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复习3.doc.gzip.doc_第1页
病理学复习3.doc.gzip.doc_第2页
病理学复习3.doc.gzip.doc_第3页
病理学复习3.doc.gzip.doc_第4页
病理学复习3.doc.gzip.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森林病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林木病害的定义(3句话)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到致病微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病因),其局部或整体偏离正常状态(生病了),致使林木生长不良,品质变坏,产量下降,甚至死亡,造成经济或其它损失(危害)。二、林木病害的病原有哪些?1. 真菌2. 细菌3. 病毒4. 植原体5. 线虫6. 寄生植物 7. 瘿螨 8. 非生物病原:光、温、水、营养等的不正常三、林木病害的症状变色:美人蕉花叶病、桉树花叶病坏死:木菠萝果腐病、山杜英溃疡、八角炭疽病枯萎:西蒙德木枯萎病畸形:油橄榄肿瘤病、马尾松松瘤锈病 病症和病状的概念与区别症状: 对感病植物所呈现之不正常状态(主要指外观)的描述。包括病状和病症(征)两部分。病状:指植物形态结构的不正常表现 (植物枝叶本身变色变形)。病症(征):指病部上肉眼(可借助放大镜)可见的病原物体 (看见了菌)。 症状的大类(1)变色:局部或整体失去正常绿色。A.褪绿与黄化:叶片均匀褪绿, 到一定程度变为黄化。B.花叶与斑驳:叶片不均匀变色,黄绿相间,交界清晰为花叶,交界不清晰为斑驳。(2)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感病死亡、崩析A.叶斑和叶枯:叶片组织坏死,叶斑为点发性,轮廓清楚;叶枯指较大面积枯死,轮廓不如前者明显。B.溃疡和枝(梢)枯:枝干树皮坏死,溃疡为点发性,轮廓清楚;枝(梢)枯多为枝梢树皮坏死,环割一周造成。C.腐烂与腐朽:细胞组织受到破坏和溶解。腐烂多在幼嫩多肉组织上发生,视失水快慢,有湿腐与干腐之分。从受害部位流出的细胞和组织分解产物的现象称为流胶或流汁。Eg:桃树腐朽发生在立木及木材的木质部,又有褐色腐朽和白色腐朽之分。 D.猝倒和立枯: 幼苗近土表茎组织腐烂坏死,幼苗倒伏谓猝倒,直立枯死称立枯。(3) 枯萎: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或堵塞,水分输导受阻而整株干枯现象。在林木上十分常见。(4)畸形:组织增生或减生,生长发育不良或不均衡的畸形症状。A.丛枝和簇生:(夹竹桃、竹子、苦楝) 簇生为主轴节间缩短,叶片大小正常; 丛枝为枝条不正常地增多,叶片变小,节间缩短。B.矮缩和皱缩:矮缩指各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受到抑制,病株比健株短小得多;皱缩指病部组织发育不均衡,病部高低不平。C.卷叶和缩叶:叶片卷曲,收缩。D.瘤肿:病组织细胞分裂过度,病部膨大或形成肿瘤。第二章 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原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非侵染性病害的共同特征是支持植物生命(生存生长)的某种东西缺少或过量。1、病原 生物 非生物2、发病速度 有一个过程 突然发生3、传染性 有传染性 无传染性4、能否恢复 部分可恢复 可恢复5、发病范围 有发病中心 具普遍性 非侵染性病害的种类1、 温度失调(1)低温a、症状阔叶树和花卉受霜冻之害,常自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斑块,有时叶脉间组织也出现斑块,严重时全叶死亡。b.发病规律冬季低温可使常绿树叶片和嫩梢冻死,落叶树未充分木质化的嫩梢也可能受害。针叶树则针叶先端枯死,变成红褐色。c.防治方法预防霜冻在苗圃中架设暖棚或用稻草、针叶树枝等覆盖。幼苗,行道树树干涂白防止冻裂。(2)高温 高温可以使叶、树皮、果实受到灼伤,昼夜温差过大可使树干向阳面出现灼伤后皮焦或溃疡。 树干涂白同样可以防灼伤。 土壤表层温度过高会使苗木茎基部受灼伤而出现缢缩,倒伏等现象,可采用遮阴覆盖及灌溉等方法以降温。 道路,建筑物及停车场附近的植物容易被这些表面的热量反射而灼伤。2、 水份失调1. 干旱常引起叶尖、叶缘或叶脉间枯黄或早期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2. 严重干旱可引起树木(尤其是苗木和幼树)发生萎蔫死亡。3. 土壤水分过多,排除了空气,植物根部呼吸困难,容易窒息而发生腐烂,地上部分通常会发生黄化。3 、光照异常1. 缺乏足够的光照可延缓叶绿素的形成使植株变得纤细苍白,并提早落叶落花。这种情况在植物栽种过密或被大树及其它高大物体阴蔽时常见。2. 过度的光照常引起植物叶片上棕黄色或银色斑点4 、空气污染人类活动将很多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引起空气污染。交通运输是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空气污染既引起植物(慢性)病害也造成(急性)伤害。 初级污染物有 CO, SO2 ,NO,NO2, Pb。其中, SO2 和 NO2 已确认引起植物毒害。 二级污染物中的PAN和 O3 ,也引起植物毒害。 另外一组是工业副产物,包括氟化物,乙烯,氨, 氯和汞等等。5 、酸雨 正常非污染的雨水的 pH 通常为5.6;只有当雨水的 pH 低于5.6 ,才能称为酸雨。 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氟溶于雨水中,提高了雨水酸度,而成为酸雨,酸雨PH值一般可降到4.5左右,最低的甚至达到1.5。 酸雨通过低 pH 及 SO4 2+和 NO3的毒性直接破坏叶表面蜡质层,使组织中Ca2+,K+淋溶而影响新陈代谢,叶片受伤与破坏叶缘产生很多污斑,叶片变黑,慢性症状会使叶片出现白化,不时落叶。 酸雨可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的影响。6 、营养失调 植物需要矿质元素以维持正常生长; 任一元素不足或过量都会引起植物病变,产生各种症状。 (1)缺素症需要较多的为大量元素,如氮,磷,钾,钙,镁和硫; 需要较少的为微量元素,如铁,锰,锌,铜,硼,和氯;l 缺N:植株矮小、分枝少、叶小而稀疏、色淡或黄化、早落、在酸性强、有机质缺乏的土壤中容易发生缺N现象。l 缺K:老叶先发病、叶绿体坏死、叶片扭曲或卷曲、不规则黄化。l 缺P:叶片呈紫色、老叶先发病、生长受抑制、成熟推迟、果少而小。l 缺Ca:嫩叶卷曲或嫩芽枯死、病状多表现在生长点附近l 缺Mg:叶片脉间黄化、从老叶叶尖开始、叶片出现坏死枯斑。l 缺S:症状同缺N相似,幼叶表现更明显、植株矮小、叶尖黄化l 缺Zn:植株新枝节间短、叶片变小且成黄色、根系发育不良、结果少。l 缺Fe:症状类似缺Mg,但先从幼叶开始、叶片黄化甚至白化,常发生在碱性土壤内。l 缺B:顶梢或分生组织分解死亡、叶片增厚、易碎一些常规诊断要点 碱性土壤使铁不易被植物吸收,常产生缺铁症状; 在酸性土壤中易产生铁和铝过量的危害; 元素过量毒害经常涉及硼,锰和铜; 确诊缺素或元素过量病害需做土壤和植物组织元素分析。7 、人类压力病害People pressure diseases (PPDs) 人类对植物施加的破坏性压力其后果经常大于微生物病原菌和有害昆虫; PPDs 包括建筑危害, 化学毒害, 土壤紧压(compaction), 栽培管理不当等等。 PPDs 在城市的市区和郊区最为普遍。(1) 建筑危害 植物的正常生长需要尽量减少干扰,但城市往往是对植物干扰最多的地方; 树木生长区域附近的建筑施工将构成对树木生长空间的严重侵占,即使轻度的土壤干扰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根系受伤; 地面硬覆盖也可造成根部呼吸困难和窒息。(2) 化学毒害 植物会不断地接触或暴露于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 植物,尤其是行道树,可能会遇到地下煤气泄漏和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污染; 其它如汽油泄漏,漂白粉消毒的泳池水和污染的土壤等等。 一些化学物质如使用不当,如肥料和农药,会引起毒害。 药剂浓度过高,剂量过大,不恰当地使用,容易产生药害。 急性症状表现为焦枯、变红、变褐、落叶等;慢性症状有叶畸形,茎叶硬化,根系异常分枝,肿大等。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一、真菌的定义1. 真核生物:含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2. 没有根、茎、叶分化的丝状体生物;3. 不同于植物,不含叶绿素和其它光合色素,属于异养型;但又不同于动物,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4. 繁殖时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二、菌丝形成的特殊结构独立的菌丝变态:厚垣孢子,菌丝细胞原生质浓缩,胞壁加厚,具抗逆作用。假根,菌丝变态为根状,用以固着在基物上和吸收营养;吸器,深入寄主细胞以吸收营养的特殊结构;大量菌丝组织在一起:菌核,粒状,坚硬的营养体,常呈褐色或黑色;具有抗逆休眠作用,可萌发再产生子实体。菌索,菌丝体缠绕而形成的绳索状物,通常有坚实的外层和一个生长尖端;具抗逆与再生能力。子座,垫状或壳状结构;可渗入寄主植物组织,其上或内部形成产孢结构。菌丝菌丝体菌丝组织其它特殊结构菌丝体Mycelium :菌丝hypha的集合体。菌丝组织:菌丝体排列或互相交织组成一定形态的组织。菌丝组织再进一步形成各种特殊结构。三、真菌的繁殖体 子实体的概念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孢子, 称为子实体。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概念及产生的孢子类型1、无性繁殖: 不经过细胞核的结合,由营养体直接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类型:(1)孢囊孢子: 孢子囊内的原生质割裂分成许多小块,每一小块变成一个孢子。 有的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称为游动孢子。(2)粉孢子: 菌丝细胞于分隔处收缩形成的近圆形链状孢子。(3)芽孢子:由细胞产生小突起,经过细胞壁逐渐收缩,最后脱离母细胞而独立的孢子。(4)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出特殊的产孢枝梗分生孢子梗,在梗端或侧面形成的孢子。2、有性繁殖:由两个性亲和的性细胞(称配子)结合,经质配、核配及减数分裂产生。低等真菌营养体可直接结合。配子的主要类型有:(1)合子:存在于低等鞭毛菌。 (2)卵孢子:存在于鞭毛 菌中的卵菌。(3)接合孢子:存在于接合菌。(4)子囊孢子:产生于子囊内的有性孢子,存在于子囊菌。(5)担孢子:长在担子上的孢子,存在于担子菌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系统(表)低等高等真菌门以有性阶段特征为主要依据,下分5个亚门:名称 营养体 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鞭毛菌亚门 无隔菌丝 典型的为卵孢子 游动孢子 接合菌亚门 无隔菌丝 接合孢子 孢囊孢子子囊菌亚门 有隔菌丝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担子菌亚门 有隔菌丝 担孢子 无性繁殖不发达半知菌亚门 有隔菌丝 缺有性阶段 分生孢子五、真菌的生活史的概念真菌的生活史即真菌的生活周期,指孢子从萌发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和发育阶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1. 营养:C , N, 及K, P, S, Mg, Fe等常量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有的需维生素。2. 水分:要求潮湿环境,大多数需要在相对湿度95%以上以利孢子萌发。(但白粉菌相对耐旱。)3. 温度l 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l 生长温度为240。l 耐低温能力强,40可不死。l 高温致死在5080间。 4. 酸碱度:在pH39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一般在5.56.5, 喜略为偏酸的环境。5. 光照:菌丝生长无需光照,许多真菌孢子形成也不依赖光照。 但有些真菌接收光照或光暗交替可刺激孢子形成。 有的还需要特殊波长的光照。6. 氧气:好气性,吸收O2 ,排出CO2 , 但需要量甚微。第四章 其它生物性病原1、细菌 形态:单个细菌为无色透明或淡黄白色的细胞,形状有杆形,球形,螺旋形。 结构,各结构的功能荚膜(粘质层)为细胞壁分泌的EPS(胞外多糖)组成,EPS与细菌致病力有关。鞭毛为运动器官,极生或周生。细胞膜为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双层膜,为能量代谢的场所,相当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细胞质中有核糖体,液泡等内含物,无线粒体。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核质区,里面含有一个环形DNA,无核膜。 繁殖方式细菌以二均分裂方式(裂殖)进行繁殖,繁殖速度快,适宜条件下,20分钟分裂一次某些细菌可形成芽胞,即菌体一部分原生质浓缩,外面有一层很厚的壁。它对光、热、干燥及其逆境有很强的抵抗力。2、植原体引起病害的主要症状丛枝及黄化类型病害在自然情况下,由刺吸式口器昆虫,如叶蝉,蚜虫等传播植原体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因此对植物注射四环素可以治疗一些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3、病毒植物病毒只能在植物的生活细胞营寄生生活,有的还能在其媒介昆虫体内增殖。(1)形态结构: 病毒属于非细胞形态生物 其基本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包裹核酸 大多为RNA,少数为DNA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a. 棒状b. 球状(20面体)c.子弹状d.纤维状(2)繁殖:病毒增殖过程分四个阶段: A. 侵入:通过微伤口,昆虫或嫁接进入寄主细胞原生质内(视频); B. 脱壳:脱去蛋白质衣壳,释放核酸;C.复制:a 核酸复制 b RNA(DNA)mRNA蛋白质;D. 装配:蛋白质和核酸又重新装配成病毒。(5)引起病害的主要症状:外部症状内部症状 引起病害的主要症状外部症状:花叶(花斑、斑驳、明脉、块斑、条纹、褪绿斑)环斑(环斑、环纹)畸形(卷叶、疱斑、丛枝、皱缩、耳突、畸叶、畸果)变色(墨变、黄化、红脉、种子变色、花变色)坏死(枯斑、芽枯、坏死疱斑)内部症状:内含体4、线虫引起病害症状植物受害主要由线虫分泌的唾液引起。根部病害症状包括:根结,根斑,发根,根尖坏死及根腐。伴随根部受害,植物地上部分可出现生长减弱,黄化,枯萎等症状。某些线虫还可侵染植物地上部分,引起瘿瘤,坏死等症状。5、寄生性种子植物 类型主要包括桑寄生,槲寄生,菟丝子及无根藤等,都属茎寄生。 全寄生与半寄生的概念 全寄生 本身不能制造光合产物 需寄主提供水和无机盐 其导管和筛管都与寄主的相连 靠蔓茎传播 半寄生,本身具叶绿素,可制造光合产物; 但需寄主提供水和无机盐,其导管与寄主的导管相连 靠鸟类传播 寄主广泛,主要为阔叶树。第五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 寄生性的概念及据此产生的分类病原物的寄生性:病原物从生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养的能力。根据寄生性不同将病原物进行分类:1、活养生物:在活组织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生物2、半活养生物:从活组织获其营养,在组织死亡之后继续发育并产生孢子3、死养生物: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或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进入死组织内摄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致病性的概念及致病机制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引发植物病害的能力。致病机制包括:(1)对营养、水分及矿质元素的掠夺;(2)分泌各种酶,分解寄主构成: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3)分泌毒素(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以外的有害代谢产物 破坏细胞的渗透性 破坏和抑制寄主某些酶的正常功能 破坏寄主正常代谢过程 以及改变呼吸作用等(4)分泌和诱发产生长调节物质 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等 引起的肿瘤,丛枝,过度生长等症状第六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一、病理三角寄主病原物环境的三元关系,是侵染性病害的核心。二、病程 病程的概念及四个阶段即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指病原物从侵染一个寄主植物开始,到其产生繁殖体或发病为止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四个阶段。1、接触期: 一般从接触到发生入侵所需时间在24小时以内,个别的长达几个月(桃缩叶病菌)。2、侵入期: 一些真菌(白粉菌、锈菌等)、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依靠本身机械压力或分泌物分解寄主表层组织直接侵入。侵入途径:细菌和许多真菌需通过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如气孔、皮孔等或伤口才能入侵。 3、潜育期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出现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阶段。各种病原物在植物体内扩展的寄生部位是不同的,有的仅局限于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侵染;有的侵染后扩展到整个植株,称为系统侵染。 4、发病期显示症状后,病害进一步扩展至症状停止发生的时期。 潜育期: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三、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概念与三个阶段侵染循环: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和侵染三个部分。 病原的传播方式(1)主动传播:线虫具游动孢子的真菌具鞭毛的细菌蜜环菌之根状菌索等(2)气流传播:真菌孢子,体积小,数量多,易于随风飞散。 不规则的气流运动对于孢子的传播比稳定的劲风更为有效。 传播的有效距离受气流活动情况,孢子数量以及孢子寿命影响。(3)雨水和水流传播:细菌,有胶质存在的真菌孢子,需吸收雨水膨胀和溶化后,才能从植物组织或子实体中散出,随水滴溅散而传播;流水可传播线虫、细菌、真菌孢子、菌核等。(4)动物传播:病毒,植原体主要由昆虫传播,黄化型主要依靠叶蝉,花叶型主要依靠蚜虫。真菌、细菌和线虫也可由一些由昆虫传播。鸟类是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传播者。(5)植物传播:菟丝子可传播病毒和植原体。植物根际连生可传播真菌、细菌等。(6)人为传播:移栽,嫁接,施肥,修剪等短距离传播;种子,苗木,无性繁殖材料,花木产品,包装材料都可能携带病原物,通过运输工具进行长途传播。 病原的越冬方式和越冬场所病原物越冬有三种方式:a.寄生(病毒、植原体、专性寄生真菌等)b.腐生(丝核菌、腐霉菌等)c.休眠(大多数真菌形成子实体或其他休眠器官,菌丝体、细菌等)。越冬场所(1)带病寄主,最重要的越冬场所,各种病原物都可以在寄主组织的保护下越冬。(2)病株残体,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植残体中存活。(3)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是很多病原菌越冬的场所。(4)种子和其它繁殖材料,如块茎、球茎、插穗等等。 带菌分几种性况:附着表面、潜伏在种皮内或胚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