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伦理.doc_第1页
1走进伦理.doc_第2页
1走进伦理.doc_第3页
1走进伦理.doc_第4页
1走进伦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义1走进伦理学教材: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吴然:优良道德论,人民出版社,20073、吴然:道德重建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提问:请谈一谈你对这门课的看法?你认为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用?这些问题很重要。人不论干什么事都将决定于他对这件事的认识和态度。一个人重要的不在于他做什么,而在于他做这件事的动机,学习这门课也是这样,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将决定你学习的成效。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一位15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讲的。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路过一个巨大的石料场,他看到很多人在烈日下汗流浃背的搬石料,但他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问了3个人,却得到3种答案。第一人说:“你看不见啊?我服苦役呢!” 第二人说:“我在砌一堵墙”。 第三人说:“你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其实,这3个人手中搬的都是一模一样的石料,也一模一样的劳累,顶着一样的太阳,掉着一样的汗珠子,但认识却不一样,态度自然也就不相同了。对于这门课你们会怎么学就取决于你们对它的认识。我希望大家是那位第三人的心态。一 伦理学的意义道德无非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一位西方人士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道德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中国恶劣保守的传统道德,假道德之名对人犯下的罪恶就更为严重。由于我们的伦理文化中缺少自由、民主和公正的道德传统,导致社会发展缓慢,后来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导致经济文化的全面衰退,以致到了面临亡国的“最危险的时刻”。鲁迅先生曾借狂人之口揭露了中国旧道德吃人的本质。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开始觉醒,这个过程到现在都还没有结束。例如,易中天先生在他最近出版的一本书里就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发现社会中有一些以君子自居的人,老是对别人进行道德谴责。他以道德高尚自居,自称是有道德洁癖的人,自称是道德完美的人。这种人其实跟恐怖分子只有一步之遥。”易中天先生认为:“一个和谐社会就是君子能够独善其身,小人也能够自得其乐。”我还要加上一句:英雄还能够各逞其能。当然,他这里说的“小人” 不等于“卑鄙者”,他指的是“普通人、平常人、正常人” 。他特别强调:“一个真正的、健康的、民主的、法制的、人权的社会,小人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他能够自得其乐。”优良的道德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友好和谐与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氛围,也可以养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等良好的心态。而恶劣的道德则污染环境、摧残人性。可见,道德是有优良与恶劣、好坏之分的,人们对道德是可以也应该有所选择的。学习和掌握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为我们鉴别道德的优劣、好坏,评价道德行为是否应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因此,说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是不确切的,因为道德是可以随意制定、约定的:确立道德并不需要科学。只有确立优良道德才需要科学,因为优良道德是不能随意制定、约定的。伦理学的意义在于:选择优良的、正确的道德,避免恶劣的、错误的道德。伦理学的概念: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这个界定意味着:伦理学既要研究应该又要研究事实。可见,伦理学的任务和目的,一方面在于系统探求关于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与社会的道德本性以及伦理行为应该如何之真理,从而制定优良的道德;另一方面则在于探求如何使人们遵守优良道德之真理,从而实现优良道德。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伦理与道德伦理与道德是一回事吗? 在中国,道德与伦理的词源涵义有所不同。 “伦”本义为“辈”。说文曰:“伦,辈也。”引申为“人际关系”。如所谓“五伦”,便是五种人际关系:君臣 、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理”本义为“治玉”。说文曰:“理,治玉也。玉之未理者为璞。”引申为整治和物的纹理,如修理、理发、木理、肌理;进而引申为规律和规则。例,古人就提出了:君臣有义 、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有义 、有亲、有别、有序、有信”就是理,就是对人们处理这几种社会关系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伦理,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伦理,首先是一种具有效用性的人与人(私人、公共)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事实,我们只能说“是”与“不是”,而不能说“好”与“不好”。对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我们只能发现它和揭示它。伦理,其次还是人在面对具有社会效用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如何的规范,包括原则和规则。“应该”和“不应该”是规范,不是规律。原则和规则是人制定的,可能符合实际,也可能不符合实际。有利于人己的为优良,有害于人己的为恶劣。伦理道德内在逻辑结构图 (事实) (应该) (效用) 人与人 道德 利伦理 关系 (私、公) 规范 (非权力) 善恶 目的 人与自然 法律 害 (权力)“道”本义为道路。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所谓天道,大都指自然事物事实如何之规律。所谓人道,大都指社会行为应该如何之规则,如礼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于是,从词源上看,“道”与“理”实为一物,同是规律和规则。“德”本义为得。说文曰:“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得即德也”。得到了什么呢?从“德”字的构形看,从古直字、从心:心得正直。于是,“德”便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心怎样才能得到正直的品德?只有长期按照应该如何的道德规范行事。所以,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朱熹:四书集注学而篇)因此,构成“道德”一词的“道”与“德”的词源涵义也就都是指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只不过“道”是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而“德”则是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可见,道德与伦理,从中文词源上看,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伦理是整体,其涵义有二: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道德是部分,其涵义仅一: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二)道德与法律雨果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案例分析: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上午9时左右,南京某公交车站。当时两辆83路公交车一前一后紧挨着靠近站台,由于前一辆83路公交车乘客较多,徐老太准备赶乘后面一辆83路车,彭宇也从前一辆83路车后门下车。突然,徐老太跌到在站台附近。随后,彭宇将徐老太从地上扶起直到徐老太儿子赶到现场,随后彭宇同其子一起将徐老太送往医院。经诊断,徐老太左腿股骨劲骨裂,后经手术治疗花去医药费4万余元,经鉴定构成八级伤残。2007年3月底,徐老太起诉彭宇,称是彭宇将自己撞到在地,要其赔偿各种费用共13万余元。而被告彭宇则一直坚称自己并没有撞到徐老太,完全是出于好心将徐老太扶起并一直陪同其就诊。2007年9月5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来源: 南方网2007-09-06) 好人不得好报,导致南京“彭宇后遗症”的发生。南京九旬老人瘫倒路边 20分钟内路人不敢去搀扶(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02月16日)昨天上午10点半左右,市民魏女士路过解放南路时,发现一名老太太倒在人行道边,嘴里还吐着白沫。魏女士说,老人年纪在90岁左右,“不知老人是什么时候摔倒的,我发现的时候,老人躺在地上,老花眼镜和毛线帽子都掉在了一边。”魏女士说,来来往往的行人路过看见这一幕,都小心地“绕个弯儿”走过,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搀扶。“我心里也有些害怕,虽然很担心老人的情况,但也不敢走近,怕事后说不清楚。”魏女士说,随即她站在五米开外的地方召集了七八名路人,让他们为自己作个“见证”,“老人摔倒不关我的事”。看到围观者渐渐多起来后,魏女士遂拨打了报警电话。110民警赶到现场后,迅速联系了120急救车,随后急救车赶到,将老人抬上担架送往医院。此时,距魏女士发现老人已经过去了近20分钟。谈到自己“有备无患”的热心行为时,魏女士无奈地表示,毕竟老人年纪大了,“我要是自己把她扶起来,到时候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怕会惹来麻烦。”好心救人又怕成被告?立法保护你!2010年03月04日08:00燕赵都市报 三年前,南京市民徐寿兰老人自称在公交站等车时被市民彭宇撞倒,而彭宇则坚称自己没有撞倒老人,反而是将其扶到路边的好心人。后老太太将彭宇告上法庭,彭宇被判赔4万多。“彭宇案”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抛开事实真相,“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这个连小学生都会回答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问题,却因“彭宇案”的示范效应让国人迷茫了。我们可以批判“人心不古”,但制度对于好人的保护却无论如何不可缺失。“不能让老人摔倒扶不得成为社会风气!”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钟晓渝建议将好心、善良、无偿的施救行为纳入法律调整和保护的范围,使每个人都能够放心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钟晓渝委员建议,应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心施救者保护法,或修改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将好心、善良、无偿的施救行为纳入法律调整和保护的范围,规定好心施救者造成伤害的免责条款。 在出现类似纠纷时,法官在事实的基础上,依据此法,倾向于无偿施救者,例如坚持“原告证据不足,被告即无民事责任”原则。钟晓渝委员表示,之所以提出这个提案,是因为她感到南京的判决可能坚持了法律的公正性,但是违反了“法律实际上向道德延伸”的理念,将扼杀中华民族传统的好心救助的美德,使得人们即便有条件也可能会拒施援手。论语里说,见义不为,非勇也。但是,近年来一些好心人被认为肇事者的事件屡见诸报端,一定程度上打压了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为好心人紧急施救出台免责条例,可使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精神结合,在社会上弘扬浩然正气。 道德与法的区别在哪里?西季威克说:“在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中,最重要、最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通常是由法律强制实行的,那些在重要程度上稍轻的规则是由实证道德来维系的。法律仿佛构成社会秩序的骨架,道德则给了它血与肉。”一般会说,法有强制性。其实,并非只有法才是强制性规范;实际上,道德也是一种强制性规范。否则,无法彰显道德的力量。哈耶克说,所谓强制,也就是使人不得不放弃自己意志而服从他人意志的力量:“当一个人被迫采取行动以服务于另一个人的意志,亦即实现他人的目的而不是自己目的时,便构成强制。”(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 164页)强制的外延极为广泛。有肉体强制,如各种刑罚;也有行政强制,如各种处分;还有舆论强制,因为舆论无疑也具有使人不得不放弃自己意志而屈从众人意志、他人意志、社会意志的力量。道德确实不具有肉体强制性和行政强制性,却具有舆论强制性。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不给老弱病残让坐位。法所规范的是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决定了法不能不具有各种强制性:从最弱的舆论强制到最强的肉体强制;决定了法的强制是有组织的强制,是仅为社会的管理者、领导者所拥有的强制,说到底,是权力强制,是应该且必须如何的强制。二者的区别,说到底,在于有无一种特殊的强制:权力。所谓权力,是仅为管理者拥有且被社会承认的迫使被管理者服从的强制力量。这样,从权力是仅为社会管理者所拥有的迫使人们不得不服从的力量方面来看,权力具有必须性,是人们必须服从的力量;从权力是社会承认、大家同意的力量方面来看,权力具有应该性,是人们应该服从的力量。合而言之:权力是人们必须且应该服从的力量。从权力之如是界说不难看出:法是权力规范,是应该且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道德则是非权力规范,是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行为规范。道德概念: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亦即利害人己)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法概念:法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亦即利害人己)的行为应该且必须如何的权力规范。 道德所规范的是每个人的全部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而法所规范的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即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用的行为。 二者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道德不都是法,如无私利他、助人为乐、同情报恩等等都是道德,却不是法 。另一方面,法同时都是道德,如“不得滥用暴力”、“不得杀人”、“不得伤害”、“不可盗窃”、“抚养儿女”、“赡养父母”等等 。 道德是法的上位概念,法是道德的一部分。那么,法究竟是道德的哪一部分呢?无疑是那些最低的、具体的道德要求:法是最低的、具体的道德。法的原则、法律原则,如所周知,是正义、平等、自由、人道等等。这些原则,真正讲来,并不属于法或法律范畴,而属于道德范畴,属于道德原则范畴。 三、道德的作用与伦理学的价值(一)道德的作用1道德是法律的“灵魂”。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他向一个爱尔兰人莫菲租了一间阴暗破旧的房间。莫菲是个鳏夫,独自带着5个小孩,吉米是最小的一个。有一天,吉米突然病了,但古特表示不能替吉米治病,因为他还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莫菲在白天请来过一个医生,是个意大利人。午夜一过,吉米的热度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古特催促莫菲再去叫大夫。一会儿后,莫菲却独自回来了。“他不愿意来。上次看病的费用我还没付清,他坚持要先看到钱才肯来” 莫菲怔怔地望着垂死呻吟的孩子,猛然转过身对古特吼道: “好歹你也是个医生,看在上帝的分上,不要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死掉!”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此刻的心情十分矛盾。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如果违反法律并失信于政府,他会被捕并丧失居留权。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古特终于做出决定。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几乎未曾合眼,面容变得枯槁憔悴。吉米总算过了危险期,捡回一条性命。不过真正的故事才刚要开始。 正好在吉米可以下床的那一天,警察逮捕了古特,正是那个意大利裔的老医生告的密。这在邻居街坊中引起了骚动,隔天这批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上班,大伙全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估计大概超过一百个人。古特被传讯时,这些人蜂拥而上,法官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而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罪还是没有罪?”法官问道。在古特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一百多个人齐声喊道: “没有罪!” 法官指着站在古特背后的莫菲说, “你说说看。”莫菲开始叙述。法官专心听着,并环视着一张张老迈的脸孔。莫菲在结束时说, “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保释我们的医生。”法官面带微笑站起来,举起木槌敲向桌面,法官说 :“古特先生,您违反了法律,原因是为了要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因此我判您无罪!” 这是1935年1月24日在纽约市第二高等法院开庭的。 一切法在某种意义上都是道德。“不准杀人放火”是法,同时它也是一种道德。法律与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是道德的某种实现。法律不过是具体的、最低的道德,因而都仅仅是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琐琐碎碎的规则。法律是以道德原则为原则的。法律的原则,如正义、平等、自由等等,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法学系不讲伦理学,你就只会死板的照条文断案,形同“僵尸”,因为你没有了伦理精神这个“灵魂”。当然,违背道德要求的法会成为道德实现的障碍,法应成为道德实现的保障。2、道德是科学技术的“眼睛”。村民自制“山寨呼吸机”助患病女孩呼吸。河南省安阳县崔家桥乡冀庄村的冀兰俊的女儿竟然患上严重的格林巴利综合征,俗称神经炎。在医院治疗的一个多月里,小燕一直住在重病监护室里,虽然基本脱离了危险,但必须借助呼吸机呼吸,这也让原本贫困的家雪上加霜。因为费用过于昂贵,他们无力支撑,2008年12月26日,他们万般无奈让女儿出院回了家。起初,得知小燕不能正常呼吸,乡亲们纷纷赶到他家里,昼夜排队用手来回挤压呼吸球,24小时从不间断,有些身体弱的乡亲为此还患了感冒。后来,一名村民看大家太累,就想了个法子自行研制一台呼吸机。按照医生交待,呼吸机有严格的要求,每秒必须运行18至20次,太多或太少都会出事儿。为此,几名村民颇动了一番头脑。经过四五天的研制,大家终于用一个自行车架子、一台电机、一个呼吸球,经过简单组合做成了简易呼吸机,来勉强维系着小燕的生命。 一个自行车架子、一台电机、一个呼吸球,也许你不敢相信,就是这样的“山寨呼吸机”,代替了价值高达10多万元的呼吸机,维系着一名无法正常呼吸的15岁少女的生命。这个特别的创意,竟出自几位朴实、憨厚的村民。于是乎,舆论喊出了:“只要能呼吸,山寨的也是呼吸机”的声音。 我们常常讲,生命至上。同为生命,在高昂医疗费面前,为何悲剧不断上演,生命病而不等?不知道农民研发的山寨呼吸机是否和医疗器械专家们研制的铺满了各大医院的呼吸机工作原理同等?如果原理同样,为什么我们的医疗器械厂家就不能生产出适宜国情的、适宜弱势群体使用的呼吸机,却要用这个“高科技含量”的医疗器械变成吃钱的帮手,掠夺弱势群体可能用来给孩子上学、给庄稼买化肥,或者开个小摊维持生计的资金? 山寨呼吸机新闻出来的当天,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答某网站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注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采用某些市场机制,但不是把市场原则全盘引入。靠创收维持医院运行,实际上是把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推向了利益的对立面。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配置卫生资源的基本依据是人民健康需求,而不是追求经济收益。”(2009年2月5日北京商报) 科学技术只能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为什么这样做与应不应该这样做?科学技术解决不了,要靠伦理学。否则就会盲干。人类将难免毁于自己的创造。3、道德是人们维护共同利益之“手”退伍军人路遇抢匪奋勇上前,身中五刀将歹徒擒获。路遇抢匪奋勇上前。 2月8日晚,一名女青年从乐亭县城西大街一家水果店买完水果后出门。但女青年走出店后不远,一个早已尾随在她身后的黑影猛然上前抢走她装有2600元现金和两张存折的挎包。“有人抢包!”女青年的喊声惊动了店内正要买水果的男士,这人就是退伍军人孙晓伟。孙晓伟当即跑出店门,朝着歹徒逃跑的方向追去。在一条小巷深处,孙晓伟追上歹徒,并与之交手。歹徒拔出身上的弹簧刀猛刺,孙晓伟背、胸和腰连中5刀。然而,孙晓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强忍伤痛,紧紧抓住歹徒。当民警闻讯赶来时,只见孙晓伟身上的伤口不断涌出鲜血,但他仍死死地将歹徒压在身下,身旁是一把弹簧刀和两摊鲜血。乐于助人的好党员。据了解,孙晓伟今年38岁,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部队服役多年,多次受到嘉奖。孙晓伟平时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去年为受害群众只身开卡车追肇事逃逸车辆到15公里外,因车速慢而未追上,但记住了车牌号,为交警提供了线索,最后交警将逃逸司机抓获。经抢救,孙晓伟已脱离生命危险,犯罪嫌疑人目前已经被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奖金鲜花慰问英雄。“你是我们唐山的英雄,你为平安唐山建设添了光彩。希望你安心养病,早日康复,也请你放心,唐山不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2月13日上午,得知孙晓伟的英雄事迹,唐山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见义勇为协会会长陈鸿国驱车赶到乐亭,把市相关部门领导的慰问与关心送到孙晓伟身边,并代表市见义勇为协会把两万元奖金奖给英雄。病床上,孙晓伟依然比较虚弱,妻子正悉心照料着他。乐亭县医院孙晓伟的病房外,满是闻讯前来探望的人们,床头柜上是感念英雄义举的人们送来的鲜花。从病房出来,陈鸿国与乐亭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叮嘱院方:“一定要用最好的医疗手段做好救治工作!”县医院负责人表示,会尽最大努力让英雄早日康复,孙晓伟在医院治疗期间的所有费用,医院将全部免除。人们的利益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因此,我们不仅有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的愿望,更希望他人做一个好人。比如,道德关于奉公守法的要求,就是倡导人们的行为遵纪守法,对个人欲望的满足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如果对于那些违法乱纪而获利之人不加惩处任其逍遥自在,那么就是对自觉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