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 作者: 日期:核心提示:3月30日凌晨宁波爆破两幢高层建筑,为修建地铁让路腾地,这引发了国人对中国特有的“建筑短命”的争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国,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平均寿命仅25-30年。许多建筑并非因质量问题而拆除,在商业利益和GDP崇拜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城市缺乏成熟谨慎的城建规划和保护意识。 按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中国城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到30年。翻阅近年新闻报道,不难列出一份长长的建筑死亡名单。除了那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对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50.1%的人表示不满意;在谈及城市建筑总“短命”的原因时,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短命建筑:耗能耗财 据统计,2002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的37.5%;2003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2%,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这一切却只持续25到30年时间。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告诉记者政府的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居民们分析,可能是地基不牢固引发倒塌。日后规划部门表示,在建的6层楼房是户主擅自将原来的平房推倒重建的,事先并没有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事故发生时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外墙粉刷装修。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莲花景苑,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引起业界巨大震荡。根据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房屋倾倒的主要原因是紧贴7号楼北侧在短期内堆土过高,最高处达10米左右。与此同时,紧临大楼南侧的地下车库基坑正在开挖,开挖深度达4.6米。大楼两侧的压力差使土体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桩基的抗侧能力,导致房屋倾倒。一个月后,南京再现“楼脆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全省(包括非重灾区)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导致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和失踪和546名学生残疾。住建部在一系列房屋质量悲剧之后于2009年7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通知显示,此次检查的范围包括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等各类在建住宅工程。检查内容则包括工程实体质量情况,施工单位、执业人员和责任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全国30多个省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相比中国的35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中国日报记者 王茜)按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经表示,中国城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到30年。翻阅近年新闻报道,不难列出一份长长的建筑死亡名单。除了那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对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50.1%的人表示不满意;在谈及城市建筑总“短命”的原因时,83.5%的人选择“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 短命建筑:耗能耗财 据统计,2002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2亿平方米,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2亿平方米的37.5%;2003年中国城镇共拆迁房屋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4.2%,相当于当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9亿平方米的41.3%。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这一切却只持续25到30年时间。对于建筑短命的原因,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中,有83.5%的人选择了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专家称一些省、市为了追求GDP增长,建完就拆、拆完再建。短命建筑造成巨大浪费,城市记忆随之流逝 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钢材,造出不到30年的建筑 在这场“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中,中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中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却只能持续25到30年时间。 每年拆掉上百亿元建筑材料,耗费1183万吨原煤 2003年,中国城镇共拆除1.61亿平方米房屋,按每平方米需水泥200公斤、钢材60公斤计算,总共浪费了3220万吨水泥和966万吨钢材,均占我国2003年竣工房屋所需钢材和水泥的8.9%;若按每吨水泥300元、每吨钢材4000元计算,则仅建筑用的水泥和钢材就损失了483亿元;另外,按生产1吨水泥消耗145公斤原煤、生产1吨钢消耗741公斤原煤计算,则共浪费掉1183万吨原煤。 拆房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每年可达4亿吨 在过度消耗水泥、钢材、煤炭等资源的同时,大量的重复建设的“短命建筑”,制造大量建筑垃圾。据国家住建权威部门研究报告,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吨至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至40%,每年产生新建筑垃圾4亿吨。这些垃圾的运输、处理和存放,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 百年建筑如何打造 国外建筑规范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与我国大致相同,如欧洲标准Eurocode1和国际标准ISO2394:1998均规定房屋建筑和其它普通结构50年,纪念性建筑、其它特殊或重要结构、桥梁等100年或100年以上,但国外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却长得多。欧洲城镇对于旧建筑的“拆迁”总是慎之又慎,欧洲古城风貌得以保存。鸟瞰巴黎,并无太多高楼,散布的传统建筑以及合理的布局,都使得这个城市呈现出独有的文化韵味。 日本打造“百年住宅”:用比中国质量更高的混泥土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标号20的混凝土,仅此一项差距就使中国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据2009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建筑与住宅统计,日本房龄50年以上的房屋建筑面积占6.6%,30年以上的比例为38%。据2009年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统计,美国31.1%的住房已经有50年以上历史,58.8%的住房超过了30年。 保护建筑成西方传统:匈牙利法定50岁建筑不准拆迁 因对城市规划方面做得特别出色,西方诸多城市不会轻易建,也不轻易拆,所以很少有大规模的拆建。在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予以保护。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一个废旧的电厂经过精心改造后,变身成为一个书店。整个建筑至今还保持着发电厂原有的红色砖砌外形,甚至保留了四根醒目的烟囱。如今,这座上百年的建筑已成为巴尔的摩市的标志性建筑这些不仅仅得力于建筑质量过硬,更提现了城市规划的谨慎长远,以及政府不及利益地保护。 欧洲人以老建筑为荣:房屋经久耐用修缮紧跟时代 保护老建筑,在欧洲是一种普世文明。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百年以上老宅比比皆是,许多老住宅在显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标注着建造年代,说明当时的建造者对它能够经久耐用、世代相传充满自信。当今欧洲的居民也以能住上老住宅为荣,并且认为其建造年代越久价值越高。老住宅的门窗、地板、室内管线和设备等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多次更新,有时还对主体结构进行修缮,但其室内的现代化程度比新建住宅毫不逊色。 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这些应该引起城市当政者与规划者的关注,让中国城市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百年建筑的风骨,避免再出现因给各种新规划让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日本打造“百年住宅”:用比中国质量更高的混泥土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都是标号20的混凝土,仅此一项差距就使中国房屋至少短寿十几年。据2009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建筑与住宅统计,日本房龄50年以上的房屋建筑面积占6.6%,30年以上的比例为38%。据2009年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统计,美国31.1%的住房已经有50年以上历史,58.8%的住房超过了30年。保护建筑成西方传统:匈牙利法定50岁建筑不准拆迁因对城市规划方面做得特别出色,西方诸多城市不会轻易建,也不轻易拆,所以很少有大规模的拆建。在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被政府立了标记予以保护。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一个废旧的电厂经过精心改造后,变身成为一个书店。整个建筑至今还保持着发电厂原有的红色砖砌外形,甚至保留了四根醒目的烟囱。如今,这座上百年的建筑已成为巴尔的摩市的标志性建筑这些不仅仅得力于建筑质量过硬,更提现了城市规划的谨慎长远,以及政府不及利益地保护。欧洲人以老建筑为荣:房屋经久耐用修缮紧跟时代保护老建筑,在欧洲是一种普世文明。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百年以上老宅比比皆是,许多老住宅在显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标注着建造年代,说明当时的建造者对它能够经久耐用、世代相传充满自信。当今欧洲的居民也以能住上老住宅为荣,并且认为其建造年代越久价值越高。老住宅的门窗、地板、室内管线和设备等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多次更新,有时还对主体结构进行修缮,但其室内的现代化程度比新建住宅毫不逊色。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对政绩工程和GDP的盲目崇拜;加上开发商的商业利益。三者相结合,造成目前大量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这些应该引起城市当政者与规划者的关注,让中国城市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百年建筑的风骨,避免再出现因给各种新规划让路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来自中华网社区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透露,中国每年新建建筑量为世界之最,达20亿平方米,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但这些建筑的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致使中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住建部官员陈宜明说。他认为,盲目拆迁和房屋质量一直是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今看国内新闻,新建的大楼突然倒塌、二十几年寿命的高层建筑被爆破拆除,似乎已不算新鲜。这其中有规划、技术、施工、监管等等问题,可谓千头万绪。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权利问题。我多年来一直认为:中国的普通居民缺乏必要的居住权利,自己的房子可以随意被拆迁,再加上一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给开发商当啦啦队、叫嚷对这些拆迁户不应按市场价值补偿,结果降低了城市化的发展成本,城建之速已经到了飙车的状态。要维持这么高速度的发展,中国的管理、技术和施工经验又很有限,不粗制滥造才怪呢。比起中国来,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但建筑则老得多。比如波士顿,十九世纪的房子遍地都是,三十年内的新房很难找,找新房要到郊外。我从纽黑文住到波士顿,十几年间,住的前三套房全是百年老房,最近才搬进一栋1970年的房子,在离城40多公里的远郊。这里有时砍棵树也要扯半天皮,更不用说拆房子了。在郊外小镇,自家楼上加一层,没想到挡住了邻居的视线,闹不好就被告上法庭。任何发展,都被原住民的各种权利所束缚住。这样的扯皮,在短期看来是很没有效率,但从长期看,每一个新发展都必须在考虑了各方利益之后才成为可能。这就使发展变得比较周全、平衡、健康。中国许多城市的发展方式,短期似乎有效率,长期看则可能带来种种城市病。比如,拆迁过于随意、成本过低,使太多的原住民被驱赶到远郊。这自然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修路侵占了住房用地,反过头来又刺激房价飙升。如今令我最担心的,还是中国大城市的抗灾能力。最近海地和智利地震,海地死了20多万人,智利才200多人。建筑质量不同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汶川地震导致伤亡惨重,垃圾建筑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我生长在北京,唐山地震时在抗震棚里生活了一年。那时的恐怖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北京最高的住宅一般就五六层,而且布局比现在稀松得多,城里主要还是平房,三环以内农地到处都是。如今四环之内都成了高楼大厦的森林。真要是遇到类似唐山地震那样的灾难,高楼大厦摇摇欲坠不说,人口往哪里疏散?城市的区域规划体系,居民的权利体系,是城市发展的生命。当居民有了权利时,他们对于新建筑可能带来的各种隐患就关心得无微不至,比政府周到多了。而且他们也会寻求或建立制度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阻止破坏城市生态的发展。如今中国经济如此突飞猛进,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光靠政府是看不过来的。只有尊重民众的权利,城市才能根据人的需要而不是政绩的需要来发展。城市建筑缘何“短命”7月20日,位于北京建国门桥东南角的四星级凯莱大酒店外搭建起脚手架,准备开拆。该酒店仅“存活”20年。人民图片“规划成至上之法”催生短命建筑。朱国芳绘目前城市建筑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被拆除的比例偏高,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我国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建筑短命是GDP崇拜、地方财政对土地过度依赖等根本问题的外在表现 建筑“短命”缘于“先天缺陷”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过低的设计标准乃是“潜伏”在建筑物寿命周期中的“致命基因”。很多时候,一些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因为规划设计等原因被拆除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检查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可是,一段时间以来,频繁见诸媒体的“短命”建筑仍不绝于耳:大连60栋海景别墅建成14年因新项目面临拆除;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拆除;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拆除;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扬州刚入住不久的两个小区被政府二次出让土地使用权要拆除重建;仅“存活”了20年的北京四星级凯莱大酒店也将不久于“人世”难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得出结论,中国的建筑寿命平均只有30年。根据我国一些建筑设计通则规定,砖混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3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年,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的耐久年限为100年。合理拆除或搬迁一个房屋的时期分别为30年、50年、80年。“国内在技术上完全能做到让建筑寿命与发达国家一样长。”全国政协委员陈清华、郭松海认为,建筑短命问题不是书面规定的年限过短,也不在于技术能力达不到。随着建材科技的发展和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物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由原同类环境下房屋合理使用年限50年提高到70年,仅现代技术即可完全达到。经验表明,有的砖混结构建筑几百年也都能安全使用。我们古建筑的辉煌也表现在使用年限很长,如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州石拱桥等。现代建筑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楼已使用51年了,结构还很好。北京的十大建筑也使用近50年,结构仍然很好。“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本身不过硬所造成的建筑短命现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实。这需要加强建筑监督。”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等痛陈城市建筑“短命”原因:目前,我国建筑材料仍以传统材料为主,材料部件缺乏统一标准,性能低,通用性、耐久性差,施工多采用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使得建筑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说,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标号不够,不达标必然导致建筑“豆腐渣”。为此,政协委员呼吁严查工程腐败问题,加快推行建筑工程质量险。“我们的住房和城市建设,规划变更频繁, 标准制定落后,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峰认为,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就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建筑“短命”折射“政绩崇拜”网友在网上将建筑“夭折”戏称为“拆一次就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使然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频频上马,唯政绩论的倾向屡受非议。“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大拆大建,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刘志峰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GDP来看,拆新建新、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GDP的增加又可以带来官员政绩。一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挖了建、建了挖问题,也是根源于此。而且,建筑高速周转,还能带来大量的钢材和水泥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过剩产能。“拆新建新带来的GDP增长是表面的,并没有实质性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价值。相反,不正常的拆建本身浪费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除了能带来政绩,对社会经济毫无益处。”郭松海委员认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在一个个新城崛起的同时,旧城改造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量的原有房屋被拆除,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在作怪。有的将拆完房子的土地再进行高价拍卖,获得高额收益;有的将拆完的土地盖所谓“全国最高的楼”,盖大酒店名为提升城市形象,实际让百姓利益受损,如变相提高了城市的房价等。当前,房地产市场火爆,但繁荣背后,一些地方对建筑质量的监管、监理、后续管理并没有跟上,以至频出漏洞。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建筑质量问题为人们敲响警钟。此外,郭松海委员还建议改进当前的审批办法。审批制度需要改进,审批权要集中,审批过程要公开。对于较高较大较新的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拆除,“拆与不拆,不能听领导人和开发商的。”郭松海说, 谁提议拆除、谁申请拆除、谁批准拆除,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由具体的责任人在当地媒体上公开说明拆除的必要性和拆除方案,接受社会监督。而对原有闲置房屋,可予以出租或转让、置换;对于国有房屋,有些需要由政府出面协调,比如,原来的大学搬走后,可协商转让给中小学使用;原来的党政机关搬走后,转让给基层的党政群机构;有些空置的办公楼甚至可改为商务楼或廉租房。建筑“短命”呼唤“低碳样本”新建建筑99%以上属高碳建筑,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建筑垃圾已占垃圾总量的30%40%。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低碳建筑样本。时代呼唤“自然美、生态美、生活美”于一体的节能环保建筑“短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相背离,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如一些地区配制混凝土的黄砂现已十分紧张,挖掘砂石严重损毁河床,给一些水利工程带来重大安全隐患。”郭松海委员说。“人类进入21世纪,资源的匮乏初见端倪,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陈清华、安纯人委员认为,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领域,但是必须要有政策和相应法律支持做保证,如果能提高40的使用年限,以2006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约234.14亿元,使用年限增长20年共节约资金约4682.86亿元。据了解,我国每年新增建筑垃圾4亿多吨。拆除房屋不仅形成大量建筑垃圾需要空间堆放,从而占用土地资源;而且拆建的各种建材、设施,它们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虽然拆除和重建以及建材生产的过程都创造了GDP,但实际财富的增加,往往不抵资源的消耗。看到好端端的一栋栋矗立楼房被夷为平地,人们深感惋惜。“2004年,我在德国曾考察过三升房,印象很深。”刘志峰委员说。据他介绍,德国一家能源公司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将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改造成为典型的被动式节能住宅,通过对门窗、外围护结构、设备设施等的改造,每平方米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了3升,仅是过去能耗的15。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降至原来的1/7,舒适性也大大提高,很值得我们借鉴。“让建筑延年,就得走绿色低碳之路。”刘志峰认为,城市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及其使用,交通只居其次。构建百年住宅首先要树立两个方面的理念:一是提高住宅(建筑)使用寿命是最大的节约;二是要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和拆除再利用全过程和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综合考虑建筑节能。在生产方式转变上,关键是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推行低碳建筑、绿色建筑。一些委员还指出,解决建筑短命,往往不在于节约意识、建筑质量的不断重申,而需要在根本的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有变革。他们建议在保护城市建筑方面,好好借鉴上海世博会,好好学习国外的经验。比如,英国1967年颁发城市文明法,其名称直译是“有关市民舒适、愉悦的法律。”即把保护历史街区当成使市民精神愉悦、心情舒适的必要条件。保护工作必须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各层次计划的组成部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摒弃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大拆大建的“激进式改造”方式,使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协调。(记者 郭嘉人民日报2010年07月28日20版)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 城市建筑缘何“短命”?发表于:2010-7-29 9:28:32作者:admin大 中 小“规划成至上之法”催生短命建筑。朱国芳绘目前城市建筑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即被拆除的比例偏高,平均使用寿命仅30年我国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建筑短命是GDP崇拜、地方财政对土地过度依赖等根本问题的外在表现建筑“短命”缘于“先天缺陷”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过低的设计标准乃是“潜伏”在建筑物寿命周期中的“致命基因”。很多时候,一些原本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因为规划设计等原因被拆除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检查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可是,一段时间以来,频繁见诸媒体的“短命”建筑仍不绝于耳:大连60栋海景别墅建成14年因新项目面临拆除;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被爆破拆除;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住房面临整体拆除;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用2年就面临拆迁;扬州刚入住不久的两个小区被政府二次出让土地使用权要拆除重建;仅“存活”了20年的北京四星级凯莱大酒店也将不久于“人世”难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得出结论,中国的建筑寿命平均只有30年。根据我国一些建筑设计通则规定,砖混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3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使用年限为50年,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的耐久年限为100年。合理拆除或搬迁一个房屋的时期分别为30年、50年、80年。“国内在技术上完全能做到让建筑寿命与发达国家一样长。”全国政协委员陈清华、郭松海认为,建筑短命问题不是书面规定的年限过短,也不在于技术能力达不到。随着建材科技的发展和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筑物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由原同类环境下房屋合理使用年限50年提高到70年,仅现代技术即可完全达到。经验表明,有的砖混结构建筑几百年也都能安全使用。我们古建筑的辉煌也表现在使用年限很长,如山西应县木塔、河北赵州石拱桥等。现代建筑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大楼已使用51年了,结构还很好。北京的十大建筑也使用近50年,结构仍然很好。“建筑设计和施工质量本身不过硬所造成的建筑短命现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实。这需要加强建筑监督。”全国政协委员安纯人等痛陈城市建筑“短命”原因:目前,我国建筑材料仍以传统材料为主,材料部件缺乏统一标准,性能低,通用性、耐久性差,施工多采用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使得建筑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一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安全检查的业内人士说,建筑工程里使用材料不同工程质量也有所不同,使用寿命长短也不同。有些人在施工时偷工减料主要体现在水泥和建材上,水泥有的标号不够,不达标必然导致建筑“豆腐渣”。为此,政协委员呼吁严查工程腐败问题,加快推行建筑工程质量险。“我们的住房和城市建设,规划变更频繁, 标准制定落后,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刘志峰认为,从实质上遏止中国建筑的“英年早逝”,就要切实改变一些地方“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的做法,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7月20日,位于北京建国门桥东南角的四星级凯莱大酒店外搭建起脚手架,准备开拆。该酒店仅“存活”20年。人民图片建筑“短命”折射“政绩崇拜”网友在网上将建筑“夭折”戏称为“拆一次就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GDP”。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使然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频频上马,唯政绩论的倾向屡受非议。“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重速度、轻质量,大拆大建,政绩工程和开发商的商业利益相结合,造成不该拆的房屋大量被拆除。”刘志峰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GDP来看,拆新建新、大拆大建本身可以增加GDP,GDP的增加又可以带来官员政绩。一些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道路挖了建、建了挖问题,也是根源于此。而且,建筑高速周转,还能带来大量的钢材和水泥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过剩产能。“拆新建新带来的GDP增长是表面的,并没有实质性增加社会财富和经济价值。相反,不正常的拆建本身浪费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除了能带来政绩,对社会经济毫无益处。”郭松海委员认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在一个个新城崛起的同时,旧城改造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量的原有房屋被拆除,名为旧城改造,实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象工程在作怪。有的将拆完房子的土地再进行高价拍卖,获得高额收益;有的将拆完的土地盖所谓“全国最高的楼”,盖大酒店名为提升城市形象,实际让百姓利益受损,如变相提高了城市的房价等。当前,房地产市场火爆,但繁荣背后,一些地方对建筑质量的监管、监理、后续管理并没有跟上,以至频出漏洞。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建筑质量问题为人们敲响警钟。此外,郭松海委员还建议改进当前的审批办法。审批制度需要改进,审批权要集中,审批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生频道安全素质培训课件
- 民爆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传播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仓库自动化考试题及答案
- 部署会议议程讲解
-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治意义
- 海淀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路径
-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讲解
- 新质生产力六个原则
- 安全生产警示故事讲解
-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 幼儿园事故案例分析及法律法规课件-幼儿园事故案例及分析
- 修理厂焊工安全生产责任清单
- 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使用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气流粉碎机课件
- 梁若瑜著-十二宫六七二象书增注版
- SJG 74-2020 深圳市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高清现行
- “国培计划”优秀工作案例推荐表——“八张清单”撬动送教下乡的兴奋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