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更好地开发建设水利工程.doc_第1页
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更好地开发建设水利工程.doc_第2页
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更好地开发建设水利工程.doc_第3页
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更好地开发建设水利工程.doc_第4页
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更好地开发建设水利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更好地开发建设水利工程 作者: 日期:2 研究生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2010 至 2011 学年度 第 一 学期)课 程 名 称:_自然辩证法_课 程 编 号:_学 生 姓 名:_李凯_学 号:_1001006_年 级:_10级8班_教 师 姓 名: 潘文华 提 交 日 期: 年 月 日 成 绩:_教 师 签 字:_开课-结课:第 周-第 周评 阅 日 期: 年 月 日收稿日期:2010-12-13作者简介: 李凯(1987-),女,硕士,农业水土工程 。E-mail: kaikai_4035126.com浅谈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更好地开发建设水利工程(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哈尔滨 150030)摘 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 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 用系统观、辩证观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新时期水利事业。文章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从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各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水利工程生态与环境建设。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水利工程; 人与自然; 生态与环境建设中图分类号: TV 211. 3 文章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9- 0088( 2008) 04- 0043- 031 系统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 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现代系统观认为,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 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 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 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过去水利工作者往往就水研究水、就河流研究河流的多, 和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的联系考虑的较少, 没有自发地把水利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去。系统观是从更高层次通盘考虑问题, 强调水利和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联系。我国水资源短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 200m, 是世界人均的30%。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应对干旱缺水, 有多种做法, 解决时间分布不均,可采取修建水库多蓄水; 解决空间不均可采取调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调水可以解决部分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如果不搞节水型社会建设, 人们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就可能出现调水越多, 浪费越严重的情形。建设节水型社会其本质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城市用水、地下水等方面是不能割裂的, 如果割裂, 就不能做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2 辩证观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 它要求看事物要一分为二, 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 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过去我们对待洪水的思维方式缺乏辩证的思想, 从防洪规划到各级防汛调度部门的调度, 都是想尽办法将汛期洪水如何尽快排到海里, 为的就是取得抗洪的胜利。单从防洪安全角度考虑, 这样做是没有错的, 但是在水资源短缺的今天, 如果我们能够留下来那怕一小部分洪水, 对于增加供水和提高发电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辩证地来看, 洪水有其不利的一面, 也有其固有的资源特性, 如果我们能妥善处理,洪水也可以资源化, 这就是洪水资源化的辩证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切实保护环境, 通过改善生态、保护环境,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利建设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水利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 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工程实施的限制性因素,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现行的建设方针是考虑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把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建立新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水利工程, 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上, 都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环境、生态和水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热门话题。舆论和传媒经常议论水利环境污染的问题, 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关注, 有必要分清水利、环境、污染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区别。水利工程本身绝对不会成为污染的肇事者, 但水确实是污染物传播的重要载体; 水利环境是污染最大的受害者, 水资源遭到污染或水质降低后也就降低了水的功能, 实际上就是减少了水资源量。水是万物之源, 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也是产生自然灾害或遭受自然灾害侵蚀的母体。要兴利除害, 研究具体水对象(河、湖、水库、湿地、行蓄水区等)群体态势, 定性、定量的评价水体生态系统。必须直接与山、河打交道, 正确和失误、成功和失败, 无不与水利息息相关, 水利工程是保护和改进环境和生态的一部分, 环境和生态也是水利科学的一部分, 加强和提高水利科学技术, 以求人与自然相和谐。3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认为加强科学研究对于科学治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实现生态水利、环境水利的目标,就必须加强治水的综合研究, 增加对水文、气象、地理、环境、生态等学科的科研投入, 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 提高防治水害和开发水利的能力, 用生态水利的理念, 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大型工程, 必将能开创科技治水的新局面, 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1)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生态环境友好的水利建设规划与设计技术开发; 水库的淹没、大坝的阻隔、径流调节对生物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 流域水资源开发的生态累积效应与影响; 水利工程运行的生态准则研究(如生态水文学、生态水力学等); 利用水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技术研究等工作, 是近年来区域环评、规划环评、战略环评研究的热点。(2)工程勘测新技术研究。应研究采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工程勘测新技术, 如3S技术(RS、GPS、GIS), 综合测井技术、微地震技术、浅层反射、浅层折射技术、层析成像技术(CT法)、反射成像技术、电磁波地质雷达技术、甚低频电磁波测试技术等为代表的物探勘测新技术。(3)施工新技术研究。应深入开展精细边坡开挖、复杂环境条件下爆破开挖、精细开挖成洞和锁口技术研究等。(4)开挖弃料的利用及施工场地复垦技术。工程建设过程中(或结束后), 及时实施料场的生态恢复和有计划地进行施工场地复垦造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价值。(5)生态环境技术。修建拦河坝、防潮闸对环境生态影响最大的是对鱼类的生长与繁殖。我国部分水利工程在该领域做过研究, 取得了一定效果。(6)雨洪预警预报技术系统。研究建立覆盖我国各地、及时可动态监控的、可视化的分层分布式雨洪预警预报技术系统, 防御突发性暴雨洪水和超标准洪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7)防污治污的长效机制。治理水污染, 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协作以及政府的重视。最具有利条件的当属水利部门, 分布在各个河流上的水文站都在水利部门的监管之下, 对各流域水质也比较清楚。但不利的因素是, 水利部门只管水的流量, 却不管水的质量。如果水利部门参与到治理水污染的工作中, 绝不放行被污染的水, 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应该会有所推动。治污是根本, 保护是关键。中国的环境保护, 没有公众和民间力量积极全面的参与, 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在环保事业中应该重视群众的意愿、群众的力量, 使公众参与环保决策, 参与监督治污, 引导公众依法保护环境, 这是中国环保的可行之路。 (8)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任何一项水利工程, 从本质上说都应该是生态工程。利用水利工程措施保护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既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 更是水利部门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应尽的职责。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进行跨流域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 真正还水与农,还水与生态, 让水流动起来, 改善海河水系水质和河系水环境、水生态,提高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正在逐步重新向生态系统回归, 按照自然生态规律, 在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创新, 对水利部门而言, 要坚持采取节水、调水、清淤等综合措施, 积极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达到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目的。4 结论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 是第一生产力0,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受工程水利思想影响, 一些部门和领导重兴修水利工程, 轻水科学研究。有工程就给钱,而对于基础研究、前期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等, 往往显得吝啬, 因此造成这些研究严重滞后于水利建设。事实上, 科学研究在水利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水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最终还是要通过科技来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 水利工作者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治水的内在自然规律, 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 使水利工程建设与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参 考 文 献1 汪恕诚. 再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R.中国水利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2004,4.2 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M. 人民出版社, 1972.3 水利部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2000,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漳河北北拒马河中支南渠段初步设计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