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经典必备的品质第21卷第1期VOL.21N0.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JOURNALOFGUANGDoNG1ERS兀Y0FFOREIGNSTUDIES2010年1月Jan.2010文学经典必蚤的品质肖四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内容提要: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与认定机制有关,导致其所指滑动,无法对其品质作出明确界定.但既然经典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尺度,规范,标准等概念发生了关系,就说明它还是应该有相对稳定的内涵.从已有的文学经典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能被-&4f所接受,同时又是文学经典必须具备的品质:经典应该是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的承载者与推动者;经典应该是文化主体性的扞卫者;经典应该是民族语言与文体运用的典范关键词:文学;经典;必备品质中图分类号:IO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962(2010)0卜007505要对文学经典的品质作出明确界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之所以说不可能,是因为经典这一术语,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其所指都是滑动的.在西方,经典一词是由希腊文芦苇秆(kannon)衍生而来,最初指用芦苇秆作为衡量的标尺,后来衍生为尺度,规范,标准等意思.在中国,经最初指织布时立下的经线,因为织布时须先立下经线作为立足点,然后在经线上一条条加上纬线,才能织成整匹的布,后人于是将经衍生为生命的立足点,一以贯之的精神.刘勰就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文心雕龙?宗经)刘勰所说的至道,鸿论,即指一以贯之的精神.而典的本义是文献,书籍,后来用来指可充当典范,法则的重要书籍,再衍生为规范,标准等意思.由上我们看到,对经典这一概念,能确定的只是尺度,规范,标准等内涵.而到底是什么样的,谁制订的尺度,规范与标准?则是不确定的.由于经典认定机制的因素,导致不同时代,民族,国家,甚至不同年龄,人群,对经典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之所以说明确地给出经典的品质不明智,是因为文学创作属于人文科学,而人文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量化,标准化.持别是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时代,如果对这样一个具有尺度,规范,标准等带有权威性内涵的概念作出界定,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自然容易引起人们解构的冲动.但既然经典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尺度,规范,标准等概念发生了关系,就说明它还是应该有相对稳定的内涵.尽管经典的形成与认定机制有关,导致经典品质的变动不居,对经典理解的见仁见智,但经典本身必备的品质还是应该有的,除非我们反对经典本身.从已有的文学经典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能被人们所接受,同时又是文学经典必备的品质,以让我们对文学经典的理解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否则,对经典的理解可能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淖中.首先,经典应该是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的承载者与推动者.所谓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是指在文学与美学追求上区别于他民族,既具有历史延传性又具有现实影响性的一种内在秩序.由于人类心理结构的共通性,以及共同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所以可能存在所有民族共同认可的世界文学经典.但这部分作品少之又少,即使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地位,也遭到诸如大学才子派,伏尔泰,托尔斯泰等诸多人的非议.伊格尔顿就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不是伸手可及的伟大作品,其所以成为伟大作品是由于文学构成认定如此.这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伟大,也不是说这只是因为人们对它的看法不同,而是因为如果离开了处理作品时特定的社会和体制的形式,就没有真正伟大的或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可2009.09.07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K一02),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07JDTDxM75003)和2ll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FDUFS11.2-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肖四新(1965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7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总第2i卷言.【从这个角度看,真正世界性的文学经典只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文学经典都是从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的角度而言的.由于人类历史进程的不同,民族与民族间在文明的进程中存在差异.更因为经典与认定机制有关,可能导致这样的后果:在一个民族文学中具有史的价值,促使这个民族在语言和思想上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的作品,而在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横向比较中却并不突出.比如鲁迅的作品,由于其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反思国民劣根性的内省精神,运用民族文学新语言的大胆尝试等诸多原因,使之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的象征.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承载和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无疑是中国文学经典.但如果将其放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即使不带西方中心论偏见审视的话,其原创性与审美陌生性也大打折扣.其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早在西方启蒙文学中已出现;其反思国民劣根性的内省精神,也是西方文学一以贯之的精神.我们并非否定鲁迅的经典地位,只是想说明,经典与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密不可分,离开了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我们可能无法识别经典.任何经典都不可能离开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无论它是以继承,超越还是重新评价传统的姿态出现.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原创性与审美陌生性而脱离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的话,其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经典代表了传统,具有历史延传性.在谈到经典与传统的关系时,艾略特就指出:在文学中,成熟意味着诗人对前人有所知觉,而我们又能通过他的作品知觉到他的那些前人,就像我们可以在一个既个别又独特的人身上看到祖先的种种特征一样.【2】在他看来,西方文学经典都是从古罗马经由罗马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传承下来的,都与最原初的经典埃涅阿斯纪有着传承关系.伊格尔顿也指出,新的经典为了获准自己的合法性,原则上必定从一开始就被包括在传统之内,因此新来者的进入就有助于肯定这一传统的中心价值.尽管这些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就会引起对传统本身的重新评价,它们最终还是会被传统的胃轻而易举地吸收.我们所见到的西方文学经典,也的确如他们所概括的那样,或继承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充满内省精神的宗教文化传统,如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卡夫卡的小说,艾略特的诗歌等;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日耳曼凯尔特文化中充满生机的原欲文化传统,如巨人传,堂吉诃德,浮士德,唐璜,约翰?克利斯朵夫,老人与海等.在美学传统上,以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摹仿说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流诗学观,导致西方文学在叙事文学方面经典迭出.而中国文学则主要继承了以四书五经为原典,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文化传统,它哺育出了从离骚一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一个庞大经典谱系.这种传承,最初是从上到下施加,76最后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文化心理,有意无意地体现于后来的文学经典中.尽管中国文学中还有以追求自然人性来缓解文化理念与现实世界紧张的道家文化传统,但始终没有成为文学的主流.在美学传统上,诗言志的情感表现说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诗学观,导致中国文学在抒情诗方面多出经典.但另外一方面,经典并不意味着因循传统既定秩序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如果这样的话,经典真的就只有圣经,埃涅阿斯纪,或者五帝之书等少数几部作品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承载传统外,还应该具有突破传统的驱动力,能在现实的文学生产机制中发挥作用,起到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影响力.真正的传统并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不是我们可以继承或者保守的对象,而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是具有现实影响性的存在.因此,作为经典的存在,就意味着要随历史的发展不断扩充,变化与进步,是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在论及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时,伊格尔顿就认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在它们中间形成一种理想的秩序,这一秩序偶尔因新杰作的进入而发生改变.在传统的拥挤空间中,现存的经典作品客气地改变它们的位置排列,从而为新来者让出地方,并因此而显出不同的面貌.斯蒂文?托托西也认为,经典是在传统的基础通过创新而累积形成的.这种累积,是在文学与美学传统的秩序之中,但叉不因循传统.用布洛姆的话说,经典就是在影响的焦虑中获得的审美原创性,即既不脱离文学传统又不失崇高的美学价值,而是在创造性的误读中使美感增加陌生性,从而超越传统,超越前人.如但丁对维吉尔,奥古斯丁等人的超越,莎士比亚对马洛,乔叟以及基督教文化传统与人文主义文化的超越,弥尔顿对莎士比亚的超越,歌德对莎士比亚,弥尔顿的超越,曹雪芹,鲁迅等对儒家文化传统的重新评价等等.所谓使美感增加陌生性,即赋予熟悉的东西陌生性,从而获得一种无法习得的审美原刨性.佛克马在说明托尔斯泰创作的特性时指出:托尔斯泰描写事物时不提事物的本名,仿佛那是第一次见到的,从而创造了陌生感.他通过平民的眼睛描写战场(战争与和平),通过马的眼睛描写人类所有制(霍尔斯多麦尔),这些手法的效果是使一个描写对象从其通常的感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感知领域,结果形成某种语义变化.31当然,美感陌生性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艺术技巧的层面上,还应该体现在思想内涵上.就莎士比亚而言,他笔下的众多人物,如福斯塔夫,夏洛克,爱德蒙,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创作的,与乔叟笔下的巴思夫人的形象,马洛笔下的巴拉巴斯的形象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但莎士比亚又赋予熟悉的人物陌生性,赋予福斯塔夫以巴思夫人的游戏与欺骗外,还有机智而顽劣,特别是自我倾听与变化能力,将爱德蒙从巴拉巴斯马基雅维里式的角色,提高到新的崇高地位,从而与前人区别开来,增2010年第1期文学经典必备的品质加了审美原创性.同时,莎士比亚戏剧也是对基督教文化,人文主义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基督教文化以一种经验和感觉结构,构成着莎士比亚的主体性,使得莎士比亚戏剧中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比如原罪感,受难意识,忏悔意识,以及对超验意义层面上的宽恕,仁慈,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的推崇,对以神创论为基础的君权神授观念的强调等.但是,莎士比亚在继承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基督教的神学本体论.尽管他的戏剧中也体现出天命与神意的观念,但他更强调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体现的是人学本体论.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我们看到,尽管也表现出对超验存在的渴望,但它超越了基督教的神恩救赎,而强调的是主体对悲剧性命运的拒绝与超越.莎士比亚在借用基督教来遏止因人的解放而带来的自我膨胀与人欲泛滥的同时,又将基督教的原罪观化为对人性的反思,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人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认识,对人永恒与终极存在意义的探索.同时,莎士比亚戏剧也是对人文主义文化的继承与超越,他继承了意大利人文主义对人主体性的强调,但摈弃了其中的破坏型,反抗型,自由扩张,情欲泛滥,道德堕落,人类中心主义的成分;继承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内省精神,对人的本质的辨证理解,但却摈弃了其中对上帝的本体论依恋,最终成为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就鲁迅而言,他持续不断地与文化保守主义进行斗争,给人的印象是他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传统的决绝,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超越.他就曾经表明过自己的文化取向和救国理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爪.生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坟?文化偏至论)这说明,他并非要割断文化传统,只是鉴于传统文化因袭过重,成为了人性的桎梏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羁绊,而一些国粹主义者不知扬弃,把传统的东西当作宝贝,他才采取一种重新评价的方式来突破传统的羁绊.事实上,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学稔熟于心,信手拈来.正因为他熟悉传统文学,才能洞察到传统的因袭过重给现实带来的羁绊,所以试图超越它.也正因为鲁迅继承传统而又不因循传统,对传统进行重新评价,所以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审美原创性,也因此成为了经典.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以继承,超越,重新评价等不同的形式,通过经典的载体迢递绵延,而经典也被赋予了承载和推动民族文学与美学传统的重任.经典还有一个必备的品质,就是应该成为文化主体性的扞卫者.在到底何谓经典的问题上,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论述,比如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刘勰);经典是指我们的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哈罗德?布罗姆);经典是文化传承与机制确认的一套文本(皮特?费瑞);经典是民族教化之书(艾伦?布鲁姆);经典是体现了某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文本(厄尔t迈纳);经典是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着作(辞海)等等.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经典往往是被作为引导与扞卫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文献看待的.但这一品质,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认为经典不应该过分意识形态化.多元文化主义者对经典合法性的质疑与解构,就是因为传统文学经典扞卫社会核心价值观而忽略边缘价值观而引起的.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时代,如果我们还将经典这种已有的品质视为应有的品质的话,自然会导致经典的末日.但是,从国内外人文学术界持续了30余年的文学经典论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典一个与这种已有品质相类似,但却能被人们普遍能接受的品质,那就是,经典应该是文化主体性的扞卫者.当然,我们所说的文化主体性并不是一种情绪符号,不是民族主义情结的一种表达式,也不意味着文化保守,而是指个人或者群体等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即文化身份.文学经典论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经典是否应该重构?围绕这一问题,欧美学术界形成了扞卫经典派与拓宽经典派对立的双方.拓宽经典派在对经典品质的理解上,往往持建构主义立场.他们从欧美国家已有的文学经典中,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入选的都是欧洲的,白人的,男性的和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家作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经典其实是权力等外因操控与建构的结果,既不客观也不公正,大都带有帝国主义,男权霸道,种族歧视和等级观念等话语霸权色彩,对少数民族,妇女,劳动人民和普通大众起了不良的影响.他们以此否认构成经典合法性的美学特征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主张对已有的文学经典进行解构,并按照多元化的原则重新建构经典,以此拓宽英语文学经典.这种解构与建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针对文学经典的,而其实质是边缘阶层,或者边缘阶层的代言人,试图借此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事实上,拓宽经典派也并不是要解构一切经典,抛弃一切经典,而只是解构已有的部分传统经典.只有少数极端派要求彻底推翻传统文化中已经形成的经典,而绝大多数拓宽经典派者依然主张要阅读与学习经典,他们只是对经典的构成与品质有不同理解.因为他们都明白,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传统都是由一系列经典构成的,或者说经典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的弘扬就是一系列经典的传承.正因为拓宽经典派也并不完全排斥经典,所以引出了经典重构问题.多元文化主义者对主流文化的质疑与挑战,招来了新保守主义的攻击.新保守派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者关于人类社会中各种族,各民族,各群体间只是存在差异,无优劣之分的预设是人为地取消了价值标准,导致了文化相对主义,动摇社会精英领袖地位,威胁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就如同多元文化主义者以文学经典为切入点一样,新保守派也从文学经典入手攻击多元文化主义.新保守主义者的急先锋艾伦?布卢77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总第21卷姆认为,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砍掉西方传统经典,换上非经典及女性作品,是对美国传统精神的肢解,是对美国文化基础的破坏,对美国文明的嘲弄,将动摇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新保守派看来,正是所谓的多元,导致美国价值观的混淆和道德观的沦丧,因此他们极力维护传统文学经典的权威地位,以此来确保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绝对权威.这些人,被人们称为扞卫经典派.以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的扞卫经典派,往往都是本质主义经典论者,即认为经典的合法性是由经典固有的美学价值决定的,没有受到什么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是公正的.相反,他们认为拓宽经典派是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目的否定传统经典.扞卫经典派极力维护经典的精英地位.表面上看,扞卫经典派是在扞卫文学的纯洁性与审美本质,而实质上,他们也是在扞卫精英阶层的文化身份,扞卫审美领导权.比如哈罗德?布鲁姆,尽管他一再强调经典的审美自由性,但他还是承认:每一个时代的所有文学传统都必定是精英主义的.就文学批评作为-fl艺术,总是并将是一种精英现象.在西方正典中,我们随处都能看到,他通过将文学艺术神秘化所透露出的精英主义文学观,看到他通过维护传统经典的权威地位达到扞卫精英阶层审美领导权的意图.以上让我们看到,文学经典论争并不是一场纯粹的学术论争,一种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推动下进行的一场争夺审美领导权,教育权,话语权之争,其实质是一场文化主体性之争.这场争论也向我们表明,所谓经典,应该承担起扞卫文化主体性的重任.在2008年1O月召开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德国汉学教授顾彬就直截了当地说:德国到处都有作家,他们代表德国,代表德国人说话,所以我们有一个德国的声音,但是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呢?没有,不存在.顾彬的话只是道出了客观事实,那就是,文学经典是作为文化主体性的扞卫者而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戴上意识形态论的帽子,就无视客观存在,放弃文化主体性立场.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主体性的体现,比如埃涅阿斯纪体现的是罗马民族的主体性,神曲,哈姆雷特等作品体现的是人与神之争中人的主体性,浮士德,鲁宾逊漂流记等作品体现的是有产阶级的主体性,红与黑,简爱等作品体现的是平民阶级的主体性,红楼梦体现的是真性情者的主体性.主体性作为人的身份,无论如何是不能丢失的,因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是不能离开身份而生活的,对个人如此,对一个群体,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丧失了文化主体性,也就丧失了文化属性,最终也将不被世界认可.从这个角度看,文学经典应该是多样的,既有代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学经典,也有代表边缘阶层价值观的大78众文学经典.这并不是矛盾的,就像有成人文学经典,也应该有儿童文学经典一样.同样,既应该有世界性的文学经典,同时也应该有民族文学经典.另外,经典应该是民族语言与文体运用的典范.约翰?吉约里在谈到欧洲文学经典的形成时就指出,现在被称为经典的欧洲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古代学校教授读写的课本里.因为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标准英语,所以往往选用那些使用了标准英语的文本,在选用时教员甚至不太关注文本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模仿读物提高说写优雅和标准英语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所选用的文本才被冠之以代表某个时代或某个流派价值的经典.约翰?吉约里的论述,传递给我们一个这样的信息,即经典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是与标准的民族语言紧密相连的.研究西方文学经典的先驱艾略特也认为: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心智成熟的产物.而所谓成熟性,应该包括心智的成熟,习俗的成熟,语言的成熟以及共同文体的完善5l.从已有的文学经典看,事实的确如此.被艾略特称为欧洲文学经典第一人的维吉尔,就是使用古罗马民族语言拉丁语创作的典范,他的埃涅阿斯纪被看作欧洲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史诗.神曲被看作经典,与它使用的意大利民族语言也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神曲在欧洲文学史上确立了意大利语作为成熟的民族文学语言的地位,但丁也因此被称为意大利第一民族诗人.莎士比亚之所以被哈罗德?布洛姆视为西方经典的中心,与莎士比亚丰富了英语词汇量不无关系,哈罗德?布鲁姆就认为,没有一个作家在语言的丰富性上能够与莎士比亚相比.他进一步指出:莎士比亚和但丁之所以是经典的中心,是因为他们在认知的敏锐,语言的活力和创造才情上都超过了其他西方作者【6.谈到西班牙的民族语言,我们想到的是塞万提斯;谈到德国民族语言,我们自然会想到歌德.而普希金之所以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是因为他创造了俄罗斯民族语言与文学.就中国文学而言,作为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集,诗经中的雅,颂就是用当时的标准民族语雅言写作的.国风尽管是各地的民歌,但记录时经过了整理加工.十五国风语言文句的统一和音韵的一致,是进行了语言规范化的证明,它们也都是用雅言记录的.孔子就说:,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司马迁也说: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因为诗经使用了当时的民族标准语,所以后来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也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久而久之,诗经也就成了文学经典.而楚辞则没有这么幸运,它的经典化过程漫长而曲折.汉代以前,楚辞的经典地位是不被认可的,这其中有楚国被边缘化的原因,有楚辞与儒家推崇的经2010年第1期文学经典必备的品质典观有别的原因,但也与它大量使用了方言有关.后来被认定为经典的楚辞,其实已经是被改写的楚辞,这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的改写与规训,也有通过注释等形式对方言的规范化.据记载,因为高帝乐楚声,特别是因为文帝善其节奏日:此华夏正声也.乃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l7l.尽管如此,直到刘勰时,楚辞也没有明确地被认定为经典.红楼梦被看作是经典,与其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大关系.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学者裴钰在解读红楼梦时就认为,传统中文,就是曹雪芹笔下的中文,红楼梦是民族语言文学的宝库和经典.汉学家顾彬也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是作为汉民族标准的民族语言的书面语言,与民间的交流语言,互相协调而生出两类不同风格的形式的代表.鲁迅的狂人日记被视为为经典,与它是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也不无关系.他有许多称号,但他自己最得意的称号则是文体家.从已有的文学经典看,民族语言与文体的运用,往往被看作是一部文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品质.当然,我们说民族语言与文体的运用,并不是说要成为经典必须要使用标准的民族语言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而是指使用能反映作家创作个性,又能代表民族语言风格的文学语言体式.用布洛姆的话说,就是具有民族性的娴熟的形象语言与文体81.文学作品要具有审美原创性,民族语言与文体的运用至关重要.因为语言与文体绝不仅仅只是工具与形式,被动地对世界的描摹和反映,而是民族文化,历史,思维的容器,是对世界的一种符号化的创造.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应当担当积累,保存,涵养本民族语言与文化的艰巨责任.如童庆炳所说,故事谁都可以讲,完全可以从一个作家的笔下转入另一个作家的笔下,一个民族转入另一个民族,而语言与文体却是无法转移,无法复制的.我们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使民族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模板:结合遗产规划与家族企业传承
- 离婚双方房产、存款及子女抚养责任明确协议书
- 商务酒店租赁合同终止及客户权益保障协议
- 离婚协议书关于房产分割及还款责任约定
- 离婚协议范本:共同子女教育基金管理细则
- 高端公寓租赁合同提前终止及补偿条款详尽协议
- 班组级安全培训重点内容课件
- 2025年急救医学AED操作技能竞赛答案及解析
- 冷挤压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交通银行2025随州市秋招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题库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善待挫折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13126管理学原理初级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云南省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解析答案
- 货运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脚手架废弃物的分类与处理
- 《运动医学与康复》课件
- 河北建投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5年自建房施工合同书 (包工不包料 C款)
- (高清版)DB33∕T 715-2018 公路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军事心理战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