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概论.doc_第1页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概论.doc_第2页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概论.doc_第3页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概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相关概论一直以来,社会管理、社会经营都是人类社会不断在探索和实践的一项管理活动。人类社会在农业时代:靠资源的产品经营,用资源创造产值,产量+产值是劳动经营核心;工业时代:靠资源的资本运营,用资本整合资源,以资本回报率为经营核心;到了信息时代:人们靠智本的品牌运营,用智本和品牌整合资本和资源,以资产增值率为经营核心。“社会管理”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在这两天的学习时间里,我们主要把目光聚焦在国内,谈国内社会的实际情况。古人讲:温故而知新。我们探讨和学习创新社会管理,我想有必要先粗略地来回顾一下中国过去的社会管理变迁。从我们的历史沿革来看:中国社会管理可分作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来的农村自治;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仿照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集中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把经济与社会混为一体,国家把社会当成“下级”,依靠“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和企事业单位体系来提供服务、管理社会;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民公社和城镇“单位”体制进行了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了以“乡政村治”、“ 居民自治”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模式。1、农村自治阶段中国过去的农村自治总的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也就是说县级以下不设行政机构,依靠士绅阶层、宗族势力和社会伦理为基石进行乡村自治。这种“正式治理”乡村的社会管理模式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过去农业社会时期,宗族制度的总体特征是通过祭祖、建祠堂、选族长、修族谱、设族田、建族学等方式使社会成员组织化,将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地方性治理与以保甲制为代表的世俗化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口粮、衣料、婚姻费、丧葬费、科举费、借住义庄房屋、借贷等,都由乡绅来统筹。作为管理者的乡绅通常是在当地拥有一定经济资源、社会资本和文化知识的优势的社会群体,他们作为一种地方性权威,对该区域民众进行整合和领导。由于乡绅的名望和地位,因而能在乡村社会中占有比较绝对的社会地位,这成为乡绅支配地方事务的绅权的来源。皇佑元年(1049年),61岁的范仲淹在杭州做知府。这一年他在在苏州老家为宗族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续修家谱,一是在苏州灵芝坊祖宅创立范氏义庄。他购置义田千亩,作为宗教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范仲淹创建的义庄,作为一种前无古人的新举措,在家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虽然范仲淹办起这件事后不到三年就去世了,但在家族后人的追崇和经营下,范氏义庄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的。首先,义庄赡养、团聚了大批家族成员。北宋中期,在苏州的范氏族人已经过四五代人的繁衍。到了南宋时期,范义庄的义田已经扩充到了3000多亩,赡养了成百上千的范氏族人。在义庄的庇护下,大批贫穷的范氏族人避免了流离失所、迁徙他乡的命运,因为有着稳定的生活来源,自然就可以安土而居。即使就是后来北宋破败,范氏族人与其他世家大族南迁后星散各地的状况有所不同,南迁的范氏族人受义庄团聚力的吸引,基本上均落籍于苏州地区。其次,义庄为族人的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范仲淹是以科举起家的士大夫,他在为政过程中十分注重教育,所至各地,兴学倡教,不遗余力。范仲淹最初创建义庄的动机,其实是包含有他教育族人的思想在内的。在家族内部,有教师,有学校,自然使家族成员受教育有了方便条件。更重要的是,稳定的经济来源,让家族众人衣食无忧,这就为他们安心读书提供了基本保障,更何况家族内的教育又是全部免费的也算义务教育吧,但范仲淹搞的是几年义务教育我就不得而知了,但估计不是九年。 再次,义庄对范氏家族成员的仕宦(就是做官从政走仕途)具有一定的作用。范氏家族成员在教育中的有利条件,为他们从事科举考试奠定了基础。那时候,凡实际赴考的范氏子弟,范氏义庄一律提供经费资助和奖励。更重要的是,义庄为家族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家族成员在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中有了一个避风港。这就使家族的发展不至于骤起骤落,即使有波折,也不会使家族整体上衰败到一蹶不振的程度,而是总有重新兴起的条件和机会。地主经济、绅权、宗族或血缘的相互结合,配合以传统的社会伦理,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治理秩序和共同规则,在过去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管理上起到很大的历史性的作用。2、政社合一阶段我国社会管理的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仿照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集中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那时候,经济与社会混为一体,国家把社会当成“下级”,依靠单位体系来提供服务、管理社会。各种形式的单位不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也具有对社会成员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讲,改革前的社会组织方式具有一种准军事化组织特点。那个时候的口号是:“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甚至是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上个世纪中期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体制下,“单位制”是中国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以行政性、封闭性、单一性为特征(P8)。社会成员在城市和乡镇里分属不同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大到就业升迁分房,小到吵架离婚或者丢了什么物件,有事找单位,单位给你作主。那时候,有“单位”是很让人羡慕的事。像我们农村人教育孩子读好书将来可以进“单位”,找熟人托关系弄个好“单位”。如果谁家有女儿嫁到有“单位”的人家,那可就皆大欢喜了。我们就说那时候的农村吧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当时农村的单位则是分属人民公社的。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一切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转为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分配实行分制和口粮供给制相结合。由于农村社员的生产资料完全归人民公社所有,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恢复和扩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但仍存在着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缺点。同时,农村人民公社一直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即把基层政权机构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合为一体,统一管理全乡、全社的各种事务。3、乡政村治、居民自治阶段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运作模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管理方式发生了全面转型:首先是社会组织的形态和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改革后迅速解体,家庭再度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单元,形成了以“乡政村治”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模式;在城镇,传统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基本完成了向单一经济职能的转轨,其他职能则逐步向社会转移,与政府的关系也由过去在经济、组织等各方面的高度一体转向彼此独立的利益主体,形成“居民自治”模式。以上我们所回顾到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大致的变迁,一方面我们能在体制浮沉中总结到许多经验和教训,也能从以上社会变革的过程,结合现代社会经营的状况,我们可以抽象地归纳出社会管理的基本的概念和含义:(P2 基本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