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题 初中化学绪言.doc_第1页
典型例题 初中化学绪言.doc_第2页
典型例题 初中化学绪言.doc_第3页
典型例题 初中化学绪言.doc_第4页
典型例题 初中化学绪言.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典型例题 绪言【例1】在下列变化中(1)冰融化成水(2)铜器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3)汽油挥发(4)镁带燃烧。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分析: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在变化时生成了其他新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形式。物理变化发生时,包括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就是物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变化,以及物质形状的变化,即外观形状和大小的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后有其他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发生时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改变颜色、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的发生,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看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变化后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则是物理变化;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则是化学变化。(1)冰融化成水,是固体的冰融化后变成液态水,在变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冰和水是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变化后,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是一种物理变化。(2)铜器在潮湿空气里生成铜绿,这是因为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生成了不同于铜的新物质铜绿碱式碳酸铜,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3)汽油挥发,这是汽油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只是汽油状态的改变,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不同于汽油的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4)镁带燃烧,镁带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镁的新物质氧化镁,是一种化学变化。答案:属于物理变化的是(1)和(3)。属于化学变化的是(2)和(4)。【例2】下列性质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B加热碱式碳酸铜C氧化铜是黑色固体D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分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A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B加热碱式碳酸铜,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C氧化铜是黑色固体,D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象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通过感官感知,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答案:属于物理性质的是C、D。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B。【例3】把潮湿的黄色硫粉(即硫黄)和适量汞(即水银)一同放在研钵里研磨,不久全部变成了黑色粉末。问其中发生了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分析:可借助于物质的状态变化及有关的现象来分析是否生成了新物质,从而推断属于何种变化。解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所得的黑色粉末既非黄色的硫粉,也非银白色的液态汞,可见黑色粉末一定是硫和汞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的新物质。答案:硫粉和汞混合研磨后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例4】下列叙述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1蜡烛受热后易熔化,属于它的化学性质。( )2煤可以做燃料,是根据它的化学性质。( )分析:要搞清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之间的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和用途,而物质的变化和用途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答案:1() 2()【例5】选择题(l)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A颜色变化B状态变化C发光、发热D其他物质生成(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木材锯成各种形状C煤炭燃烧D点燃鞭炮(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B将煤末制成蜂窝煤。C铁钉生锈D蜡烛燃烧分析:解题关键在于明确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即看其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无,则为物理变化;反之,则为化学变化。此外,还应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常常伴有一些不同现象,但这些不是判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答案:(l)D、(2)B、(3)C、D。【例6】填空题写出根据哪些物理性质来区分下列各组物质:(1)硫黄粉和熟石灰_。(2)水和白酒_。(3)蔗糖和食盐_。(4)碱面和食盐_。分析:各组中的两种物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若干不同点,选择其中现象既明显且操作又最简便的方法,将各组物质加以鉴别:(1)硫黄为淡黄色粉末,而熟石灰为白色粉末;(2)水无气味,而白酒有酒味;(3)蔗糖为甜味,而食盐为咸味;(4)碱面为涩味,而食盐为咸味。答案:(1)颜色不同(2)气味不同(3)味道不同(4)味道不同【例7】判断是非题下列叙述中,因果关系是否都正确?(l)铁丝受力弯曲,体现出铁丝比较软的化学性质。 ( )(2)粉笔能在黑板上写字是因为粉笔是白色的。 ( )(3)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 )(4)木材能被点燃,表明木材具有可燃的化学性质。 ( )分析:(1)铁丝受力弯曲时仅是外形发生变化,并没生成新物质,所以铁丝质软应是物理性质。(2)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仅仅是由块状变成粉末留在黑板上,能写出字来与粉笔的颜色无关。(3)水受热变为蒸气时仅仅是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4)木材燃烧时,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因此是化学变化,表现出的可燃性是化学性质。答案:(1)() (2)() (3)() (4)()【例8】判断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据是 。(A)发出耀眼的强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粉末(D)镁带由长变短分析:镁带燃烧过程可观察到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镁带由长变短和生成白色粉末等现象,判断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据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一氧化镁,所看到的白色粉末就是氧化镁,所以应选择(C)为答案。不能把最引人入胜、最刺激的现象作为判断的依据,而错选(A)。答案:C【例9】下列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冰(B)矿石粉碎(C)钢锭轧成钢条(D)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水结冰,只是物质的状态从液态变成固态,它的成分没有改变;矿石粉碎和钢锭轧成钢条是物质的形状由大变小、由块状变成条状,它们的成分没有改变,所以(A)、(B)、(C)都是物理变化。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植物体中的水发生反应生成其他物质淀粉,所以(D)是化学变化。答案:D典型例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例1】某学生使用游码托盘天平称食盐时,错误地把食盐放在右托盘里,把砝码放在左托盘里,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g(1g以下只能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放法,食盐的质量应为 (A)15.5g (B)14.5g(C)15.0g (D)14.0g分析:这是一道按逆向思维编拟的有关用天平称量物质的实验题。如果按照常规模式,运用顺向思维解题,必会错选C。然而,托盘天平的使用原则是“左放物,右放码”,托盘天平上刻度尺的刻度是从左至右增大的,从题给条件可知,游码的位置占了0.5g,这就相当于正确放置的1g。所以你若能注意到题目中药品和砝码放错位置及1g以下只能用游码这两个信息,进而反其道而行之,就不难求得食盐的实际质量为:15.5-1=14.5(g)。故应选B。答案:B【例2】用下列仪器加热药品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是 (A)烧杯(B)试管(C)坩埚(D)蒸发皿分析:需垫石棉网加热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答案:A【例3】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药品应放在 (A)左边托盘的滤纸上(B)右边托盘的滤纸上(C)右边托盘的小烧杯中(D)左边托盘的小烧杯中分析:既要注意到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使用原则,又要考虑到称量物质的有关性质。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答案:D【例4】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试管和烧杯都可以在火焰上直接加热(B)加热后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需将滴管伸入试管内(D)不慎将酸洒在皮肤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去中和分析:氢氧化钠对皮肤具有腐蚀性。故D错。烧杯、烧瓶等不能直接在火焰上加热,否则,受热不均匀会炸裂,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使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要将滴管伸入器内,否则药品会混入杂质。答案: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之一 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发生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如矿石粉碎,只是物质形状变化。矿石炼成铁则为化学变化,因为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炼成的铁是单质,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前一定先熔化,接着变成石蜡蒸气。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才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发生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之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变化。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物质是分子构成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将引起物质存在状态的变化。当间隔很小时,物质以固态存在。间隔很大时,物质以气态存在。物质发生的固态、液态、气态间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此外由于分子运动而产生的气体挥发、扩散,固体的升华等都属于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将分成比它更小的微粒原子。这些原子依照一定规律,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新的物质。像化合物的分解、物质的燃烧、食物的变质、动植物的呼吸,以及学到的化学反应,都属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之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区分:化学反应和核反应的区别核反应按其本质来说是质的变化,但它和一般化学反应有所不同。化学反应只是原子或离子的重新排列组合,而原子核不变。因此,在化学反应里,一种原子不能变成另一种原子。核反应乃是原子核间质点的转移,致使一种原子转化为它种原子,原子发生了质变。核反应的能量效应要比化学反应的大得多。核反应能常以兆电子伏计量,而化学反应能一般只有几个电子伏。例如:核反应不是通过一般化学方法所能实现的,而是用到很多近代物理学的实验技术和理论。首先要用人工方法产生高能量的核“炮弹”,如氦原子核、氢原子核、氘原子核等,利用这些“炮弹”猛烈撞击别的原子核,从而引起核反应。各种各样的加速器,都是为了人工产生带电的高能粒子用做核“炮弹”来进行核反应的。当1932年人们发现中子后,不但对原子核的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发现中子是一种新型的核“炮弹”。由于中子不带电荷,它和原子核之间不存在电排斥力,因而用它来产生核反应时,比用带电的其他高能粒子效果好得多。物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