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背起爸爸去上学有感解析剧中人,小议农村教育问题专业 化学(师范) , 班级,学号, 姓名【摘要】 背起爸爸去上学的感人亲情让人动容,细细品味剧中人的高尚人格。感慨困苦中不离不弃,相生想依的父子情、父女情、姐弟情、师生情塑造了坚强的、优秀的石娃。同时小议现今中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剧中人 观看感触 农村教育 家庭教育 教育缺失 观看背起爸爸去上学感触观看背起爸爸去上学时,我被在逆境中家人间的忘我的相扶持所感动,流了不少泪,心情起伏,但同时我心中也有疑惑:石大真的这么贫苦,连两个孩子的初中和小学的学费都不能承担吗?虽然剧中的那个小山村被高山包围,除那开垦的耕地,就是土,就是山;石娃的家是用石头简单垒砌起来,屋中除了床就几乎没有其他奢侈的物品:如桌椅;石大送小小的石娃上学时,大喊:不要写错字,爸还没有给你买橡皮,一块小小的橡皮对他们来说却如此珍贵;一次雨中,石娃同学同石娃去上学走过马莲河时,被河水冲走,一个孩子上学要居然面对这样的生命危险;石娃石娃上初中,二三十个孩子住在一间大大寝室里面,晚餐时,他们就拿着冻僵的馍浸入温烫的热水中,馍还未融,石娃就将其送入嘴中,石娃姐姐走了几里路去城中看石娃,带了还冒着热气的馍,一屋子的同学欢呼抢着吃,普普通通的热包对初中生的他们却如此具有诱惑力带着感动和疑惑,我百度了一番,背起爸爸去上学剧中那个贫穷的山村的原型是甘肃省宁县瓦斜乡永吉村,石娃的原型甘肃省庆阳师范学生李勇。电影拍摄于1998年,而李勇考上阳师范是1996年,据有关资料,1996年中国农民人均的名义收入是1926.0元,实际收入是 545.5元,而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农民收入远少于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李勇所在的甘肃省属于大西北的。电影不是杜撰,在中国,确还有和山村一样贫穷的山村,确还有许多和李勇一样生活于穷沟僻壤,上学而苦苦挣扎的孩子。我不禁思考1996年的我是怎样的?1996年我的家乡是怎样的?我不禁庆幸,我在广东,那时的汕头还处在改革开放后强劲发展阶段,而我生活在汕头的一个小村子,这里人们以前只靠耕地,只能靠天吃饭,90年后开始办起了纺织厂,精明能干的人成了老板,其他多数的人成了工人,一个月也有近千的收入。一个家庭是不难支付孩子的学费,而在我们那一代,确有不少人连小学或初中就未毕业,早早退学去做羊毛工人,我们的爸妈大多是70后,他们的年代的是一个有众多兄弟姐妹,连饭也不能吃饱更多的是吃番薯充饥,许多东西本末倒置的。所以我能理解他们那一辈对学校教育的不重视,但同时,我也很幸运,因为我的爸妈从某一程度很重视我的学习,为什么说某一程度呢?我爸爸学历小学四年级,我妈妈学历小学一年级,虽然他们学历很低,但他们总对我们三个孩子说,努力读,只要你们考得上,读得了,爸妈就供。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爸妈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他们未曾了解我小学、初中、高中有几门课,我看过什么书,对他们最大的满足就是我考个好成绩很多时候我都是不容易满足的孩子,看了石娃的故事后,我才真的懂了了感恩,感谢我生于一个条件比较优越的小村子,感谢我们不用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苦苦挣扎,感谢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塑造了现在的我。但同时也感慨其他因条件限制而不能上学的孩子,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要改善好现在农村的教育条件,根本上是要发展生产力。细细品味背起爸爸去上学的感人亲情、师生情 世世代代生活于穷沟僻壤的石娃一家人逆境中的相扶相持、不离不弃,这共苦比起同甘更让人动容。石大从小我就是被母爱包围的孩子,爸妈都努力给我最好的物质条件。所以看电影的前部分时,我不喜欢石大,他生活虽充满艰辛,却只会一直笑呵呵对人,我觉得他很无能,无能交付两个孩子的学费,无能得让女儿嫁给一个连他儿子都矮的人,拿了彩礼才能交付儿子学费;我觉得他很愚昧得重男亲女,只想这儿子能有出息,却以女儿的幸福为代价换儿子的学业。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的感情发生了改变,石大生病了,舍不得去看病,将钱省下给儿子交学费,儿子说了那句:“拖欠了几天的学费很不好意思。”的时候,石大的心该是多么的痛,自己深爱的儿子因为自己的贫穷而觉得不如别人。在石娃得奖后,没文化的石大就对老师说了一句:“石娃是我的儿子,我就这么一个儿子。”带着石娃回家,石大一改以前低调,一路上拿着奖状遇到乡民就说:“石娃得奖了。”我看到一个一生因生活环境而自卑,只能低声下气活着的农民难得的一次扬眉吐气,石大一句:“终于熬出头了。”道出了他生活的艰辛和寄托;石大瘫痪后,女儿要接他去住,石大不肯,这是我才知道,原来他一早就对女儿愧疚,即使去做五保户,即使去跳井,骨子里的自尊让他不去投靠女儿,不想拖累女儿,这份深藏内心的父亲对女儿的自责是一辈子的,是抹不去的,虽然他一直笑呵呵对人,实际满腹心酸,满腹愧疚。剧尾,石娃决定背着石大去上学,石大笑着对别人说:“我听石娃的。”这时的笑是会心的笑,同时,我也为石大高兴,因为他教育了一个好儿子,他是个成功的父亲,不仅是因为他重视学校教育,供石娃上小学初中,而且是他让石娃给予比较好的家庭教育:自己辛苦勤恳劳动供养孩子上学教会石娃自尊自强,他瘫痪不忍拖累女儿教会了石娃自立,他用父爱以身示范给予石娃良好道德教育,家庭教育。虽然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优秀的人才是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二者结合,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石娃姐姐这个在剧中被称为姐姐,没有名字的农村女孩,母亲早逝,弟弟年幼,就一直充当着慈母的角色。家里条件不好,上学的机会给了弟弟,自己在家干农活、家务,却不曾对父亲和弟弟有过埋怨和不满。她为给弟弟学费而嫁人,回家时,却不忘提醒弟弟:要注意爸爸的身体。石娃姐姐教给了石娃体谅,体谅父亲的艰辛:放弃上高中,选择了有补贴的师范;未曾对父亲的“无能”表现不满,恭顺孝敬父亲;在父亲决定当五保户时,石娃毅然放弃得来不易的上学机会,最后决定背着爸爸去上学石娃的孝敬是石娃姐姐孝顺的延续,一个道德高尚的孩子的素质的教育更多的是来自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表面的说教。石娃姐姐贤惠、孝顺是石娃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而这部分的积极影响是终生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者不仅仅只是对孩子说明父母的辛苦,更多是让孩子多一份体谅观察的心,多观察身边的人,多学习身边的人。电影是喜剧结尾,现实中的石娃李勇也是现实幸福,但是石娃姐姐的经历说不上悲剧,但她却似一个牺牲品,一个为了亲人的幸福丢掉自己的学业,爱情的牺牲品。因为传统原因,中国有重男轻女观念,在农村,这风气尤其严重。石大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父亲,他公平给了子女上学的权利:转勺子决定谁上学。但在现实生活中,虽是文盲却男女平等的石大是少数的。我家是经营毛织厂的,厂中的工人多是四川、河南、湖北一地的,在厂子里就有两对姐弟,姐姐们都是父母带来厂子打工的,十七八岁,初中都没有读完,而弟弟们,则到我们当地的小学就读。两个孩子有一个成绩很不好,我妈妈说,那个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姐姐就让他在他身旁读英语,她边工作边检查。我们厂子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工人,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他的女儿和我差不多大,她是初中后辍学外出打工,帮父母供完哥哥上大学,家庭经济负担减小才回去读中专学护理。现在是2010年,而现在还存在不少1996年石娃姐姐的影子,而2010年的现在外打工的一对夫妇一个月工资最多有七千多,纺织生意萧条时也有三千四千,如今的家庭经济条件已经改善,但是女孩子的学校教育却未改善,无疑是重男轻女思想在作祟,重男轻女思想在某一程度上影响着现今的教育公平。高老师农村教师,就专业知识而言,他可能比较普通,但就对学生的关注培养,他是优秀的。高老师对石娃的成才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在剧中,师生间的对话很简要,两人的表情是干巴巴的,少了“礼貌”、“客气”,但更多的是朋友间的感觉真诚。印象尤深的是高老师帮石娃交付化学竞赛的报名费,后对他说:“又不是白给你的,懂不懂写借条啊?”高老师一句话既让石娃参加了比赛,又保护了石娃的自尊心;石娃比赛得奖了,老师送石娃出校门时,说:“不要太开心了,比赛得奖了不是特别了不起的。”高老师注意着学生心情的起伏,努力给他合适的指引在我看来,高老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做好了教书,更重要的是做好了育人。他拥有这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反映,老师的道德修养高,在无形中也会影响这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在我看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很重要,但是教师的职业到个更重要。因为,在待遇和环境比较差的农村,教师的劳动的价值并不能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支撑教师在农村工作的更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在现今,师生间的交流更显得重要,个性凸显的90后更需要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而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老师促进师生交流中,关注学生德智发展,给予积极影响,而这影响是终生的。由背起爸爸去上学一隅小议农村教育缺失背起爸爸去上学一剧石娃的结局是美满的,但现实中有几个面对重重困难仍能坚持学业,在最终能取得好成绩的石娃呢?因为中国各地的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物质生活条件的差异,最终影响了人们文化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先处于工业化过渡阶段,城市农村差异凸显,所以中国西北山区农村教育条件尤其落后。想想,人当们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成为一大问题时,上学读书花钱肯定成为奢侈的事。虽说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里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里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现今发展教育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所以,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但是教育方面的发展速度并未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想协调。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差异,城村差异在某一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中国现处于的工业过渡阶段,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进行调整与变革,工业化和对自然资源利用的程度基本上达到了足以维持新增人口和原有人口生计的水平,因此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消化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城乡人口之间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差别。这种差别,直到农民在人口中占很小一部分时才消失。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益尔约翰逊指出:“在美国,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时,才基本达到教育机会平等” 由此可见农村教育问题的将在我们经济发展城市化过程长期存在,为此,我们不可漠视这问题,我们要加以重视。我的户口是农村,我以为自己就是纯正的农村孩子,接受的是农村教育,但查了一番资料,才明白自己不是“真正”的农民孩子,(美)米格代尔认为“在农民社会中,土地和生产占中心的地位。只有农业生产是主要收入的社区才能称之为农村”。当然,在现今的中国,存在很多的不太正宗的农村人,而背起爸爸去上学的石娃却是百分百的农村孩子,就是不太正宗的农民和百分白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现今的农民大军,前者是后者因为经济发展而改变产生的,二者的教育问题构成了中国的农村教育问题。下面,本人由背起爸爸去上学一隅小议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 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计算教育的支出被视为可行的标准一般是“不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例在80年代普遍达到的4%。鉴于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 的比例没有理由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假定从1985年起中国政府一直在采用这一标准,那么它在19852002年间每年应支付的经费18年间的总短缺额:10100亿元,其中1996-2000年间正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冲刺阶段每年的短缺额都在1000亿元左右。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宏观分析表明,1993年以来,我国农村虽然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快速增长,高于经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但是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了许多问题。(一)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学校教学设备的建设投入不足。背起爸爸去上学一剧中,一群孩子在满凹凸不平小石子的空地上,玩着跳山羊不亦乐乎学校连一块水泥平地都没有,何况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器材;天黑时,孩子们在教室自学,桌前点着蜡烛照明偏远的农村是无水无电的,孩子们就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的;石娃要参加化学竞赛,老师借本参考书给他,石娃要翻书前,高老师提醒:手洗了没,不要把书弄脏了小小的一本化学参考书在他们眼中是如此珍贵,那课外书籍对他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如此恶劣的条件吓退了不少农村孩子放弃学业,上城打工,而剩下的坚持奋斗的农村孩子却处在较低的起跑线,而他们却要和其他有着良好教育条件的孩子竞争接受更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竞争中他们明显处于劣势。(二)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背起爸爸去上学一剧中,在石娃上小学时,女老师上课教孩子们读拼音时,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坐在教室门口,捣乱似胡乱跟读,影响了孩子正常上课。最后,那老师只得抱起小女孩,走出教室,小女孩叫了那老师一声:妈!老师上课,孩子竟然跟到了课堂。山村的学生们每天走过高山,走过汹涌的河流来上的课就被打断,当然,我不是要谴责那位女老师的“不专业”,在偏远的农村,教室的工资只有8001500元多,这低待遇未能很好地帮教师解决生活负担,造成了老师工作而孩子跟来了课堂。而且,待遇低吸引不了专科师范毕业生,而就职的老师多是初中生、高中生。但是,老师即使专业知识很好,而待遇过低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需要,在某一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投入程度。或许,你会认为1996年的山村离2010年的我们很遥远,但是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的彝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8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从1990年开始,夫妇二人在贫苦的二坪村的悬崖高山上的二坪小学中培养了一百多学生,而办学期间,夫妇二人的工资却是微薄的:转正后的李桂林每月有800多元工资,而陆建芬因为没有指标,至今还是代课教师,每月工资只有230元,为了坚持办学,家里欠债万余元。2010年的今天,还有很多在农村艰苦条件下坚持的老师,但是像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人又有多少呢?而中国的农村范围却是如此之大,农村孩子却是如此之多。二、 农村家庭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不足。背起爸爸去上学的感人亲情催了不少泪,我们明白:为了孩子的教育,自尊自立自强的石大和贤惠的石娃姐姐给予了石娃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他成为德智兼具的人才。但是,充斥着金钱利益纠葛的现实,却还存在着许多的瑕疵。(一)、现实中石娃的原型李勇,是父亲52岁生得的儿子,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就农村而言,儿子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主要责任。在李勇上学时,李勇的哥哥虽然已经成家,但是他却把赡养父亲的责任推给弟弟,让他背这爸爸去上学,要边上学边照顾父亲呢?2010年时西北师大留校任教的李勇谈到放假回家时说:“虽然父母不在了,但是我还是要回去看看姐姐、老师及同学。因为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我能走到今天,是和姐姐的帮助与支持分不开的,还有我的老师、同学,他们曾经给过我很多帮助”敏感的我发现,李勇在话语中并未提及他的哥哥。我不禁猜测:李勇的哥哥没有很好地尽到赡养年老父亲、照顾年幼弟弟的责任。困难中人们高贵的的品质我们需要记住,但是人性中的缺点我们也要注意。在我家里类似的农村,老人受到的重视较少:我们的爷爷奶奶们都生了很多的孩子,因为生活贫苦、孩子众多,我们的父母们受到的他们父母物质和精神关注都较少。改革开放,我们的爸爸妈妈辈,他们多是白手起家,他们的父辈并未能留给他们什么。而今生活条件改善,80后、90后的孩子都受到了父母的关爱,成了家里的宝,而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呢?他们受到的重视远远少于孙子孙女,他们更多的是帮忙干点家务照料孙女。而起,在农村有些不讲道理的媳妇,她们对公公婆婆很苛刻:一顿好的饭菜就说得如同对老人恩赐,何况要谈及对与老人其他方面的照顾。有着五千年尊老敬老传统的中国,现今却丢弃她原有的美德,社会弥漫着父母老了就没用了,漠视老人的风气。而风气这对下一代成长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利啊,孩子尊老敬老的美德不是从书中学得,而是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学的的,爸妈怎么对待爷爷奶奶,自己将来就会怎么对待爸妈。由此可见,现今,社会的道德风尚存在不足,责任不只在于教育者,而是所有的父母们,所以的公民。父母要努力尽到赡养其父母辈的责任,才能真正培养好一个个拥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如若父母而不能尽到这责任,那么他们培养的孩子多是只懂得用金钱利益计较付出的算盘。(二)、背起爸爸去上学一剧中,石大坚持留在农村,靠着微薄的收入,他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我曾想,如果石大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的钱应该能交两个孩子的学费。但这样,他能培养出石娃这样优秀的孩子么?石娃会懂得学习机会的得来不易,会努力学习么?石娃会与父亲建立相生相依的感情么?会不顾重重困难,毅然背起爸爸去上学么?答案是不肯定的,是石大与石娃十几年的相处塑造了良好道德的石娃,这是他成才的关键。而在现今,农村许多劳力赶往城市打工,留下年幼的孩子与年老的老人在家。留守家庭中年老的爷爷奶奶是代替不了爸爸妈妈的角色的,他们不能像父母一般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教育。而2010年的今天,国家在实行了一些政策,为打工农民儿女在城市就读提供了方便。比如,我家里两对工人夫妇的儿子就在我们当地的小学就读,现今当地的孩子免交学费,而外地的孩子一学期交几百块的学费就能就读,虽然相比贵点,但是,农民工一般能负担。现在小学一个班一般有十几个外开工子女,在九几年,我读小学时,我们一个班最多就一个外来工子女,这是一个进步,外来工子女在父母身边学习有利于孩子的教育、父母与子女感情的培养。但是,同时,外来工父母子女间的交流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父母因为工作时间较长和子女的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而在子女因为父母等原因在本地小孩眼中比较“低等”,父母给予的物质条件也比本地小孩差许多,这种身份的不平等造成了孩子的困扰,而父母与子女很好地交流,解决子女身心健康问题,这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如果孩子上的不是本地小学,而是外来工子女学校的话,表面上看孩子在学校都是平等的,但是,本质是,外来工子女学校的教学环境,学习氛围都很差,打架、抽烟是常事。以前,我就看到了一辆外来工子女学校的校车上,一个大概三四年级、穿着校服的学生居然“坦坦荡荡”在一群孩子中抽烟,而车上的大人们却未加劝阻。展望农村教育未来 现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吉安市重点中学化学高二上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安徽省公司真题试卷及答案
- 殡葬考试题及答案
- 街舞考试题及答案
- 肩袖损伤试题及答案护理
- 电除颤(技术)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青海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施工合同范本
- 2025版水泥沙石行业环保治理服务合同
- 2024-2025学年成都市锦江区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 《水浒传》每回检测题及答案
- 《光电显示应用技术》课件-第一章 显示技术基础
- 病患陪护员培训
- 冲击地压防治培训课件
-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共21课时)
- 船舶行业维修保养合同
- 影响宠物毛发质量的因素研究进展
- 网约车司机礼仪培训
- 山东省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