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川乡贫困现状与发展对策.doc_第1页
浅议西川乡贫困现状与发展对策.doc_第2页
浅议西川乡贫困现状与发展对策.doc_第3页
浅议西川乡贫困现状与发展对策.doc_第4页
浅议西川乡贫困现状与发展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类: 理科 编号(学号)03240213 浅议西川乡贫困现状与发展对策李健全指导教师: 陶汝秀 职称 讲师 丽江民族中专学校、丽江民族中专学校、674100 教学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专 业: 农 学 年级: 2004级 论文(设计)提交日期:2006年3月15日 云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06年3月15日摘要文章叙述说明了西川乡基本乡情和发展现状以后,结合西川乡贫困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川乡发展的对策措施。关键词:西川;贫困现状;发展对策1、前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西川乡是宁蒗彝族自治县十六个乡镇中的一个高寒贫困纯山区乡。近几年来,西川乡党委、政府在各级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扶持下,团结带领全乡人民群众利用各种有关扶贫政策和方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为西川乡贫困面大,底子薄,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差,到2005年底仍有2278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同时因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返贫现象比较突出。根据多年来的扶贫实践,笔者认为西川乡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导下,在充分认识基本乡情和发展现状的情况下,对西川乡的贫困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西川乡应充分利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及被列入云南省实施少数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乡的机遇,立足乡情,建立起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的“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为模式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切实增加农民群众收入,加快发展速度,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早日实现。西川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西部57公里,海拔2400米。西以金沙江为界,与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南临永胜县松坪乡。全乡土地总面积为40172 hm2。全乡属高寒纯山区乡。全乡现有农户3709户,人口为14460人。辖7个村委会,127个村民小组。居民主要以彝族、汉族、普米族、傈僳族等四个民族为主。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粮食作物主要是马铃薯、玉米、小麦、荞子、燕麦。于1956年设立西川区,1958年成立西川公社,1987年改为西川乡至今。西川乡属高寒纯山区乡,由于地处山区,海拔高差悬殊大,气候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形成了三种气候类型。西川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中滇川交界处小凉山区。属低伟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的特点。耕地情况。到2005年底,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605.9hm2。其中水田有27.3hm2,约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1.7%;旱地有1578.6 hm2,约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98.3%。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为1199.2 hm2,约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74.7%。西川乡耕地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情况为:水稻26.7 hm2左右,约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1.7%;荞子466.7 hm2左右,约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29.1%;燕麦200 hm2左右,约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12.5%;玉米266.7 hm2左右,约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16.7%;马铃薯600 hm2左右,约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37.4%;其它45.8 hm2左右,约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7.6%。2、西川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2.1 西川乡发展现状西川乡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扶贫工作转入开发式扶贫阶段。特别是2001年以来,西川乡党委、政府抓住西川乡被列入云南省实施少数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乡的机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立足乡情,以基本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领导,整合项目和资金,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各类项目,广大干部奋力拼搏,各族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投身扶贫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全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力培育特色和优势产业,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明显下降,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使西川乡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新局面。2.1.1 粮食生产情况。2005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227 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041.5 hm2,总产3924t,平均单产为1.9 t/hm2。其中水稻作物播种面积为27 hm2,总产114t,平均单产约为4.2 t/hm2;玉米播种面积为279 hm2,总产1046t,平均单产约为3.7 t/hm2;荞子播种面积为456 hm2,总产690t,平均单产约为1.5 t/hm2;马铃薯播种面积为600 hm2,总产1301t(已按5:1的比率折成主粮,下同),平均单产约为2.2 t/hm2。2. 1.2 扶贫现状。通过努力,解决了5621人的温饱问题,未解决温饱人数从2001年的7899人下降到2005年的227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405元增加到2005年的634元,增加了229元。人均有粮从2001年的118kg增加到2005年的215kg,增加了97kg。2. 1.3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到2005年底为止,已建成高稳产农田500 hm2。建成农田水利工程9件35.74公里,配套水池100个,完成人畜饮水工程242件,安装管道89.7公里。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累计增加灌溉面积193.5 hm2,改善灌溉面积393.5 hm2,解决了5675人、13656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2. 1.4 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建国前,西川交通闭塞,山高箐深。而现在已完成了丽宁公路至西川乡政府驻地的12公里长的弹石路改道建设,改善了交通运输状况,改变了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大路不通”的历史。新建和维修了乡村道路4件27公里。完成了西川街道卫生路建设,丽宁公路至界马村委会乡村公路建设,永胜松坪米厘丫口至黑赤地村委会乡村公路建设,沙林村委会小坪子村民小组至大柏地村委会西方坪村民小组、小坪子村民小组的致富路建设,使15个村民小组通了路。2.1.5 电力设施能源建设得到加强。架通了小厂至子布河10kv高压电,子布河至界马村委会周围的照明电建设,架设输电线路42.4公里,解决了36个村民小组1575户7850人的用电。建设沼气池40口,节柴灶100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户的照明条件和能源建设。2.1.6 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实施退耕还林项目802.3hm2,实施易地开发扶贫1480人,转移安置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1480人。改造杈杈房430户,解决了430户2165人的住房困难。2.1.7 建成界马卫生所1个,建成了青浦希望小学,完成了西川中学、西川中心校、石门坎完小的校舍建设。2.1.8 通讯建设有了很大突破,全乡已安装使用固定电话160部。2.1.9 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4.7。已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260人。2.2 存在的问题通过全乡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西川乡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发展势头好,但西川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2.2.1 贫困面大,程度深,脱贫任务还十分艰巨。西川乡属高寒纯山区乡,地处山区偏僻,山高谷深,高寒冷凉,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自然灾害严重,土地贫瘠,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绝大部分已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人口多,农业生产条件差。由于这些原因,导致脱贫困难,返贫率高。到2005年底,全乡经济总收入为154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34元,人均有粮为215kg。全乡各族人民群众都还处于贫困状态。短期内,有限的扶贫资金难于覆盖整体,脱贫步履艰难。2.2.2 人的素质及科学种田观念有待提高。因地处高寒山区,社会发展滞后。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极其缓慢。自从解放后,虽然跨越几个社会形态,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社会发展程度仍然十分低下,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科技素质低,人们的思想仍然被古老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维形式和落后的生活习俗所禁锢。还在习惯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由于各种原因,现有劳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农业从业人员为5710人,约占全乡农业从业人员总数6308人的90.5%。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低,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人了解新信息、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科技能力较弱。2.2.3 农业基础仍比较脆弱。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西川乡的基础设施不断有了改善,但从大部分山区的情况来看,各方面的条件仍然很差。高稳产农田只有500hm2,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31.1%;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74.7%。水利设施还不够完善,旱灾和水灾仍比较频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也给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困难。2.2.4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改制工作矛盾比较多。农科部门因受经费、设备、人才、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开展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科普宣传、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程度受到抑制。2.2.5 自我发展能力弱。首先是基础设施落后,底子薄,交通不方便,在广大山区仍是以人背马驮为主要运输方式。接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十分落后,无工业和乡镇企业,资金难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再次是农产品因交通不便,不能外运形成商品交换,只能不计成本地作为饲料,饲养牲畜自用,无积累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2.2.6 缺乏支柱产业的支撑。由于缺乏产业化经营的经验,产业在布局上品种杂乱、零星分散,不成规模。广大农民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淡薄,缺乏适应市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承受能力,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感到无所适从。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缓慢,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打击产业化经营的信心。2.3 西川乡发展对策针对西川乡的乡情和发展现状,面对上述这些困难和问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开发式扶贫。笔者认为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3.1 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改善基础设施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高产、稳产的首要条件,农业必须扎根在坚实的基础上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川乡被列入云南省实施少数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乡、西川乡七个村委会都被列入千村扶贫项目村、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工程项目等机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拨款,按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封山育林、推广沼气池和节柴灶。继续实施“四个一”发展思路,即:建成一人一亩的保肥、保土、保产的高稳产农田,实施一人一亩的有一套科学管理措施的能保质、增收的花椒项目,在马铃薯主产区实施一人一亩的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在玉米主产区实施一人一亩的杂交玉米高产栽培。继续抓好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维修,抓好中、低产田地的改造,依靠科技努力提高作物的单产。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贫困农户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兴修和改善乡村公路,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2.3.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培育支柱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3.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而优化结构是发展规模化商品生产的关键环节。2.3.2.2 着力建好支柱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经营模式。以市场的需求和供求为目的,充分发挥人力、物力、信息、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公司+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运作方式,通过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承包、租赁等合理流转方式建立企业和农户的互利互惠关系,推动产业化进程。2.3.2.3 品牌经营、开拓市场。通过农产品来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润空间,继续增加规模效益,加强产品质量监控,树立诚信,打造知名品牌,以名、特、优、新的优势产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2.3.3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收入。转移和输出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外出务工人员不但为家庭增加了收入,而且经过闯荡市场,开阔了眼界,转变了思想观念,同时能带回新的致富信息,增加致富门路。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让农民投入二、三产业,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富裕农民,让农业的劣势变成为农民的优势。2.3.4 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2.3.4.1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增加农科部门的专项工作经费,调动农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人才培训等工作,力求做到良种配良法,良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病虫统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科技成果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2.3.4.2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要组织实施好各项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农村致富带头人,并帮助和扶持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让他们充分发挥典型模范作用。2.3.5 实施异地搬迁扶贫方式。对因居住在高海拔,自然条件恶劣,灾害严重,土地贫瘠,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异地搬迁扶贫,并力求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3.6 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小春作物种植,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量。优化种植结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从西川乡的气候、雨量、土地资源等特点出发,一是改低产作物为玉米或脱毒马铃薯种植,同时,结合产业化的需求,在同一作物内优化种植品种,如种专用性高蛋白质饲料玉米、高淀粉马铃薯品种。以实现一季作物高产增效的突破。二是改一季作后冬闲为稻后、玉米后、马铃薯后种一季绿肥或其它作物。用以解决饲料和过腹还田的有机肥,或是大春受灾小春补。实现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粮钱、粮饲双丰收和稳产的突破,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通过品种搭配,合理安排茬口,分段育苗,合理轮作、地膜覆盖栽培等措施,组装推广如早春地膜马铃薯营养袋育苗定向种植玉米套种蔬菜或绿肥等高产组合模式,变一年一熟为两熟、三熟,充分挖掘土地生产力。经过这样优化调整,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作物种植得到发展,农民收入也得到切实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1杨明武.宁蒗彝族自治县志.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5887.2西川乡政府.西川乡2005年农牧渔综合统计年报.2005.15.3市扶贫办.在扶贫开发中前进的西川乡.丽江日报,2006.4.5,3112:2版4和永昌.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言献策.丽江农村经济论文集.1999,2126.5杨宝琼.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丽江日报,2006.2.21,3069:2版.6成国正,肖国梁.彭注.关于宁蒗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几点建议.丽江农村经济论文集.1999,291294.7姚润丰,董峻.七大措施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云南日报,2006.4.5,20276:6版.8唐珍菊.浅议傈僳族地区如何脱贫奔小康.丽江日报,2006.3.15,3091:2版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09 participate in modifying the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nel: review: Chen Shengdi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Wang Xin Zhao Zhongxin,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un xiaojiang Liu Zhenguo six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Xinhua Hospital wrote: Wang Shaoshi branch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first peoples Hospit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