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总结.docx_第1页
中国美术史-总结.docx_第2页
中国美术史-总结.docx_第3页
中国美术史-总结.docx_第4页
中国美术史-总结.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 原始社会美术的特征。原始社会具有混沌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实用性目的与审美结合。不是为了艺术欣赏,原始社会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粹的为美而创造的,而是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有实际用途、宗教观念。实用性强是先民生存意识和观念的物化形态,是实用与审美结合物。原始时代各个艺术门类尚未明确分化,但种类丰富、原始。艺术与实物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依存。 2.仰韶文化彩陶分期及各期代表类型、特点、代表性器物。早期:西安半坡类型。 代表类型: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特点:彩绘纹饰以人面、鱼、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的处理了虚实、阴阳、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代表性器物:人面鱼纹盆。 器物形体呈大口小底的圆盆状,在器物的内壁用黑彩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一组。鱼身以对称的菱形图案装饰,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体现了原始美术的特点。中期:河南庙底沟类型晚期:马家窑类型 第二章3.司母戊大方鼎的名词分析: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为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的祭器。是现在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为长方形,四个柱形足的外侧有突起的饕餮,鼎腹中间光洁,四周皆饰以龙纹组成的兽面纹装饰带,直立的鼎耳上铸有双虎相向而立,中间加有一浮雕的人头形象。鼎由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整体的。司母戊方鼎以其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和谐、匀称的比例关系,以及具有神秘、狞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给人精神以巨大的震撼,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政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第三章4.简要说明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1、秦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它与真人真马等高或稍高,制作工序大体是模塑兼施,分段制作,先装成粗胎,然后敷以细泥,用贴塑办法细致刻画处理眉目、须发及衣褶铠甲等。2、容貌神情各不相同。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而且在精神气质方面也有成功的表现。3、秦兵马俑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弘的气势、无数直立静止的重复,气势浩大,构成秦兵马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美学特点。5、说明霍去病墓石雕塑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霍去病墓是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它纪念霍去病的业绩,突显墓主人在世时英武与大无畏的英雄精神,借雄骏的战马颂扬墓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与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它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汉代艺术特有的古拙美,刀法简洁,造型粗放,在创作上采用循石造型的方法,因材施艺,寓巧于拙,寓精于朴,强调意象,不浮华,不繁琐,也不矫揉造作,浑朴深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堪称古代雕塑中的划时代之作。其中马踏匈奴刻画了一动一静、一立一倒、胜利与失败、善与恶,都形成了鲜明对比。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整个作品风格庄严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6.简介长沙马王堆西汉帛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所发现的帛画,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最早的重彩工笔画珍品,它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帛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此帛画又称为“非衣”,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侯利仓之妻辛追内棺上的覆盖物。这幅最珍贵的彩绘帛画,全长205cm,上部宽92cm,下部宽47.7cm,四角缀有飘带,画面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情景。最上部画的是人首蛇身像,这就是宇宙和生命的主宰之神烛龙。两边是仙鹤齐鸣,右有带金鸟的太阳,其下有“日出扶桑”的8个小太阳;左有带蟾蜍玉兔的月亮,其下有一女子作奔月之状,疑为墓主;天宫下端有天阙,旁边有两个司阍守门,又有神豹护卫,充满了神异的想象。中间的人间部分画死者的形象,她身材肥硕,衣着锦绣,神态庄重,前面有人跪迎,后有侍女相随,极力渲染其作为长沙国丞相夫人的尊贵身份。中段的下部绘有厅堂,又有设案“列鼎而食”的场面,意为主人将别家升天,家人设宴送行。画面下部绘地下境界:一个神人以双手抵地,又画鱼龙水族之类,表示此处为黄泉之地。整个画面将天上、人间、地下融为一体。神、人、兽同台“演出”,奇谲瑰丽,蔚为大观,使人联想到战国楚先王庙和西汉鲁灵光殿的壁画,同时又使人想起战国后期楚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天问中所描绘的神话景象。作为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得最早的重彩工笔画珍品,它不仅在色彩方面富丽堂皇,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白色等,而且在线条的运用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毛笔的表现功能,勾画出了劲利严谨且富于变化的线条,甚至可以看到后人所赞誉的“高古游丝描”的风采。它所表现出的成熟的以线为主要造型的绘画艺术,以其线条的粗细、长短、刚柔、顿挫等形式和技法上的变化,使其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精美的线条和厚重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物象的形。无论是画面的构思,还是物象的塑造,艺术水平都很高。“非衣”帛画既能表现出对物象很强的写实能力,又富有楚汉时期所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其流长或各种形态的美感,使所描绘的物象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7.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楚帛画)此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年代为战国中期晚段。帛画呈长方形,纵31.2cm,横23.2cm。为墨笔设色。是现存的最早绘画之一。画面主要位置画一侧身而立的细腰女子,、袖口宽阔,长裙拽地、体态优美,头梳长髻,双手合掌作祈祷状。她的上方绘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凤鸟头上昂,振翼奋爪,尾翻飞,呈奋起状。龙则双足曲伸,身体蜿曲,势若扶摇直上。)据考证,画中的仕女为墓主人的形象。帛画无疑是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铭旌。画中的人物形象准确生动,用笔挺劲优美流畅,并且能够随着物象的形体、质地和运动而有粗细、刚柔的变化,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衣着华美的女子双手拱拜、祈求在龙凤援引下飞升仙界的画面。 此画造型简洁生动,比例均匀,仅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挺拔。线描纹饰都经过精心处理。线之曲直配合得当,用色讲究,画面协调而富装饰意味。 8.人物御龙帛画(战国楚帛画) 此画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战国楚墓。它是我国最早独立的帛画之一。此帛画为墨笔设色,长方形,纵37.5cm,横28cm。是一幅描绘墓主人御龙升天的铭旌。帛画顶端裹一细竹竿,并系丝绳,可以举挂。画面描绘一身着广袖长袍、头系峨冠、腰佩长剑的男子手驾龙舟,遨游天宇,飘飘然迎风而行的形象。男子长有胡须身材修长,精神洒脱自若,其上方有华盖。龙尾立一昂首鸣叫的仙鹤,龙身下画一尾游动的鲤鱼。画中人物形象写实,比例准确,线条转曲流畅,兼用淡彩渲染,以突出其神采风貌。那些向后飘拂的冠带和华盖上的绦带的刻画,愈使整个画面具有飞动之感。帛画的绘画手法以单线勾勒与平涂、渲染兼用,人物略带彩色,画中呈现的是一个不死的楚大夫形象。9.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6年河北出土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仕女跪坐在地,左手执灯盘,右臂上扬袖口下垂成为灯罩,灯盘中心可插蜡烛,灯盘外围安装可以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灯光照明的方向和照明的幅度。宫女体内中空,灯炱可通过右袖通道收入体内,以保持住室环境的清洁。整座灯是件完美的圆雕,头部造型比例准确,眉线细长,分出了额面与面庞、肌肉的起伏则显得含蓄,形成安闲的神态。此灯原为长安皇宫之物,整体造型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显示了汉代最高工艺水平,是一件即使拥有美观的灯具珍品。第四章10.女史箴图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4.8厘米 横348.2厘米 现藏大英博物馆此画是顾恺之据西晋张华讽谏贾后宣扬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内容所作。是我国尚能见到的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画面主要描绘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巩固封建制序和道德箴言。全图按题材划分,共12段,现存9段,均有箴文。每段都相对独立,但又通过题款及人物服饰的处理等手法,是每段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形成散而不乱、疏密得当的有机整体。图中人物神态悠然,所画仕女端庄娴静,符合封建箴文内容。线条匀细而流动,如“春蚕吐丝”,富有韵律之美,设色典丽秀润,全图呈现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运动之感和飘逸气息,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 11.洛神赋图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其为东晋顾恺之绘画作品。洛神赋是曹植名篇,描述作者在由京师返回封地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的动人爱情故事。画面开始,曹植在侍卫仆从的簇拥下,来到洛水边,他面对洛水微波,惆怅彷徨,神情忧郁。水面上女神梳着高髻,步履轻盈的漂浮而来,目光顾盼,欲行又止。接着表现洛水女神在天空、山间舒袖歌舞,曹植携从相送。然后女神坐在异兽驾驭的车上,乘风而去。曹植一行站在渡河的楼船内凝目远眺,最终乘车慢慢离去。全画用笔细劲古朴,如春蚕吐丝。人物神态刻画细腻,设色鲜艳、厚重。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此图表现了封建束缚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的悲剧主题。显示了顾恺之的艺术思想,士大夫心境和艺术才华。第五章12.隋唐时期山水画发展状况。 隋唐及初唐的山水画在南北朝萌芽期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以隋朝展子虔及其游春图为代表。游春图被张彦远称为“唐画之祖”。它是现存卷轴山水画中最古老的一幅,是了解此时山水画面最直接的形象资料。此画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不仅表现了空间的一般关系,也注意到了空间的深度。技法上,山的描绘用单线勾勒,填以青绿,山脚用泥金,金碧富丽,远处的树干,作上叉如鹿角的树枝,松身不画鳞,直接以赭石填染,松枝不画细枝,只用石绿沉点。人物用笔点成后,加重色上,钩线分出衣褶,展子虔开创了青绿和金碧山水的序端。这些都表现了山水画从南北朝到唐代的过渡情况。唐代以后特别是盛唐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写实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技法也不断进步,也出现了多种风格和流派。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画,从而形成了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李思训的代表作江帆楼阁图,用笔工致严谨,设色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装饰性很强。盛唐时期吴道子确立了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王维继承吴道画派,创立了“破墨山水”,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王维把诗与画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画结合成了中国艺术舞台上的一股潮流,他还自创了中国山水画禅境的表现,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被推崇为“南宗”之主。中晚唐山水画水墨运动张璪与王维是其代表。张作画强调气韵风神,不拘形似,喜用秃笔,适应水墨的变化而随意纵横。王维把浓淡不同的墨汁随意泼点于幛素上,泼墨是王维水墨渲染的进一步发展。 13.唐代佛教壁画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举例说明。唐代宗教壁画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寺观壁画气势宏伟,色彩辉煌灿烂,宗教题材中出现不少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以莫高窟为例,盛唐以来唐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净土变相更为人们所欣赏并大量出现,宏伟富丽的大幅经变画代表了唐代宗教壁画的新面貌。内容上多以“经变”故事和“供养人”形象,由血腥悲惨世界向喜乐升平的极乐世界转变,无论是经变故事菩萨像或供养人像都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式上:1)紧凑完整,线条流利圆润,色调明净富丽,如莫高窟西方净土变壁画。2)大型经变周围常配有连续的书画,真实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的生活图景如维摩经变。3)唐代菩萨形象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美的特征。如敦煌130窟壁画。4)唐代供养人像按照当时审美要求加以夸张美化,如张义超出行图唐代宗教窟画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 14.步辇图卷 卷本 设色 纵38.5厘米 横129厘米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贞观十五年(641)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事件。画幅右半部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辇上,由众侍女簇拥着徐徐前行。太宗的形象眉宇疏朗,目光睿智,翘八字髭须,显示出远见卓识的气质和定国安邦的大略雄才。左侧叉手并立三人,中间着民族服装的是禄东赞,正在被一穿红袍的鸿胪寺官员引见给太宗。画家用浓丽的色彩和劲力的线条把人物的不同身份及关系处理的恰当、富于匠心。整个会见场面显得严肃庄重,是一幅成功描写古代吐蕃少数名族地区和中原地区友好交往的历史画卷。15历代帝王图绢本设色,纵51.3cm,横510cm。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阎立本绘制。历代帝王图全卷共画有子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帝王中既有开国名主和所有为之君,也有昏庸腐败祸国殃民的皇帝。画家着力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开朝建代之帝王,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王国之君,则呈现猥琐庸腐之态。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非常鲜明。让您无造型准确,用笔舒展、色彩凝重。此图经历代内府或个人收藏,清末落入梁鸿志之手,流入或外。16、捣练图张萱 绢本设色 纵37cm横147cm每波士顿博物馆 此图是盛唐一幅重要的风俗画。画面表现宫中妇女加工绢丝的场面。全图十二个人物,共分三组;起首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有坐有站,有高有低动作联系自然和谐,富有一种节奏感。人物全神贯注,仿佛唯有捣丝之声可闻。若干细节描写也非常精微生动。生活气息甚浓。妇女形象均为丰颊硕体,服饰艳丽静穆娴静。线条匀细,转折不大,富有弹性。设色柔丽,以重彩渲染吗,给人以活泼明快之感,显示了盛唐以后仕女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图中所有人物或坐或立、或动或静、或舒或密,或远或近,形成凹形构图,显示出起伏的韵律感,形成各组件既独立又相互呼应的艺术效果。17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 绢本设色 纵51.8cm横148cm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出游赏春的情景。全画共话八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士侍从,仕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这幅画表现了在当时妇女能够不受限制的进行社会郊游活动,反映出唐代社会的开放。全画构图疏散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着背景,只用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轻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18簪花仕女图周昉 绢本设色 纵46cm 横180cm 辽宁省博物馆此画展现了唐代宫廷嫔妃骄奢闲适生活的一个侧面。全图分分为“戏犬”“漫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图卷右起是一位身穿紫色纱衫的贵族,手执拂尘侧身转首逗着一只摇尾吐舌的小狗。另一贵妇则肩披白纱,身着罗素,右手挑起纱衫,左手弄小狗,两人形成对应。另一贵妇凝视着手中的小花,似在沉思。起身后站着一个手执柄团扇的侍女,低眉顺眼。再向前又是一贵妇手里捏着一只蝴蝶,回首望着悠闲地白鹤。远处还有一位身披白纱的贵妇,娉婷而来。真个构图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人物形象丰腴饱满,神态安闲。勾线劲细流畅,风姿毕现。设色富丽浓艳,显示肌肤的质感和服饰的轻薄。以写实手法传达出雍容的情致。此图的衬景如玉兰、仙鹤、拂葆狗也表现了当时花鸟的水平。19、游春图展子虔 绢本设色 纵43cm 横 80.5cm 北京博物馆它是一幅描述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于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湖岸佳境。全图依山傍水,一条沿着彼岸的曲径蜿蜒通往幽静的山谷。山间花木从中寺观严整,木桥如虹,层层峰峦,爹爹翠黛,白云冉冉升起,在水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高篷的游艇在碧波中游弋,三位女子作于舱中欣赏湖山佳趣,艄公从容摇曳揉橹。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伫立岸边。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突出了“游春”这一主题,使画面充溢着既清幽又活泼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六章20.比较黄荃、徐熙花鸟画风格异同。相同:二人均为中国传统花鸟画大师。他们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不同:1 师承关系:黄筌师承唐代腾昌祐、刁胤光等所谓“正统派”。徐熙则主要靠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来发挥其独创精神2 题材不同:黄的取材于宫廷的珍禽瑞鸟名花奇石。徐善自然中禽鸟,花竹,草虫蔬果3 表现技法不同:黄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也。4 格调不同:“黄家富贵”,黄追求形象的正式真实和画面的生趣。“徐熙野逸”,徐追求生动活泼的笔墨趣味和朴实淡雅的格调。21.清明上河图绢本,笔墨淡着色,长527.8厘米,宽25厘米。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成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节的风貌。它是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河两岸各阶层的生活,是历史画面的再现,以其内容的丰富,高度的历史真实艺术手法生动成为我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画面,500多个人物着衣不同,生态各异,牲畜五六十匹,有船只房屋等各具特色可看出宋代发展的真实风貌,中段繁忙的码头,人烟筹集,生活繁华太平盛世描绘人们的充实生活。画家在创作中匠心独运,在散点透视的长卷构图中凝聚着许多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既善于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生活的丰富与广阔,又能熟练的运用纵横捭阖的技巧展示生活洪流,使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转折,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的部分。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社会历史的真实性,艺术表现的生动真切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