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第4课 宋明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三教合一 出现背景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 唐宋时期 三教相互吸纳渗透 调和之风兴盛 3 为了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 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 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 却在唐宋诗歌 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0年上海历史卷 宋代 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 儒家强调人世 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 格物 致知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道家强调自由 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佛教强调解脱 都想要解脱了 还在乎什么呢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二 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理学的概念 代表人物 二程 程颐 程颢 朱熹思想主张 世界观 1 世界本原是理方法论 2 通过格物至知把握理人性论 存天理 灭人欲发展 1 朱熹编著成 四书章句集注 2 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3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官学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 答案提示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 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三 陆王心学 陆九渊1 世界观 提出 心即理也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因此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2方法论 发明本心 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王阳明1 世界观 本心即理 2 方法论 至良知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 明中期心学盛行的背景 明中期 阶级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守仁认为 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 只有整治人心 才能挽救统治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 致良知 说 这里的 良知 是指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 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 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日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10年浙江卷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 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 支离 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 太简 下列各项中 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 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c 知行合一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点拨 心学也属于理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 理 的方法不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内容 理 仁 礼 高调的道德主义 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要么是 理 么是 心 都强调 天理 与 人欲 的对立 要求自我修养 克制 并积极服务社会 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详见教材最后一段 不同点 认识理 程朱理学强调 理 是世界的本原 实现理 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 体验 天理 的存在 最终贯通明理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哲学范畴 认识理 陆王心学主张 心即理 实现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良知就是本 就是理 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 只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哲学范畴 怎样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 意识 是本原 所以都是唯心主义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对 意识 的主体理解不同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种 意识 是人的意识 我的意识 是主观精神 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这种意识是神的意识 上帝的意识 是 客观精神 思考 1 老子的 道 朱熹的 理 王守仁的 心 分别属于什么唯心主义 2 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有哪些 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10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 孟子的 仁政 b董仲舒的 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 心学 d 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 10年新课标卷26 王安石提出 形者 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 心外无物 b 天地为万物之本 c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 物也 d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四 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 程颐 天下只是一个理 万物皆是理 朱熹 存天理 去人欲 1 材料1中的 理 指什么 他们认为 天理 与 人欲 是什么关系 理 指儒家伦理道德 是对立关系 材料2 朱熹 人之异于禽兽 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材料3 程颐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材料4 张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断绝学 为万事开太平 顾炎武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 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 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强调身体力行 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 继承 改造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阅读与思考 答案见 学案 p17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关系 缺一不可 理学主张完全消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但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 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阅读与探究 分析宋明理学家程 朱 陆 王分别与神秀 慧能佛偈所反映的思想之间的同异与渊源关系 材料反映了佛教禅宗的 佛 法 就在心中 自心是佛 本性是佛 的主张 神秀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 慧能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 主张 顿悟 成佛 程朱理学认为 陆九渊认为 王守仁认为 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 神秀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 排除杂念 才能渐悟成佛 程朱理学吸收了这一思想 慧能认为佛在心内 只要静心自悟 便可顿悟成佛 陆王心学承袭了这一思想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 直接原因是a 儒学的 大一统 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b 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 儒学放弃了自己 仁 礼 等基本主张d 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 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a 北宋时期b 南宋时期c 唐朝中期d 明朝初期 3 在朱熹看来 要把握 理 就需要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 理 的体验 最终贯通明 理 格物致知 这一概念中 格 字的含义应是a 研究b 规格c 人格d 格子 4 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 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