,可作为区分花生品种的特征之一。 胚的各部分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子叶两片,富含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重量占种子重的90以上。胚芽白色,由一个主芽和两个子叶节侧芽组成。主芽发育成主茎,子叶节侧芽发育成第一对侧枝。胚根突出于两片子叶之外,呈短喙状,将来发育成主根。4种子的休眠性 交替开花亚种休眠期34个月,有的品种长达150d以上;连续开花亚种多无休眠期或休眠期很短。花生种子休眠的原因是种皮障碍与胚内生长调节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珍珠豆型与多粒型品种的休眠可能主要与种皮障碍有关。普通型、龙生型花生种子的休眠性除种皮障碍外,主要受胚内抑制物质的制约。成熟种子中,休眠性强的种子中ABA抑制物质的含量高,GA含量少,贮藏过程中ABA逐渐减少,ACC(乙烯前体物质)和乙烯释放能力逐渐提高,当种子乙烯释放量达到每小时每克种子3nl时,种子内部乙烯浓度达到04l/L(先豆)和09l/L(基豆)时,休眠即告解除。5种子萌发 种子吸水膨胀后在其内部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膜系统的修复,种子乙烯生成能力明显增加,从而促进了RNA的合成,苹果酸酶、异柠檬酸裂解酶、ATP酶活性加强,脂肪等贮藏物质迅速分解转化。最后胚的各部分开始生长,胚根首先突破种皮“露白”。一般规定,胚根长达3mm即为萌发。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疏枝亚种)或15(密枝亚种),2537萌发最快,2436h即可萌动。花生种子吸水达种子重的3540时开始萌动,但萌动后还需吸水达种子重的4倍才能出苗。 (二)根和根瘤l根的形态与生长 花生的根属直根系。主根由胚根长成,由主根上分生出的侧根称一次(级)侧根,一次侧根分生出的侧根称二次侧根,依此类推。一次侧根在主根上呈“十”字状排列,胚轴和侧枝基部亦可发生不定根。花生根部与茎部交界处有个转换的过渡区,其形态解剖特征介于根与茎之间,这个转换区即胚轴(通常是指下胚轴,即由子叶节向下至主根之间的这一段),亦称为胚茎和根颈。种子萌动后,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垂直向下伸长,深入土中形成主根。出苗时主很长可达1940cm,侧根已有40余条,当花生始花时主根长可达60 cm以上,侧根已生出100150条。成熟植株的主根长可达2m,一般为6090cm。侧根于地表下15cm土层内生出最多,花生主体根系分布在30cm深的土层内(约占根总量的70)。根系分布直径,蔓生型品种可达801150n,直立型品种约为50cm。2根瘤 花生根上长有瘤状结构,称为根瘤。根瘤是由于土壤中一种叫根瘤菌(豇豆族根瘤菌)的细菌侵入根部组织,分裂繁殖形成的。花生根瘤圆形,直径15mm,多数着生在主根的上部和靠近主根的侧根上,在下胚轴上亦能形成根瘤。花生种子萌发后,根瘤菌由幼根皮层侵入,当幼苗主茎生出45片真叶时,幼根上便形成肉眼可见的圆形瘤状体。幼苗期的根瘤菌与花生是寄生关系,基本不能进行共生固氮;开花以后,根瘤菌与植株的关系变为共生关系,开始为花生提供氮素;结荚初期是根瘤菌固氮和供氮的高峰期,生育后期,根瘤菌因氮能力衰减很快,根瘤破裂,根瘤菌重新回到土壤中。 (三)茎与分枝1茎的形态 花生主茎直立。幼时截面圆形,中部有髓;盛花后,主茎中、上部呈棱角状,髓部中空,下部木质化,截面呈圆形。茎上有白色茸毛。龙生型品种茸毛密集而短,多粒型品种茸毛多为稀长。一般认为茎上茸毛多的品种较抗旱。花生的茎一般为绿色,老熟后变为褐色。有些品种茎上含有花青素,茎呈现部分红色。许多多粒型和龙生型品种茎呈现深浅不等的红色。 主茎一般有1525个节间,主要取决于生长期长短和温度。节间长短由下向上呈现短长短的变化。基部第一节间(子叶节至第一片真叶)长l2cm,第二至四、五节间极短,以后的节间逐渐伸长,而上部几个节间又明显变短。花生一生中主茎生长动态符合典型的S形生长曲线。生长最快的时期一般在幼果形成之后期,与叶面积高峰期一致。 不同类型品种间主茎高度(从子叶节到茎生长点的距离)差异很大。一般丛生型品种主茎高于蔓生品种。同一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不同,主茎高度变化也较大。一般认为,丛生型品种主茎高以4050cm为宜,超过50cm则表明植株有旺长趋势,易倒伏;低于30cm表明植株营养体生长不良。2分枝 主茎上出生的分枝称第一次或称一级分枝,在第一次分枝上出生的分枝称第二次分枝,依此类推。密枝亚种可有3次、4次分枝,甚至5次分枝,分枝数一般在10条以上;疏枝亚种一般没有3次以上分枝,分枝数56条至10多条。夏播花生分枝数一般少于春播花生。 第一、二两条一次分枝是从子叶叶腋中长出的,对生,称为第一对侧枝。第三、四条一次分枝由主茎第一、二真叶叶腋生出,互生,由于节间极短,近似对生,一般又称为第二对侧枝。第一、二对侧枝出生早,长势强,这两对侧枝及其长出的二次分枝构成花生植株的主体,亦是花生开花结果的主要分枝,结果数可占全株总果数的7080。此外,花生茎部在着土、多湿条件下,可发生细根。茎端切段,直接插人湿润沃土,在遮阳条件下,亦能长成新株。第一对侧枝节数一般比主茎少两个,长度均超过主茎。第一对侧枝出生不久,其生长速率逐渐加快,始花前后长度赶上或超过主茎。长日照可明显促进主茎的生长,使主茎高度往往超过侧枝长度;光照弱能促进主茎生长和抑制侧枝的伸长;水肥条件好,明显促进主茎和侧枝的生长。3株型 花生第一对侧枝的平均长度与主茎高度的比值称株型指数。根据花生植株侧枝生长的姿态以及株型指数的不同,可把花生分为蔓生型、半蔓生型和直立型三种株型。蔓生型(或匍匐型):侧枝几乎贴地生长,仅前端一小部分向上生长,株型指数为2左右或以上;半蔓生型(或半匍匐、半直立型):第一对侧枝近基部与主茎成6090角,侧枝中、上部向上直立生长,直立部分大于匍匐部分,株型指数15左右;直立型:第一对侧枝与主茎所成角度小于45,株型指数1112。直立型与半蔓生型合称丛生型。一个品种的株型比较稳定,是花生品种分类的重要性状之一。丛生型品种株型紧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主要栽培品种大部分属此类型。 (四)叶1叶的形态结构 花生的叶可分为不完全叶和完全叶(真叶)两种。每一条分枝第一节或第一、二甚至第三节着生的叶是鳞叶,属不完全叶。两片子叶亦可视为主茎基部的两片鳞叶。花生的真叶为四小叶羽状复叶(由托叶、叶枕、叶柄、叶轴和小叶片组成),小叶数偶尔亦有多于或少于4片的畸形叶。小叶片的叶形分为椭圆、长椭圆、倒卵、宽倒卵形四种。叶片颜色可分为黄绿、淡绿、绿、深绿和暗绿等。小叶片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品种间差异很大,是鉴别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同一植株上部和下部叶片形状也不一样,应以中部(基部第ll18片)叶片为准。 花生叶片解剖构造的特点是在下表皮与海绵组织之间有一层大型薄壁细胞,无叶绿体,可占叶片厚度的l3左右,常被称为贮水细胞。一般认为,与花生的抗旱性有关(图142)。2叶片的感性运动 花生每一真叶相对的四片小叶,夜间或光强减弱时,由于叶枕细胞内光敏色素的作用,使叶枕细胞膨压降低,引起叶身下垂,致使小叶两两叠合;白天或光强增加时,细胞膨压增加,叶片重新张开。此种昼开夜合的现象称为叶片的“睡眠运动”或“感夜运动”。花生叶片同时具有较明显的“向阳运动”,即在晴天条件下,叶片在一日内随太阳辐射角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其正面尽可能对着太阳,使叶片的空间分布更有利于多接受阳光。当夏季中午烈日直射时,顶部叶片又上举竖立,以避免过强的阳光照射。3叶面积消长 花生具有无限生长习性,一生展开叶很多。疏枝型品种一生可展开100多片叶,其出叶速度在荚果形成以前较快,荚果形成后逐渐变慢。大体从出苗到始荚(或田间封垄),叶面积呈指数增长,始荚初期增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变慢,但叶面积仍继续增长到饱果出现。此后,由于基部落叶显著增加,落叶速度超过了叶片展开速度,叶面积日益下降。三、花生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一)花芽分化和开花1花序和花器形态 (1)花序。花序是一个着生花的变态枝。花生的花序为总状花序,在花序轴每一节上着生1片苞叶,其叶腋内着生一朵花。花序模式因品种而异。分为短花序(花序轴很短,仅着生l、2或3朵花)、长花序(花序轴较长,可着生47朵花,偶尔着生10朵以上)、混合花序(在长花序上部又长出羽状复叶,不再着生花朵,从而使花序又转变为营养枝)和复总状花序(在侧枝基部有几个短花序着生在一起,形似丛生)。 (2)花的形态结构。花生花器由苞叶、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图143)。花为蝶形花,花的基部最外层为一长桃形外苞叶,其内为一片二叉状内苞叶。花萼下部联合成一个细长的花萼管,上部为5枚萼片,其中4枚联合,l枚分离。萼片呈浅绿、深绿或紫绿色,花萼管多呈黄绿色,被有茸毛,长27cm;花冠从外向内由l片旗瓣、2片翼瓣和2片龙骨瓣组成,橙黄色。雄蕊10枚,其中2枚退化,8枚有花药,其中4个长形,4个圆形,相间而生。极少数花有9枚花药,偶尔亦有10枚花药的。雌蕊1个,单心皮,子房上位,子房位于花萼管底部。花柱细长,穿过花萼管和雄蕊管,与花药会合。子房一室,内有一至数个胚珠。子房基部有子房柄,在开花受精后,其分生延长区的细胞,迅速分裂使子房柄伸长,把子房推人土中。2花芽分化 花芽分化的全过程可分为花序及花芽原基形成;花萼原基形成;雄蕊、心皮分化;花冠原基形成;胚珠、花药分化;大、小孢子母细胞形成;雌、雄性生殖细胞(大小孢子)形成;胚囊及花粉粒发育成熟(配子体形成);开花等9个时期。 花生第一花芽分化的时间很早。疏枝亚种花生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已形成花序原茎,出苗时便可分化出花萼裂片。交替开花型品种通常在主茎具3片真叶时,第一花芽开始分化。每一花芽分化所需2030d。气温高则分化快,土壤干旱能延迟花芽分化过程。3开花和受精 开花的前l d下午约4时,花蕾即明显增大,傍晚花瓣开始膨大,撑破萼片,微露黄色花瓣,至夜间,花萼管迅速伸长,花柱亦同时相应伸长,次日清晨开放(5:007:00),当天下午花瓣萎蔫,花萼管亦逐渐干枯。花瓣开放前,长花药即已开裂散粉,圆花药散粉较晚。有的花被埋入土内,花冠不能正常开放,亦能完成授粉和受精。因此,花生的授粉过程一般在开花前即已完成。授粉后1018h可完成受精。 花生开花顺序大致为由下而上,由内而外依次开放,相邻花开放间隔23d,整个植株或整个群体开花期延续时间(自始花至终花):疏枝亚种5070d,密枝亚种6090d或更长。有的品种在收获时还能见到零星花开放。花生每天开花较多的一段时间称盛花期。早熟、连续开花型品种,在始花后1020d即可达盛花期;晚熟、交替开花型品种则在始花后2030 d或30d后才进入盛花期。有些晚熟的蔓生品种盛花期不明显,常出现好几个开花高峰。晚播夏播、密植或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盛花期明显提前。 我国北方春播花生单株开花数40200朵,交替开花型品种多于连续开花型品种,晚熟品种多于早熟品种。花生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328,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降至3040时,开花就会中断;弱光条件能减少花生的开花数。在大田条件下,植株形成荚果后开花数即明显减少,如不断摘果,则会继续大量开花,说明大量荚果的形成对开花有一定抑制作用。(二)果针形成和入土1果针的形态和伸长过程 花生的胚珠受精后,经24h的休止期,开始分裂,经3次分裂形成具有58个细胞的球形原胚。此时位于子房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开始细胞分裂、伸长,开花后36d,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子房柄。子房柄连同其先端的子房合称果针,果针入土后可吸收水分和养分。子房柄表皮细胞含有花青素,皮层的最外一层细胞含有叶绿体,故子房柄的曝光部位呈紫绿色。 花生果针具有与根相似的向地生长习性。子房柄生长最初略呈水平,不久即弯曲向地生长、入土。在子房柄迅速伸长期间和入土初期,原胚(胚细胞和胚乳核)暂时停止分裂,入土后达一定深度,子房柄停止伸长,原胚恢复分裂,子房开始膨大,并以腹缝向上横卧发育成荚果。在同一子房内,位于前端的胚的发育,慢于位于基部的胚,并且有许多败育,这是形成单室果的重要原因。珍珠豆型品种入土较浅,一般35cm,普通型品种入土47cm,龙生型中有的品种入土可达7一10cm。在沙土地上人土较深,黏性土上入土较浅。2影响果针形成和入土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成针率(开花总数中形成果针的百分比)只有3070。早熟品种成针率略高,在5070之间,晚熟品种只有30或以下。前、中期开的花,成针率可达90以上;后期所开的花成针率不足10。影响果针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花器发育不良;二是开花时气温过高或过低,果针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30;三是开花时空气湿度过低,空气相对湿度小于50时,成针率极低。另外,密度提高时,成针率有所下降。果针能否入土,主要取决于果针穿透能力、土壤阻力及果针着生位置的高低。果针的穿透力与果针长度和果针的软硬有关。果针离地愈高,果针愈长、愈软,入土能力愈弱。土壤的阻力与土壤干湿和紧密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保持土壤湿润疏松,有利于果针入土。 (三)荚果形成和发育1荚果的形态及解剖 花生果实属于荚果。果壳坚硬,成熟时不开裂,多数荚果具有二室亦有三室以上者。各室间无横隔,有或深或浅的缩缢,称果腰。果壳具纵横网纹,荚果的先端突出似鸟喙状,称果嘴。荚果形状因品种而异。具体可分为普通形、斧头形、葫芦形、蜂腰形、茧形、曲棍形、串珠形7种。 同一品种的荚果,由于形成先后,着生部位不同等原因,其成熟度及果重差别很大。通常在栽培上以随机样品的平均每千克荚果个数来表示荚果的大小或轻重。以某品种典型饱满荚果的百果重(g)表示品种正常发育的荚果大小。果壳厚度因品种而异。珍珠豆型品种较薄,荚壳重占果重的2530;普通型品种较厚,荚壳重占30以上。发育良好,子仁充实饱满的荚果,千克果数少,荚壳占果重比例小,荚果的出仁率(子仁重占荚果重的百分数)高。 花生果壳由于房壁发育而来。由外果皮(表皮及周皮层)、中果皮(薄壁细胞、纤维层、维管束)及内果皮(内薄壁细胞层及内表皮)组成。内薄壁细胞层在荚果发育初期很厚,占据荚果的主要空间,是光合产物的贮存场所。随着荚果的发育成熟,因光合产物转向子仁而干缩,受挤成膜状,中果皮薄壁细胞亦日渐干缩。2荚果的发育过程 从果针入土到荚果成熟,早熟小粒品种需5060d,大粒品种需6070d。整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期称荚果膨大形成期,需时30d左右,主要表现为荚果体积的迅速膨大,此期结束时荚果体积已达最大。果针入土后710d,即可形成鸡头状幼果,1025d体积增长最快,2530d达到最大值,此时称为定型果。定型果果壳木质化程度低,果壳网纹特别是前室网纹尚不明显,果壳表面光滑、黄白色(白色成分重)。荚果幼嫩多汁,含水量高,一般为8090。子仁刚开始形成、内含物以可溶性糖为主,尚属幼果,无经济价值。后一时期称荚果充实期或饱果期,需时30d左右,主要是荚果干重迅速增长,子仁充实,荚果体积不再增大。此期间果壳的干重、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种子中油脂、蛋白质含量,油脂中油酸含量、油酸亚油酸(OL)比值逐渐提高,而游离脂肪酸、亚油酸、游离氨基酸含量不断下降。果针入土后2025d至5055d,果重增加迅速,以后增重逐渐趋缓;入土后65d左右,荚果干重和子仁油分基本停止增长。在这一阶段,随着荚果发育,刮去外果皮可见中果皮色泽表现由白黄橘红棕褐黑的明显变化。同时内果皮逐渐变干,出现裂缝和褐斑。在生产上常将荚果按成熟程度不同分为3个类别:幼果:子房呈鸡头状至体积达最大,子仁尚无食用价值,荚果干后皱缩;秕果:子仁可食用,但未饱满,果壳网纹开始清晰,但尚未完全变硬;饱果:子仁充分成熟,呈现品种本色,果壳网纹清晰、全部变硬,内果壳出现褐斑。 在荚果发育的同时,种子幼胚亦随着发育,其发育过程大体上分为如下8个时期:原胚分裂期、组织原分化期、子叶分化期、子叶伸长期、真叶分化期、真叶伸长期、子叶节分枝生长期和子叶节分枝形成期。 3影响荚果发育的因素 (1)黑暗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肯定黑暗是荚果发育的必要条件,只要子房处于黑暗条件下,不管其他条件满足与否,都能膨大发育,而在照光条件下,即使其他条件良好,子房也不能发育。花生荚果发育过程并非都需要黑暗条件,只要在黑暗条件下发育到子叶形成期和真叶分化期(相当于果针入土后2025d),以后即使在光照条件下,子房仍能继续发育至成熟(但见光后荚果变绿,不能进一步长大)。 (2)机械刺激 机械刺激是花生子房膨大的又一基本条件。其他条件具备,但缺乏机械刺激的果针,只能长成畸形荚果。研究发现,黑暗与机械刺激,两者任一因素都能诱导荚果正常发育。黑暗和机械刺激都可能增加果针中IAA含量和提高乙烯产量,而高浓度IAA和乙烯都能抑制果针伸长,直接或间接刺激休止中的原胚恢复分裂,导致幼果发育。 (3)水分 当结果区干燥时,即使花生根系能吸收充足的水分,荚果也不能正常发育。结荚饱果期干旱,对小粒的珍珠豆型品种荚果发育影响较小,对大粒的普通型品种影响较大。干旱影响荚果发育的原因:一是影响细胞膨压,影响细胞扩大;二是结果区干旱阻碍荚果对钙的吸收,因而常表现缺钙症状。结果层干旱影响主要是在荚果发育的前30d,30d以后不受影响。 (4)氧气 花生荚果在发育过程中各种代谢活动旺盛,需有足够的氧气。在排水不良的土壤中或黏土地上,由于氧气不足,荚果发育缓慢,空果、秕果多,结果少,荚果小,甚至窒息、烂果。 (5)结果层矿质营养 花生子房柄和子房都能从土壤中吸收无机营养。现已证明,氮、磷等大量元素在结荚期虽然可以由根或茎运往荚果,但结果区缺氮或缺磷对荚果发育仍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当根系层不能充分供应营养时,结果层营养供应更为重要。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用45Ca示踪证明,花生根系吸收的钙绝大部分保留在茎叶中,运往果针、荚果的很少,荚果发育所需的钙主要靠其本身吸收,因此,结果层缺钙对荚果发育影响尤其严重。 (6)温度 荚果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5,高限为3335,在此幅度内,温度愈高荚果发育愈快。从果针入土到荚果成熟,中晚熟大花生约需大于15的有效积温450(积温超过300可形成秕果,低于300则只能发育成幼果),大于10的有效积温600670。在一定范围内的高温(3037)条件下,荚果有效充实期短(即成熟快),单位面积果数少,平均果重低;平均温度适中(2327),荚果充实期长,单位面积果数多,平均果重高。说明如果有足够的生长期,平均温度适中,有利于荚果产量的增加。 (7)有机营养的供应情况 根据荚果单位重量所含能量粗略估计,每生产1kg荚果(干重)大致需消耗碳水化合物175kg。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延长荚果充实期的叶片光合时间,提高叶片光合效能,改善有机营养状况,是提高果重、增加产量的基本途径。 四、花生的生育时期及其特点 (一)种子萌发出苗期 从播种到50的幼苗出土、第一片真叶展开为种子萌发出苗期。花生种子吸胀萌动后,胚根首先向下生长,接着下胚轴向上伸长,将子叶及胚芽推向土表。当第一片真叶伸出地面并展开时,称为出苗。花生出苗时,两片子叶一般不出土,在播种浅或土质松散的条件下,子叶可露出地面一部分,所以称花生为子叶半出土作物。中熟大花生品种萌发出苗约需5cm地温大于12的有效积温116。北方适期春播花生萌发出苗一般需1015d,夏播58d。(二)苗期 从出苗到50的植株第一朵花开放为苗期。苗期生长缓慢(始花时主茎高只有48cm),但相对生长量是一生最快的时期:主要结果枝已经形成:出苗后,主茎第l3片真叶很快连续出生,在第3或第4片真叶出生后,真叶出生速度明显变慢,至始花时,连续开花型品种主茎一般有78片真叶,交替开花型品种有9片真叶。当主茎第3片真叶展开时,第一对侧枝开始伸出;第56片真叶展开时,第三、四条侧枝相继生出。此时主茎已出现4条侧枝,呈十字形排列,通常称这一时期为“团棵期”(始花前1015d)。至始花时生长健壮的植株一般可有6条以上分枝。大部分花芽分化完毕:到第一朵花开放时,一株花生可形成60100个花芽,苗期分化的花芽在始花后2030d内都能陆续开放,基本上都是有效花。大量根系发生:与地上部相比苗期根系生长较快,除主根迅速伸长外,l一4次侧根相继发生,侧根条数达100200条,深度达60cm以上。同时根瘤亦开始大量形成。 苗期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需大于10有效积温300350。苗期生长最低温度为1416,最适温度为2630。一般北方春播花生苗期2535d,夏播2025d,地膜覆盖栽培缩短25d。花生苗期是一生最耐旱的时期,干旱解除后生长能迅速恢复,甚至超过未受旱植株。苗期对氮、磷等营养元素吸收不多,但是团棵期,由于植株生长明显加快,而种子中带来的营养已基本耗尽,根瘤尚未形成,因此,苗期适当施氮、磷肥能促进根瘤的发育,有利于根瘤菌固氮,显著促进花芽分化数量,增加有效花数。 (三)开花下针期 从始花到50植株出现鸡头状幼果(子房膨大呈鸡头状)为开花下针期,简称花针期。这是花生植株大量开花、下针、营养体开始迅速生长的时期。根系在继续伸长的同时,主侧根上大量有效根瘤形成,固氮能力不断增强;全株叶面积增长迅速,达到一生中最快时期。但是,花针期还未达到植株干物质积累的最盛期,叶面积系数一般还不到最高峰,珍珠豆型品种叶面积系数一般不超过3,普通型丛生品种略高于3,田间还未封垄或刚开始封垄。丛生型品种植株还较矮,主茎高度只有2030cm。花针期吸收营养开始大量增加,该期开的花数通常可占总花量的5060,形成的果针数可达总数的3050,并有相当多的果针入土。这一时期所开的花和所形成的果针有效率高,饱果率也高,是将来产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花针期需大于10有效积温290,适宜的日平均气温为2228。北方中熟品种春播一般需2530d,麦套或夏直播一般需2025d;早熟品种春播需2025d,麦套或夏直播一般需1720d。土壤干旱,尤其是盛花期干旱,不仅会严重影响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而且显著影响开花,延迟果针入土,甚至中断开花,即使干旱解除,亦会延迟英果形成。花针期干旱对生育期短的夏花生和早熟品种的影响尤其严重。但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又易造成茎枝徒长,花量减少。 (四)结荚期 从幼果出现到50植株出现饱果为结荚期。这一时期,是花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盛期,叶面积系数、群体光合强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同时亦是营养体由盛转衰的转折期。结荚初期田间封垄,叶面积指数在结英中期达最大(4555),主茎高约在结荚末期达高峰。结荚期是花生荚果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期在正常情况下,开花量逐渐减少,大批果针人土发育成幼果和秕果,果数不断增加。该期所形成的果数占最终单株总果数的6070,是决定英果数量的时期。结荚期也是花生一生中吸收养分和耗水最多的时期,对缺水干旱最为敏感。 结荚期长短及荚果发育好坏取决于温度及品种特性。一般大粒品种需大于10有效积温600(或大于15有效积温400450)。北方中熟大粒品种需4045d,早熟品种3040d,地膜覆盖可缩短46d。 (五)饱果成熟期 从50的植株出现饱果到大多数荚果饱满成熟,称饱果成熟期或简称饱果期。这一时期营养生长逐渐衰退,叶片逐渐变黄衰老脱落,叶面积迅速减少,干物质积累速度变慢,根瘤停止固氮;茎叶中所积累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向荚果运转,干物质增量有可能成为负值。生殖生长主要表现在荚果迅速增重,饱果数明显增加,是果重增加的主要时期。 饱果期长短,因品种熟性、种植制度、气温等变化很大。北方春播中熟品种需4050d,需大于10有效积温600以上,晚熟品种约需60d,早熟品种3040d。夏播一般需2030d。饱果期耗水和需肥量下降,但对温、光仍有较高的要求。温度低于15荚果生长停止,若遇干旱已无补偿能力,会缩短饱果期而减产。 第三节 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形成 一、花生的产量形成 花生一生的前三个时期是成苗、初步建成营养器官、形成生殖器官(开花、成针)的时期。进入结荚期之后开始形成经济产量。因此,结荚期和饱果期合称产量形成期。 (一)花生产量的构成因素 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果数、果重是构成花生产量的三个基本因素。花生单位面积荚果产量(kg)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果数千克果数。三因素间既相互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电场复习课件
- 高一物理课件功率
- 高一政治课件阅读
- 高一化学氯气制备课件
- 高档住宅小区专业保洁与安保综合管理合同
- 专业婚内出轨离婚协议书定制服务及子女抚养方案
- 离婚协议书起草与财产分割协议执行监督
- 离婚后子女抚养与财产分割详细协议书
-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在跨境科研合作合同中的条款解析
- 家庭教育指导师咨询服务合同
- 【自考复习资料】05175税收筹划(重点知识汇总)
- 新产品质量控制方案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张拉应力及油表读数计算的表格
- 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管理指南
- 香港著名导演介绍
- 数独题目高级50题典型题带答案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五单元:书法艺术
-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10+Office2016)(第3版) 课件 项目3、4 Windows10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
- 油漆油墨配料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范文
-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水文地质单元及侵蚀基准面划分的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