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代畴人之探索姓名:李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指导教师:江晓原20090201ii EXPLORATION ON CHOU REN IN QING DYNASTY ABSTRACT Stimulated by the open intellectual climate of the late Ming (1368-1644) and early Qing (1644-1911), with the Jesuits introduction to China of Western cosmological theories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new interests -especially in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led to a rediscovery and reexamination of earlier indigenous scientific thought. To know more about practitioners of science in China of that period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ediscovery and reexamination better. This paper of Chinese science is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late eighteenth-century text by Ruan Yuan “Biographies of Mathematical Scientists” Chou ren zhuan and its later supplements, exactly the mathematical scientists during the Qing period.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our interest is not confined to the great men of science-the path breakers and seminal figures alone-but extends to the marginal men of science as well. As the same time, sociological conception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will come here to help u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structure of Chou ren. The social origins, background and regional iii affiliations of Qing scientists are worth a look in passing. Finally we will discuss that “western science having an ancient Chinese origin” came into being due to internal or external causes. KEY WORDS: qing dynasty, chou ren, chou ren zhuan, mei wen-ding, western science having an ancient Chinese origin 1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 巍 日期:2009 年 2月 28日 2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 巍 指导教师签名:江晓原 日期: 2009年 2 月 28 日 日期:2009年 2 月28 日 1第一章 绪论 1选题缘起 本文的题目为“清代畴人之探索”。“畴人”二字出于史记历书“畴人子弟分散”之语。三国时魏人如淳说:“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学。”韦昭也说:“畴,类也”。1畴人,就是具有同类知识的人,畴官就是掌握同类知识的官。古代的各种学问,特别是天文、历算、术数,艰深玄奥,须一家世代相传,才能理解运用,因而称有家学渊源的天文历算术数之士为畴人。 畴人这种称呼的通行源于阮元主编的畴人传,此书及其续编是本书畴人群体整体研究的基本样本。中国古籍浩如烟海,能够载入史册并为人们所熟知的不多,畴人传一书尽管不太为人知晓,但其重要性却不可低估。随手翻阅手边的几本书,如中华文化典籍指要、中国历史工具书指南、读古指南、中国史学评介等,无一不将其列入其中。 畴人传四十六卷,又称为初编,其后续编体例基本相同。阮元曾自述其著书宗旨:“徒以象数之学,儒者所当务,爰肇自黄帝,迄于昭代。凡为此学者,人为立传,俾后来彦俊,知古今名公大儒从事于此者不少,庶几起其向慕之心,且缘是考求修改原流沿革条目,然后进而恭读圣制,或得有所领解,仰窥万一,此则辑录是编之大旨也”。畴人传共分46卷,按朝代编排而成。第一卷介绍上古及夏商周的畴人,包括上古时期的“羲和占日,常仪占月”以及商周的箕子、商高等,因资料稀少,写得极为简略。第二至第十二卷介绍汉至隋代的畴人,包括张苍、司马迁、刘向、扬雄、王充、张衡、刘徽、葛洪、祖冲之等。第十三卷至第十七卷介绍唐代畴人,其中介绍一行的成就占3卷。第十八卷介绍五代十国时期的畴人。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介绍宋代畴人,包括王处讷、沈括、苏颂、秦九韶、杨辉等。第二十三卷至二十八卷介绍辽金元时期的畴人。二十九卷之后,介绍明清时期的畴人,其中最后4卷附记对中国影响较大的西洋科学家41人。相对而言,收入畴人传中的清代“畴人”人数最多,资料也比较详尽,对其记述和评论也最具时代性。因此,畴人传及其续编成为本文清代畴人群体研究的首选样本来源。笔者希望本文能通过分析清代畴人群体特征、群体新陈代谢的机制和趋势,更好地了解古代传统科学的发展轨迹,对清代科学社会史研究有所助益。 所谓科学社会史,简单来说即以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历史问题。尽管科学发现表现为个人活动,但科学发现的动机产生、动机扩大、所形成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运用,却依赖一定的社会因素,依赖一定的群体来完成。很明显,如果所有这些均维系于科学家个人一身,那么,随着科学家的过世,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便会消失,也就不会形成科学史的伟大的思想链条。只不过这一群体的内在联系以及科学所处的地位,因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着巨大差别,这也是本文能成立的前提。此外,尽管理论上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某一群体内部科学联系在群体所有联系中是否为主导联系来确定其是否为科学共同体,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却难以做到,而且也没有必要如此教条。在实际研究中,从不同角度出发,确认群体的科学特征,分析其科学活动以及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才是科学社会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本文的灵魂所在。 1 详见谈泰畴人解(清)阮元.畴人传A卷1.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2 2前人研究综述 对畴人传的研究 由于该书成书年代较早,专门研究和相关研究不可计数。收录于明清数学史论文集中傅祚华所作畴人传研究,是其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章。该文对畴人传之编者、编撰背景、全书内容、思想倾向、以及续作及其版本、影响与评价都做了简要分析,为笔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就笔者目前掌握的以“畴人传”为关键词搜索到的50篇论文(来源于上海图书馆全文数据库19842004年)来说,有8篇为刊登于类似读书非学术期刊,暂且不论。其余论文主题,13篇为研究阮元,7篇为畴人传的编辑校勘,11篇为研究畴人传中涉及的某个科学家或某个本该被收入而漏掉的科学家,其余11篇为相关天文历法数学研究。尽管不十分精确,由此也可窥见近年学术界对畴人传研究的基本状况,是以考察畴人传中具体某个人或某个问题为主。由于研究的切入点驳杂广泛,研究水平也不好妄加评论。 对中国古代科学家群体的统计研究 确认与分析研究对象,需要恰当的研究方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成员必有其共同特征或类似特征。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史通常采用源于古代史的研究方法传记群体分析,来甄别群体成员的共同特征或类似特征。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需要,列举成员相关特征,然后从中甄别出相同或类似之处。 笔者能找到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近年来国内这方面研究有中国古代科学家历史分布的统计分析2,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研究3。两篇文章都是以杜石然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为资料来源,就朝代、学科、家庭出身、受教育状况、职业、信仰等方面进行统计,资料比较全面,但基本属于对科学家群体的简单分类统计,没有理论框架,也缺乏个案补充分析,不过可以作为本文比较研究的参考样本,下文将详细比较剖析。 对“西学中源”说的研究 研究清代学术,会通中西是时代主题。因此如何理顺中西学的关系便成为畴人们治学为官的当务之急。 关于这一课题的讨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不断,其中,李兆华4首先指出供奉清廷的传教士在鼓噪“西学中源”说中的作用;刘钝5首倡明清遗民学者同此说的关系,并对清初宫廷与民间互动使之成为钦定理论的过程进行了揭示,又指出利玛窦、艾儒略等人“适应”策略对“西学中源”说的发达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江晓原6从动机上分析了明之遗民和康熙提出“西学中源”说的原 2 戴建平.中国古代科学家历史分布的统计分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6):48-54. 3 马忠庚.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研究J.史学月刊.2004,总第279期(1):32-37. 4 李兆华.简评“西学源于中法”说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6):45-49. 5 刘钝.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59-62. 刘钝.清初民族思潮嬗变及其对清代天文数学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13(3):42-52. 6 江晓原.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7(2):101-108. 3因;韩琦7则采取了从来华传教士的立场考察“西学中源”说的崭新研究视角。值得指出的是,“西学中源”说的研究早已超出科学史的范围,影响力也不仅仅限于学术圈,该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学研究惯性的产物,即便在今天的中国也常能看见它的影子。 3本文研究方法和样本关系 对于社会群体的研究,理想方法是具有实证精神的社会研究方法8。即宏观微观相结合,定量分析和个案研究相协和,一方面要通过国家力量(例如公安局或居委会)在全国范围普查,设计调查问卷,然后编码录入做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则要在对象群体活动频繁的场所,做长期的参与观察;而后根据观察结果和统计分析中具有显著特征的项目再做个案的深入访谈。然而,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本次研究的群体是无法配合研究者完成上述的标准化的研究程序,所以只能选择以文献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即人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所谓文献,指的是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其中又分为原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前者指的是由亲身经历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所写的资料;后者则是利用别人的原始文献所编写或产生出的新的文献资料。 上述两者的界定与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同样一部畴人传,如果通过畴人传研究畴人,当然其中摘取的畴人自己的著作文章是原始文献,而编者的评论则是第二手文献。如果以畴人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其作者研究倾向、编撰年代、社会环境等相关问题,则畴人传本身就是原始文献。 文献分析的优缺点十分明显。优点是省时、省钱、又省力,可以使研究人员从复杂辛劳的原始资料收集工作中,以及单调、枯燥的数据登录、输入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以便能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分析资料(这一点对于笔者现在的健康状况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另一个突出优点是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针对本文的研究课题,笔者的工作主要是:把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于同一问题所作若干次研究的资料收集在一起,进行第二手分析;其次是探讨为什么不同研究者分析同一段资料获得不近相同的结论,以图能整合多方的视角,获得全景认识。 文献分析的局限是准确性和适用性的问题,也是本文必须解决的问题。 研究社会群体,首先是确定规模。前文反复提到的畴人传的确使得畴人这个词逐渐通用起来,然而由于编者的能力所及和当时社会交流的局限,清代符合畴人一词指称的人物不可能尽入其中。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集权帝国的组织运作模式,集中人力物力的能力,以及社会群体上升的路径是清晰而狭窄,显而易见,畴人传必然把清代天文历算的核心人物、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囊括其中,因此,畴人传为本文提供了核心样本。 那么,那些清代默默无闻的、世代相传对天文历算比较精通的小人物呢?在 7 韩琦.从明史历志的纂修看西学在中国的传播J.刘钝、韩琦等编.科史薪传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61-70;韩琦.白晋易经研究和康熙时代的“西学中源”说J.汉学研究.1998,16(1):185-201. 8 主编袁方 副主编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哪里可以找到他们呢?毫无疑问,科举就是一张最好的网,最新发现的海量清代朱卷则为本文提供了几乎可以覆盖研究群体的样本量。 图1.1 本文研究样本关系图 说明:如图,由大到小,样本分别为:清代朱卷集成,本文目标样本清代畴人全体,畴人传中记载的清代畴人(不包括西洋人)。 由此,本文综合了历史文献和新近研究成果,将定量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尝试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科学史实,对各种已有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再利用。对清代畴人群体结构、特征,继替、流动,学术轴心的形成以及会通中西的研究预设等做逐一分析。力图从样本一大一小两端向目标样本群体的基本特征逼近,从静态,动态,心理三方面对清代畴人群体进行全景描绘,在其与中西各政治利益集团的互动中,展现清代畴人群体内部的组织认同。 清代朱卷集成 清代畴人全体 畴人传中清代畴人 5第二章 清代畴人之整体特征静态 清代畴人群体作为集体主体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持续,依靠共同的目标、相似的意识,成为具有以继承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并以区域性和关系性这两种形式,潜意识地聚合成为有一定自我认同的人才群体。 1.“畴人”与畴人传 “畴人”一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著的史记历书:“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对这里的“畴”字注解很多,按照畴人传中的说法主要有四种。吴人韦昭认为“畴,类也”。三国时魏人如淳说:“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畴官,各从其父学”。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有李奇著:“同类之人,俱明历者也”。乐彦说:“畴,昔知星人也”。9其中最被人接受的是如淳的解释,凡世世相传之事皆得谓之畴,而天官之学尤崇世胄。世代相传的行业不止天官之学,然天官之学限于专业性强,学习时间长,而且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口授家传,以及中央集权体制下,天官之学这一关乎国运社稷的敏感行业必定受到严格的限制,使得其最容易在家学这一渠道里得以延伸,故“尤崇世胄”。回头再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畴人”的记述是和“记时”“告朔”相联系的,推断“畴人”的意思应该是特指家业相传从事天文历算之人。 随着考古发现不断深入,祖先的天文历算活动可以追溯至夏朝乃至更早。传说中黄帝已经指导羲和、常儀等六位类似神仙的大人占日占月占星气造律吕作甲子作算数,由“容成综斯六术而著调历”10,有文字可考的各个朝代也都有专门人员负责天象观察记录与历法的制定。然而记载这些官员行迹时,称呼并不固定,按照具体的工作有的称为历官,有的称为学者。尽管如上所引,在西汉司马迁那里“畴人”这个词已经有了较为具体的含义,然而这一称呼作为世代从事天文历算之人的专属指称,确是随着畴人传的编撰和传播才逐渐被广泛接受的。 畴人传(四十六卷)是清嘉庆年间问世的述评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学术活动的传记集。康熙初年,驱逐传教士以及乾嘉学派的兴起,成为畴人传编撰的前期背景。乾嘉时期,随着四库全书的编撰,大量先前难以见到的天文、数学著作重见天日,整理古代历算学成为时尚。随着天文数学知识在读书人中间的某种普及,出现畴人传这样表彰历代天文数学家成就、考究天文数学源流沿革的著作,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道光、光绪年间又有续畴人传(六卷)、畴人传三编(七卷)、畴人传四编(十二卷)等出版。便于行文,上述四部依次简称为初编、续编、三遍、四编,共计约六十万字。其中初编学术水平最高,无论是从文献学编辑学还是从科学史角度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关于初编的作者,学术界是没有异议的,主要是阮元(17641849),李锐(17731817),周治平(生卒年不详)共撰,钱大昕(17281804),丁杰(17381807),焦循(17631820)等代为校正。然而对于主要编撰者各自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具体完成时间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比较认同的说法来自傅祚华的 9 详见谈泰畴人解(清)阮元.畴人传A卷1.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10 (清)阮元.畴人传A卷1.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6硕士论文研究11。经过对“传”和“论”12行文风格的细致分析,结合所载人物生卒年,兼以阮元、李锐、周治平三人的年谱,傅认为初编具体编撰时间表为:1795年阮元产生编撰想法,1797年初和李锐谈妥编撰的方法,由李锐动手,1798年阮元去北京,李锐继续留在杭州编写。1799年阮元回到杭州,人物传记资料收集截止,此时又有周治平校录,此后由阮元撰写传后的论,1810年定稿出版。 2.畴人传及其续编作为研究样本的有效性 体例 畴人传初编四十六卷,前四十二卷两百三十三篇,记载上起三皇五帝时代,下迄嘉庆四年去世的中国天文历法学家和数学家二百七十五人。后四卷作为附录,三十六篇记载西洋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四十一人。 各篇都由传、论两部分构成。传首先介绍所述畴人的姓名,字号,籍贯,科举出身和主要官职,之后主要篇幅介绍有关天文数学的“议论行事”。对有关改历的奏章论文,辩难经过记录颇详,有天文数学著作的,不论存佚,都列出明目,并常记其摘要,录其序言凡例等。传中学者生年及著作问世时间则甚少提及。这些传记都不含编者的推衍之词,而是“爰掇拾史书,荟萃群籍,甄而录之,以为列传”,群籍主要来源于杭州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传篇幅差别悬殊,少如汉杜忠只有六个字,多如唐一行一人占三卷。论则是跟在传的后面(十几个字到数百字不等,也有少数传后无论),主要是编者在传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思想和活动进行评说,指其得失,予以褒贬,或者对学术的源流沿革进行分析,供后世参考。畴人传初编汲取前人精华并汇集了很多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在传后的论中,阮元指名引用他人的话中,李锐有10条,梅文鼎6条,钱大昕9条,此外还有戴震等其他人多条。 续编,三编和四编体例与初编一致。续编作者罗士琳(17891853)与阮元过从甚密,编撰思想比较接近。三编作者诸可宝(18451903),所录畴人皆为清代,另加西洋和日本学者。其中清代畴人中有三位女性,实为难能可贵。四编由黄钟骏父子编撰而成,网罗散失,以备稽考,然求全致所收过杂,为公允评价,还需细致分析检定。 样本量 综合畴人传初编、续编、三编、四编,各朝代畴人分布如下表: 表2.1畴人传各编所录学者朝代分布列表 初编 续编 三编 四编 各朝代占总数百分比 秦以前 17 17 3.6 汉 32 13 4.8 三国 10 10 2.2 晋 9 7 1.7 11 傅祚华.畴人传研究A.梅荣照.明清数学史论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19-260. 12 下页对“传”和“论”有详细介绍 7南北朝 28 37 7 隋 9 10 2 唐、五代 18 35 5.7 宋、辽、金 37 2 62 10.8 元 13 6 12 3.3 明 39 38 8.3 清 63 36 113 43 27.4 西洋、日本 41 16 157 23 总计 316 44 129 441 100% 说明:a此表人名统计有若干重复, b百分比单项由于小数点后第二位四舍五入,使得总百分比相加为99.8% 资料来源:傅祚华.畴人传研究A.梅荣照.明清数学史论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19-260. 由表2.1除去西洋日本一项,四部书中收入中国历代共716人,清代255人,占总数35.6。除去那些被提及但没有相关介绍的名字,有用的生平记录有240条。 样本信度与效度 由于阮元遵循的是中国沿用已久的传记编纂的传统,完整引用已有的传记资料。他在序当中只是大致说明了一下他的资料来源,并在每篇传记的最后明确标明引用出处。他坚持了在序中所申明的编辑原则:详细记录学者们在业内的作品和贡献,如果可能的话还包含他们的生平资料,而那些无关的活动和成就则只是简要列明。阮元的主张是:讲清楚科学家们的成就来还原史实已经足够因为事实本身胜于雄辩。在每篇传记的末尾,添加了必要的注释,并明确标示出来,因此在阅读中我们不会把论与传混淆,保持了传的独立性,也就保持了最基本的文献信度。由于本文的关注点在于清代畴人群体,而非阮元以及畴人传的编撰,因此只要传能提供可靠的信息即可,即获得信度。 不过对于一个众多文献都记述过的,有很多学术著作的著名人物,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选摘精华既能体现其学术价值,又不失偏颇是编辑“传”的要义。传这部分的负责人是李锐,此人在传统天算之学方面造诣很高,深得阮元赏识,罗士琳在续畴人传李锐传中给他很高评价:“大昕为当代通儒第一,生平未尝轻许人,独于锐,则以为胜己”。由此可见,尽管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取所载畴人资料难免有疏忽不当之处,但是根据李锐广博的天文算术著作以及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可以断定李锐代表了当时主流学术最高水平,因此传的个体质量基本可以信赖。对于清代畴人各传引用书目,前人13已经做了完整细致的梳理,十分可贵。 还有一个影响研究效度的因素,来源于编撰者是否有特别的研究倾向,以致在对象选择上出现系统性偏差。幸好,传记里还包括那些不符合阮元意识形态的人物和那些没有足够详尽的资料来说明其思想的人物。况且从初编到四编修修补补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编撰者的身份地位也各不相同,各自的研究思想也并不 13 李俨.中算史的工作A.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八卷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459-481. 8趋同,甚至有冲突的地方14,使得所录清代畴人样本覆盖性好。这里有两篇佐证:其一,后来的补遗并不是从初编结束的地方开始,而是与初编按年代顺序有交迭,后面的编者除了增加更近人物的生平资料以外,显然还不断增补前版里遗漏的人物。其二,由于人物生平资料的缺乏,编者甚至记载了他们的一些琐事,足见编者确实是尽心竭力地使这部传记更加详实,并不只是按照成就卓越的标准来选择记载人物。究竟编者是如何彻底搜索所有可能的记载对象还不是很清楚,因此这部传记汇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武断性。然而,畴人传仍不失为一部精密科学领域科学家的相对完整的统计汇总,清代卷次尤其如此(相比之前,这一时期的编纂工作量更大,更清楚地按年代排序)。 3.基本数据对比分析 统计结果 如前所述,从初编到四编,共记载清代畴人255名。除去那些被提及但没有相关介绍的名字,有用的生平记录有240条,作为统计的基本样本。乔纳森波特15正是利用这一数据进行了著名的统计研究,尽管分析的结果备受争议,不过他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却是很有价值的,对了解清代畴人群体特征很有帮助。下文即其英文原文中三张表,由笔者翻译校正,一张结构图保持原貌,分别进行讨论。 表2.2 清代畴人官职分布 官职数 畴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0 141 58.8 58.8 1 53 22.1 80.9 2 20 8.3 89.2 3 5 2.1 91.3 4 6 2.5 93.8 5 2 0.8 94.6 5 13 5.4 100 总计 240 100 表2.3 清代畴人科学成果 著作数 畴人数 百分比 0 72 300 15 148 617 610 13 54 1120 6 25 20 1 04 14 例如阮元是“西学中源”说的拥护者,而三编作者诸可宝则认为,科学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独立产生发展,详见三编伟烈亚力传后论。 15 Porter, Jonatha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J.ISIS. 1982. vol.73, no. 269,529-544 9总计 240 100 表2.4 清代畴人非科学成果 著作数 畴人数 百分比 0 155 646 15 59 246 610 10 42 1120 9 37 20 7 28 总计 240 100 分别讨论 首先看表2.2 表2.2 清代畴人官职分布 官职数 畴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0 141 58.8 58.8 1 53 22.1 80.9 2 20 8.3 89.2 3 5 2.1 91.3 4 6 2.5 93.8 5 2 0.8 94.6 5 13 5.4 100 总计 240 100 乔纳森波特通过对畴人传中记载的科学家担任的官职进行列表统计,看出当时理科和文科人才角色的差异化。他们中的大多数 (141 or 58.7%) 没有一官半职,如果加上那些仅担任了一个官职(假定也不是重要职务)的人,这个比例就扩大到194(或80.8%)。而担任了五个或以上官职的正式官员仅有15个(6.2%)。这一数据与其他一些相似研究数据似乎差别很大,笔者选取的相关数据来自于戴建平中国古代科学家历史分布的统计分析(1997)和马忠庚中国古代科学家整体状况统计分析(2004)。此二人的统计资料来源于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16(上、下册),这部书对历史上的所有领域的科学家都进行介绍(尽管笔者对“科学家”的称呼还存有质疑),自然也包括从属天文和数学科目的畴人(从西汉到清末,兼顾中西)。其次,该传记由杜石然主编,各传的编者都是该领域最具权威的学者,既保证了材料的权威性,也保证了传记的详细程度。 马忠庚根据中国古代科学家们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有关他们个人情况的资料,把职业做了如下划分:道士、僧侣、王、官、官医、医生、隐、士、民、工、商。其中,王包括帝王、藩王和皇族成员;官医是指专门服务于朝廷的医生;隐是指原来从事某种职业,特别是做过官后来归隐的人(他们都是读书人) ;士指的是读书人;民指的是普通百姓。依此划分,可将古代科学家的职业及人数和所占比例制成下 16 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M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M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 10表: 表2.5 古代科学家职业分布 职业 道士 僧侣王 官 官医医生隐 士 民 工 商 合计 人数 3 3 4 130 11 30 7 21 19 6 2 236 比例 13 1317 551 4712730898125 08 1000 在不分专业的情况下,官员的比例超过55,分专业的情况如下: 表2.6 古代科学家分专业出仕人数统计 学科 总体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农学 技术 地理学 炼丹术 总人数 235 56 36 62 15 45 33 3 出仕人数 114 49 19 15 9 24 21 2 所占比例 48.5% 87.5% 53.5% 24.2% 60% 53.3% 63.6% 66.7% 表2.6来源于戴建平的研究,其中本文所关注的是天文学出仕比例高达87.5 %,研究数学的人才出仕比例也过半。综合表2.5、2.6中国古代从事传统科学研究的人员55属于官员身份,其中研究数学的人员出仕比例低于总体水平两个百分点,从属天文方面研究人员的出仕比例最高达87.5,也就是说官方天文学家在天文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这一结论与乔纳森波特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不过乔的研究是仅就清代而言,而表2.5、2.6却是不分朝代就历史整体特征而言。对于两者的矛盾最简单的解释是清代天文数学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官方的研究地位在降低。幸运的是,对于这样的推测,笔者找到了有力的研究支持,这个研究材料来源于江晓原的论文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17,江晓原认为在此时期天文学研究的重心第一次转移到民间。详见下表 表2.7 畴人传初编所收天文学家统计 人数 朝代 民间天文学家人数 天文学家总数民间天文学家所占之百分比 唐 1 16 6 宋 2 28 7 元 2 11 18 明 14 37 38 清 32 40 80 由表2.7明显看出:清代民间天文学家所占比例大大高出前代,可以作为为什么表2.2中大多数畴人没有一官半职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对于天文学研究的重心之所以会转移到民间,江晓原认为除了耶稣会士传播西方天文学、清朝开禁和康熙提倡等原因外,和对明代禁止私习甚严的反弹也不无关系。当然对此问题详细的探究不是本文的重点,同时江晓原的研究对于表2.3,表2.4也有很好的支 17 江晓原.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10(3): 51-56. 11持。 表2.3 清代畴人科学成果 著作数 畴人数 百分比 0 72 300 15 148 617 610 13 54 1120 6 25 20 1 04 总计 240 100 表2.4 清代畴人非科学成果 著作数 畴人数 百分比 0 155 646 15 59 246 610 10 42 1120 9 37 20 7 28 总计 240 100 如表2.3,表2.4所示,乔纳森把各科记录的著作数作为统计指标来比较自然科学与非自然科学的成果。在240位学者当中,有168人(70.0%)至少发表过一部自然科学作品,而相反,只有85人(35.4%)发表过一部或多部非自然科学著作。如果只统计那些中低产的科学家(著有1-5部著作),他们中的148(61.7%)人著有1-5部自然科学类作品,而只有59(24.6%)人著有1-5部非自然科学类作品。总体来说,清代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要比在其他领域多产得多;从发表作品来看,他们更多地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活动而非其他领域的活动。 不独有偶,在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18一文中,江晓原利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子部所收有关自然科学的著作作了统计,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如下所示: 表2.8 四库全书所收自然科学著作的统计 著作数量所属学科 1600-1770间著作数 历代著作总数1600-1770间著作所占百分比 农 学 3 10 30% 医 学 11 97 11 天文学 23 31 74 数 学 11 25 44 星占学、占卜术、算命等 4 50 8 植物学、动物学、考古学等 8 55 15 18 江晓原.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10(3): 51-56. 12读表可知,1600-1770年间的天文学研究、数学研究,较之前代或同时代的其他学科,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赢得了更大的智力资源,此结论可以作为表2.3、表2.4的一个旁证。 进一步分析发现,至少著有1部自然科学著作的168名作者共计著有568部作品,平均每位作者著有3.4部作品。这个数字与现在西方科学界的每位作者平均著有3.5部作品的理论平均数相差不大。 图2.1 清代畴人关系图 如本章开篇所言,整个清朝时期,天文数学研究者们联系在一种持续的关系网当中。图2.1中显示的正是由畴人传初编到四编中所展现的畴人关系图。图中,每个畴人的位置大致与他们最重要的科学活动在时间顺序上保持一致。此外,图2.1显示了清代畴人在地域上集中于三个省份:江苏、浙江和安徽。240位科学家当中,有169人来自于这三个省份,其中江苏82人,浙江50人,安徽37人。这三个省份同处长江以南,在清朝涌现了大批在社会活动和文化圈杰出的名人,因此树立了它们在中国的知识、文化和社会活动领域的重心地位。读图可知另一个趋势是家族势力渐弱:早期是家族统治占优势的安徽居于首要地位,后来让位于江苏和浙江。究竟这种地缘与血缘的关系在畴人群体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下一章将举例详述。运用内容分析,发现在总体240名畴人当中,其中的123人或一多半参加了168个不同的协会组织。这个数字是基于传记中明确提到的协会组织名称。同时,240人中的其他畴人也有可能与这123人属于同一协会,而且除传记中提到的组织以外还有可能存在其他组织,因此,这个数据只是保守地估计畴人之间凝聚力的最小值。 总览全图,我们还可以看到,随着处于核心地位的学科领袖与其他不同地域的学科领袖互相联络,到清代后期,畴人之间协会组织日渐复杂。整个清朝时期,学科领袖通过科学组织的主轴与其他核心学者互相关联。 4.小结 本章首先讨论了“畴人”称呼的含义和来历以及逐渐通行的过程,接着论证 13了畴人传及其续编所载清代畴人作为统计资料来源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引用了乔纳森波特相关研究中的三张列表和一张结构图,和最近国内相关统计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所得结论如下: 1,除去西洋日本一项,畴人传及其续编四部书中收入中国历代畴人共716人,清代255人,占总数35.6。 2,清代民间天文学家所占比例大大高出前代,大多数畴人没有一官半职。 3,清代学者在自然科学领域要比在其他领域多产得多;从发表作品来看,他们更多地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活动而非其他领域的活动。 4,清代畴人群体在地域上集中于三个省份:江苏、浙江和安徽。 5,清代畴人群体早期是家族统治占优势的安徽19居于首要地位,后来让位于江苏和浙江。 值得指出的是,在明朝的行政区划里,安徽和江苏合称南直隶,在清代“府”的划分也和行省划分有较大出入,因此对于清代畴人群体的地域分布还需要深入探讨。 19 见李洁非.清代安徽学者地理分布之统计小论J.学风月刊.1935,5(8):10. 14第三章 清代畴人之继替聚合动态 在一定的社会分工结构中,职位的数量是一定的。因此新分子要入社必须由旧分子把他的职位让出来,这是继替的过程。继替过程若没有一定的规则,势必引起社会的混乱。为了避免社会的混乱,任何社会都有它的继替机构,按着一定的原则,使社会职位,包括对物对人的各种义务和权利,和所担任的工作,在规定和公认的方式中,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使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不影响社会的完整和个人的生活。20 可以用来规定继替方式的原则很多。可是总结起来不外两种性质:一是以机会来决定;二是以选择来决定。抽签即属前者,考试即属后者。这两类原则可以在一个社会中同时通行。我们可以从遗产获得财富,但也可以从比赛中得到奖金。 可是从整个人类的历史看来,据亨利梅因(Henry Maine)说,社会继替的原则确乎似有一种趋势就是他所谓从Status(身份)到Contract(契约)。Status是指一个人依其出生即得的身份,靠他入世在哪一家人,占着哪一个地位来决定他这一生应得到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应做什么样的事。这是全凭机会。Contract是指自由订立的契约,按他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所决定的。因此,这种趋势就是从机会和命运到选择和自主。 本章我们就按照这种分类,从亲属继替到科举考试,比较分析二者在实际操作中的权重。 1.亲属继替 如上一章所述,家业世代相传谓之畴,可见畴人自古以来都有亲属继替的传统。中国古代天文数学研究和教育中,私家传授是一种重要形式。世袭家传研究天文历算的如南北朝时的祖冲之祖暅祖皓家族,隋唐时代的李播李淳风父子,天文数学家瞿昙罗瞿昙悉达瞿昙谦、瞿昙谡瞿昙晏家族,宋元时代的王良王恂王宽、王宾家族,郭荣郭守敬祖孙,清代的梅文鼎、梅文鼐、梅文鼏梅以燕梅珏成、梅玕成梅鈖、梅钫梅冲家族,华蘅芳、华世芳弟兄。其中,唯瞿昙家族和梅氏家族研究天文历算的年代最长,影响最大。梅氏家族五代相承,天文历算著述达100多种,在中外科技史上实属罕见,下文将详加阐述。 当然实行亲属继替的并不只限于畴人,大到皇帝小到巫医产婆21都接受亲属继替这样一套安排。亲属体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有特别适宜于作继替原则的地方。每个社会都有一个通行的亲属体系,可是每一个人依这体系所认取的那些实际亲属却决不会和另外一个人在同一个体系中所认取的亲属全部相同。亲属结构的特性就是每个人都是他所应用的亲属体系的中心,各人间有一相同体系,但没有一个相同的坐标。所以,它是富于特殊性和个别性的,亲属间没有两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在亲疏程度上是完全相同的。亲疏程度不但不相等而且有着一定的层次,不易混淆。若以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销售合同模板5篇(3篇)
- 2025生物质然烧机购销合同范本
- 离婚协议书范例: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赡养费协议
- 离婚协议中赡养费调整协议保障赡养人生活品质
- 恋爱双方恋爱期间共同生活费用分摊协议书合同模板
- 企业并购合同中的资产评估与债务处理方案
- 互联网创业孵化器租赁合同及转租创业支持协议
- 跨国教育机构全职教师聘用与文化交流合同
- 特区住宅区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评估合同集
- 离婚协议书财产分配及共同债务处理范本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5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 人民调解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ZSMC之山智控 K5系列说明书V1.6-中文
- 海康威视枪机摄像机检测报告
- 【超星尔雅学习通】商法的思维网课章节答案
- 新增临时排水管方案
- GB/T 5796.3-2022梯形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
- 第七章-辐射防护分析课件
- 研究生英语阅读综合教程reading more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件
- 眼科学教学课件:眼睑病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