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性的飞跃-丽水市.doc_第1页
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性的飞跃-丽水市.doc_第2页
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性的飞跃-丽水市.doc_第3页
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性的飞跃-丽水市.doc_第4页
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性的飞跃-丽水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目 录刊首寄语219492009丽水发展历程纪实3“善政惠民”的赵亮熙18陈绎曾籍贯、书法与翰林要诀24文献中新发现的一批处州历代主治官员33丽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形成41建国后丽水第一部志书丽水县政治志46千年通济堰民俗双龙庙会50处州方言中的奇异现象56跨越式的发展 历史性的飞跃金秋,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华似锦,长城起舞,大海扬波。在这欢庆建国60周年的美好日子里,从江南水乡到北国边陲,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着甜蜜与歌唱,十三亿华夏儿女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希望,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抒发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回顾家乡丽水60年来的发展道路,我们感慨万千。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国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丽水人民肩负左倾路线的沉重负荷,依然不屈不挠地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50年代开始的兴修农田水利的工作,60年代以来长期实施的发展生态农、林的措施,探索一条生态发展道路的先声。改革开发初期,由于区位劣势,丽水曾经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谷地,但丽水人民以坚忍不拔的创业创新精神,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个性鲜明的发展之路。丽水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基础建设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青山带绕,绿水迢迢,浙江绿谷,生机盎然。经济发展的谷地,正在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成为浙江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幅“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美丽景色,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人居舒适、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必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丽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实现历史性的飞跃。19492009丽水发展历程纪实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邻温州,西南毗福建,西北与衢州相接,北部与金华市相连。辖莲都区、龙泉市、缙云县、青田县、遂昌县、云和县、松阳县、庆元县、景宁县。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陆域面积1/6。总面积中,山地占88.4%,耕地占5.2%,溪流、道路、居民区等占6.4%,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现有179个乡镇,总人口255万人,每平方公里148人。丽水为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赛江六大水系源头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少,全市人均GDP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生态绿谷”及经济谷地构成丽水地情的两个重要特征。丽水城是浙西南中心城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城市,又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新兴城市。丽水地处浙西南近海山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古称处州、括州、安南。民国26年6月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10县,始有丽水称谓。1949年5月丽水全境解放。1949年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1952年1月撤消丽水专区,辖区分属温州、衢州、金华专区。1963年5月9日恢复丽水专区。1968年11月,建立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2000年7月,丽水撤销地区始设丽水市建制。解放初期 全区人口117.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19万人,占83.37%。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0.7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0.98亿元,工业产值0.07亿元,农业产值0.91亿元,粮食产量22.67万吨。 丽水市档案局编研资料大事记-1998年195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83万元,人均购买商品19元 丽水地区统计局发展中的丽水丽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四十年成就(1949-1988)。全区公路总里程597公里。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浙江省情概要647页其余科教文卫各项社会事业基础非常薄弱。普通中学在校学生0.5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5.84万人,医生93人。土地制度改革 1950年6月,中共丽水地委在丽水县海潮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10月,各县组织工作队,在18个乡试点,然后分期分批铺开。土改工作贯彻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发动群众,对地主进行说理斗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1952年4月,土地改革结束,并进行土改复查。全区485个乡、2823个行政村,共没收和征收耕地82.03万亩、房屋51533间、耕牛5287头、农具26.9万件、家具41292件、粮食395.26万斤。有94.49万农民分到土地、房屋、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并由县人民政府发给土地证。作为山区县,山林改革是土地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山林改革亦于土地改革的同期同时展开并结束。土地改革适应了丽水山区特别显著的小农经济特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共同劳动集体组织 1949年冬,丽水城区5户农户开展劳动互助活动。土地改革后合作化运动逐渐展开。1956年全区高级社发展到2379个,入社农户311297户,占总农户92.4%。农业集体化运动告一段落。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一些有利的条件。1964年起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库,植树造林,使农林业生产条件得到一些改善。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引进农机,逐步建成一批水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首先是引进农机。1955年起推广双轮双铧犁等农机,1963年农机总动力2265千瓦,1969年达到9757千瓦。其次是建成一批水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1953年建丽水县丽阳水库,库容119万立方米。1954年通济堰改石坝为混凝土块石结构,坝高增加到3米,灌溉农田2.5万亩。1959年12月建云和县雾溪水库,库容1309万立方米,1964年5月竣工。1958年9月建遂昌成屏二级水库,库容量1340万立方米,1966年5月竣工。1965年10月建龙泉大白岸水库,库容量2473万立方米,1967年1月竣工。1970年建雅溪电站水库,库容2900万立方米,发电装机6400千瓦,1977年12月竣工。1970年8月建缙云大洋水库,库容量1520万立方米,1973年8月竣工。1970年10月建松阳东坞水库,库容量1460万立方米,1978年6月竣工。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还修建成一批蓄水1000万立方米以下的小型水库以及一批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及防洪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1963年3月30日,重建中国共产党丽水地方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发展林业生产,加强国防建设。5月9日,恢复浙江省丽水专区,辖丽水、青田、龙泉、云和、缙云、遂昌县,署址丽水县城关镇。6月7日,中共丽水地委召开全体委员会议,着重研究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山区生产方针和改进干部思想作风等问题。会议决定了丽水专区以林为主,林、粮、畜同时并举,全面发展山区经济的生产方针。7月,改为以粮为纲,林粮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 丽水档案局网站丽水大事-1963年栏目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绿化造林。1963年国家投资20万元,在景宁、云和两县合作造林5万亩。1967年,在缙云等县飞机造林3万亩。1972年飞机造林24.7万亩。1967-1990年,飞机造林9次,在青田、缙云、云和、遂昌、龙泉等县(市)造林73.68万亩。 丽水地区志造林之外绿化山区的另一项措施是封山育林,1950年1976年,全区天然更新恢复森林540万亩,是人工造林保存量的5倍多。地委在农业方面大力推广有机肥料。1963年,地委书记张敬堂大力推广缙云等县种紫云英作肥料的经验,张敬堂被称为“草籽书记”。1970年1979年,平均每年播种绿肥88.7万亩;最多的1973年播种98.7万亩,占水田面积68.7%。从1962年开始还推广稻田养萍;1966年养萍17万亩;1963-1977年平均每年施肥68.7万担,其中有机肥占80.7%。1978年引进细绿萍,既肥田又是养猪青饲料。其他苜蓿、田菁、柽麻、印尼大绿豆等绿肥各县也都有种植。1978年,全市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6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8亿元,农业总产值4.15亿元 。财政总收入0.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44万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亿元 2008年丽水市统计局伟大的成就丽水改革开放30年45页。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331万元,其中居民储蓄余额2700万元;年末总人口212.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84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32人,中等学校在校生1045人。卫生技术人员2124人,病床数2771张。农民人均纯收入131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5平方米。公路通车里程2548千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丽水部分农村从1979年7月开始自发实施划分生产小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等生产方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浙江改革开放大事记9页 ,广大农村几经反复,终于在1983年全区24460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广大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化,丽水农村各类专业户蓬勃兴起,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经营中转移出来。至1988年底,全区农村有各类专业户5552户,农村劳动力中已有6.50万人转入工业、建筑业,6.63万人转入流通领域,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17.05%,劳务输出8.20万人。全区乡镇企业5341个,从业人员8.03万人。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了“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调动了各方面营林积极性;90年代前后再次进行了林业生产责任制完善工作,全市72%的集体山林承包到户经营,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林业双层经营体制,远早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明晰了山林权属,实现了山定界、林定权、人定心,调动了千家万户林农的林业生产积极性。改革在广大农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由此而带来的效应是全方位的、广覆盖的,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在继续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丽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在1990年至1995年的6年中,全市农村累计外出人口72.36万人,1995年达到14.57万人,其中出省5.06万人。受此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年均递增14.32%,到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2%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经济体制改革步入快车道 1981年,丽水多数国有企业和部分二轻集体企业实行利润包干、超收分成、亏损包干、减亏留用的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责任制。这一年底,缙云县作为全省10个供销社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进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试点。1984年,丽水绝大多数国有小企业实行了改、转、租,丽水羽绒厂进行自负盈亏试点。1988年,青田县兴华总厂与意大利希美瑞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办合资企业,这是丽水引进外资的开始。在这一时期,丽水五七化工厂改革格外引人注目,80年代初的丽水五七化工厂在全国118家定点肥皂企业中排序倒数第二,处于“关、停、并、转”的边缘。1984年底,庄启传经职工民主选举担任厂长后,随即在全厂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打破企业“大锅饭”,很快搞活了企业,成为丽水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与此同时,集体、个体经济发展势头更为猛烈,乡办以上的集体企业、城镇个体企业产值在1988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6倍、33倍,乡办以上的集体企业产值占比从29.37%上升到38.67%,城镇个体企业产值占比从0.12%上升到0.80%;商品流通打破了过去国有独家经营的局面,多种经济形式、各种流通渠道公平竞争,城乡市场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1988年,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37.3%提高到67.9%,工业内部结构也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发展。率先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 1990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前,丽水就开展过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即“鸡舍事件”的大讨论。1990年5月,丽水地区农垦场向有关部门提出扩建800平方米鸡舍的立项要求,既不需要征用土地,也不需要增加水电设施,投资仅15万元,年产肉鸡达5万只,这一个事关民生的“菜篮子工程”项目,在审批过程中,历经49道手续,盖了249个公章,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文马拉松”。“鸡舍事件”的大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各级党委政府在这场大讨论中汲取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为后来丽水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三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多次开展全区性大范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化,通过解放思想打开“脑门”,打开“山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丽水地区行署出台关于加快推行我区股份合作制的几点意见。到年底,全区完成转制、改制企业1061家,占企业总数的46.8%。1994年,丽水地区行署又出台关于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出售国有企业产权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加快了产权制度改革进程。同年,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由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组成,发行总额3000万股,是丽水地区首家股份制企业。1997年,地区行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区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的若干意见,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第二轮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几年的努力,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这一时期按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地委提出“脚踏丽水、头靠沿海、眼盯国外”的口号,丽水工业经济由原来的立足本地变为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工业企业、工业产业向外向型转轨。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关停了一大批小煤窑、小化肥、小水泥、小造纸、小钢铁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过剩产业的企业,一批优质企业如纳爱斯集团公司、元立集团公司脱颖而出。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至2000年底,丽水地区各项经济指标均比1990年翻了两番多,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金温铁路与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 山区丽水发展落后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交通不便。1992年11月18日,金温铁路开工。金温铁路最初是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扶贫项目立项建设的,总投资35.2亿元 2008-6-10温州晚报。至1998年6月,金温铁路客运全线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内地与香港合资建设并经营的地方铁路,全长251.5公里 丽水地区年鉴-1999。浙西南从此结束了无铁路的历史。金丽温高速公路从1995年规划立项,工程分四期进行。这条高速公路全长234公里,总投资约127亿元,项目建设历经十年努力。2005年12月23日,金(华)丽(水)温(州)高速公路丽水至青田段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这条横贯浙江中西南的交通大动脉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浙江“四小时交通圈”正式建成。金温铁路与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与通车,从根本上改变交通这一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极大地促进了温州、丽水、金华等沿线地区的经济腾飞。明确“生态立市”发展道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丽水逐步开始在林业、农业、旅游等生产部门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的发展。198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丽水开展实施绿化丽水工作,5年消灭荒山6.67万公顷;灭荒后发展“一优两高林业”,1999年提前实现绿化达标。2000年造林11406公顷,完成省下达任务121.09%。 2001年丽水年鉴在山区工作长期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丽水市逐步明确了“生态立市”的发展道路。1975年5月15日,尚处于文革时期的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凤阳山自然保护区。1979年8月至1981年9月,省、地、县科学工作者先后4次赴遂昌九龙山、龙泉凤阳山、庆元百山祖考察。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1983年批文,建立九龙山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1992年,凤阳山百山祖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两个自然生态保护区面积12万亩,占全区总面积0.46%,其中绝对保护面积4.2万亩,经营性保护面积7.8万亩。2000年5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撤消丽水地区设立地级丽水市的批复,丽水撤地设市。是年全市总人口2485822人,非农人口35141人,农业人口2134421人。是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7亿元,人均5515元;其中第一产业35.28亿元,第二产业53.57亿元,第三产业47.90亿元;财政总收入12.50亿元;全市全社会固定增产投资49.20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亿元 2008年丽水市统计局伟大的成就丽水改革开放30年45页;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78亿元;高等院校在校生4131人,卫生技术人员6730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79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90元 丽水市统计局丽水统计年鉴-2001; 大力实施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借鉴发达地区做法,以开发区建设为集聚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全面推进与发达地区的对接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以开发区为主要平台,以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工业发展格局。丽水经济开发区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猛。丽水经济开发区是浙江省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0.5平方公里,以工业开发为主,下辖天宁、水阁两个工业区。天宁工业区位于浙西南中心城市丽水市区范围,规划面积2.35平方公里,水阁工业区地处丽水市西南郊,规划面积14.4平方公里。同时,开发区正在积极进行向东扩容。2001年,开发区才进行工业开发,其水阁工业区于2002年3月开始征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开发区已安排企业入园300多家,计划投资80多亿。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7倍;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开发区极大地拉动丽水工业经济的发展,成为丽水经济新的增长点。1994年8月,浙江景宁经济开发区成立。景宁经济开发区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家发改委确认保留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建区十多年来,先后有七十多家中外企业前来投资经商办企业,初步形成工业、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经济开发区。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0.7亿元,其中商贸企业销售收入7.9亿元,工业总产值2.8亿元,完成税收收入3026.3万元,对促进全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全市10个开发区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0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3%。丽水市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山海协作”和“华侨要素回流”等工程为载体,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动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和有选择地对重点地区招商,吸引外来企业前来投资创业。到2007年底,全市10个开发区累计引进内资181亿元,实际引进外资1.24亿美元,极大地促进了丽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推进城市化和内聚外迁,有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丽水市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减少山区农村人口,优化素质结构和分布,建立与自然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从而减轻生态压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举措。一是大力推进城市化,加快产业的集聚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时,改变传统扶贫办法,结合下山脱贫、异地脱贫,吸引农民内聚外迁,使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04年,全市已落实扶贫小区52个,落实下山移民10万多人,下山脱贫新居已成为丽水的一大“亮点”。 云和县围绕农民下乡脱贫的重大课题,以发展规划为龙头,以产业扩张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集聚发展要素,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动力,率先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欠发达山区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模式。至2007年,人口不到11万的小县云和有近7万人口集聚在县城,推行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实施“走出去”即外迁的策略。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异地经商,鼓励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从源头山区转向城镇。丽水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不断拓宽“输出去”的渠道。市、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分别建起了农村劳务输出的专门工作机构。2005年3月全市17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机构,同时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实施,培育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市政府组建了可容纳8000人进场交流的丽水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起一次性可容纳250人的丽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此外,整合农业、教育等各部门的培训资源,建立起年培训能力达5000人的丽水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并对培训机构按照其培训后的就业情况,由财政以奖代补。特色化的劳务输出,收到了喜人的效果。同时异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又带出去一批本地人员。至2005年3月,松阳县竹源乡农民在江西、湖南、湖北等14个省市创办松脂加工企业140多个,吸收务工人员6800多人,年总产值约4亿元,松香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近几年来,丽水市通过营造热闹的异地创业气氛,拓宽产业发展的空间。丽水市尽管地处欠发达地区,但日化洗涤用品、小水电开发、食用菌、皮革等行业,却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但由于本地资源和区位条件的局限,影响着这些优势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为此,丽水市鼓励这些优势产业跳出丽水求发展。如小水电项目的开发,至2005年3月丽水市在外省投资小水电的企业就有158家,总投资约93亿元。电站分布在陕西、四川、江西、湖北、云南、贵州等省,成为中西部小水电开发的主力军之一。此外,市内重点骨干企业纳爱斯、遂昌元立集团、绿源木业公司和丽水市直丽人木业公司向外地扩张,异地设厂,在帮助当地发展的同时,也带出了一大批丽水人在外走上管理、营销等岗位。异地创业结硕果。丽水人在外投资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自治区、市。至2005年3月,其中在北京、上海和杭州的创业者,就分别带出农村劳动力4万人、4.5万人和3.5万人。至2007年,全市外出人口已达40多万人。其中,青田县达18万多人。青田是著名的侨乡,如今青田48万人口中,有23万在海外拼搏,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在欧洲。人口只有17万人的小县景宁,有近5万劳动力异地就业,占全县劳动力总数近一半。其中1万多人在北京开出超市1000多家,年销售额达4亿多元。三是由于山区人口的减少,增加了当地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为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作为发达地区中的不发达谷地,丽水近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周围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人口却一直不断减少。城市化和减少山区农村人口成为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最好途径。以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实现欠发达山区可持续发展 丽水是瓯江、钱塘江、闽江等六大水系源头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少,如果按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但难以赶上发达地区,而且将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资源的破坏。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丽水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丽水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建成凤阳上百山祖、九龙山等一批国家、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景宁望东洋是华东地区最大一块高山湿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湿地的开发或保护经过了认识上的一个发展过程。2007年3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望东洋立高山湿地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1999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原丽水地区为全国生态示范试点地区,2000年,一届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发展战略, 2003年10月,丽水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以地级市为单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完成生态示范区创建的同时,丽水又全面进入了生态市创建工作的新阶段。 在全面创建生态市的过程中,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发动,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安全八大生态工程为载体,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4年,我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4.6亿元,比创建前的1998年增长128.0%,年均增长14.7%;财政收入26.3亿元,比1998年增长199.5%,年均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2亿元,比1998年增长72.3%,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321元,比1998年增长41.4%,年均增长5.9%;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30.8:36.5:32.7,调整为2003年的17.6:44.7:37.7。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9.1%,比全省高出19.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3811万m3,占全省27.5%,实现了森林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水、气、声环境全面改善,全市94.3%的地面水达到国家三类标准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合格率达100%,城市声环境达到功能区的要求。2003年,全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创建前的1998年减少了49.94%。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出版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在全国2348个县(市、市区)评价中,我市九个县(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均处于全国前五十名,其中庆元、景宁、龙泉、云和分别名列第一、第五、第八和第十位,真正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多赢”。滩坑电站建设与开发性移民工作 2008年4月,滩坑水电站工程正式下闸蓄水。高峡出平湖,滩坑水电站工程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滩坑水电站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百亿”工程中“百亿帮扶致富建设”项目,2005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它是浙江省瓯江流域规划中的一座重要骨干电站,位于浙江省青田县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上,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为320万千瓦,是一座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大型水电站。工程于2004年10月31日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10月实现大江截流,2008年8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截至2008年4月下旬,工程大坝填筑至146米高,工程1号机组进入设备安装高峰,各分项工程正按计划有序进展。作为丽水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项目,滩坑水电站对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尤为重大。同时,作为洁净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水电项目,该项目对进一步改善我省能源结构,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滩坑电站移民工作是丽水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事件。电站移民工作走的是一条开发性移民的道路。经过6年时间,移民安置实现了预定的目标,5万滩坑移民的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广大移民群众顾全大局、积极配合,安置地广大干部群众无私奉献、大力支持,移民工作走上了“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发展轨道。大批库区移民下山快速脱贫,扩大地方内需,带动当地建筑业、建材业、工商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为大批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并使留守库区人民生存、发展空间大大拓展。随着基础设施的配置完善,留守库区人民将和库区移民一道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2008年4月30日浙江日报。2008年末,户籍人口25542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54万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5.26亿元、第二产业254.84亿元、第三产业184.9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053元,突破3000美元,实现历史性跨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财政总收入63.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1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72.55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472.5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7.64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亿元,增长20%;外贸出口10.2亿美元。全市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35732人;卫生机构339个,卫生技术人员9120人,病床数6300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3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9平方米,农村人均44.7平方米;城镇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9.0辆;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员184.98万人青山带绕,绿水迢迢,浙江绿谷,生机盎然。经济发展的谷地,正在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成为浙江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幅“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美丽景色,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人居舒适、生态文明的小康社会必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善政惠民”的赵亮熙赵治中赵亮熙曾两度“出守栝州”,且“守栝九载”。其任职时间之长,在历任的刺史、知州和知府中,是罕有其匹;更为突出的,是他在处州知府任上能“体察下情”、“善政宜民”,宦绩卓著,因而颇有口碑,以至“颂声载道”。赵亮熙在栝州、浙江行省虽负有盛名,但清史稿及相关史乘均无传。对于他生活的时代及其早年和中年的经历,我们只能从地方史料中查阅到简单的介绍:赵亮熙,字汝能,又字寅臣,宜宾赵场人。生于清道光乙未(1835),郡附生。咸丰乙卯(1855)举人,选授彭水县训导。咸丰庚申(1860),科中二甲第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馆,即授山东曹州府武城县知县。寻,内调工部主事,签分虞衡司行走,晋升都水司员外郎、营膳司郎中、会典馆纂修。光绪丙子(1876),以主事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乙酉(1885),又以员外郎充任陕西乡试主考官。戊子(1888),又充任贵州乡试主考官。(宜宾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历代文化人物咸丰翰林赵亮熙,四川宜宾政协文史委,1993年)赵亮熙生于清道光十五年,长至5岁,闭关自守的中国被洋枪洋炮打开沉重而厚实的国门,开始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宰割,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落到风雨飘摇、奄奄一息的境地。虽生不逢时,他还是奋力作出贡献。赵亮熙幼时入郡庠,为附属生员。咸丰五年,他20岁中了举人,被授彭水县训导。咸丰十年,25岁参加科考,中庚申恩科进士。因擅长文学书法,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与待诏。不久,离馆去山东任武城知县。同治七年(1868),33岁,即入仕八年后才内调至工部,补任部司中最低级的官吏主事,临时充任虞衡司行走。过后,再晋升为正额之外的员外郎(副职),官阶为正六品;分掌营膳司的长官,已属高级部员。41岁开始,十六年间以高级部员的身份,多次到一些小省担任乡试同考官、主考官,掌管以文章试士的取舍权衡之职责。“光阴荏苒去如梭,五十余年历境多”;“浮沉郎署卅三春,同谱无多剩此省。”(戏题四绝其四、其三)虽为在南明山“戏题”的绝句,实是赵亮熙对自己大半生的历程的概括:历境颇多,经验丰富,但岁月蹉跎,碌碌无为;更表现诗人仕途偃蹇、久久不得升迁的心路:自己长期在郎署浮沉,而同科同榜的进士多晋级升爵,有的还成为重臣权贵,担任尚书与总督之类,真是荣枯悬绝。对于赵亮熙晚年的经历,民国15年(1926)修的丽水县志卷七有载: 光绪十八年(1892),出守栝州,七月之官。甫数月,调篆台州。二十二年,复回栝任。赵亮熙厌倦岁月蹉跎的朝廷生活,终于在57岁那年出任地方长官,来到处州主政,官阶升为从四品。对于这次出守,他在当年十月十三日游南明山仁寿寺所作的戏题四绝诗中,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喜悦和欣慰的心情:凭栏闲玩水澄清,却向栏前更濯缨。此境昔年曾入梦,今朝石上证三生。(其一)直到白头方出守,南明山上且高歌。(其四)诗人白头出守,自放南明山水,所见的美景竟是昔日的梦境,实为平日所思的理想之境。山上之片石,可证自己之前生今世;池水可用来洗涤冠缨,以让自己清正自守,难怪初来乍到他就引亢高歌。闾阎简朴古风留,三月操刀乏远猷。辜负我民肫挚意,匆匆又说向台州。(其二)来到处州才三个月,赵亮熙就感受我区百姓衣冠简朴,还保留有古代淳朴敦厚的民风习俗;他自责当政行事缺少深谋远虑,是有负百姓诚挚的心意。在处州屁股尚未坐暖官座,他又被调到台州任职。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赵亮熙年届六十,才再次调回处州任职。在处州两任知府期间,赵亮熙“善政宜民,莫可枚举”。而最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性刚直,风裁峻整,果毅有为。案牍必躬自披阅,判事求当为理,不拘成例。严于嫉恶,见人稍不循礼法即面斥。不少贷人咸惮之,蠹役奸胥望风敛迹。(民国十五年(1926)修的丽水县志卷七。下引出处相同,不另加注)这是赵亮熙整治法度纲纪方面的实绩。他为人刚直,果断敢行,吏治严明。对于风纪、法度的整肃,相当严厉峻刻;亲自审读案卷,决狱判事必求合乎事理,而不因循惯例,拘守现成;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不遵循礼法之人,当面加以训斥。对于偷奸耍滑的无赖和贪赃枉法的奸胥,以严刑峻法加以制裁,使得贷人违法犯纪者望而生畏,奸宄胥吏缩手敛迹,以至不敢隐瞒。府城民风吏治为之改观,吏民能“和衷共济”。但是,对于赵亮熙的断狱,也颇有微词:“或出臆断,或相其容貌,不审词讼之是非,不凭绅士之佐证。”(浙江潮第六期,1903年6月)每微行街衢,遇勤苦者辄加奖励。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郡城大水,嗷鸿遍野,乃急发仓廪,并请款按户赈济,灾民赖以存活。复捐廉倡筑厦河堤障,以防水患。堤成,费款三千余緍(300万文)。他如散借仓谷以惠贫民;广设义学,以端蒙养。除育婴之弊,浚堤工之利。赵亮熙是位“体察下情”、同情百姓疾苦的好知府。他对处州属各县民情风俗“了如指掌”,十分重视农耕,奖励勤苦百姓,处罚耍奸偷懒者;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光绪二十四年(1898),处州遭遇旱灾,粮食歉收,哀鸿遍野,百姓嗷嗷待哺。知府迅即开仓平粜,以缓解灾荒;还叫富民平调粮食,帮助赈灾。时署严州府学训导的松阳上院庄人黄绍桂,自愿出谷1600石赈济。赵亮熙即赠以“泽周仁粟”金匾,褒奖乡绅之义举。两年后的夏天,郡城遭受水灾,赵亮熙又“急发仓廪借粜,请款按户赈济”;不仅如此,还亡羊补牢,捐俸筑厦河堤,倡修水障(防洪护城之石墙):溪之南沙碛日高,溪之北田畴日陷,水为沙阻而流不畅,往往横决贻患诸民。思议筑堤障之创始于仲秋,蒇(成)事于仲冬,凡三月而堤成。坚固完密,观者叹异。(赵亮熙夏河堤障记,丽水交通志,海洋出版社,1993年)平日,百姓口粮不继,亦散借粮谷以济穷,解黎民于倒悬。矜恤孤贫,广设义塾,免费抚养、教育贫民子弟。知府勤政为民,急百姓之所急,惠民之举也真够周全。逢书院课,招诸生来署,扃试两文一诗。明晨缴卷,丹黄甲乙,亲自评定。勉人力学,必以敦品笃行为先。训诲勤恳,无异父师之诏子弟焉。栝距省窎远,每届宾兴寒畯,艰于资斧,赴试恒少。因多筹路费,设饯决科,礼貌有加,士气咸奋。操守清廉,爱才若渴。赵亮熙非常关心教育,重视地方人才的培养。每逢书院课考,他亲自把生员召集到府署,关起门来要生员写两篇文章和一首诗歌,到次日清晨交卷。知府还亲自执笔批阅,用朱砂雌黄评定等级次第。他十分重视德育,劝勉生员刻苦学习必须以淳厚诚实的品行为先。他训导教诲生员勤奋而恳切,完全跟父亲、老师一样去教育子弟。处州距省城路途遥远,每届赴省乡试之士子,往往为盘缠所困,因而真正参加省试的经常是寥寥无几。知府就多筹路费,设宴饯行,礼貌以待,以振奋士气。赵亮熙的种种举措,充分体现其爱才若渴的精神。 赵亮熙思想比起资产阶级改良派要保守,甚至有些顽固。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命下,因他向来认为八股即孔教,随即拍案大骂:“贼臣误国,妄更祖制。孔教既灭,中国必亡。”但在“废科举、兴新学”的形势逼迫下,他也鼓励谭献创办崇实高小、女子学堂,教授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莲城书院为崇正学堂。赵亮熙也重视历史文化,爱护历史文物。府学的东南,界于南明、行春二门之间有座应星桥,以郡应处士星,故名。宋嘉祐年间(10561063),郡守崔愈“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就桥立屋”。开禧三年(1207),郡守王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匾榜,因以名之”,以祠星君。叶宗鲁作应星楼记,何澹为之书碑。“凡所建立,又能振起士气”(处州应星楼碑)。楼旧无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郡守赵亮熙就遗址重建。(民国15年版丽水县志卷六)“遗址重建”,表明郡守对历史文物的珍惜,对接续历史文脉、重振地方士气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企盼。“齿发渐衰情未改,问心不负是斯民。”(戏题四绝其三)主政为民,不负百姓,是赵亮熙一贯的宗旨,决不因“齿发渐衰”而改变。这是他获得“卓异”宦绩与“颂声载道”的根本原因。大府重其能,两膺卓异。俸满入觐,复回栝任。卒以刚直忤上,台意解任,调省未行。旋遘疾,卒于栝。士民思其遗爱,莫不痛惜焉。上级官员非常看重赵亮熙的“善政”与德才,他两次荣膺“卓异”的考评,并被举荐补缺杭州知府。两任六年俸满,他入京觐见皇上。光绪帝虽给他加封三级,赏紫金袍褂、捻珠和戴花翎,却没有委之新职重任。他仍回处州任知府,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才有“守栝九载”的经历。赵亮熙宦绩卓著,百姓口碑甚好,亲昵地称他“赵本府”(本府原为旧时知府的自称)。画家巫尚贤,还专门为他画像。但他却一直未能升迁,原因是他“性刚直”,不肯阿谀奉承。尽管如此,但要贬谪他却也没有理由。最后,上司只好借调往行省以解其任。赵亮熙已年届古稀,不愿赴行省,宁可留在处州赋闲。光绪甲辰(1904),终于任所,卒年六十九。(宜宾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历代文化人物咸丰翰林赵亮熙,宜宾政协文史委,1993年)宜宾文史资料选辑“终于任所,卒年六十九”的说法,似乎没有民国版丽水县志的“旋遘疾,卒于栝”准确:因他已解任赋闲,就只能寿终于住所,不可能“终于任所”。他患病而卒后,处州的士民不忘其善政与遗爱,想到他把残年余生都奉献给处州百姓,没有不痛惜他的逝去。 陈绎曾籍贯、书法与翰林要诀徐文平陈绎曾字伯敷,一作伯孚,号小拙,处州人(今浙江省丽水市);元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诗人、文学批评家;著有翰林要诀、法书本象和文说、文筌等。元史、胡云峯集、书史会要皆有其传。今就其家世籍贯及书法与翰林要诀略作阐述。一、陈绎曾家世籍贯考略元史陈旅传后附:“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官至国子助教。”1所述极简。陈绎曾的籍贯比较混乱,一方面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在静春先生诗序手迹末尾自署:“至治元年(1321)三月既望吴兴陈绎曾序。”2而文荃自序又说:“至顺三年(1332)七月汉阳左客陈绎曾书。”3法书本象亦题:“国子助教汉上陈绎曾制。”4另一方面史料记载也有分歧,元史本传说他是处州人。元诗选癸集(丁卷)说:“绎曾字伯敷,湖州归安人。”5而吴兴备志卷二十五亦载其名,说:“陈绎曾学优识博,真、草、隶、篆,俱通习之,各得其法。”6戴表元陈无逸诗序云:“余二十四五时,识龙泉公于杭,自是展转离合八九年,得间无不以文字相闻,然未尝说诗久之识公之诸孙无逸,始间得龙泉诗读之”,“戊戌岁与无逸同客杭,始又得读无逸诗。无逸之诗,视其祖天闲之驹,朝生而知步;玉田之禾,晚粗而同熟也”7据吴兴备志卷十二:“戴表元序无逸诗,称其祖龙泉公居湖,即存也。”8又戴表元八月十六日张园玩月诗序:“大德戊戌岁八月十五日夜望乃以次夕合燕于君子轩之圃。圃主清河张模仲实,其族火右加育如晦、烈景忠;客剡源戴表元帅初、钱塘屠约存博、龙泉陈康祖无逸、会稽王润之德玉、戴象祖禹、嘉兴顾文琛伯玉。侍游者仲实之子炬、如晦之子奎、无逸之子绎曾”9可知陈绎曾之父为陈无逸,即陈康祖,无逸为其表字。绎曾之曾祖、陈无逸之祖为陈存。按:陈存,字体仁,处州龙泉人。南宋馆阁录续录卷九引栝苍汇纪:“陈存,字体仁,龙泉人。太学上舍淳祐七年第三人,文章政事皆有闻誉,仕至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10陈绎曾的祖父事迹无考。其父陈康祖是位诗人。龙泉县属处州。因此称陈康祖、陈绎曾为处州人是从其籍贯说起。亦有称其为丽水人者,丽水在隋代称栝苍,为处州治,故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但陈存后来移居湖州。湖州古称吴兴郡,宋宝庆元年湖州改为安吉州,故有文献称陈存为安吉人。元至元十三年复改为湖州路。称陈绎曾为吴兴人、湖州人则是从移居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戴表元以“龙泉陈康祖无逸”相称,可见陈康祖籍贯处州为时人皆知。四库馆臣认为陈绎曾“盖家本栝苍而侨居苕水者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说法。文筌序中,陈绎曾自称“汶阳老客”(提要作“汶阳左客”),故馆臣又说:“岂又尝流寓齐鲁间,偶以自号欤?”11江南通志卷四称陈绎曾撰昭惠灵显真君庙记,文中有“前挹薛河,后带漷水”之语,显然在齐鲁境内。古今图书集成之职方典卷二八又称陈绎曾撰有尼山圣庙的庙记,而该庙在曲阜境内。合观之,馆臣之说不为无见。二、陈绎曾书法丰坊童学书程云:“元自子昂、仲穆、鲜、盕之外,若邓文原、陈绎曾、陈子昂、盛熙明等,皆得晋人笔意。”12陶宗仪书史会要亦云:“陈绎曾善于书法,真草篆隶俱通习之,各得其法。”13惜陈绎曾的墨迹传世甚少,小楷静春先生诗集后序卷与章草跋黄庭经为其代表之作。陈绎曾所书静春先生诗集后序是元人书静春堂诗集序卷中的一段。纸本,小楷,纵31.2cm,横49.5cm。此序落款“至治元年三月既望”,即1321年。静春堂为袁易所居斋堂的名称。静春堂诗集是袁易次子袁仲长裒辑其父遗稿编成,并请父亲的好友题序。除陈绎曾外,另有龚璛、陆文圭、杨载、汤弥昌等人作序,虞集、郭麟孙题跋,钱重鼎题诗以及黄溍撰写故静春先生袁君墓志铭。陈绎曾此序取法魏晋,用笔婉转,精劲细腻,节奏缓和,游刃有余,他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笔画繁者令其大,简者令其小,欹正疏密,方圆肥纤,一任自然。作品点画以圆笔为主,圆劲丰润,写得敦厚有力,恰似抛砖落石,使人不敢以虚妄之意拟之。同时,在沉着、含蓄的用笔之中,融合着一种“道和神明”的天性,点画顾盼生姿,笔断意连。作品结体稳健,落落大方,端庄质朴,自然有致,险妙之处常以朴实平淡出之,给人以舒坦怡然的感觉。在布局上,字距安排得比较疏松,拉开行间距离,使作品显得宽绰舒展,从而体现出见小为大、见密为疏的效果。虽无惊人之态,却有隽永之趣。当是陈绎曾在平心静气的状态下写成的。作品全篇有萧远天然的雅致气息,绝无庸俗粗陋的野气,恰似一首清新和畅的田园诗,其中蕴涵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只要你心潜其中,自会同作者一样,心生愉悦之感。陈绎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