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监测方案(最终).doc_第1页
地铁监测方案(最终).doc_第2页
地铁监测方案(最终).doc_第3页
地铁监测方案(最终).doc_第4页
地铁监测方案(最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目 录1第一章 编制依据与编制原则11.1编制依据11.2编制原则1第二章 工程概况32.1项目简介32.2施工范围及内容42.3工程地质52.4施工环境概况8第三章 基坑监测内容及频率103.1监测目的103.2监控量测项目一览表103.3监测点位布设113.4监测报警值12第四章 监测施工安排144.1 监测进度计划144.2 主要材料与设备配备计划144.3 主要施工人员配备计划16第五章 监测作业方法185.1现场安全巡视185.1.1 工程自身结构安全巡视185.1.2 周边环境安全巡视185.1.3 地下管线现场安全巡视195.1.4 道路、地面现场安全巡视195.2地表沉降监测195.2.1 基准点布置195.2.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205.2.3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205.3围护桩顶沉降监测225.3.1 基准点布置225.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225.3.3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235.4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监测245.4.1基准点布置245.4.2 围护桩体变形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245.4.3 数据处理及分析255.5围护桩、立柱水平位移监测265.5.1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265.5.2水平位移监测265.5.3水平位移监测方法285.6地下水位监测315.6.1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315.6.2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325.7临时立柱竖向位移(沉降)监测325.7.1 基准点布置325.7.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325.7.3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325.8钢支撑轴力监测325.8.1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325.8.2 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345.8.3 数据处理及分析345.9混凝土支撑内力监测355.9.1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355.9.2 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355.10建(构)筑物沉降监测365.10.1 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365.10.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375.10.3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375.10.4数据处理及分析375.11地下管线沉降监测385.11.1 基准点布置385.11.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385.11.3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39第六章 监测信息反馈406.1信息反馈流程406.2监测成果内容416.2.1报警快报416.2.2日报416.2.3周(月)报416.2.4总结报告416.3监测数据报警处理41第七章 安全保证措施437.1组织保证措施437.1.1组织结构437.1.2监测领导小组岗位职责437.2技术保证措施447.2.1监测方法447.2.2监测仪器447.2.3监测组件447.2.4监测点保护447.2.5数据处理457.2.6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457.3应急预案457.3.1应急反应监测流程457.3.2应急措施457.3.3应急反应过程中应注意事项46附表一:47附表二:48附表三:49附表四:50附表五:51附表六:52 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项目SG-13标段 基坑监测施工方案第一章 编制依据与编制原则1.1编制依据(1)本工程相关勘察、设计等图纸;(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施工验收规范GB50299-1999;(8)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21-2007);(9)城市测量规范(CJJ8-99);(10)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13)长沙地铁4号线13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3)国家其它监测、测量规范和强制性标准;(14)本单位拥有的科技成果、工法成果、国家专利成果、管理水平、技术装备以及在铁路地下车站施工中积累的施工经验。1.2编制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设计的各种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测试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发挥系统功效,对围护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利用系统功效尽可能减少监测点的布设,降低成本。(2)可靠性原则:采用比较完善的或已经基本成熟的监测手段;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组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3)与设计相结合的原则:设置的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反演分析和计算对设计方案进行校核,并依据实际工况对围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的警戒值进行优化调整。(4)关键部位优先,全局兼顾的原则:以基坑开挖深度2倍范围内(约32m)的周边环境和基坑本身作为车站施工监测及保护的对象;对支护结构体敏感区域增加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对岩土工程勘查报告中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和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对关键部位以外的区域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5)与施工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点布设方法和位置;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方法和手段、监测元器件种类或型号及测点保护方式或措施;结合施工工况调整测试时间、频率;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6)经济合理性原则: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测试组件;在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间的关系,减少监测点布设数量,降低监测成本。第二章 工程概况2.1项目简介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整体线路设计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自滨水新城的月亮岛路,经由滨江新城、溁湾镇、麓山路、阜埠河路、南湖新城、劳动路、高铁新城,至黄榔组团止,线路长约33.5km,共设车站25座,其中设车辆段1座,运营控制中心与2号线合用。图2.1-1 长沙地铁4号线线路走向图本工程为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SG-13标段,线路全长约2.72km(双线),线路走向为:由劳动东路与京珠高速交叉口向东120m位置开始,转向在建黎托路,并沿黎托路至湘凤路,后转向杜花路预留盾构井处。图2.1-2 工程整体线路走向航拍图2.2施工范围及内容本工程的施工范围共含1站2区间,分别是曲塘东路站、京珠东站曲塘东路站区间、曲塘东路站长沙火车南站区间, 起点里程ZDK42+038.116,终点里程ZDK43+467.636(含长短链),车站南北两端头分别作为区间盾构始发场地。图2.2-1 工程形象框图曲塘东路站:曲塘东路站是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的第22个车站,上承京珠东站,下接长沙火车南站,位于曲塘东路与规划的黎托路交叉路口下方。车站起点里程YDK42+678.650,有效站台中心里程YDK42+760,车站终点里程YDK42+894.500,车站总长215.85m,标准段宽20.7m,最大开挖深度为18.164m,有效站台中心处覆土厚度约3m。车站在里程YDK42+836.413YDK42+860.413区域采用盖挖顺作法施工,其余均按明挖顺作法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建筑面积9280m2,附属建筑面积3808m2。车站附属设有1#出入口、2#出入口、3#出入口、南端1#风亭、北端2#风亭及4#出入口。图2.2-2 曲塘东路站平面示意图主体涉及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有:围护桩、临时立柱、止水旋喷桩、挡墙、冠梁、混凝土支撑、钢便桥、钢支撑、土石方、模筑混凝土、防水工程、主体结构、支撑拆除、二次结构、附属结构等。盾构区间:京珠东站曲塘东路站区间长0.685km,曲塘东路站长沙火车南站区间长0.569km;区间共设置2处联络通道及2处废水泵房,废水泵房与联络通道合建,分别设置在YDK42+381.00和YDK43+488.618处,其中曲长区间联络通道及废水泵房在杜花路人防工程施工时已施工完成。表2.2-1 京曲区间设计范围参数表线别区间隧道起讫里程 (m)长短链(m)隧道长度(m)联络通道(座)排水泵房(座)左线ZDK42+038.116ZDK42+678.65055.434695.96811右线YDK42+038.127YDK42+678.65032.089672.612表2.2-2 曲长区间涉及范围参数表线别区间隧道起讫里程 (m)长短链(m)隧道长度(m)联络通道(座)排水泵房(座)左线ZDK42+894.507ZDK43+467.636无573.12911右线YDK42+894.500YDK43+458.682无564.182盾构区间涉及的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有:始发接收端头地基旋喷加固、袖阀管注浆、盾构掘进、管片安装、衬砌壁后压浆、暗挖土石方、超前支护、防水工程等。2.3工程地质本标段范围内地质从上往下依次是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细砂性、圆砾、粉质粘土、强分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6表2.3-1 土层参数表图2.3-1车站地质纵断面图2.4施工环境概况(1)京珠东站曲塘东路站区间环境概况京曲区间沿线上方主要为恒大绿洲篮球场、停车场以及正在修建的黎托路。盾构接收井位置位于劳动东路上,其南侧为恒大绿洲西北门,西侧为黎托路改造项目经理部,北侧为正在拆迁的施工场地,东侧为正常通行的劳动东路。图2.4.1-1恒大绿洲西北门图 图2.4.1-2 接收井位置示意图(2)曲塘东路站环境概况车站位于曲塘东路与黎托路交叉口下方,周围环境较为空旷。其中有条横跨车站主体22KV高压线,线塔离基坑边约12m。车站南北两端头分别在黎托路上,东侧是武广公司空地,西侧为在建的恒大绿洲小区及其民工生活区。图2.4.1-3车站结构线与周边环境位置关系图(3)曲塘东路站长沙南站区间环境概况区间由曲塘东路站盾构始发井开始,沿黎托路向南,在湘凤路与黎托路交叉口时斜穿过规划建设的台商总部大厦,至预留盾构井结束,调查期间沿线基本为空旷场地,无重要构筑物。已建成的盾构接收井位于长沙高铁南站对面约100米处,目前盾构井东北侧正在施工台商大厦销售中心,距离右线盾构接收井约10米,由中建五局施工。图2.4.1-4 曲长区间盾构接收井周边环境图53第三章 基坑监测内容及频率3.1监测目的(1)在地铁施工期间对地铁施工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地表、道路、管网、重要建(构)筑物等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为施工方提供及时、可靠的用以评定地铁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数据和信息,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或事故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让有关方面有时间做出决策,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2)实施监测,为施工方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地铁结构工程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3)监测的数据和资料将使施工单位和业主能完全客观真实地了解工程安全状态和质量程度,掌握工程各主体部分的关键性安全和质量指标,确保地铁工程能按照预定的要求顺利完成。(4)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按照安全预警位发出报警信息,既可以对安全和质量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对各种潜在的安全和质量做到心中有数。(5)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丰富设计人员和专家对类似工程的经验,以利专家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工程难题。3.2监控量测项目一览表表3.2-1车站主体结构及周围地表监控量测项目一览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元件最大限值监测范围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必测项目1基坑内、外观察/基坑外地面、建筑地层土质描述、支护桩、内支撑/一天一次2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水准仪0.15H%周围一倍基坑开挖深度间距10-20m1-2次/日,异常情况时频率加倍3桩顶水平位移全站仪0.2H%且30mm围护桩顶冠梁及坡顶间距10-20m桩顶竖向位移水准仪0.15H%围护桩顶冠梁及坡顶间距10-20m4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管、测斜仪0.2H%且30mm围护桩全高孔间距20-40m,同一孔测点竖向间距0.5m1次/日异常情况时频率加倍5地下水位水位管、水位计/基坑周边及内侧基坑四角点及长短边中点、或沿基坑长边每20-40m一个测点,基坑内按施工分区布设6立柱竖向位移水准仪1020mm立柱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7支撑轴力轴力计或预埋式应变计(60%70%)f支撑中部或1/3部位或端部轴力较大处布置,且间距小于15m初埋1次/2日,一周后1次/1日8建筑物沉降水准仪、经纬仪沉降30mm基坑周边建筑物角点,每个建筑物不小于3点1次/12日,异常情况时频率加倍管线沉降水准仪、经纬仪按相关权属单位要求基坑周边给水管上布置3个点3.3监测点位布设曲塘东路站监测等级为级,车站全长215.85m。(1)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5排点,第一排监测点距基坑边缘3m,第二、三、四排为5m,第五排为10m。每排纵向监测点间距为15m。受现场条件影响,周边沉降监测点共只可布置105个点位。(2)围护桩桩顶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间距为15m,点位均布置在冠梁顶部,离围护桩桩体位移点1m范围外,围护桩桩顶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点共布置了34个点。在基坑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给水管道部位等应布设监测点。围护桩桩体位移监测点布设间距为30m,测斜管均伸出冠梁顶部,围护桩桩体位移监测点共布置了26个点。在基坑中间部位、阳角部位及其他代表性部位的桩体应有监测点控制。(3)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设间距为40m,水位监测点主要布置在基坑外侧相邻两降水井中间部位,地下水位监测点共埋设了12个。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以下3m5m。(4)立柱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立柱总数量的5%,车站立柱共32根,立柱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共布置了12个点。在基坑中部监测点位按27m布设,盾构井两端斜支撑各布置1个点。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设在便于观测和保护的立柱侧面上,监测点应在立柱结构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结构应力监测应选择受力较大的立柱,监测点宜布设在各层支撑立柱的中间部位。(5)支撑监测点布设:本车站共设3层支撑,第一道为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为钢支撑。第一道混凝土支撑共布置了12个支撑轴力监测点,第二层斜支撑布置了4个轴力监测点,钢支撑共布置了11个轴力监测点。第三道支撑布置了15个轴力监测点。支撑轴力监测应竖向布设监测断面,每层支撑均应布设监测点;采用轴力计监测时,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的端部;采用钢筋计或应变计监测时,布设在支撑两支点间1/3部位。(6)220KV高压线铁塔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共布置4个点位,分布在铁塔的四个脚点。给水管道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共布置3个点位,分布在管道中部及两侧。(7)沉降监测沿钢便桥临时路面及基坑周围布设沉降观测点,观测钢便桥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情况,同时掌握临时条基的沉降情况。采用EBJ-5 7型表面应变计、振弦式频率接收仪进行内力监测,选取3个监测断面,根据贝雷钢桥结构受力特征,每榀梁布置3个监测点。3.4监测报警值(1)监测报警值表3.4-1 车站附属结构及周围地表报警值一览表序号监测项目预警值变化速率1基坑周边地表沉降2535mm23mm/d2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2530mm23mm/d3围护结构顶竖向位移1020mm23mm/d4围护桩变形25mm2mm/d5支撑轴力(60%70%)f-7地下水位1000mm500mm/d8管线位移103013mm/d9建筑物沉降1060mm13mm/d(2)监测报警按下表规定对测点进行三级警戒状态判定。表3.4-2监测点三级警戒状态判定表预警级别预警状态描述黄色预警监测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容许值(设计值)的80%9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容许值(设计值)的90%100%之间而另一个指标未达到该值时。橙色预警监测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容许值(极限值)的90%100%之间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容许值(设计值)而另一指标未达到该值时。红色控制监测的绝对值和速率值双控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容许值(设计值)时,实测的速率急剧增长。发出黄色预警时,项目部和监测单位应加密监测频率,加强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动态的观察。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确认后上报业主现场代表,由业主现场代表报建设公司分管质量副总经理。发出橙色预警时,除应继续加强上述监测、观察、检查和处理外,应根据预警状态的特点进一步完善针对该状态的预警方案,同时应对施工方案、开挖进度、支护参数、工艺方法等作检查和完善。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确认后上报业主现场代表,由业主现场代表报建设公司分管安全质量副总经理、集团公司应急办公室(工程建设部)。发出红色预警时,除应立即向监理、设计、建设单位报警外还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经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分析和确认后,改变施工程序或者设计参数,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进行施工处理。施工单位、第三方监测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确认后上报业主现场代表,由业主现场代表报建设公司分管安全质量副总经理、集团公司应急办公室(工程建设部)、总工办分管土建副总工程师。第四章 监测施工安排4.1 监测进度计划车站结构按四阶段组织施工,即第一阶段进行车站主体结构施工;第二阶段进行车站附属结构施工,第三阶段进行曲长区间施工,第四阶段进行京曲区间施工。根据总工期要求,进行统筹部署。监测进度计划如下表4.1-1所示。表4.1-1 监测进度计划表序号项目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工期(月)工作安排1施工准备2014/12/312015/08/288人员、材料到场,监测点预埋。2车站主体监测2015/08/282016/01/316按方案要求频率实施监测。3车站附属监测2016/01/012016/11/30114曲长区间盾构2015/10/202016/3/3165京曲区间盾构2016/4/102016/9/2566资料整理2016/11/302017/3/314监测报告收集归档4.2 主要材料与设备配备计划根据监测进度计划安排,对主要施工监测工作量估算表、拟投入的仪器设备,具体见下表4.2-13。表4.2-1 曲塘路站施工监测工作量估算表序号工程项目单位测点数备注1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处342支护结构变形孔263支撑轴力点424支护桩顶沉降监测点34与位移点共用5地下水位监测孔126地表沉降监测点1057立柱沉降与水平点128建筑物监测点49给水管沉降点3表 4.2-2 拟投入的仪器设备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精度、分辨率1测斜仪JTM-V6000F套2精度:5mm/30m2数字水准仪徕卡DNA 03 数字水准仪台11Km往返精度:0.3mm;放大倍率 24x;补偿精度:0.3GPCL3/3m铟瓦水准尺根2精度:0.02mm/m;分划间隔:10mm3全站仪TCR1201台1测角精度:1;放大倍率 30x;测距精度:(1+1.5ppm)4收敛计SWJ-IV台30.06mm5频率计GPL-3台26轴力读数计JTM-V1500台1精度:17钢筋计JTM-V1000个精度:18电测水位计JTM-U8000A台2精度:1cm9水位管JTM-G9600B米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0测斜管JTM-G7600A米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1监测处理软件MATLAB 、EXCEL套212电脑华硕、联想台213打印机HP台114复印机HP台115扫描仪HP台116传真机HP台14.3 主要施工人员配备计划(1) 项目部监测组织机构图项目经理:梁皓监测组长:马骏监测副组长:周健宝、徐龙辉赵春杰现场测量负责人:李昊、王朝辉测量组员:陈长青、吴盛才、高益鹏图4.3-1 监测人员组织框(2)委外监测单位和监测小组人员组成委外长沙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SG-13标段施工监测项目,监测单位是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资质等级: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现场施工人员主要由现场监测小组与项目部平行监测单位组成,具体人员名单见下表4.3-2所示。(1) 监控量测人员:表4.3-1 监测人员组织框序号姓名职称学历备注1贺跃龙教授博士负责总体工作2徐卓揆注册测绘师博士项目技术总负责3陈长青技术员大学现场监测人员4吴盛才技术员大学现场监测人员5徐龙辉技术员大学现场监测人员6鲁威勇工人初中后勤、司机(2)项目部平行监测小组:表4.3-2 项目部平行监测小组人员序号姓名职称学历备注1马骏工程师本科项目部监测小组组长2周健宝工程师本科项目部监测小组副组长3沈志强助理工程师本科项目部监测组员4李昊助理工程师专科项目部监测组员5王朝辉助理工程师本科项目部监测组员6高益鹏技术员本科项目部监测组员7方文璞技术员专科项目部监测组员第五章 监测作业方法5.1现场安全巡视5.1.1 工程自身结构安全巡视施工工况巡视的内容包括: 开挖长度、分层高度及坡度,开挖面暴露时间开挖面岩土体的类型、特征、自稳性,渗水量大小及发展情况; 降水、回灌等地下水控制效果及设施运转情况;基坑侧壁及周边地表截、排水效果,坑边或基底有无积水;支护桩后土体有无裂缝、明显沉陷,基坑侧壁或基底有无涌土、流沙、管涌;基坑周边无超载;放坡开挖的基坑边无位移、坡面有开裂;其他。支护结构巡查内容包括:支护桩有无裂缝、侵线情况;冠梁、围檩的连续性,围檩与桩之间的密贴性,围檩与支撑的防坠落措施;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过大变形或裂缝;支撑是否及时架设;盖挖法顶板有无明显变形和开裂,顶板与立柱、墙体的连接情况;止水帷幕有无开裂、较严重渗漏水;其他。5.1.2 周边环境安全巡视(1)构筑物现场安全巡视1)首次巡视在施工前对所要巡视的构筑做首次巡视。首次巡视的重点是调查构筑物现状,巡视该构筑物有无裂缝、剥落状况,有底板的构筑物须进入底板察看有无渗水的情况。有裂缝的地方做好标识,记录裂缝的位置、形态,用游标卡尺或裂缝读数显微镜测量并记录裂缝的宽度;地下室出现渗水的地方也做好标识,记录渗水的位置、渗水量大小。对在施工影响前已经出现的裂缝、地下室渗水等异常情况,采用拍照的方式进行影像资料存档。2)日常巡视巡视的内容包括:地下构筑物积水渗水情况,地下管线的漏水、漏气情况;周边路面或地表的裂缝、沉陷、隆起、冒浆的位置、范围等情况;周边开挖、堆载、打桩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其他生产活动;监测设施:基准点、监测点的完好情况、保护情况,监测元器的完好状况、保护情况;其他。发现构筑物墙体、柱或梁新增裂缝或裂缝发展速率超过预警标准、底板出现渗水、涌水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拍照存档。巡视过程中,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5.1.3 地下管线现场安全巡视1)首次巡视在施工前对所要巡视的地下管线做首次巡视。首次巡视的重点是调查地下管线现状,巡视该管线周围有无地面裂缝、渗水及塌陷情况、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以及井内有无积水或积水的深度等情况。有裂缝的地方做好标识,记录裂缝的位置、形态,用游标卡尺或裂缝读数显微镜测量并记录裂缝的宽度;井内有积水的要记录积水的深度以及积水来源。对在施工影响前已经出现的地面裂缝、井内积水等异常情况,采用拍照的方式进行影像资料存档。2)日常巡视巡视的内容包括:管线沿线地面开裂、渗水及塌陷情况;检查井等附属设施的开裂以及井内有无积水或积水的深度等情况等。对在首次巡视中发现的既有裂缝测量其宽度并与初始宽度进行现场比较。发现地下管线持续漏水(气)、检查井内出现开裂或进水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并拍照存档。巡视过程中,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5.1.4 道路、地面现场安全巡视1)首次巡视在施工前对所要巡视的道路、地面做首次巡视。首次巡视的重点是调查沿线主要道路地面有无裂缝、地面隆陷情况。有裂缝的地方做好标识,记录裂缝的位置、形态,用游标卡尺或裂缝读数显微镜测量并记录裂缝的宽度,并采用拍照的方式对既有裂缝、地面隆陷等情况进行影像资料存档。2)日常巡视巡视的内容包括:地面裂缝;地面沉陷、隆起;地面冒浆等。对在首次巡视中发现的既有裂缝测量其宽度并与初始宽度进行现场比较,发现新增地面裂缝或裂缝发展速率超过预警标准、地面隆陷、地面冒浆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并拍照存档。巡视过程中,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5.2地表沉降监测5.2.1 基准点布置本工程道路、地表沉降变形监测与建筑物沉降监测基准点共用。将道路、地表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5.2.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1)测点埋设方法为保护测点不受碾压影响,地表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孔内充填砂土。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80mm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大于1m孔洞;夯实孔洞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养护15天以上。埋设形式如图5.2-1、5.2-2所示。 图5.2-1 地表沉降测点标志埋设形式图 图5.2-2 地表沉降测点标志埋设照片(2)埋设技术要求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5.2.3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徕卡DNA 03 数字水准仪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使用仪器实景如图5.2-3。图5.2-3使用仪器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需至少经过3次复测,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施工监测期间定期对基准网进行检测确保其稳定性。即在基准网每次复测后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指标为:两次高程互差为2,如果符合公式条件,则视为稳定。(为两次高程互差,Q为权倒数,为单位权中误差,取0.5)。基准网复测在基坑开挖期间一个月复测一次,其余半年复测一次。基准网复测时,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0.3mm(n为测站数)以内,每站高差中误差在0.15mm以内,具体观测要求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该规范表10.3.3。对采用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轴的夹角(i角),不应大于10,i角校核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的有关轨道;采用钻孔等方法埋设坑底隆起(回弹)监测标志时,孔口高程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量,高程中误差为1.0mm,沉降标至孔口垂直距离采用经检定的钢尺测量;采用静力水准进行竖向位移自动监测时,设备的性能应满足监测精度要求,并复核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采用电子测距三角高程进行竖向位移监测时,宜采用0.51级的全站仪和特制觇牌采用中间设站、不量仪器高的前后视,观测方法,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竖向位移监测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竖向位移监测网宜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系统,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时,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符合线路或结点网,采用闭合线路时,每次应联测2个以上的基准点。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应满足竖向唯一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和竖向位移控制值的要求,且竖向位移控制值的要求,且竖向位移监测精度竖向位移控制值:累计变化量S25mm;变化速率Vs3mm/d;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6mm。监测点观测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见该规范表10.3.3。观测注意事项如下:(1)对使用仪器必需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2)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3)观测时,必需保证良好的观测环境及成像条件;(4)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中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观测完成需现场检核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5)观测时应满足水准观测各项相关技术要求。5.3围护桩顶沉降监测5.3.1 基准点布置本工程围护桩顶沉降监测与建筑物沉降监测基准点共用。将围护墙顶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构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在围护桩外不小于100m,且不小于3个点。根据具体建筑物分布,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同监测点一起布设成独立的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本标段附近的地铁二等水准点为水准高程起算点,并兼做水准高程基准点。基坑开挖前应测布点的初始值应为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测点在施工过程中如遭破坏,应尽快在原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测点处补设,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5.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1)测点埋设方法工作基点与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共用。监测点采用预埋或钻具钻孔埋入标志测点。地表布设的工作基点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埋设步骤如下:土质地表使用洛阳铲,硬质地表使用200mm工程钻具,开挖直径约200mm,深度大于1.5m孔洞,保护井壁宜采用钢质材料,井壁厚度宜为10mm,井底垫圈宽度宜为50mm,井深宜为200mm300mm;井盖宜采用钢制材料,井盖直径宜为200mm,井口标高宜与地面标高相同。平面基准点标志宜采用加工成“L”形的钢筋置入混凝土基石中,钢筋直径宜采用25mm,顶部刻成“十”字;混凝土基石上部宜为100mm,下部直径宜为300mm,基准点顶部距离井盖顶宜为50mm;平面基准点可采用人工开挖或钻机钻孔的方式埋设,基准点底部埋设深度应至相对稳定土体;夯实孔洞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灌注入标号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到冻胀线以下,并使用震动机具使之灌注密实,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灌入干净的细砂距地表距离保持在5cm左右;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钢筋标志,露出混凝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养护15天以上,其埋设形式如图5.3-1。图5.3-1工作基点标志埋设形式图(2)埋设技术要求围护桩顶沉降监测点埋设应略高于冠梁,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沿围护结构冠梁设点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设点原则为:围护桩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的间距为15m,监测点宜布置在冠梁上。围护桩结构水平及垂直位移测点布置在冠梁上。5.3.3监测方法、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监测方法及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同地表沉降监测。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使用徕卡DNA 03 数字水准仪观测,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记录外业观测数据文件。高程基准点选择完成后,需至少经过3次复测,确认高程基准点处于稳定状态时,方可使用。施工监测期间定期对基准网进行检测确保其稳定性。即在基准网每次复测后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指标为:两次高程互差为2,如果符合公式条件,则视为稳定。(为两次高程互差,Q为权倒数,为单位权中误差,取0.5)。基准网复测在基坑开挖期间一个月复测一次,其余半年复测一次。基准网复测时,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应在0.3mm(n为测站数)以内,每站高差中误差在0.15mm以内,具体观测要求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二等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合或闭合差为8。5.4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监测5.4.1基准点布置围护桩体深层水平位移采用测斜仪进行监测,其测点埋设方法别如下:围护桩体测斜管埋设拟采用绑扎埋设,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固定在围护桩钢筋笼上,钢筋笼入孔后,灌筑混凝土。5.4.2 围护桩体变形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监测仪器采用CX-06A型测斜仪以及配套PVC测斜管,仪器图如下。图5.4-1 CX-06A型测斜仪观测方法如下:(1)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2)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3)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进行对比,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观测注意事项如下:1)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2)观测技术要求:观测前应检查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应等候5分钟,以便探头适应管内水温,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方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5.4.3 数据处理及分析(1) 数据处理首先必须设定好基准点,围护体及土体的变形观测的基准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当被测围护体及土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曲,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结合测斜探头0.5m的固定长度,便可计算出围护体及土体的水平位移。当测头的敏感轴与基准轴(地球的重力轴)有一个角度时,测头中的加速度计就有一个输出值,如下式所示: ,式中: A加速度计的偏值(零偏) K加速度计的标度因数 G地球重力加速度 倾角为了消除加速度计零偏的影响,在测试时采用正反两次测试,比如分别在东西方向上进行测试,可以先测试东方向上的数据,记作U1,再进行西方向上的测试,记作U2,将U1-U2得到下式:图5.4-2 测斜计算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式中: L导轮轮距500mm; i水平位移(单位:mm); 倾斜角。综合上式可以得到对于一个测孔,在确定的方向上,各测试点的位移总和即为(2) 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同地表沉降监测相关内容。5.5围护桩、立柱水平位移监测5.5.1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如表 5.5-1。表5.5-1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工程监测等级级级级水平位移控制值累计变化量D(mm)D3030D40D40变化速率Vd(mm/d)Vd33Vd4Vd4监测中坐标中误差0.60.81.25.5.2水平位移监测5.5.2.1 水平监测点的布设曲塘路车站土建施工基坑形状为长方形基坑,在基坑周边稳定的区域内布设3个基点,如下图所示,同时在基坑周边较稳定的区域内布设2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建立观测墩,以下称工作基点墩),工作基点墩布置在基坑的拐角处附近建筑物楼顶。工作基点墩的布置按如下要求进行,首先在地质较硬墩处钻孔,孔深200mm,在孔内埋设25mm 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长宽高 =250mm250mm12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仪器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 10mm,并刻十字丝,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每个墩都加工一个钢盖板,不使用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测点不受破坏。具体尺寸根据仪器基座丝口尺寸决定。基点墩的具体尺寸见图5.5-2。图 5.5-2基准点示意(1)监测点布设根据设计和甲方确定的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点的位置和数量,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冠梁顶上布设观测点,观测点也采用埋设观测墩的形式, 观测点观测墩的布置按如下要求进行,首先在基坑边的支护桩冠顶梁上钻孔,孔深 100mm,在孔内埋设25 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长宽高 =150mm150mm3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棱镜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 10mm,具体尺寸根据仪器基座丝口尺寸决定。具体尺寸见测点观测墩标志图。现场效果图5.5-3。图5.8-5 强制对中观测墩图5.5-3 观测墩顶细节图(2) 监测的布点要求首先布设工作基点墩,在建立好工作基点墩后,将仪器架设在工作基点墩上,沿基坑边布设观测点墩,观测点位置必须选择在通视处,要避开基坑边的安全栏杆,一般情况下,离基坑 300mm 比较合适,既可避开安全栏杆,又不会影响施工,也便于保护。5.5.3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有: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导线测量法。其中前方交会、导线测量和后方交会法主要用于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小角度法和极坐标法主要用于对各变形监测点的监测。外业采用 TCR1201监测,对监测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改正、平差计算、生成监测报表和变形过程线图、变形速率。监测报表、变形过程线图、监测报告通过电子报表发布。 极坐标法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的方法。如图 5.8-4。 图 5.5-4 极坐标法测定待求点 C 坐标时,先计算已知点 A、B 的方位角 测定角度和边长 BC,根据公式:计算 BC 方位角:a计算 C 点坐标:(3-5)精度分析:在采用观测墩时,其误差来源包含测角误差,测距误差。取视距长度 100m,角度二测回,用 TCR1201 全站仪观测(0.5,1+1.5ppm)。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两次观测同一点水平位移变化量中误差:在变形监测中,对于基坑的位移关心的是垂直于基坑方向的变化量,基坑监测水平位移坐标系选择时,一般选择基坑长边为 x 轴,垂直基坑长边为 y 轴,即矩形基坑变化量关心的仅是 y 方向或是 x 方向的变化量,根据公式 由以上公式可知,两次观测基坑某方向水平位移观测变化量的中误差0.65mm。 小角度法小角度法主要用于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点的观测。是利用全站仪或经纬仪(J1 型)精确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的微小角度,并按下式计算偏离值:A、B已知观测墩,P、P1 图 5.5-5 小角度图测小角度法,其前提是观测中基准点采用强制对中设备,即必须建立观测墩,另一方面,小角度法的测距是能够精确测定,且相对于测角而言容易得多,计算偏离值精度时可以忽略测距引起的误差。在基坑监测中,沿基坑方向的变化量很小,即 S 可以认为基本不变。精度分析偏移量中误差:r3-7)变形监测两期观测变化量中误差: 如基坑两观测墩长度为 500m,观测墩 P 离 A 点距离为 50m,测角中误差取1(用 J1 型仪器观测 2 测回),则:取本项目中观测墩 P 离 A 点距离的最大值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