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参加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修复的).doc_第1页
植物油参加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修复的).doc_第2页
植物油参加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修复的).doc_第3页
植物油参加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修复的).doc_第4页
植物油参加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 (修复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娅 200906064016植物油掺假鉴别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食用植物油富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须摄自食品以维持健康的必须脂肪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品。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国标中注明植物油不掺入非食用油,但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用油中掺入非食用油(如桐油、青油、蓖麻油、矿物油、棕榈油等),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本文就从采用一些理化方法对掺假技术探讨,给监执法提供科学可靠依据,打击不法的商法,维持食品行业的安全。关键词:生产工艺;掺假方式;检验技术;总结 Vegetable oil quality identif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Abstract:edible vegetable oil contains lots of human body oneself cant synthesis and taken to maintain the food must be healthy must fatty acids, it is people daily life necessities.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consumer interests. Gb noted in the vegetable oil not mixed with the cooking oil, but some illegal traders in cooking oil blended with the cooking oil (such as tung oil, QingYou, castor oil, mineral oil, palm oil, etc), serious impact on the consumer health. This paper adopts some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 to explore spoofing technology,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ison law enforcement reliable, the illegal, commercial law, maintain the safety of the food industry.Key words:Process; Spoofing way; Inspection technology; Conclusion引言:食用植物油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是人体热量和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物质。常见食用植物油以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和玉米油为主,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虽然市场上有不法商家对食用植物油掺假,但是不同种类的植物油具有不同的固有特性,如色泽、气味及化学成分和脂肪酸的组成。以这些特性为依据,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检验。1、植物油的生产状况及工艺1.1工艺流程图清选去杂烘干冷却破碎脱皮原料验收榨油蒸炒降温、轧掺热风烘炒成品油过滤毛油降温图1, 食用植物油的工艺图1.2工艺操作规程,原料验收:原料100%来自评审合格,按原辅料验收制度验收并检查供应商的三证和检验证明,合理安排生产所需原料量等。清选去杂:清除原料中的石子等杂质,用分级筛分理处未成熟粒、霉变粒。烘干冷却:将原料在烘房烘干至水分含量在5%6%。然后再迅速将原料冷却在40以下,防止原料温度过高。破碎蜕皮:用破碎机将原料破碎,再用风力机排除原料的外壳。热风烘炒:将一定量的原料防止热风烘炒炉中,加热至180200。降温与轧掺:防止油料糊化,烘炒后的原料迅速散热降温,再用破碎机轧成破粒状。蒸炒:用蒸炒锅对原料生胚进行蒸炒,工艺保证水分含量5%7%,出料温度108C112C,保证植物油的香气。榨油:使用相关的榨油机,控制相关的工艺对原料进行榨油。降温:用冷冻盐水在低速搅拌下将植物油冷却在10左右,静止48h。毛油过滤:将沉淀后的毛油放入过滤机中进行过滤。(有些进行重过滤)制成成品。2、植物油的掺假方式及检测技术2.1标准食用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食用植物油中涉及的技术指标主要有色泽、加热试验、烟点、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浸出油溶剂残留量、黄曲霉毒素B1等。色泽:植物油通常是淡黄色或淡绿色等色泽,不同油料、不同加工方法的油脂具有不同的色泽。每种植物油有其正常的颜色范围和数值,如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一级花生油不得超过黄红,一级大豆油不得超过黄红,一级菜籽油不得超过黄红。加热试验:主要用来鉴别磷脂含量多少的一种简易方法。油脂中磷脂含量多时,经加热后产生絮状沉淀物;油脂酸败时,油色则变深或变黑。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一级花生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的280加热试验,油色不得变深,无析出物。烟点:烟点的产生是由于存在一些沸点相对较低的物质而引发的,如游离脂肪酸、甘一酯、不皂化物等。国家推荐性标准规定色拉油的烟点为不低于220。酸价:除米糠油和椰子油可能由于油料中本身游离脂肪酸含量高外,酸价高说明油脂精炼程度较低,或含水量过多、含有某些金属离子或长期存放与空气接触氧化,导致油脂劣变。酸价高的油脂不宜储存,也不宜食用。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一级油酸价不得超过1.0,二级油酸价不得超过4.0,色拉油酸价不得超过0.3。过氧化值:它具有高度活性,能够迅速地继续变化,分解为醛酮类和氧化物等致使油脂酸败变质。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花生油、葵花油、米糠油的过氧化值不得超过20meq/kg,菜籽油、大豆油、棉籽油的过氧化值不得超过12meq/kg,色拉油的过氧化值不得超过10meq/kg。羰基价:油脂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氢过氧化物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便会有一定程度的分解、聚合,其分解产物会产生许多羰基化合物如醛、酮等。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羰基价不得超过20 meq/kg,色拉油不得超过10 meq/kg。浸出油溶剂残留量:主要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使神经细胞内的类脂物质平衡失调。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浸出油溶剂残留量不得超过50 meq/kg。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主要危害肝脏器官,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及引起癌症,是危害最大的天然毒素之一。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不得超过20g/kg,其他植物油中不得超过10g/kg。图2,植物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图2.2植物油一般掺假方式2.2.1植物油中桐油掺假桐油是粮食部门经营的非食用植物油脂,有桐子仁加工制取,相对密度小,耐热、防腐、抗酸碱性好,加热不熔化,不溶于有机溶剂。但是桐油含有桐子酸,添加在食用植物油中,人食用后引起中毒,严重甚至呼吸困难、抽出而死亡。它与一般使用植物油的感官性状相似,不易察觉。2.2.2植物油中蓖麻油掺假蓖麻油是脂肪酸的三甘油酯,脂肪酸中含90%蓖麻酸(9一烯基一12羟基十八酸)j羟值为163mgKOH/g、羟基含量为4-94%,蓖麻油存在于蓖麻的种子里,其含量为35%57%用榨取或溶剂萃取法制得蓖麻油。蓖麻油在500下不变质,在零下18下不凝固,能与无水酒精混合。因为蓖麻子中含有一种毒性很强的蛋白质蓖麻毒素。误食比吗之即可引起中毒,以致危及生命。2.2.3植物油中矿物油掺假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矿物油是工业用油而非食用油,是不同馏分的液态烃类混合物,如液体石蜡、煤油、柴油、机油等。液体石蜡不被人体吸收。大量服用可致软便、腹泻。长期连续服用可导致消化道障碍和影响维生素吸收。2.2.4植物油中掺入巴豆油巴豆油呈浅黄色至棕色,透明,具持久的辛辣味和不愉快的气味,具有剧毒和强烈的刺激性。曾用作峻泻药、抗刺激药及兽药。巴豆油具有与浓氢氧化钾一同加热时,在两液层接粗面产生红棕色环的特性。在一般食用植物油中掺入2.5%巴豆油即可被检出来。2.2.5植物油中掺入大麻籽油大麻籽油的颜色有点类似深色橄榄油,大麻子油由大麻子压榨而来。大麻子的有毒成分主要是大麻酚四氢大麻酚和大麻二酚,人体食用少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大麻籽油无明显中毒症状,但如一次食用过多,则会有明显的中毒现象。2.2.6植物油中掺入其他物质食用植物油中掺入睡或米汤、猪油、地沟油等。2.3常用植物油掺假检测技术2.3.1物理的方法理化法鉴别主要依据是食用植物油中掺入物质的理化性质定性鉴别食用油中是否掺加某种物质。GB/T 5539-1985植物油脂检验油脂定性试验中规定了桐油、矿物油等4种非食用油脂,大豆油、花生油等8中食用油脂的定性检出方法,其检出依据即为某一油脂中特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具体检测指标如上诉标准)。2.3.2色谱法如果单单借助于各种植物油脂的理化性质中某些常数进行鉴别( 如比重、折射率、皂化值、碘值、硫氰值、脂肪酸凝固点等), 效果不佳, 原因是不同的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均不相同,掺伪后必然会改变其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色谱法即通过分析油品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再与其对应的纯品油脂肪酸构成比较,可快速鉴别是否掺伪(不仅可以对食用植物油中特有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分析, 而且可以定量)。此法较为灵敏快速。2.3.3气质联用法此外还可以根据用相对不饱和度(定义相对不饱和度为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U/S)来识别食用油使用。经表明使用GC-MS对脂肪酸甲酯进行定性,GC-FID进行定量分析,同一种食用油具有特征的U/S值,不同食用油的U/S值差别很明显,用该法对食用油进行鉴定,能准确地识别掺假的油样。此法食用简便、准确。2.3.4近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光是指波长介于可见光区与中红外区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为7802526 nm,是人们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区域。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光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 100 nm)和长波(1 1002 526 nm)两个区域。近红外光谱是由于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它反映的是含氢基团X-H(X为C、O、S、N等)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依据样品的化学成分在近红外光谱区(7802 500 nm)的吸收特性而进行检测的。不同物质在近红外区域有丰富的吸收光谱,某一成分的吸收会与其他成分的吸收发生重组,得到极其复杂的图谱,但每种成分都有特定的吸收特征,这就为近红外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近红外光谱根据其检测对象不同可分为近红外透射光谱和反射光谱两种。透射光谱(短波区域内)是指将待测样品置于光源与检测器之间,检测器所检测的光是透射光或与样品分子相互作用后的光(承载了样品结构与组成信息)。该光谱技术主要用于透明液体的样品检测。 反射光谱(长波区域内)是指将检测器和光源置于样品的同一侧,检测器检测的是样品以各种方式反射回来的光。应用反射光谱法分析时要求样品的粉碎程度一致,从而保证样品表面光滑一致。该光谱技术主要用于小颗粒固体和粉末样品的检测。图3,透射式和反射式近红外光谱检测原理2.3.5荧光光谱法不同的植物油含有不同的荧光成分,根据荧光光谱法对食用植物油掺假进行检测。用荧光光谱技术,通过波长在250720nm处变换激发波长和在波长20120nm处变换波长间距获得总荧光光谱,辨析植物油中的各成分。荧光光谱法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试样量少等优点。但能引起荧光的化学物质较少,应用范围比较小、且温度、pH值、自吸收现象对其影响较大。2.3.6拉曼光谱法拉曼光谱测定的是样品的发射光谱,当单色激光照射在样品上时,分子的极化率发生变化,产生拉曼散射,检测器测到的是拉曼散射光。拉曼光谱是与红外光谱互补的一种检测手段,它提供快速、简单、可重复、无损伤的定性定量分析。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法易于操作,检测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3.7核磁共振发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磁性的一种波谱技术。核磁共振法具有新型的快速检测技术,定型测定不具有破坏性,定量测定不需要标样,结果也较精确,但操作复杂,耗时成本较贵。2.2.8其他方法差示扫描法热量(DSC),灵敏度高,应用领域宽;同位素比值法,将非纯净样品经过气象色谱分离,再燃烧,对形成的二氧化碳等物质进行同位素比值测定。3、总结从中国的油源作物分类及油料生产现状看,中国的油源作物的分类作为中国植物油来源的农作物主要有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玉米、葵花、山茶、芝麻、胡麻等。中国油菜的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749万hm2减少到了2009年的728万hm2,油菜籽的产量从2000年的 1138万t增加到了2009年的1365万t,花生的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486万平方米减少到2009年的438万平方米,花生的产量从2000年的1444万t增加到了2009年的1470万t。在中国花生和油菜育种和种植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中国油菜和花生单产增长比较快。 食用油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之一,也是食品加工业和烹饪行业的重要原材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量也逐年攀升,但与此同时,市场上植物油掺假方式也屡屡出现,严重危害到群众的健康。目前,在国内的掺伪检测中,理化方法和气相色谱法是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也已制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核磁共振技术虽有独特的优势,但因其设备价格昂贵,且需较高的专业技能,在推广普及上有一定的困难,多限于研究工作。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易于操作,检测成本较低,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总体来说,仪器分析法正逐步在实际生产检测中普及。一般而言,仪器法免去了样品前处理的繁琐步骤,而检测得到的结果大多为图谱,需要借助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分析。参考文献:1杨元.王炼.食用植物油掺假检验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质, 2006,1(1):11-13. 2唐佳妮.刘东红. 食用植物油掺假鉴别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2009,11(24):36-37.3回瑞华.侯冬岩.李铁纯.刘晓媛.刁全平. 食用植物油掺假的分析与研究J. 质谱学报,2009(7),4:22-24.4李昌.单良.王兴国.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概述N.农产品安全,2007(4):9-10.5黄光华.陈惠岷.陈光跃.气相色谱法测定芝麻油掺伪的研究J.温州技术学院学报, 2001, 2(1): 47-49.6黄纪念.曹艳明.张丽霞.食用植物油掺假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11(2),2:14-15.7李雅莲.程兴杰.李万军.食用植物油中掺兑棕榈油检验方法的研究J.粮食储藏, 2008, 37(1): 43-46. 8李卓新.气相色谱法测定龙生油掺假的研究 J.粮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