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德性的获得.doc_第1页
1道德德性的获得.doc_第2页
1道德德性的获得.doc_第3页
1道德德性的获得.doc_第4页
1道德德性的获得.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道德德性的获得所以,德性分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由此可见,我们所以的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因为,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例如,石头的本性是向下落,它不可能通过训练形成上升的习惯,即使把它向上抛千万次。火也不可能被训练得向下落。出于本性而按一种方式运动的事物都不可能被训练得以另一种方式运动。因此,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的。首先,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习惯而完善。其次,自然馈赠我们的所有能力都是先以潜能形式为我们所获得,然后才表现在我们的活动中(我们的感觉就是这样,我们不是通过反复看、反复听而获得视觉和听觉的。相反,我们是先有了感觉而后才用感觉,而不是先用感觉而后才有感觉)。但是德性却不同: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对于要学习才能会做的事情,我们是通过做那些学会后所应当做的事来学的。比如,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这一点也为城邦的经验所见证。立法者通过塑造公民的习惯而使他们变好。这是所有立法者心中的目标。如果一个立法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也就实现不了他的目标。好政体同坏政体的区别也就在于能否做到这点。第三,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毁丧。这也正如技艺的情形一样。好琴师和坏琴师都出于操琴。建筑师及其他技匠的情形也是如此。优秀的建筑师出于好的建造活动,蹩脚的建筑师则出于坏的建造活动。若非如此,就不需要有人教授这些技艺了,每个人也就天生是一个好或坏的技匠了。德性的情形也是这样。正是通过同我们同邦人的交往,有人成为公正的人,有人成为不公正的人。正是由于在危境的行为的不同和所形成的习惯的不同,有人成为勇敢的人,有人成为懦夫,欲望与怒气也是这样。正是由于在具体情境中以这样或那样方式行动,有人变得节制而温和,有人变得放纵而愠怒。简言之,一个人的实现活动怎样,他的品质也就怎样。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因为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还是那样的习惯决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宁可说,它最重要。2实践的逻各斯的性质既然我们现在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不是思辨的,而有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解德性,而是为使自己有德性,否则这种研究就毫无用处),我们就必须研究实践的性质,研究我们应当怎样实践。因为,如所说过的,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 我们的共同意见是,要按照正确的逻各斯去做(这种逻各斯是什么,以及它同其他德性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讨论)。但是,实践的逻各斯只能是粗略的、不很精确的。我们一开始就说过,我们只能要求研究题材所容有的逻各斯。而实践与便利问题就像健康问题一样,并不包含什么确定不定的东西。而且,如果总是逻各斯是这样,具体行为中的逻各斯就更不确定了。因为具体行为谈不上技艺与法则,只能因时因地制宜,就如在医疗与航海上一样。不过尽管这种研究是这样的性质,我们还是尽力而为。首先我们来考察这样一点,即不及与过度都同样会毁灭德性。这就像体力与健康的情形一样(因为我们只能用可见的东西来说明不可见的东西)。锻炼得过度或过少都损害体力。同样,饮食过多或过少也会损害健康,适量的饮食才造成、增进和保持健康。节制勇敢和其他德性也是同样。一切都躲避都惧怕,对一切都不敢坚持,就会成为一个懦夫;什么都不怕,什么都去硬碰,就会成为一个莽汉。同样,对所有快乐都沉溺,什么都不节制,就会成为一个放纵的人;像乡巴佬那样对一切快乐都回避,就会成为一个冷漠的人。所以,节制和勇敢都是为过度与不及所破坏,而为适度所保存。但是德性不仅产生,养成与毁灭于同样的活动,而且实现于同样的活动。其他那些较为可见过性质也是这样。比如体力来自多吃食物和多锻炼,而强壮的人也进食多和锻炼多。德性也是这样。我们通过节制快乐而变得节制,而变得节制了就最能节制快乐。勇敢也是一样。我们通过培养自己藐视并面对可怕的事物的习惯而变得勇敢,而变得勇敢了就最能面对可怕死事物。3快乐与痛苦作为品质的表征我们必须把伴随着活动快乐与痛苦看作是品质的表征。因为,仅当一个人节制快乐并且以这样做为快乐,他才是节制度。相反,如果他以这样做为痛苦,他就是放纵的。同样,仅当一个人快乐地,至少是没有痛苦地面对可怕的事物,他才是勇敢的。相反,如果他这样带着痛苦,他就是怯懦的。这是因为,道德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首先,快乐使得我们去做卑贱的事,痛苦使得我们逃避做高尚的事。所以柏拉图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起对该快乐的事物的快乐感情和对该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正确的教育就是这样。其次,如果德性同实践与感情有关,而每种感情和实践又都伴随着快乐与痛苦,那么德性也由于这个原因而与快乐与痛苦相关。这一点也见证于快乐和痛苦被用作惩罚的手段这件事。因为惩罚是一种治疗,而治疗就是要借助疾病的相反物来起作用。第三,如已说过的,灵魂的品质在本性上与那些会使它变好或变坏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我们追求或躲避不应该追求或躲避的快乐或痛苦,或者,如果我们在不适当的时间,以不适当然举止,或是以其他不适当的方式追求或躲避它们,快乐与痛苦就成为品质变坏的原因。由于这个原因,有些就把德性规定为某种不动心或宁静状态。但是他们说得过于绝对,没有加上正确或错误的方式,时间等等限定。所以我们要这样说,德性是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的、产生最好活动的品质,恶是与此相反的品质。以下的考虑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一点。首先,有三种东西和令人愉悦的东西;有三种东西为人们所躲避,即卑贱的东西,有害的东西和令人痛苦东西。在所有这些事物流,好人都做得正确,坏了则做得不正确。这尤其是在快乐这个方面。快乐既为人与动物所共有,又伴随着选择的对象。因为,即便高尚的和有利的事物也显得令人愉悦。其次,快乐从小就伴随着我们。所以我们很难摆脱掉对快乐感觉。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命之中。第三,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以快乐和痛苦为衡量我们行为的标准。所以我们现在的研究无可避免地与快乐与痛苦相关。因为,是正确地还是错误地感觉到快乐或痛苦对于行为至关重要。第四,战胜快乐比赫拉克利特所说战胜怒气更难,而技艺与德性却总是同比较难的事务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事情越难,其成功就越好。由于这种原因,德性与政治学也就必然地与快乐与痛苦相关。因为,对快乐与痛苦运用得好就使一个人成为好人,运用得不好就使一个人成为坏人。所以说,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德性成于活动,要不做得相反,也毁于活动;同时,成就德性也就是德性的实现活动。4合德性的行为与有德性的人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什么意义上才可以说,行为公正便成为公正的人,行为节制便成为节制的人?因为,如果人们在做着公正的事或做事情节制,他们就是已经是公正在或节制的人了。这就像一个人如果按文法说话就已经是文法家,按乐谱演奏就已经是乐师了一样。但是技艺方面的情形并不都这样。因为,一个人也可能碰巧地或者由于别人的指点而说出某些合文法的东西。可是,只是当他能以合语法的方式,即借助他拥有的语法知识来说话时,他才是一个文法家。而且,技艺与德性之间也不相似。技艺的产品,其善在于自身。只是具有某种性质,便具了这种善。但是,合乎德性的行为并不因它们具有某种性质就是,譬如说,公正的或节制的。除了具体某种性质,一个人还必须是出于某种状态的。首先,他必须知道那种行为。其次,他必须要经过选择而那样做,并且是因那行为自身故而选择它的。第三,他必须是出于一种确定了的、稳定的品质而那样选择的。说到有技艺,那么除了知这一点外,另外两条都不需要。而如果说到有德性,知则没有什么要紧,这另外的两条却极其重要。它们所述的状态本身就是不断重复公正的和节制的行为的结果。因此,虽然与公正的或节制的人的同样的行为被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一个人被称为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却不是仅仅因为做了这样的行为,而且因为他像公正的人或节制的人那样地做了这样的行为。所以的确可以说,在行为上公正便成为公正的人,在行为上节制便成为节制的人。如果不去这样做,一个人就永远无望成为一个好人。但是多数人不是去这样做,而是满足于空谈。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爱智慧者,认为空谈就可以成为好人。这就像专心听医生教导却不照着去做的病人的情形。正如病人这样做不会使身体好起来一样,那些自称爱智慧的人满足于空谈也不会使其灵魂变好。5德性的定义:种我们接下来讨论德性究竟是什么。既然灵魂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德性必是其中之一。感情,我指的是欲望、怒气、恐惧、信心、妒忌、愉悦、爱、恨、愿望、嫉妒、怜悯,总之,伴随着快乐与痛苦的那些情感。能力,我指的是使我们能获得这些感情,例如使我们能感受到愤怒、痛苦或怜悯的东西。品质,我指的是我们同这些感情好的或坏的关系。例如,如果我们的怒气过盛或过弱,我们就处于同怒的感情的坏的关系中;如果怒气适度,我们就处于同怒的感情的好的关系中。其余感情也可类推。德性与恶不是感情。因为首先,我们并不是因我们感情,而是因我们的德性或恶而被称为好人或坏人的。我们被称赞或谴责也不是的我们的感情(一个人不是因感到恐惧或愤怒而受到谴责,也不是因怒气本身而受到谴责,而是因以某种方式发怒而受到谴责),而是因我们的德性与恶。其次,我们愤怒或恐惧并不是出于选择,而德性则是选择的或包含着选择的。第三,我们说一个人被感情“感动”,可以对于德性与恶,我们则不说他被“感动”,而说他被置放于某种状态中。同样由于这些原因,德性也不是能力。因为首先,我们不是仅仅由于感受到这些感情的能力而被称为好人或坏人,而被称赞或谴责的。其次,能力是自然赋予的,善与恶则并非自然使然。但是这点我们已经谈过了。既然德性既不是感情也不是能力,那么它们就必定是品质。这样我们就从种类上说明了德性是什么。6德性的定义:属差但我们不仅仅要说明德性是品质,而且要说明它是怎样的品质。可以这样说,每种德性都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很好。比如,眼睛的德性既使得眼睛状态好,又使得它们的活动完成得很好(因为有一副好眼睛的意思就是看东西清楚)。同样,马的德性既使得一匹马状态好,又使得它跑得快,令骑手坐得稳,并迎面冲向敌人。如果所有事物的德性都是这样,那么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这后面一点的意思我们已经说明过。但是对德性的本性的研究也有助于说明这一点。在每种连续可分的事物中,都可以有较多、较少,和相等。这三者既可以相对于事物自身而言,也可以相对于我们而言,而相等就是较多与较少的中间。就事物自身而言的中间,我指的是距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中间。这个中间于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一。相对于我们的中间,我指的是那个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适度,它不是一,也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相同的。例如,如果10是多,2是少,6就是就事物自身而言的中间,因为6-2=10-6,这是一个算术的比例。但是相对于我们的中间不是以这种方式确定的。如果10磅食物太多,2磅食物太少,并不能推定教练将指定6磅食物。因为这对于一个人可能太多或太少:对米洛来说太少,对一个刚开始体育训练的人又太多。赛跑和摔跤也是这样。每一个匠师都是这样地避免过度与不及,而寻求和选择这个适度,这个不是事物自身的而是对我们而言的中间。如果每一种科学都寻求适度,并以这种适度为尺度来衡量其产品才完成得好(所以对于一件好作品的一种普遍评论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这意思是,过度与不及都破坏完美,唯有适度才保存完美);如果每个好技匠都在其作品中寻求这种适度;如果德性也同自然一样,比任何技艺都更准确、更好,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以求取适度为目的的。我所说的是道德德性。因为首先,道德德性同感情与实践相关,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过度、不及与适度。例如,我们感受的恐惧、勇敢、欲望、怒气和怜悯,总之快乐与痛苦,都可能太多或太少,这两种情形都不好。而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出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感受这些感情,就既是适度的又是最好的。这也就是德性的品质。在实践中也同样存在过度、不及和适度。德性是同感情和实践相联系的,在感情和实践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适度则是成功并受人称赞。成功和受人称赞是德性的特征。所以,德性是一种适度,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其次,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正如毕达哥拉斯派所想像的,恶是无限,而善是有限),正确的道路却只有一条(所以失败易而成功难:偏离目标很容易,射中目标则很困难)。也是由于这一原因,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善是一,恶则是多。所以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这种适度是由逻各斯规定的,就是说,是像一个明智的人会做的那样地确定的。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在感情与实践中,恶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德性则找到并且选取那个正确。所以虽然从其本质或概念来说德性是适度,从最高善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极端。但是,并不是每项实践与感情都有适度的状态。有一些行为与感情,其名称就意味着恶,例如幸灾乐祸、无耻、嫉妒,以及在行为方面,通奸、偷窃、谋杀。这些以及类似的事情之所以受人谴责,是因为它们被视为自身即是恶的,而不是由于对它们的过度或不及。所以它们永远不可能是正确,并永远是错误。在这些事情上,正确与错误不取决于我们是否是同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或以适当的方式去做的,而是只要去做这些事就是错误的。如果认为,在不公正、怯懦或放纵的行为中也应当有适度、过度与不及,这也同样荒谬。因为这样,就会有一种适度的过度与适度的不及,以及一种过度的过度和一种不及的不及了。但正如勇敢与节制方面不可能有过度与不及因为适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极端一样,在不公正、怯懦或放纵的行为中也不可能有适度、过度与不及。因为一般地说,既不存在适度的过度与适度的不及,也不存在过度的适度或不及的适度。7具体的德性引论然而我们不应当只是谈论德性的一般概念,而应当把它应用到具体的事例上去。因为在实践话语中,尽管那些一般概念适用性较广,那些具体陈述的确定性却更大些。实践关乎那些具体的事例,我们的理论也必须同这些事例相吻合。我们可以从我们的德性表中逐一地讨论。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是勇敢。其过度的形式,在无恐惧上的过度无名称(许多品质常常没有名称),在信心上过度是鲁莽。快乐和痛苦不是所有的,尤其不是所有的痛苦方面的适度是节制,过度是放纵。我们很少见到在快乐上不及的人,所以这样的品质也无其名,不过我们可以称之为冷漠。在钱财的接受与付出方面的适度是慷慨,过度与不及是挥霍和吝啬。这两种人的过度与不及刚好相反:挥霍的人在付出上过度而在接受上不及,吝啬的人则在接受上过度而在付出上不及。我们暂且作这一粗略而概要的说明,就眼下的目的而言这已足够了。我们还将在后面更缜密地考察这些品质。在钱财方面还有其他一些品质。其中那种适度的品质是大方(大方的人不同于慷慨的人,前者与对大笔钱财的处理有关,后者只与对小笔钱财的处理有关),其过度形式是无品质或粗俗,不及形式是小气。大方的过度与不及不同于慷慨的过度与不及,我们将在后面谈到这种区别。荣誉与耻辱方面的适度是大度。其过度形式是人们所说的虚荣,不足形式是谦卑。正如慷慨同大方的区别,如已说过的,在于它只涉及对小笔钱财的处理一样,也有一种品质以这种方式同大度相联系,而只同对微小的荣誉的处理有关。因为,对微小荣誉的欲求也可以有适度、过度与不及。过度地欲求这种荣誉的人称为爱荣誉者,在欲求这种荣誉上不及的人则被称为不爱荣誉者,而欲求得适度的人则无名称。这些品质也都没有名称,只有爱荣誉者的品质被称为好名。结果,那两种极端反倒要占据适度品质的位置。我们自己也有时把适度品质的人称为爱荣誉者,有时又把他们称为不爱荣誉者;有时称赞爱荣誉的人,有时又称赞不爱荣誉的人。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下面将会讨论。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先按上面的叙述方式把其他的德性讲完。在怒气方面,也是存在着过度、不足与适度。它们可以说没有名称。不过,既然我们称在怒气上适度的人是温和的人,我们姑且称这种品质是温和。在两种极端的人之中,怒气上过度的人可以被称为愠怒的,这种品质可以称为愠怒;怒气上不足的人可以被称为麻木的,而这种品质也可以称为麻木。此外,还有三种品质相互间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它们都同语言与行为的诚实性,另两个则关系到语言与行为的愉悦性:其中一个表现于娱乐的愉悦性中,另一个则存在于生活的所有场合中。我们必须对它们加以讨论,以便能更加看清,在所有事务中,适度的品质都会受到称赞,而那些极端则既不正确,又不值得称赞,而是应受谴责。大多数这类品质也是无名称的。但是我们必须像在其他那些地方一样,尽力地给出它们名称,以便使我们的讨论明白易懂。在交往的诚实性方面,具有适度品质的人可以被称作诚实的。这种适度的品质也可以称作诚实。在虚伪的品质中,夸大自己的形式可称作自夸,这种人可称作自夸的人。贬低自己的形式可称作自贬,这种人可称作自贬的人。在娱乐的愉悦性方面,具体适度品质的人是机智的,这种品质是机智。过度的品质是滑稽,这种人也就是滑稽的人。具有不及的品质的人是呆板的,这种品质也就称为呆板。在一般生活的愉悦性方面,那种让人愉悦得适度的人是友爱的,这种品质也就是友爱。过度的人,如果是没有目的人,便宜谄媚;如果然为得到好处,便是奉承。那种不及的、在所有这些事务上都令人不愉快的人,则是好争吵的、乖戾的人。还是一些适度的品质是感情中的或同感情相关的品质。因为尽管羞耻不是一种德性,一个知羞耻的人却受人称赞。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也说一个人是适度数,或者另一个人是过度。例如,羞怯的人对什么事情都觉得惊恐,而在羞耻上不足的人则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羞耻,具有适度品质的人则是的羞耻心里。此外,义愤是妒忌与幸灾乐祸之间的适度。它们都与我们为邻人的好运所感受的快乐或痛苦有关。义愤的人为邻人的不应得的好运感到痛苦。妒忌的人在痛苦上更盛于义愤的人,他为别人的一切好运都感到痛苦。而幸灾乐祸的人则完全缺少此种痛苦,而是反过来为邻人的坏运气感到高兴。我们在后面还有机会讨论这些品质。关于公正,由于它是在多种不同意义上使用的,我们将在讨论品质之后区分这些意义,并且表明它们各自在何种意义上是适度的品质(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方式讨论逻各斯的德性)。8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所以,有三种品质:两种恶其中一种是过度,一种是不及和一种作为它们的中间的适度的德性。这三种品质在某种意义上都彼此相反。两个极端都同适度相反,两个极端之间也彼此相反。适度也同两个极端相反。正如相等同较少相比较较多,同较多相比又是较少一样,适度同不及相比是过度,同过度相比又是不及。在感情和实践上都是如此。例如,勇敢的人与怯懦的人相比显得鲁莽,同鲁莽的人相比又显得怯懦。同样,节制的人同冷漠的人相比显示放纵,同放纵的人相比又显得冷漠。慷慨的人同吝啬的人相比显得挥霍,同挥霍的人相比又显得吝啬。所以每种极端的人都努力把具体适度品质的人推向另一端。怯懦的人称勇敢者鲁莽;鲁莽的人称勇敢者怯懦,余类推。但尽管两个极端同适度相反,最大的相反却存在于两个极端之间。因为首先,两个极端相互间的距离比它们各自同适度品质的距离更大些。这正如较多离较少、较少离较多的距离比它们各自同相等的距离更大一样。其次,有些极端与适度之间还是某种程度的相似,如鲁莽与勇敢,挥霍与慷慨,但是两个极端之间却总是表现出最大的不相似。既然相互远离开事物被规定为相反物,那么越相互远离的事物也就越相反。在某些场合,不及与适度较为相反。在另一些场合,过度同适度又较为相反。例如,与勇敢较为相反的不是作为过度的鲁莽,而且作为不及的怯懦。与节制较为相反的不是作为不及的冷漠,而是作为过度的放纵。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事物自身的性质。由于两个极端中有一个同适度的品质较接近、较相似,我们就不把这个极端,而把它的相反者与它相对立。例如,由于鲁莽显得比怯懦更接近于勇敢,我们把怯懦而不是把鲁莽看作勇敢的相反者。因为,离适度的品质越远的极端就显得越与它相反。这就是事物自身中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我们自身的性质。那些我们越是出于自身本性而爱好的事物,就越显得与适度的品质相反。例如,我们比较倾向于快乐,所以比较容易放纵(而不是做事体面)。我们把我们本性上更容易去爱好的那些一物看作适度品质的相反者。所以作为过度数放纵就更被看作是的节制相反的。9适度的获得我们已经详尽地说明了道德德性是适度,以及它是这种适度的意义,即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